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领域中一个亟待关注与开发的文献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剧论文,文献论文,领域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些非正规出版流通、一般查检方法难以获取的文献,如没有公开出版的政府文书报告,学术会议的各种资料、简报,未经媒体正式公布的广告、内部出版物、内部音像资料等等,图书馆学家们称之为“灰色文献”。灰色文献在各个领域都大量存在,而在戏剧领域尤其丰富,尤其重要,因而尤其值得关注。
(一)戏剧类灰色文献的基本状况
戏剧类灰色文献的存量极为丰富,从文献角度说,在戏剧事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类文献大都存储于各地的艺术或戏剧的科研院所。这些艺术科研院所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戏剧工作委员会。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文献资料的收集、积累、保存、利用,并有了自己的资料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特别是灰色文献。
戏剧活动的重要领地是舞台表演,戏剧作品能在舞台演出才是真正的、更被看重的公开发表。而舞台演出前的文本创作,导演的案头创作,内部排练等等,往往都是以手稿、内部记录等非公开出版的作品的形式存在。这大约是这个领域的灰色文献多于其他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戏剧和戏剧发展的特殊历史也是戏剧类灰色文献特别丰富的重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深入的挖掘、整理传统的工作,许多传统剧目、艺人的表演技艺都是以手抄记录的形式存在。例如,陕西省挖掘16个剧种的1万多个剧目,抄录8700余本;江苏挖掘记录传统剧目3000多出;河南挖掘3700余出,抄录655部;河北记录了1400多出;山东挖掘26个剧种的2054个传统剧目,编印《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60多集……这些文献有的至今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有的印成了内部资料。在挖掘剧目的同时,对传统的表演技艺等也进行了普遍调查访问。例如江苏的访问、记录的资料达6000多万字,整理编印者有1000多万字。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又一次积累了大量文献。在编修过程中,对戏曲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空前普遍、深入的调查,除了正式出版的“集成·志书”之外,各省都留下了大量内部资料。以河南为例,河南采取了省市县三级修志的工作方法,就是说,每一个县,每一个市都要进行编修“文艺集成·志”,全省动员了数千名文艺集成志·书的队伍,仅“戏曲志”就有千余名戏剧工作者或文化工作者参与,连乡镇文化站都有专门人员负责有关调查。正式出版的一部《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是101万字,而编修戏曲志的过程中,全省编印了136部市、地、县卷和几十部资料集丛,共达3000多万字。此外,更有参与编修志书人员的采访记录、从其他各种文献上摘录的卡片,还有大量的录音、录像、图片等等。这里的许多录音、录像、文字记录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献。
此外,戏剧类灰色文献来源还有以下途径:
——各级政府在贯彻文艺方针、政策时的领导讲话,工作简报,有关的座谈记录;各级政府举办各种戏剧活动的有关文告、讲话、演出节目说明书,评委会的评论记录或简报,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等等。
——民间可以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文字记录,如河南省三门峡市民间保存的清代一位剧作者的手写剧本《弥来笑》,是中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十字句梆子腔剧本;开封老艺人保存的戏单,上边记有民国时期一个班社的演出剧目;上蔡县艺人保存的拜师帖,记录了几代艺人的拜师情况、传承关系等等。
——有关部门、个人编印的内部出版物。有许多创作者的作品如剧本、音乐设计、艺术评论文章等等,都是以内部出版物的形式流传,其中不乏有价值或很有价值的东西。
——一些研究人员在进行一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的调查笔记、调查表和其他有价值的戏剧信息的记录,如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刘景亮、谭静波在完成文化部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戏曲观众学》时,做了数千张调查表和100多场剧场记录,大都由资料室收存。
当然,还会有其他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在戏剧领域,这类文献的来源是极其丰富的,以往的积累是雄厚的,今后的前景是开阔的。
(二)戏剧类灰色文献的重要作用
戏剧活动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它特别具有地方性。一部小说、一部诗歌、一部哲学或政治学、历史学著作出版后,发行全国,其受众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读者。但是戏剧艺术不同,表演场地的固定性,艺术本身极其突出的乡土性,都使它的流行范围受到了限制。当然,也应该承认,戏剧艺术中也有具有全国性的、全国各地民众都有能力欣赏的剧种。而且,当今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一定程度地打破了演出场地固定性的制约,但是,各地方戏剧种的创作和演出,主要的着眼点仍然是当地观众。
