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短信文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青年论文,短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新华社北京2004年3月29日电,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2.5亿,平均每天有超过3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之间传送。2004年4月8日人民网关于手机短信问题的调查显示,平均每天收到1-2条短信的占31.7%,3-10条的占44.3%。手机用户中15-19岁和20-25岁的年轻人是使用短信的主要群体,使用短信的比例分别达到83.3%和89.0%(注:今天短信了么——京沪穗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调查[N].新周刊,2002-7-15。)如此庞大的青年拇指族群,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短信是一场“全民运动”,但它更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尤其是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中,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经被普遍接受,对他们而言,收发短信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新兴的沟通、娱乐和生活方式。随着网站与移动运营商的联合,通过手机接受网站短信服务已成新的热点。CNNIC2003年1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热点问题调查报告显示: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平均每周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10.9条,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18-24岁的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2.8%;其次是25-30岁的用户,为29.1%。可以看出,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大部分集中在18-30岁的年轻人,他们是网站短信息服务的主要用户群。青年短信主要来源于自编、转发和网上下载,青年短信文化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联络类、祝福传情类、幽默调侃类、评论宣泄类。青年短信文化为何如此流行,通过短信文化又可看出些什么,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青年短信文化归因
“歌随世而生,世随歌而动”,青年短信文化兴起并流行起来不是平地风云,而是带着时代的印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但更有着青年的心理因素。
1.青年人际交流需要。与过去的任何一代青年一样,青年人际交往的需要特别强烈,但是互动方式却因时代变化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节奏中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在这样一个动态社会里,青年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人际互动方式和人际沟通的语言模式,喜欢创新,追求标新立异。短信形式多样,语言、声音、图片、游戏、彩信无所不包,内容丰富,表现力十足,而且经济实惠、到达不受限制、信息传递效率高,这对于交流欲望十足而经济能力并不十分高的青年来说,其诱惑力是不言自明的。短信适应了新时期青年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青年通过短信的传递与沟通,构成人际关系圈,发展友谊、爱情等亲密关系。
2.青年对时尚的追求。从现代生物学看,人从其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两个获得性遗传,其一是生物获得性遗传,这部分来自于母体和基因。其二是文化获得性遗传,这部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人正是在这两个获得性遗传的基础上开始成长的。(注:李金林,吕春风,陈炯.青年文化成因与发展的现代生物学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04(2)。 )人的生物获得性遗传从母体分离时就已获得,并在分离时达到发展的极限,而人的文化获得性遗传则来自个体与社会,是一个逐渐获得的过程,与个体成长的环境关联较强。新事物对青年的影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青年往往表现出热情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对时尚有着类似本能的敏感和迫切的追求。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年可以轻易地获得一部手机,而且富足的社会使得短信文化市场也悄然形成,这一切使得收发短信成为一种时尚,意味着超前,意味着休闲,意味着酷,青年短信文化以一种势不可当的势头被青年人追捧就不足为怪了。
3.青年的趋同心理。青年人的心理尚处于不成熟和不完善时期,虽然自主性有所发展,但仍有趋同心理,渴望得到认同感和融合感。美国心理学家齐美尔认为人们有两种需要,一是要顺应社会,满足“社会相符需要”;二是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以满足“社会差别需要”。(注:龚长宇.酷文化·青年价值观·社会转型[J].青年研究,2002(2)。)年轻人追逐流行,一方面为了满足“差别性愿望”,一方面是为了模仿他人满足“协调性愿望”。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青年通过群体互动,相互认同于相同的文化范型之下,并逐渐消弭于相互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刚开始,收发短信只是少部分个体的生活情趣,但随着青年的模仿以求群体认同,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赶潮者。当收发短信成为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传播开来时,成为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时,青年就会感觉到不跟风就是落伍,为了逃避孤独,不至于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青年不由自主地在思想上和言行上紧跟时代步伐,在自己的族群中寻找合适的位置。
