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评分认知诊断测验设计
丁树良,罗 芬,汪文义,熊建华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 认知诊断测验设计实质上是测验Q 矩阵设计,设计应最大限度覆盖诊断的构念,充分发挥代表认知模型的属性层级关系的重要作用.主张测验充分表达被试知识结构,提倡测验Q 矩阵和被试知识状态共享同一层级结构,以实现对被试更加准确的诊断.对于非独立型层级结构,无法实现属性使用次数平衡而应采用题目属性向量使用平衡策略.对Liu Ren(2017)的测验设计提出质疑.
关键词: 认知诊断测验设计;Q 矩阵设计;属性层级关系;属性向量平衡
0 引言
认知诊断测验设计本质上是测验Q 矩阵设计[1].测验Q 矩阵是缩减Q 矩阵[2-3]的子矩阵,缩减Q 矩阵的每一列对应一种潜在题目属性向量,故又称为潜在Q 矩阵[4].潜在Q 矩阵获得的前提是属性及其层级关系确定,这也是测验Q 矩阵设计的前提.抽象地说,测验Q 矩阵设计是按照某些目标,如何从潜在Q 矩阵中选择某些列组成测验Q 矩阵才能够达到目标.在一般的Q 矩阵设计中是假定属性及其层级关系是正确的,并且Q 矩阵中元素标定是准确的(比如模拟研究满足这些假设).可以通过Q 矩阵行的逐对比较方法[2-3]获得潜在Q 矩阵或者其子矩阵表达的属性层级关系,但是从其子矩阵挖掘出的属性层级关系不一定与潜在Q 矩阵表达的层级关系一致[4].当然,属性及其层级关系和Q 矩阵元素标定是否准确,是应该仔细考虑和探索的问题,限于本文主旨,对此不进行讨论.
研究者根据一些研究结果或者探索某些可能影响测量的信度、效度的因素(比如测验长度、对属性的测量次数是否平衡、对题目属性向量测量次数是否平衡、对不同知识状态对应的理想反应模式是否不同、题库中题目质量的高低等),决定从潜在Q 矩阵中选取部分列构成测验Q 矩阵,希望经过设计以后的测验Q 矩阵能够准确测量被试的知识状态.综上所述,认知诊断测验设计应该包含如下内容:对于给定的领域范围,存在多少种可供选择的题目类型,以及从这些题目类型中根据某些什么样的原则(准则/目标)选择题目组成一个Q 矩阵,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于0-1评分认知诊断,在属性之间互相不为先决的条件下,即属性层级结构为独立型,此时,可达阵是单位阵.Chiu Chia-Yi等[5]、L.T. DeCarlo[6]、M.J. Madisond等[7]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结为一个准则,即单位阵作为测验Q 矩阵的子矩阵,可提升诊断分类精度,反之,则分类精度不理想[8].
J.S. Gorin[9]不主张每一个题目至少包含2个属性,并且认为测验Q 矩阵应该多包含潜在Q 矩阵的列.K.K. Tatsuoka[2-3]认为不论属性层级关系是否是独立型结构,当测验Q 矩阵是充分Q 矩阵(sufficientQ matrix)(即测验Q 矩阵蕴含可达阵)时可以提高测验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2-3].但是,充分Q 矩阵对应的诊断分类精度可能低于非充分Q 矩阵[10].
J.P. Leighton等[11]认为应将潜在Q 矩阵作为测验Q 矩阵,但是当属性数目比较大且层级结构相当松散时(比如独立型或者无结构型),潜在Q 矩阵的列数较多,一般认知诊断测验无法容纳这么多项目.罗欢等[12]认为,对K =7的独立型属性层级结构,测验Q 矩阵中除考察1个属性的项目之外,还安排所有包含2个属性的项目,这是题目属性向量平衡的做法;丁树良等[13-14]认为,若属性之间不存在补偿作用并且采用0-1评分,则必要Q 矩阵可以使得理想反应模式和知识状态一一对应,从而提高认知诊断分类的精度.所谓必要Q 矩阵就是可达阵作为子矩阵的Q 矩阵[15],考虑到独立型结构对应的可达阵是单位阵,这推广了Chiu Chia-Yi等[5]的相关结果.彭亚风等[16]讨论了认知诊断测验设计,给出可达阵等价类R *,即对应项目可达阵列的相互置换后,将R *作为测验Q 矩阵的子矩阵,仍然可以使知识状态集合和理想反应模式集合一一对应,并且他们还发现诊断分类的精度不仅和测验长度相关,而且还和测验长度与属性数目的比例有关.从必要Q 矩阵一定可以挖掘正确的属性层级关系,即可以代表认知模型,这个事实或许是必要Q 矩阵能够提高诊断精度的原因.
