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镇海中学“实名制推荐”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的尝试空间_高考论文

从浙江镇海中学“实名制推荐”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的尝试空间_高考论文

给“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个尝试空间——从浙江省镇海中学看“实名推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名论文,浙江省论文,海中论文,中学校长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0)02-0030-04

一、对“实名推荐制”的误解

误解一:校长推荐?

名中学推荐优秀学生上名大学这个传统由来已久,给作为主体的中学和高校下放一些自主权与主动权,本就无可厚非。之前也有许多优秀中学生被学校推荐上名校。以镇海中学为例,每年都会有多名学生保送或者推荐入名校,各界反响也都很好。但为何北大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引发如此火爆的议论?除了它是北大提出来之外,这个“校长推荐”的命名也是引发非议的催化剂。为何“校长实名推荐”会受到大众的如此关注,也是事出有因。就字面意思而言,推荐可不可信要看校长,然而涉及到校长,这其中就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校长高高在上,他大致连学生都不认得几个,更别提了解学生的成绩、表现或是特长了,让校长在几千个学生中推荐出来几名综合素质高又有特长的学生来,其可信度令人怀疑。其二,校长也是一个普通人,有那么多的社会网,人情网,他会不会推人唯亲呢?他能否抵制亲朋好友以及上头的压力呢?这些都在人们心中打了大大的问号。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由这项政策的命名引起的。“校长实名推荐”并不是只由校长来推荐某个学生上北大。正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说道:“我仅仅是履行一下形式上的签名权,真正的推荐权在学生本人、老师和校务会议……校长的推荐必须是自下而上,在征求老师和学校班子成员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程序进行推荐。”[1]至于大众比较担心的关于托关系来争取名额的事情,吴校长也表示,学校前几年已有多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北大,并且名校自主招生的名额近年来在镇中也是稳中有增,学校已有相关规范的推荐条件和操作程序。

误解二:一荐定终身?

北大招生办表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将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但是这一想要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良好初衷已经被好多人误以为北大想“一荐定终身”,于是又加剧对“实名推荐”的质疑。首先,被推荐的学生是需要在高中前两年多以来都是表现相当优秀的,这简简单单的“一荐”对他们来说是比他人更多付出的两年多。其次,获得推荐资格的学生还需要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面试,去面对北大专家们面对面的审核。最后,也不是说通过了面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是不用参加高考就可以进北大了,高考同样需要参加,只是获得30分降分的录取资格。这与“一荐定终身”有着本质区别。

误解三:北大先拔尖?

从北大招生网得知,获得推荐资质的39所中学一共向北大推荐了90名学生,这些学生普遍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竞赛获奖,他们中鲜有明显的偏才怪才。比如镇海中学推荐的四名学生,根据他们的资料,学习成绩都极好,学业总成绩都在学校名列前茅,而且在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都是些众望所归的全才。这对每年都有二三十名学生入北大清华的镇海中学来说,等于是将一群本来就能考上名校的学生,通过校长推荐的方式提前与北大绑定。这就给“校长实名推荐”又扣上了一顶帽子——“北大先掐尖”。

回想北大刚推出“实名推荐制”时,有教育界人士欢呼:“钱钟书们”的机会来了!然而,面对现在这样的一种尴尬现实,是不是说推荐制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特长生入北大依然是天方夜谭呢?其实,作为一项举国瞩目的尝试,刚开始实施肯定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它需要大众以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它,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今年是推荐制实施的第一年,推荐需要以稳为主。换句话说,面对如此汹涌的舆论关注与压力,推荐一个“钱钟书”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一不小心,就会面临公正性的质疑。所以,更需要给推荐制一个尝试空间,让它逐渐完善,从而为有才之人通往最高学府铺垫绿色通道。

二、“实名推荐制”的具体操作

(一)严格推荐中学准入资质

为保证这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北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制定了严格的中学准入制度。根据《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对递交申请的400多所中学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了13个省的39所中学为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这入围39所的中学都是些众望所归的实力派中学。其中,笔者所在的浙江省获得该资格的有3所中学,以宁波市镇海中学为例,就最近5年的高考情况来看,镇中的本科率几乎为100%,重点率均在85%以上,全省前100名人数每年保持在10人以上,在2006年和2009年更囊括了宁波大市的文理状元。学校每年都有二三十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在全国高中数理化竞赛中,也是战绩辉煌。据最近5年的数据显示,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获得全国联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在其中的数学、物理竞赛中更是年年都被评为团体优胜奖,其实力可见一斑。[2]

