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与党的统战工作新探_香港论文

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与党的统战工作新探_香港论文

香港回归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线论文,香港回归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香港回归标志着香港社会历史发展新纪元的开始,也标志着党在香港的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任务和对策。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标志着香港社会历史新纪元的开始。从此,党在香港的统一战线工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战略决策,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以稳定人心,这是我们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大的首要的统一战线工作。

为了解除香港人的疑虑,使投资者放心,邓小平在中英谈判之初就多次接见香港地区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在一次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他就明确指出:“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我们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之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派军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涉香港的内部事务。我们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1]在这里,邓小平以坚定的口吻,用了五个不变来回答香港访京团的疑问,显示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贯彻“一国两制”的决心和信心,为我们做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统一战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1996年初,李鹏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时又重申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方针,我们不会派任何官员去特区政府任职,也不会从香港拿走一分钱。”[2]我们知道,香港现有620万同胞,他们热烈拥护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同胞回到祖国怀抱,这是结束民族屈辱、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大喜事,但他们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下,习惯了那里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由于近几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水准普遍高于大陆地区,他们也希望在主权回归之后,继续现在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香港同胞的这种要求和愿望是可以理解的。正是基于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考虑,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收回香港主权,保持原有社会制度不变的构想,才得以一步步付诸实施。

1996年底,在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港人自己选举产生了行政长官人选董建华,随后国务院依法任命其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也已通过选举成立,第一届特区政府主要官员23名也已任命,特区政府呼之欲出。

由于我党认真贯彻“一国两制”决策,充分照顾到香港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又保障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际资本的利益,台湾在香港的投资也受到保护,所以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世界上有识之士的赞赏,大得人心,顺乎潮流,香港回归是我国和平统一祖国的先声。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要在“一国两制”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要创造出一套新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从香港这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是世界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的现状出发,新事新办、特事特办。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必须要十分警惕过去“左”的遗毒和影响,要按基本法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的精神,保证“一国两制”构想和体现这个构想的基本法能够得到全面不折不扣的实施。

只要这个工作做好了,我们和广大香港同胞就有一个长期的共同的政治基础,香港社会就会继续发挥其已有的地位和作用,对台湾同胞、澳门同胞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这是我党在港统一战线工作至关紧要的一条,也是对我们实施“一国两制”决策能力和胆识的一个严峻考验。

以香港作为联系海内外同胞的桥梁和纽带,团结广大爱国同胞,充分发挥香港在全球华人社区的影响力,为推进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这一伟大事业服务,这是我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又一重要任务。

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讲团结,求同存异。只要有共同点不妨可以求大同存大异,齐心协力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而奋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统一战线部门,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是海外华人社会的联系中枢,同海外华人社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统计,过去十几年,每年从香港移居海外人士达4万多,同时,每年从香港去外国读书、进修的学生也超过4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十年间,香港向海外移民估计超过50万,现在还以每年3万人的速度移居海外。他们或经商、或投资、或求学、或亲人团聚、或继承财产、结婚成家等,与全球华人社会3000多万人或多或少都有联系,海外华人返国观光、探亲,香港是多数人必经之地。由此可见,香港作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中枢是多么的重要,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由于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正确政策的实施,香港的政治前景明朗,使广大香港同胞对未来充满信心,各项民意调查都显示,绝大多数香港人人心稳,人心思归。近几年来,港人移居海外的人数逐年减少,回流人数有所增加,一般估计回流人数已达三分之一,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这一情况表明,我党用“一国两制”政策解决香港问题,已得到海外华人的认同和赞赏。近年来更吸引了大批海外同胞回国观光探亲,亲睹“东方之珠”的风采,统计显示,1995年进出香港的中外人士(不包括大陆访港人士),已达1020万人次,充分显示了香港这个特殊地区、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尤其应指出的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及经济条件,香港与台湾地区的联系十分密切,人们往往港台并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台湾民众与大陆联系,就是通过香港作联系中介才得以进行的。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对峙,受政治原因阻隔,台湾同胞从探亲、访友到投资、旅游,都先从香港开始涉足,逐步扩大发展。所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统一战线工作,一个重要任务是做好对台工作,对台湾同胞的工作。邓小平早就讲过:“1997年以后,台湾在香港的机构仍然可以存在,他们可以宣传‘*