本文主题是认知诊断测验设计.因为属性层级关系代表认知模型,认知诊断测验欲达到最大限度覆盖诊断的构念,就应该高度重视属性层级关系在测验设计中的作用.测验Q 矩阵对应的属性层级结构应该尽量和被试知识结构相同.由扩张算法,可达阵能够生成潜在Q 矩阵,可达阵和潜在Q 矩阵中对应出的层级关系完全一致,故可达阵在认知诊断测验编制中占重要地位;在考虑非统计约束的测验设计时,对独立型结构项目属性向量平衡蕴含属性平衡,反之不真;可供选择的项目类实际上对应潜在Q 矩阵的列的集合.本文先讨论属性层级关系的“大小”,分析当命题专家认定的属性层级关系与被试群体知识状态集合对应的属性层级关系不一致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对Liu Ren等[17-18]结果进行评论,最后给出一些总结和讨论.
1 属性层级关系的“大小”
1.1 新的基本属性层级关系的划分
结合Liu Ren等[17]和丁树良等[19]的研究结果,J.P. Leighton 等[11]定义的基本属性层级关系可以划分为独立型、根树型(包含线性型、发散型和无结构型)和倒金字塔型(inverted pyramid type).其他属性层级关系可以由它们复合而成,比如收敛型结构可分解为根树型和倒金字塔型这2个更加简单的结构的复合.
定理1 设所感兴趣的预诊断的领域中的属性集合为S ={A 1,A 2,…,A K },若S 中的属性层级关系是独立型,则S 对应的层级关系不属于G ={线性型,收敛型,发散型,无结构型};反之,若S 中属性对应的属性层级关系属于G ,则一定不可能对应独立型层级结构.
Liu Ren[18]对线性型认知结构采用独立型结构进行测验设计,对此,面临一个问题,即专家可从与认知结构相异的结构入手进行测验设计吗?一般地,既然是“设计”,就应该贴近实际,但有可能对属性及其层级关系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时如何做才比较稳妥,或者说,比较“稳健(robust)”,下面仅对属性确定而层级关系存在争议的情况讨论.本文先讨论基本属性层级关系.
(2) 当任一汽机遮断时,为保证主蒸汽母管不超压、不超温,同时热网供汽不中断,可将主蒸汽母管至热管网减温减压电动调门超驰至一定开度,再投入自动控制来兼顾主汽和供汽稳定,调门超驰开度由汽机遮断前的负荷来确定。汽机遮断快速减负荷控制流程如图1所示。
1.2 属性层级关系的大小
定义1 (属性层级关系的大小) 固定属性数目K ,如果层级关系H i 对应的潜在Q 矩阵分别为Q i (i =1,2),并且Q 2是Q 1的子矩阵,则称H 1大于H 2(或者H 1包含H 2).
在理想反应条件下,若属性之间不存在补偿作用且采用0-1评分,则可达阵(或者其列进行交换所得到的矩阵,即可达阵的等价类)可以使知识状态与理想反应模式一一对应[13-14];但是观察反应模式中带有随机误差,随机误差越大,则可达阵设计的方法的效果越差,因此寻找对带随机误差能够比较稳健的测验设计是十分重要的[28-29];如果所感兴趣的领域中的所有属性是独立的,那么所有被试的知识状态集合对应的属性层级结构不可能是线性型,此时Liu Ren[18]提出的3种设计不可能全部实现.他提出的测验中属性出现的数目平衡及题目属性向量类型出现的次数平衡的原则对于独立型层级结构可以同时满足,而且题目属性向量的平衡可以导出属性平衡;而对于非独立型属性层级结构不可能同时满足.
1.3 使用实证手段探查独立型结构
由定义1知独立型层级结构可以包含相同属性数的其他层级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属性层级结构存在争议时,采用独立型结构比较稳妥;但是对于诸如规则空间方法(RSM)[2-3]的分类方法,可能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类别(纯规则点),对于命题专家也可能存在对应的潜在Q 矩阵的列无相应的题目可出的困境,因此有必要讨论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出现独立型层级结构,或者说给定属性及其层级关系以后,层级关系是否还要修改.
