论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_诗歌论文

论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_诗歌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鉴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论文,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鉴赏是指鉴赏者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作出审美判断的一个审美认识的过程。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诗歌鉴赏既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四个基本环节,即:理解诗的语言,把握诗的形象,体会诗的意境,品鉴诗的趣味。

一、理解诗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体都离不开语言。小说、戏剧可以通过故事、人物去把握主题,而诗唯一给予读者的路径就是语言。所以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语言的鉴赏。如果说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相对于散文而言,诗歌的语言更为精练,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短短32个字,把橘子洲头、湘江水上万物蓬勃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如用散文来写,那就需用许多文字;相对于散文而言,诗是“违法”的语言,《再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生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独特而陌生的实词顺序,闪烁着诗的光彩;相对于散文而言,诗歌更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强化语言的启示性和想象力。《致橡树》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及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极富感染力,诗歌也因此取得了格外的诗化效果。诗的特质决定了诗的语言的地位远比散文中显赫。了解了这一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语言。

二、把握诗的艺术形象。“瞻言而见貌”,语言带给鉴赏者以想象形象——景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形象是诗的生命,抽象的说理和空洞的概念,是诗歌的致命伤。诗中的景物形象,包括诗中所描绘的人、事、物、景,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同时,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与情趣。因此,诗中最主要的形象往往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鉴赏的第二个环节,便是准确地把握诗中形象。《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诗人找到了寄托感情的形象。向高山呼唤,向大地呼唤,向森林呼唤,向大海呼唤,通过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拟人化的回音,展现出一幅幅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全诗的形象鲜明又感人。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的形象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在把握诗歌形象时,既可以从诗歌本身获得,也可以从诗人的经历、个性、气质上去寻找答案。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围绕成诗的社会背景、介绍诗人的经历、个性与气质,十分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形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体会诗的意境。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心中的想象形象由诗所触发而纷呈叠出。它突破诗歌形象的直接性,从直接性寻求想象的假定性;它突破诗歌形象的有限性,从形象的有限性寻求想象的无限性。这样,诗歌鉴赏就进入了它的感知活动的高潮——神游“象外”之“境”。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肃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的古道、冷彻的西风、疲惫不堪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渐晚,太阳徐徐下落,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凄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令人如何不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

四、品鉴诗的趣味。一般的鉴赏者在体会到诗的意境之后便“止思”不前了,其实,在意境之中活跃着诗的全部的抒情美和音乐美。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启发学生在意境中仔细品鉴那醇美的诗味。这样,诗的鉴赏便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

情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别林斯基)。这都说明抒情是诗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我们喜欢普希金、拜伦的作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所震慑、所俘获。反过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产生在感情激荡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登高赏雪,面对江山如此多娇,心潮起伏,才有《沁园春·雪》;岑参送友人归京无限怅惘,才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于抒情对于诗歌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鉴赏过程中启发学生品味诗中之情是十分重要的。

意味。“同诗的艺术一起而来的还有思想”(恩格斯),诗中浓郁的感情中往往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生活智慧在闪光,这就使诗歌中有隽永的意味。诗的意味不是概念化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仔细体会其意蕴。

韵味。就形式而言,诗歌是一种听觉艺术。节奏和音韵赋予了诗歌的音乐美,因此,好的诗歌读起来总是特别有韵味。古典诗歌读起来大多琅琅上口,这正是因为其音乐性很强,新诗虽不苛求押韵,但也讲求音乐性。《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节与节之间对称,节内部也对称,形式均齐,在排列上错落回环,诗篇因此显得轻盈柔和,在梦幻般的情调中,极富音乐性与动态美,别具韵味。

兴味。指一首诗在语句、构思、表现手法方面的诗味。《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采用问答形式,表现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借“蟋蟀”寄托情思,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巧妙的构思,使得诗歌具有了兴味。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由于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诗歌教学因此有了一定的难度与高度。要顺利地承担这一重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和较宽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善于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语言美、音乐美,通过对诗人及成诗背景的介绍,把握诗歌的意境;通过教学辅助手段、绘画及音乐获得诗美的灵感,通过讨论、背诵等方式获得名词佳句的理解与积累;通过分析领悟诗的意味与兴味……见仁见智、见浅见美,诗歌的教学如同诗歌的鉴赏,不拘定格、各见所长。

标签:;  ;  ;  ;  ;  

论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