戏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使得人们往往认为记录这种活动的大量文献大都不具备普遍性、权威性,因而多不以正规渠道出版和发行,这既形成灰色文献的大量存在,又决定了要把握一个地域的艺术活动的状况,必须依靠大量的灰色文献。仅仅依靠那些正规出版流行的文献是无法了解具体省份、具体地域的戏剧活动的。因而,戏剧类灰色文献所承载的信息在戏剧事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积累,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详细反映戏剧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一定地域的戏剧发展史,仅仅依靠正规出版发行的文献是远远不够的。灰色文献承载着大量的、大大超出正规文献的戏剧发展信息,因此对它的收集、整理、保存就是在保存我们戏剧发展的历史,是延续民族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二,为管理部门的艺术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一个地区、一个省在进行戏剧发展、戏剧改革决策的时候,灰色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依据。灰色文献对现实的记载比正规文献更少一些顾忌,更少一些关卡,它更为全面、更为原始、也往往更为真实地记录着这里戏剧的历史和现状,对它掌握得越丰富、越全面,决策就能越正确,越科学。例如,每一个省都有大量的灰色文献记录着各次戏剧比赛的信息,如果能很好地向管理部门提供这些信息,使管理者能够对每次戏剧大赛参赛了哪些剧目、保留下来了哪些剧目以及其他有关情况了如指掌,这对管理部门宏观控制剧目生产、改进戏剧比赛方法不是很有价值吗?
第三,为戏剧生产提供丰富资源。如上所述,许多戏剧作品,特别许多传统戏曲作品都是以灰色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对于当今和以后的戏剧生产来说,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现在,大量戏曲团体的演出剧目贫乏,新剧目更少,无法满足观众需要,如果能够搞好这一资源的共享,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整理改编这些传统剧目,这对于丰富演出节目,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为戏剧理论建设提供基础。一切理论研究,不管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不管是对历史的研究还是对现实的研究,都必须掌握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戏剧科研和戏剧活动一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山西的戏剧研究者很难去研究浙江的戏剧。而每一个省区的戏剧信息又大量存储于灰色文献之中。可以说,不认真查阅、深入分析一个地域的大量的戏剧类灰色文献,就无法进入这个地域的戏剧研究,这个地区没有灰色戏剧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也就谈不到真正的戏剧理论建设。
戏剧领域里的灰色文献是实施科学、有效的戏剧管理的决策依据,是现实戏剧生产的宝贵资源,又是戏剧理论建设的基础,因而关注这类文献,有效地开发利用这类文献,是戏剧文化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三)戏剧领域中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现存问题
尽管戏剧领域中的灰色文献比起其他领域中的此类文献更丰富、更重要,但此类文献在现实中的存贮、开发和利用却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
首先,对此类文献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一些文化艺术部门的领导者、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甚至以它的非正规出版低估其文化价值,加之这些文献大多数存在于艺术科研院所,而艺术科研院所又绝大多数存在经费不足问题。一些文献不仅无法利用,连保存都成问题。例如有的艺术科研院所存放的传统剧目,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手抄本,迎风即破,其承载的信息很难进入信息流通渠道。还有一些艺术科研院所存放的戏剧音像资料,大量是20世纪80年代编修“集成·志”初期录制的,已经老化。这些文献都急需重新制作,或转化为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由于缺乏经费而无法付诸行动。
其次,对于这部分文献资源的管理、利用,不仅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称,即使按照传统的图书馆学的管理方法,其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检索的程序也是极不完善的。例如,一些艺术研究院所接收了编纂“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留下来的大量戏剧类灰色文献:有各地(市)县编印的本地区的戏曲卷本,有大量的录音、录像和图片等等,按理说,这些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应该在戏剧创作和戏剧研究中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只是像一般物质的存放一样堆放在那里,缺乏整理,缺乏分类,甚至没有制定检索程序。至于此类文献有多少家底,有哪些类别,最有价值的文献是什么等等,甚至连管理者也未必清楚。
由以上两点,决定了灰色文献的利用价值得不到实现。既然没有很好的整理、归类、制定检索程序,所储存的具体文献的名称、内容也就无从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也就无从利用这些文献。有时,一些戏剧科学的研究者前来查阅一些文献资料,检索又十分困难,只好放弃。还有,由于文献的老化,而且又是手抄孤本,无法随便查阅。于是,问津者越来越少。