气压传感器一旦发生了故障,就会导致气象站不能够准确获取气压信息,一般情况下气压传感器发生了故障之后需要及时进行断电处理,将气压传感器的供电电源快速切断。气压传感器的主要故障表现为气压值具体数值起伏不定,脱离正常的数值范围,此时就需要查看气压传感器的接线状况。首先需要检车各个部件的链接,以及通气口是否畅通,部分的故障是由通气口存在异物造成的。如果不是外界的因素影响到了气压传感器导致故障的产生,那么可能是传感器自身的老化和损坏,需要进行更换新设备。
专家认定的属性层级结构是可以修正的,甚至是必须多次讨论修改,特别是命题以后或者被试测验结果获得以后,根据预测结果进行修正.一方面收集被试信息,请命题专家或根据学生口语报告尽量补全或完整地标出在学生作答时可能应用的所有其他属性或相关先决属性,这有利于根据实证数据和学科专家信息分析学生作答背后的认知模型或属性层级结构,如喻晓锋等[21]基于被试作答反应使用贝叶斯网获得属性层级关系.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根据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部署,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对口帮扶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2017年初完善结对、帮扶对象瞄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聚焦于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
收集命题专家信息:首先,命题专家和测量专家应该给出属性及其层级关系以指导命题;其次,对应这个属性集合和层级关系,设计测验Q 矩阵(对应了1个属性层级关系,记为T 0);接下来命题专家应该努力命制包含属性最少的题目(纵使专家认为它们太简单而不一定入选作为实际的测验项目),特别地,如果命题专家能够命制单位矩阵各列对应的题目,这表示潜在Q 矩阵包含单位阵,那么所感兴趣的领域中的属性一定是独立型结构;反之,则不是独立型结构.如果命题专家能够命制的包含属性尽量少的题目,并且对应的题目的属性向量不能够由测验Q 矩阵表达,那么就应该修正这个测验Q 矩阵,同时依据这个新的测验Q 矩阵修正原来的属性层级结构,将新的层级结构记为T 1;最后,将T 1看成T 0,重复上述步骤,直至T 0稳定为止.
比如,异分母加减法运算,有的专家认为这对应4个属性:基础知识(A 1)、同分母加减法(A 2)、求最小公倍数或通分(A 3)、异分母加减法(A 4).它们的层级结构为A 1是A 2和A 3的先决属性、A 2和A 3是A 4的先决属性,其形状为4元素收敛型[11](见图1).但是有专家认为A 3实际上是求最小公倍数,可以单独命制只测最小公倍数或者通分的试题,实际上最小公倍数和分数运算彼此不存在先决关系.根据这一点,属性层级关系就应该修正,相应的Q 矩阵(特别是潜在Q 矩阵和测验Q 矩阵)应该修改(见图2).
图1 收敛型 图2 新层级模型
(i)Liu Ren[18]使用的是模拟研究,故可假定属性及其层级关系、Q 矩阵标定都正确.考察Liu Ren[18]给出的上述3个Q 矩阵,使用“行的逐对比较方法”[2-3],“邻接设计”对应的Q 矩阵可以挖掘出属性2是属性1的先决属性(这和文献[17],图1中属性1 是属性2的先决恰恰相反),而从包含10列的独立设计和可达设计对应Q 矩阵挖掘出来的层级关系都是独立型属性层级关系,这和线性型层级结构相差甚远(但是由推论2,知独立型结构“包含”线性型结构).
2 Q 矩阵设计的某些原则和标准
2.1 从划分层级关系类目的角度审视
证 根据独立型和G 中这些属性层级结构的定义和先决关系的定义,以及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时,同一个属性标识符只能够代表一个属性的原则,则结论显而易见.
通过测算工业企业上述各项两化融合评估指标,可对工业企业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即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从两化融合发展的时间维度来看,单个工业企业将遵循上述四个阶段实现两化融合发展的阶段式跃升。其中,处于起步建设阶段的企业已逐步实现两化融合基础设施配备和环境建设,处于单项覆盖阶段的企业能够将信息技术利用在各单项业务环节中,处于集成提升阶段的企业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内部各业务环节的综合集成,处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能够实现跨企业的协同与创新(如图3)。
设S ={A 1,A 2,…,A K }为感兴趣的领域中的所有属性,为了便于阅读,使用大家熟悉的J.P. Leighton等[11]对基本属性层级关系划分的术语,设G ={线性型,收敛型,发散型,无结构型},即这些属性层级关系对应的可达阵一定不是单位矩阵,而独立型层级关系对应的关系矩阵是单位矩阵.如果S 中的属性对应G 中某一个层级结构,这个层级关系中至少有2个属性,它们之间存在先决关系,有如下的一些结论.
定理1可以导出一个重要推论.
推论1 对于同一个属性集合S ,命题专家给出的Q 矩阵对应的层级结构是独立型,则被试的知识结构不可能是G 中层级结构.