三民主义’,也可以骂共产党,我们不怕他们骂,共产党是骂不倒的。但是在行动上要注意不能在香港制造混乱,不能搞‘两个中国’。他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相信,他们会站在我们民族的立场,维护民族的大局,民族的尊严。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他们的活动,进行他们的宣传,在香港这种情况下是允许的”。[3]邓小平以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我们在香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密切港台关系,开展积极的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通过台湾驻港机构,组织、团结、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技术合作,以香港“一国两制”的实践证明,这是和平统一祖国最现实可行的选择,以香港同胞的广阔胸怀,传递大陆同胞的爱国情怀,欢迎台湾同胞回大陆投资,寻求发展,以适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以在香港的统一战线工作推动我党对台的统一战线工作。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香港这一独特优势,特别是香港同胞同世界各地华人社团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通过各界组织团体的代表人物做工作,建立起全球信息联系网络,把海外同胞凝聚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宏伟大业中来。利用香港同大陆的人缘、地缘优势,利用侨乡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统战工作,调动香港同胞爱国爱乡的积极性,并利用“以侨引侨”,“以侨引外”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海外统一战线的广度和深度,争取海外统战工作的新突破。

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利用香港的经济优势,作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推动力,使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我党的香港统一战线工作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跳板的作用和地位不但不会削弱,还将在未来中国对外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祖国对港政策看,长期以来,祖国对港一直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对促进和发展香港的繁荣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香港中资机构已有约2000多家,在港投资总额达250亿美元,他们致力于与当地资本和外国资本一道,共建香港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基本法也以法律形式保证香港在1997年之后仍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投资环境,保持其应有的活力。

就香港自身经济发展来看,香港在中国未来经济中有以下四大作用:

1.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外贸易是香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而转口贸易一直是香港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1996年截至11月底,香港与内地间有形贸易总额达9591.46亿港元。内地是港货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占其出口总额的27%,亦是香港转口货物的最大市场,经香港转口的货物,约有34%是转往内地。考虑到今后影响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状况的一些重要因素的出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可以说,香港在中国未来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2.香港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者。

香港经济迅速发展,与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是内地改革开放的结果。同时,香港又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者,在资金等方面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八五期间,内地吸引香港直接投资项目13.0225万个,是七五时期的8倍。香港到内地的直接投资总额已达到78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全部外来直接投资的58%。仅1995年香港到内地直接投资即已接近200亿美元。香港对内地的投资,弥补了内地生产建设资金的不足,帮助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增加国家税收和劳动就业机会,促进了内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羡慕而又无法仿效的优势。

3.香港是中国内地筹集国际资本的重要基地。

香港除了在内地有巨额直接投资外,它还是内地筹集国际资本最重要来源和途径之一。银团贷款是中国筹集国际资本的传统方式,在这一方面,香港作为亚太区银团贷款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香港所组织的银团贷款曾创纪录地占到当年内地筹集到的银团贷款总额的80%。

进入90年代,除了传统的银团贷款外,中国开始利用香港的证券市场筹措中长期资本,开辟出一条新的融资渠道,93—95年共有17家国企H股在港上市,共筹集资金200亿港元。可以说,香港今后将会继续在国际资本的筹集方面在内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

4.香港可为内地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1997年之后,香港作为中国一个特别行政区,可以说是中国一个经济最发达、对外自由开放程度最高的特别地区。如果说深圳这个窗口是在一片空白基础上以深圳人的敢闯和毅力为中国其他地方上了一堂经济转型的教育课的话,那么,香港会以其更加辉煌的经济业绩为全中国提供一份内容丰富、令人回味的市场经济样板。