4.青年彰显个性的心理需要。在生存环境中,生物都有标识自己的愿望,有意与他物区别开来,这个愿望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青年怀有强烈的“人无我有”心理,在形成趋同心理,与同辈群体保持步调一致、不甘人后的同时,又十分希望区别于他人,在群体中标新立异,希望通过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的优势,得到群体成员的肯定或欣赏,提高自己在群体成员中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在强调共性的同时,又十分强调个性,希望设计自我、发挥自我。短信可以自编,可以转发,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可以是幽默、富有哲理、运用各种修辞的文字,可以是可爱的卡通宠物图片,可以是清脆悦耳的音乐,通过短信,青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
5.青年缓解压力、宣泄情绪的心理需要。21世纪的青年是幸运的一代,但又是压抑的一代。学业的压力,满世界找工作的困境,随时被炒鱿鱼的担忧,人际沟通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反感……今天的青年所承担的压力绝对不比父辈少。短信具有隐蔽性和自由性,可以使感情和真实想法的表达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使青年在大庭广众之下不便言论的话通过短信表达出来,成了青年宣泄的出口。短信制造了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小天地,在这里,人们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说着稍显矫情的话。面对种种心理压力又无法释怀的青年人发现,通过短信交流可以宣泄情绪,缓解现实生活的枯燥和压抑,给心灵带去一丝轻松、一点诙谐,给生活增添一点情趣、一点色彩。尤其是网站上的一些短信,由于不少网站把短信服务作为重要的增值业务,不遗余力地瞄准网民的主要群体——青年,开发短信服务内容并加强市场推广,使得网站短信与青年人的心理有着某种近似的共鸣,青年人便借别人的台词来表白自己的感情,借别人的手帕来擦自己的眼泪,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东西在精神世界里寻找补偿。
二、青年短信文化的解读
短信是电信服务多样化发展的时代宠儿,它以其惊人的速度为社会创造了“拇指经济”和“拇指文化”(短信文化)。那些随时可见的手按键盘、埋头前行的年轻人,构筑了短信文化的亮丽风景,传统沟通的枷锁被拇指击得粉碎,自然空间的限制也被网络传输和手机键盘凌波微步轻轻跨越。青年短信文化是全新的文化,是年轻的文化,这注定了这种流行现象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随着短信提供商(SP)不断挖掘短信增值业务,随着中国手机功能的日趋强大和无线网络的日趋完善,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短信将成为新的媒体——“第五媒体”,青年短信文化的风景会更壮美。如果说早期的短信中心只是给了青年一支可以写的笔,今天的短信平台已成了一个资料库和开心宝典,在短信的怀抱里,青年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幸福着自己的幸福。
青年短信文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首先,青年短信文化是青年人际沟通的新形式。人际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社会信息、交流情感的行为和过程。人际沟通在外观上表现为信息的传递,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其载体是语言符号系统。短信文化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又为青年人钟爱,无疑成为青年人际沟通的新形式,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同龄人沟通,青年人获得同辈群体的支持和“我们感”。其次,青年短信文化是解读青年心理的语言符号。短信从其形态上讲,是一种语言现象。而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语言往往成为一种共识性的具有流行色彩的社会符号。这种社会符号大都是围绕着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的重心而展开,短信语言的内容、风格及表达方式的创造者往往是青年,通过在青年同辈群体中的扩散,形成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这种形态的社会符号已经打上青年心理烙印,凸显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因此,关注青年短信文化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当前青年的心理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再次,青年短信文化是研究青年文化的一面镜子。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而且还生活在一个自己用语言符号创造出的符号世界中。人际互动是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性的符号进行交流,达到共同理解。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就是对符号世界的反应。人们的心理就是一种符号行为,人们之间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就应该研究人们的语言符号活动。与流行歌曲和文学一样,短信文化也是一种符号表现的青年文化,有可能成为青年亚文化流传下去,甚至成为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文化发展变化的症候和趋势。
在短信带给青年快乐的同时,烦恼也接踵而至。龌龊不堪的“黄段子”、诈骗短信、垃圾短信让青年叫苦连天。青年由于短信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怡情,而成了快乐的“拇指族”,可是如果因此而对短信带来的低俗、卑劣、陷阱及扭曲人性的误导视而不见的话,短信在给了青年手指在键盘上跳舞的感觉的同时,也必将腐蚀他们的精神和道德。因此,在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在对待青年短信文化上,从短信运营商的角度来说,应建立一种像网络上的过滤网一样的装置,对短信内容实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剔除一些不良信息,创造良好的短信运行环境。教育工作者要培养青年的健全人格,提高青年的自我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青年学会应对各种社会诱惑与挑战。青年在短信的运用上也要掌握适度原则,加强自我控制,防止短信垃圾“泛滥”,同时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锻炼自己的“慎独”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