这个推论意味命题专家若认为属性层级关系是独立型,则一定可以命制相应的潜在Q 矩阵的列对应的题目,从而被试的知识状态也应该和潜在Q 矩阵的列以及零向量对应,从而不可能对应G 中层级结构.
有人认为,如果有3个属性A 1、A 2、A 3,它们组成的线性型是指被试对属性的掌握过程,而认知诊断测验设计的任务是怎么测试才能够更有效率,因此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只测A 2,可以是同时测A 1A 2,或者同时测A 2A 3.如果问“(011)”这样的题目是否符合线性型结构,关键是要区分线性型结构指的是人的掌握过程还是命题专家命制的题目,题目的设计可以不用考虑是什么结构,考虑更多的是内容(content).本文称这样的想法是“人卷分离”.定理1意味着人卷分离是难以实施的,本文主张“人卷合一”,即被试的知识状态只能够是所有属性对应的属性层级结构(试卷应该充分表达这个结构)的一部分,也就是命题专家和被试的知识状态是共享同一个层级结构,或者说命题专家是站在被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
通常,属性层级关系是指属性之间的心理加工逻辑顺序,比如K.K. Tatsuoka[3]、M.J. Gierl等[22]将结构化属性称为属性层级结构,定义为这些属性求解测验问题所需要的属性的心理顺序(the psychological ordering),从而作为任务表现的认知模型(serve as the cognitive model of task performance).一般地,教学的顺序和学生掌握过程吻合,属性层级关系和掌握过程不能够等同,同一篇文章所说的概念应该包含同样的意义,否则无法让人理解.在试题命制时所说的属性层级关系指的是认知的逻辑顺序,而不是学生对属性的掌握过程,这2个概念不应该混淆.
当然,专家和生手的知识结构可以不同,一般地,问题解决时专家和生手使用的策略不同,但是如果规定使用相同的策略,那么属性及其层级结构就应该相同.所以,专家的知识结构(属性层级关系)应该包含生手的知识结构.
推论2 对于同一个属性集合,如果属性集合层级关系是独立型,则认知诊断测验设计可以既是独立设计,又是邻接设计或者可达设计;如果属性层级关系是根树型或者逆金字塔型结构,则不可能采用独立设计.
此外,笔者建议将高校法学院法律诊所的学生吸纳到社区矫正工作中。相较于其他的志愿者,法律诊所的学生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背景,对社区矫正工作也有一定的了解,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吸纳他们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他们定会快速地掌握工作流程和方法,负责相应的工作。
2.2 Liu Ren的设计合理吗?
Liu Ren[18]针对非独立属性层级结构,提出3种测验Q 矩阵设计方案:独立设计、邻接设计和可达设计.他认为这3种设计可以使得测验中属性使用数目平衡,并且认为采用邻接设计诊断分类结果最好.邻接阵和可达阵中的“邻接”、“可达”和邻接设计、可达设计的“邻接”、“可达”不一样,之所以这样命名,只是一种“借用”而已.因此不必过于纠结这3种设计的名字.本文从先决关系定义的角度审视它们的合理性.
对线性型结构,Liu Ren[18]给出具体的对应于独立设计、邻接设计和可达设计的测验Q 矩阵,其中行对应属性.对5个属性的线性型结构,这3种设计矩阵分别为
在民俗学研究领域,民间叙事或日常叙事至少暗含着两条理解途径:一是作为口头传统或民间文学体裁的叙事;二是作为记忆载体的叙事文本。长久以来,民俗学对作为民间文学体裁的叙事研究已经非常宏富,甚至出现许多影响深远的研究范式,如故事类型学中的AT分类法、故事形态学等,但对于作为记忆载体的叙事文本,则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
如果前5列为第1部分,后5列为第2部分,则上述独立设计是2个单位矩阵对应的测验Q 矩阵;邻接设计是2个下三角矩阵构成,这个下三角矩阵只有对角元和对角线邻接元为1;可达设计第1部分是上三角0-1矩阵,对所有i ≤j ,a ij =1;第2部分构成的方阵,次对角线及其下方的元素全部为1,而次对角线上方的元素全部为0.
Liu Ren[18]的测验设计进行考察.
这个例子显示,当测验Q 矩阵的初稿给出以后,请命题专家命制包含属性最少的题目很有必要.它可以改变可能是固化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模型(潜在Q 矩阵),而更加接近真实的认知模型,从而Q 矩阵也更加合理,在老师(命题专家)心目中的Q 矩阵和在学生心目中的知识状态更加一致而不会不相容.