(四)加强戏剧类灰色文献的管理、开发和利用
具有很高价值的戏剧类灰色文献,是人民政府长期以来动员大量的人力,花费大量财力,广大戏剧工作者花费大量心血积累起来的,对于戏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果此类文献因失于管理而毁坏,那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如果长期闲置而不用,那是极大的浪费。因此,各级有关文化艺术管理部门的领导,都应该高度关注此类文献的存储、管理、开发、利用,并给予必要的实际支持。管理此类文献的艺术科研院所和它的资料室更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做好此类文献基本的管理和利用。由于大多数艺术科研院所资料室的规模不大,以往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图书管理人才很少屈驾来这里就职,近些年来,图书管理人才、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发展很快,可是,艺术研究部门又因人员过剩而难以进行人才流动。因此艺术科研院所资料室业务工作人员并不是一个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不少都是原来的艺术工作者半路出家。图书资料工作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难以适应图书资料工作,更难以适应当今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图书资料工作。所以,有关部门必须注意对艺术单位的资料室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其业务意识和业务机能。与此同时,适当吸收具有较高学历、较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充实艺术领域的资料室业务工作队伍,对积存多年的戏剧类灰色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做出科学的“编目数据”,初步实现这一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流通和利用。
2.继续扩大戏剧类灰色文献的收集渠道,不断丰富此类信息资源。如上所述,灰色文献资源在戏剧领域具有特殊的、重大的作用。而这种资源由于出版、发行渠道不正规,散见于与戏剧有关的各个部门或团体,甚至个人,这又造成了收集的困难。因为它重要,所以必须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因为它的存在比较分散,所以在收集上要下大功夫。这样就应该改变原来的坐门等送的收集模式,有条件的资料室可以分出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专门进行这方面资料的收集,人手不足的,每一个资料室业务工作人员都应该肩负一定的这方面的工作责任。在收集中,以下几个戏剧类灰色文献的来源渠道更值得重视:一是文化单位的戏剧活动,当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戏剧活动仍然是一定地域戏剧发展现状的集中展现,而其中的大量信息仍然会以灰色文献呈现,资料室应与举办部门加强联系,疏通关系,最大限度地收集这些文献。二是戏剧科研人员,一个戏剧科研项目做下来,有许多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也有许多以灰色文献呈现,如调查表、座谈纪要、采访记录等等,有关资料人员最好能够介入本地区、本单位的戏剧科研过程,做一些工作,即使不能,也应把戏剧科研过程中的灰色文献收集起来,现在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戏剧科研队伍,这是此类文献的不可忽视的来源渠道;三是单位或个人的内部出版物,现在有不少戏剧作品、有关文章是以内部资料的名义出版,资料室工作者应对这一渠道给予关注。通过多渠道收集,不断扩大这一有价值的文献存贮量。
3.更新信息管理观念,努力做好信息的提升、增值和流通。戏剧类灰色文献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具有正规出版发行的文献的权威性、影响力、知名度。人们当然很难知道这个资料室藏有什么具体的灰色文献。越是这样,越需要资料室业务工作人员更新观念,把信息流通、利用放在首要位置,做好重要部分的索引,进行一些必要的摘录、说明、简介,编辑二、三次文献,做好推广宣传,促进此类信息的流通。我们曾经把编辑《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时抄录的清末和民国时期报刊登载的有关戏剧的文章编成一个集子,受到许多信息需要者的欢迎。在常香玉去世后,资料室所有人员全力以赴参与了编印“常香玉艺术资料集丛”的工作,把常香玉的所有资料进行梳理、筛选、归类,编辑成册,实际上做到了信息的提升和增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创造条件,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贮、网络化服务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根据目前戏剧类灰色文献的特点及存贮现状,根据目前大多数艺术研究院所资料室财力、人力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马上实现戏剧类灰色文献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是说,这部分戏剧信息资源不需要或不能够实现数据化和网络化。恰恰相反,此类资源不能数字化、网络化正是戏剧信息资源流通的一大缺憾,是戏剧发展和戏剧科研的一大损失。因此,有条件的资料室应尽快实现数据化网络化,不具备条件的,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例如加快资料室业务人员的专业化,做好现有戏剧类灰色资源的分类和整理等等。总之,要让这部分重要的戏剧信息资源尽快在戏剧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