这个示范样板从香港资本在中国大陆投资办厂起就不断给我们以启示和促进,我们除了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外,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政府通过健全的法制和利用经济管理杠杆的成功做法,以及精于利用国际市场,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都已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心中。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十几年间因香港资本投资设厂使该地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已进入很高水平,已建成了市场经济的雏型。

回归后的香港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所积累的与世界市场打交道的经验,以及自由港经济的成功经验将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好地方。统一战线为经济工作服务,使之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这是统战工作重要的一环,香港的经济优势,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运作机制。同时,又有众多爱国爱港爱乡的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大批企业家、金融家,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世界级亿万富豪近10位,这些大腕级人物社会影响大,对香港同胞很有号召力,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是我们必须团结合作的对象。通过他们团结全体港人,为祖国四化建设,为和平统一祖国服务。这批人不少已被聘为港事顾问,有的已参加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各种组织工作,发挥着沟通中港,繁荣香港,报效祖国的重大作用。

积极推进中港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我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华文化的复兴,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香港地区是鸦片战争之后由英国帝国主义在强占和租借的情况下以殖民地统治方式管治的一块地方,经过100多年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经过近几十年经济的腾飞,逐渐建立起一整套与高度发达工商业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在这里,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并行不悖,并形成中西合璧,华洋混杂,交而不融,竞争激烈,现代时尚与传统习俗并存,政府与民间合办的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格局。

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党的文化统一战线工作,我以为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港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一国两制”条件下的中华新文化。

大陆和香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路径,在文化发展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中华文化母体在大陆,根在大陆,传统文化渊源深厚,人才济济,香港学人对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西文化作出巨大贡献。香港回归,为中港两地文化交流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和灿烂的前景。如果加上港台关系,通过文化交流,消除歧见,切磋学术,增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民族凝聚力,对祖国统一是十分有利的。一九九七香港回归,中港及台湾的文化交流合作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必将在海内外共同努力下得到新的复兴,“一国两制”下的新文化一定会出现。

第二,在“一国两制”,爱国爱港前提下,最广泛地团结港台文化各界人士,结成庞大的文化统一战线大军,为繁荣香港、统一祖国服务。

由于香港发达的国际性工商业、先进的科学技术、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为香港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这里是除大陆之外最大的华语电影生产基地,云集大批知名导演、编剧、制作人及电影明星,形成浩荡的电影人队伍;香港两家电视台——无线台和亚洲台制作的电视剧和歌舞晚会节目在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社会拥有众多观众,影响巨大。文学、戏剧、舞蹈、美术、工艺等不同行当都拥有一批技艺超凡的人才,他们的劳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这支文化大军应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容许不同的政治观点、文艺观点的人士,在为特区服务、为繁荣香港服务下团结起来。

第三,加强国家、民族观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港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由于长期游离于祖国主权管治之外,加上国际化的的社会大环境,100多年英国殖民教育和西化影响,一些香港人特别是年青一代,国家民族观念比较淡薄,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较浅。香港地狭人稠,文化渊源不深,深感文化无根的缺憾。香港普遍流行的商业文化,包括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大众影视以及各式各样的娱乐项目,属于快餐文化,缺乏文化根基,特别是大中学生中文水平普遍比内地同年级的要低,令不少有识之士担忧,呼吁对香港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增强国家民族观念。

为此,作为香港文化统一战线工作,近年来有关方面已经着手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不少成效。大陆普通话随着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日渐流行,香港电台近日已正式开设普通话频道,深受港人欢迎,配合回归,教育署也准备在98年在部分学校推行强制母语教学,教科书的改编也在进行中。一些有关殖民地的痕迹将被逐步剔除,大陆各种民族传统艺术如京剧、地方戏曲、曲艺、杂技、书画、工艺、美术、冰雕、历史文物等频频赴港演出展览,进一步加强了港人的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感。

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面做好统战工作。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8页。

[2] 《羊城晚报》1996年1月11日。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5页。

[4] 《瞭望》周刊1997年第8期。

标签:;  ;  ;  ;  ;  ;  ;  ;  

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与党的统战工作新探_香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