(ii)正如彭亚风等[16]指出“Liu Ren等[17]的研究在模拟Q 矩阵时会出现不合理的考核模式,例如直线型情况下使用独立方法生成的测验项目都是考察单个属性而忽略其先决属性,这违背了直线型的关系假设”.
(iii)邻接设计对应的项目属性向量也多数不是线性型潜在Q 矩阵中的向量,比如(01100),(00110),(00011),显然都不符合线性型层级关系,它们均缺少公共的先决属性.
笔者认为Q 矩阵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测验Q 矩阵的列的布尔并中每一个元素均等于1.将它列为一条定理,以便引用.
2.3 题目属性向量的平衡与属性平衡的关系
在具有诊断功能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和自适应测验(CD-CAT)选题策略的研究中,有研究认为考虑属性平衡非常重要[23-25].
CD-CAT选题策略和Q 矩阵设计的任务都是选择项目,所以CD-CAT选题策略的研究结果当然对于认知诊断测验编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认知诊断测验的“最小存在单位”是项目,就好像“分子”可以独立存在,项目属性向量是附着于项目的重要信息,故研究项目属性向量的平衡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除独立型结构之外,其他属性层级结构的某些属性存在先决关系(比如线性型,发散型,无结构型等),此时要达到属性使用次数平衡是做不到的,只能够退而求其次,实现题目属性向量使用的平衡.
(5)合并步骤(2)、(3)、(4)产生的数据,获得数据集dataA,相当于实际接受A处理的患者,共n例。其中对A药敏感、对B药敏感、对A和B药都敏感或都不敏感的患者,各占约1/3。
属性平衡不一定可以导出题目属性向量平衡的结论.比如包含3个属性的独立型结构,测验Q 矩阵包含5列,前面3列对应单位矩阵,第4列仅仅包含属性1、属性2,第5列仅仅包含属性3,则每一个属性安排测试2次,但是题目属性向量不平衡.反之,对于独立型结构,若题目属性向量平衡,则属性平衡.因为从K 个属性取出h 个的组合一共有C (K ,h )种,而所有组合中出现某个属性的次数是一个常数,等于hC (K ,h )/K ,因此属性使用次数平衡.请注意,这个结论对其他层级结构不一定成立.
苏泊尔R9713净水机作为一款反渗透净水器,其是否能够达到真实的高标准净化呢。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进行测试。
2.4 测验 Q 矩阵设计的一个必要条件
(iv)可达设计中既然前半部分(左边5列)符合线性型层级结构,即属性层级关系是A i 是A i+1 的先决属性,i =1,2,3,4;而后半部分(右边5列)却将属性层级关系完全颠倒,变成为A i+1 是A i 的先决属性,i =1,2,3,4.根据先决关系满足自反性得知,如果A i 与A i+1 互为先决,则A i =A i+1 ,i =1,2,3,4.于是5个属性等同于1个属性!这是一个令人惊诧、难以接受的结论!
定理2 测验Q 矩阵的所有列的布尔并的每一个元素应该等于1,否则至少存在2个不相同的知识状态对应的理想反应模式相同.
证 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可达阵是对角元全部等于1的上三角布尔矩阵(即0-1矩阵).注意到可达阵的对角元均为1,如果测验Q 矩阵的所有列的布尔并的某一个元素不等于1,那么可达阵的某一列一定不在这个测验Q 矩阵之中.从而必有2个不同的知识状态对应相同的理想反应模式[26-27],因此这个测验Q 矩阵难以区分这2个不同的知识状态.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定义1考察属性层级关系的“包含关系”.易知,当属性数相同时,独立型和线性型层级结构分别对应“最大”和“最小”的层级结构.杨淑群等[20]定义属性层级关系的紧密性.可以看出,固定属性数K ,属性层级关系H 1越松散,对应的潜在Q 矩阵的列数越多,越容易包含那些比H 1结构紧密的层级关系.
对于测验Q 矩阵设计,存在2种看法(做法),一种是“人题合一型”,即测验Q 矩阵的层级关系和被试的认知层级关系完全一致,比如都是线性型;另外一种是“人题分离型”,即测验Q 矩阵对应的层级关系比全体被试对应的认知层级关系要“大”,比如测验Q 矩阵对应的属性层级关系是独立型(可达阵是单位矩阵),而被试认知属性层级关系非独立型.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比较稳妥,对于属性层级关系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这不失为是一种稳妥的方案,不至于出现某种知识状态没有相匹配的题目属性向量,这也可以看成是许多模拟研究中,为什么认知诊断测验的设计往往采用独立型结构的理由;但是本文认为,命题时如果能够针对被试认知情况,命制和被试非零知识状态对应的题目(属性向量),是有好处的.比如考察被试对分数运算掌握情况,通分是正确完成异分母加减运算的先决属性,但是考察通分这个属性可以看成是考察求2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这个属性,而求2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和分数运算相互独立的属性,因此测验中可以命制仅仅考察求最小公倍数的项目,以考察被试对此的掌握情况.
当混凝土上升到距孔口10m左右时,沉积泥浆稠度增加,混凝土浇筑压差减小,浇筑困难增加,在孔口安装排污泵将泥浆排出,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到设计高程。
3.2 讨论
3.2.1 关于模拟研究 模拟研究表明,Liu Ren[18]提出的3项认知诊断测验设计中邻接设计效果最好.问题是,对于线性型层级结构,现实中可以命制这样的题目吗?难道这样的邻接结构或者可达结构满足线性型结构吗?如果一个研究,既有理论,又有模拟研究,当然十分漂亮,但是模拟研究的条件应该尽量贴近实际情况,这正如其他产品开发,不考虑实际情况是行不通的.比如研究者设计好一个认知诊断测验(或者说给出一个测验Q 矩阵),请求命题专家编制相应的测验(哪怕是对应地编制样题);如果这个设计无法实现,那么就应该仔细检查,看一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加以改正.测验设计者和命题专家反复磨合,才能获得成功.
不用想我都知道是林全,是他从黄玲那里拿到了我的号码。可是这半夜发短信,又是什么意思?我知道他那天留宿在黄玲这里,也就是我的隔壁。我迅速将短信删掉,像是做贼一般,又觉自己委屈,怎可将自己推到这般境地?
3.2.2 属性的先决关系和知识状态的偏序关系有区别 注意,属性层级关系的表达一是采用图示的方法,其中哈斯图是图示的简洁表达;二是采用矩阵表达,其中邻接矩阵表示直接的邻接关系(直接先决关系),或者说是“父子关系”,而可达阵表示直接和间接关系,即先决关系(prerequisite relation).先决关系是定义在属性集合上的一种偏序(partial order relation).至于知识状态之间的大小关系,虽然也是偏序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根据2个知识状态(向量)的差向量来判断,如果这个差向量的每一个分量均非负,那么这2个知识状态可以比较,否则不可以比较.向量之间这种偏序,称为Lowner偏序.属性的先决关系和知识状态的Lowner偏序显然不是同一种偏序关系.例如独立型结构的属性之间不可以相互比较(即没有先决关系),但是Q 矩阵中的项目属性向量(或者知识状态)集合上可以定义Lowner偏序.
3.2.3 如何表达熟手和生手的知识结构的不同 专家(熟手)和学生(生手)的知识结构可以不同,甚至很多情景下是不同的,比如专家可以使用代数方法求解算术问题.在某个学习阶段,要求被试掌握某些求解方法,专家命题是应该是“设身处地”,要求被试学习过的方法求解,而不是超越他们的知识范围,所以尽管2者知识结构不同,面临的测验对应的属性应该相同;而确定的属性集合,属性之间的层级结构一般来说应该是确定的,不应该因人而异.生手和熟手之间的知识结构的不同,是否意味着“解题”策略的不同?或许熟手的“解题”策略对应简洁明快甚至巧妙的方法,而生手的“解题”策略对应的是复杂、“笨拙”的方法?所谓的“熟能生巧”恐怕说的是这么一回事.但是,不同的策略对应的Q 矩阵不同.同一个Q 矩阵是不是对应同一个“解题”策略?同一个Q 矩阵挖掘出来的属性层级结构是否也就确定?特别是通过被试的“出声思考”以后获得的Q 矩阵应该反映被试的知识结构.所以认为一个测验的设计可以既是邻接设计,又是可达设计或者独立设计,恐怕不一定合理.
11月9日,大会主办方组织参会代表参观久盛地板有限公司、浙江森林之星文化地板有限公司(中国地板博物馆)、浙江世友木业有限公司。
当然,专家考虑独立型层级结构似乎比其他属性层级结构更加“保险”,至少不会漏掉可以考察的属性组合模式(题目属性向量),但是当我们的注意力是考察认知诊断测验设计的时候,“大”的属性层级结构对应的可达阵如果作为测验Q 矩阵的子矩阵时,可达阵的某些列对应的题目就可能无法命制,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2.2 时间因素:疾病从开始到进展恶化或缓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而医务人员可能在疾病的某个阶段接触患者,因此并没有机会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在某个时间节点,有些重要的有诊断意义的证据可能尚未出现或已经消失。例如哮喘的病情有明显的可逆性和可变性,1例青年学生患哮喘,急性发作时气急明显且有惊恐烦躁等精神症状。在发作后到医院检查,两肺未闻罗音,肺功能检查正常。一度误诊为“神经官能症”。
3.2.4 认知诊断测验设计与CD-CAT选题策略的区别 尽管认知诊断测验设计可以借鉴CD-CAT选题策略,但是CD-CAT选题策略和测验设计选择的试题还是有所区别的:CD-CAT选题策略一般基于被试反应做出的“动作”,它是在被试提供了作答信息的基础上而且是针对“特定”的被试(这是自适应的应有之义);而测验设计是测验尚未发生之前的动作,它应该针对“所有”的被试;对于那些不是非参数选题策略,一般的参数化选题策略倾向于选择高质量或猜测和失误相当小的试题,而测验Q 矩阵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在项目参数未知情况下如何设计测验Q 矩阵(在设计Q 矩阵时也基本上不考虑项目参数的影响),以提高测验的分类准确率.
由于地铁运行的特点,白天的用电负荷比夜间停运的用电负荷大得多。白天牵引机车和一些辅助用电设备(如照明、风机、水泵等)会消耗一部分电缆的无功功率,在没有无功补偿的情况下总体功率因数较高。夜间地铁停运,风机照明等设备停止工作,只有变压器消耗少量无功,感性负荷输出减少,电缆的充电无功效应明显,会出现无功倒送现象,导致夜间功率因数大大下降,只有0.4左右。这不仅造成大量电能的浪费,而且容性无功功率还会使得供电端电压升高,对电缆和供电设备产生危害。
本文虽然对Liu Ren[18]的认知诊断测验设计方案提出不同看法,认为Q 矩阵设计时应该鼓励命题专家尽可能命制包含最少属性的题目,并且对原先设计的Q 矩阵进行修正,但是认知诊断处于“婴幼儿时期”[30],发展得不充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比如R. Henson等[31]提出的认知诊断测验测验编制(组卷)的指标CDI的应用,可以动态处理组卷约束问题,而组卷实质上也是测验设计.如何动态实现认知诊断测验,这是CD-CAT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比如,要进行Q 矩阵设计,就必须明确属性及其层级关系,层级关系的划分,可粗可细,但是要整体把握,层级比较粗可能更容易一些,模拟实验的因素比较多,而层级关系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其水平数不能够太大时,层级结构划分比较粗可能更方便;如果仅仅考察层级关系,划分比较细或许考察更加深入.
本文在属性及其层级关系正确的条件下讨论认知诊断测验设计问题,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即属性或者其层级关系不一定准确,那么测验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容错能力,甘朝红等[32]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愿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据笔者所知,项目属性向量平衡的测验设计尚无研究结果,希望能够引起讨论.
本文讨论认知在测验设计,因此不涉及“翻新”,“翻新”的做法得出的诊断分析的结果准确性比较低,但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进行“翻新”,这多少可以获得一点诊断信息.
4 参考文献
[1] 丁树良,罗芬,汪文义.Q 矩阵理论的扩展 [J].心理学探新,2012,32(5):417-422.
[2] Tatsuoka K K.Architecture of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cognitive diagnosis:a statistical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M]∥Nichols P D,Chipman S F,Brennan R L.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s.Hillsdale,NJ:Erlbaum,1995:327-359.
[3] Tatsuoka K K.Cognitive assessment:an introduction to the rule space method [M].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9.
[4] 丁树良,罗芬.由偏序关系的可达阵导出Hasse图的有效算法:兼谈其在认知诊断中的作用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5):441-444.
[5] Chiu Chia-Yi,Douglas J A,Li Xiaodong.Cluster analysis for cognitive diagnosi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Psychometrika,2009,74(4):633-665.
[6] De Carlo L T.On the analysis of fraction subtraction data:the DINA model,classification,latent class sizes,and the Q -matrix [J].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11,35(1):8-26.
[7] Madison M J,Bradshaw L P.The effects of Q -matrix design on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n the log-linear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 [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15,75(3):491-511.
[8] Liu Ren,Huggins-Manley A C,Bradshaw L.The impact of Q -matrix designs on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n the presence of attribute hierarchies [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17,77(2):220-240.
[9] Gorin J S.Test construction and diagnostic testing [M]∥Leighton J P,M J Gierl.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73-201.
[10] Ding Shuliang,Wang Wenyi,Luo Fen,et al.Irreplaceability of a reachability matrix [EB/OL].[2019-02-19].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2F978-3-319-56294-0_21.
[11] Leighton J P,Gierl M J,Hunka S M.The attribute hierarchy method for cognitive assessment:a variation on tatsuoka′s rule-space approach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004,41(3):205-237.
[12] 罗欢,丁树良,汪文义,等.属性不等权重的多级评分属性层级方法 [J].心理学报,2010,42(4):528-538.
[13] 丁树良,汪文义,杨淑群.认知诊断测验蓝图的设计 [J].心理科学,2011,34(2):258-265.
[14] 丁树良,杨淑群,汪文义.可达矩阵在认知诊断测验编制中的重要作用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5):490-495.
[15] 丁树良,汪文义,罗芬, 等.可达阵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3):290-294,298.
[16] 彭亚风,罗照盛,喻晓锋,等.认知诊断评价中测验结构的优化设计 [J].心理学报,2016,48(12):1600-1611.
[17] Liu Ren,Huggins-Manley A C.The specification of attribute structures and its effects on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n diagnostic test design [M]∥van der Ark L A,Bolt D M,Douglas J A,et al.Quantitative Psychology Research,Springer Proceedings in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New York:Springer,2016,167:243-254.
[18] Liu Ren.Misspecification of attribute structure in diagnostic measurement [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17,78(4):605-634.
[19] 丁树良,汪文义,罗芬.多级评分认知诊断测验蓝图的设计:根树型结构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2):111-118.
[20] 杨淑群,蔡声镇,丁树良,等.求解简化Q 矩阵的扩张算法 [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3):87-91,96.
[21] 喻晓锋,丁树良,秦春影,等.贝叶斯网在认知诊断属性层级结构确定中的应用 [J].心理学报,2011,43(3):338-346.
[22] Gierl M J,Leighton J P,Hunka S M.Using the attribute hierarchy method to make diagnostic inferences about examinees′ cognitive skills [EB/OL].[2019-02-11].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498309_Using_the_Attribute_Hierarchy_Method_to_Make_Diagnostic_Inferences_about_Examinees′_Cognitive_Skills_in_Algebra_on_the_SATC.
[23] 刘舒畅,涂冬波,蔡 艳,等.4种新的基于属性平衡的CD-CAT 选题策略开发研究 [J].心理科学,2018,41(4):976-981.
[24] Cheng Ying.Improving 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by balancing attribute coverage:the modified maximum global discrimination index method [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10,70(6):902-913.
[25] Cheng Ying,Chang Huahua.The maximum priority index method for severely constrained item selection in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J].Britis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Psychology,2019,62(2):369-383.
[26] Cai Yan,Tu Dongbo,Ding Shuliang.Theorems and methods of a complete Q matrix with attribute hierarchies under restricted Q -matrix design [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8(9):1-15.
[27] 丁树良,罗芬,汪文义,等.知识状态的不同表达及其应用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3):296-301.
[28] 汪文义,丁树良,宋丽红.认知诊断中基于条件期望的距离判别方法 [J].心理学报,2015,47(12):1499-1510.
[29] Wang Wenyi,Song Lihong,Chen Ping,et al.Attribute-level and pattern-level classification consistency and accuracy indices for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015,54(4):457-476.
[30] Leighton J P,Gierl M J.Why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M]∥Leighton J P,Gierl M J.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3-18.
[31] Henson R,Douglas J.Test construction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J].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05,29(4):262-277.
[32] 甘朝红,汪文义,丁树良.项目属性标错时可达阵补救作用的研究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6):600-604.
The Designing Cognitive Diagnostic Test with Dichotomous Scoring
DING Shuliang,LUO Fen,WANG Wenyi,XIONG Jianhua
(College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22,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designing cognitive diagnostic test is how to design a test Q -matrix to attain the measurement goal.The design depends on the relationship on attribute hierarchy and if the test Q matrix coincides with the structure of all possible knowledge states,the accurac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test result may be high.The balance of item attribute vectors is more effect than the balance of attributes in the test design when attribute hierarchy is dependent type.Some queries about the design proposed by Liu Ren(2017) are raised.
Key words :design of cognitive diagnostic test;design of Q matrix;attribute hierarchy;blance of item attribute vectors
中图分类号: B 84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357/j.cnki.issn1000-5862.2019.05.01
收稿日期: 2019-04-2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967009,31500909,31360237,311602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BYY096),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HA150285),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BAB212044),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7JY10),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成长基金和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丁树良(1949-),男,江西樟树人,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教育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E-mail:ding06026@163.com
文章编号: 1000- 5862( 2019) 05- 0441- 07
(责任编辑:冉小晓)
标签:认知诊断测验设计论文; Q矩阵设计论文; 属性层级关系论文; 属性向量平衡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