(二)从镇海中学看“实名推荐”的条件与审定

2009年11月18日,镇海中学“实名推荐”条件和程序公布,综合素质优、有特长、有社会责任意识成为推荐的重要参考因素。

1.需连续两年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经过各种层次的讨论和研究,镇海中学设置了被推荐学生必须符合的前置条件,而首先参考的标准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被推荐学生,不能有违纪行为,需要连续两年评上校级及以上三好学生等要求。镇中校长吴国平表示,三好学生其实是多好学生,不仅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三好学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体现。同时他解释,这次的实名推荐,其第一位要求就是学生必须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从镇中设置的这第一个参考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并没有把选拔被推荐学生简单地看成正式高考前的一次学校范围内的小高考。被推荐的学生首先需要有好的综合素质,而这恰恰是成绩和分数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高考一直为大家所诟病的一点正是它的选拔标准只有分数一项,这使得学生在逐渐走向为了分数而学习的怪圈。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一直被学校,媒体及大众不断提及,但事实上由于高考制度的某些原因,推行素质教育在大多数地方只是一个空谈。而现在的“实名推荐”在选拔条件上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等于将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和高考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成绩不再是学生能否上大学的唯一衡量标准。

2.特长优先,社会责任感也是参考因素。“北大注重创新,对于有创新能力的特长生应该优先推荐,这符合北大招生原则。”[3]对此,镇中的推荐条件开得很高:必须是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在全国获得过金奖的学生或类似两次获得学科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及以上的学生才会优先被推荐。很显然有了这样的一条规定,那么只要符合了这个条件的学生肯定就是特长突出的,而且用国家级的竞赛作为评判标准,其可信度毋庸置疑。这样就确保了制定出来的选拔制度合理且严格,而不是采取一些笼统的主观评定方法从而掺杂入学校乃至领导私人的考虑。另外在推荐条件中,镇中特别强调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领导力”和兴趣爱好。“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的个体,必须具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和参与意识,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就不可能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方面,学校都有详细的参考标准……学生应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做义工等。”[3]因此将参加社团活动和担任班级、学生会职务等也作为推荐的条件之一,并且强调了“任职”期间必须得到同学和老师认可才行。正如我们所知,在大学与中学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在中学里成绩最好的学生是所有人的焦点,而在大学里那些领导能力出众的人才更受瞩目,并且在毕业后往往那些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有各类社团工作经验的人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实名推荐”的选拔条件上加入了对工作能力的考核,这无疑是给这些能力出众的学生一个进北大的机会。

3.不“推良不推优”。可能会有人担心,学校是否会为了提高北大录取率而推荐那些降低30分可能达到北大录取线的学生。对此,吴校长用了“不会推良不推优”这句话来做回答。他表示,既然要推荐到北大,文化素养一定要好。学校用前置条件和推荐程序保证了推荐的学生一定是优秀的学生,一定是在综合素质优的基础上特长突出的学生。另外,推荐学生还要参加北大专家的面试,还要参加高考,学校绝对不会为了提高北大录取率而推良不推优。[3]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镇海中学已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9人推荐工作领导小组。按程序先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由推荐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在前置条件符合的学生中,根据先特长后文化成绩的顺序进行推荐。至于对特长如何界定,文化成绩怎么计算等,学校方面都有明确的说明。

三、给“实名推荐制”一个尝试的空间

自政策出台之日起,“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就引发了各方的热议。其中,赞成者有之,而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支持方认为他是一项自主招生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反对方则更多地把质疑投在招生公平问题之上,担心该政策可能会沦为腐败滋长的土壤。

首先,该政策在推出之日就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与争论,这就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在广泛的社会监督与舆论之下,“实名推荐制”已提前进入了阳光运行,大众担心的暗箱操作在萌芽阶段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另外,在各方的辩论之下,决策者能吸收更多的信息,问题看得也越全面,有利于改进与完善这项新政策。

其次,应该给“实名推荐制”一个尝试的空间。近年来,对于现行高考制度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而“实名推荐制”的推行对于革除其中的弊病,探索多元化招生和加强自主权未尝不是一次有益尝试。正如北大所说,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另外,对于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人们对教育、招生体系的不信任,此次尝试也不失为一次加强诚信意识的契机,有利于北大、中学以及自主招生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

当然,联想到种种高考舞弊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人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将“实名推荐”公开透明化,加强监督体系之外,把推荐制本身规范化也是刻不容缓的。国内的推荐制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做到像国外的学校那样,校长、教授、校友甚至普通公民,以及学生本人,都可以推荐或自荐,而且不需要有什么硬性规定,而我们的推荐制在目前情况下还是需要有一些硬性的指标来保证他不偏离方向,正如镇海中学那样,被推荐者首先需要满足相应的前置条件,综合素质和特长都需要有一定指标,一旦确定指标,所谓的人情因素、主观因素才能止步。

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既然现在北大有这样的探索勇气,我们何不拭目以待?况且推荐的学生只占北大整个招生人数的3%,给他一个尝试的空间,或许可以开辟另一番天地。即便舆论的种种担忧不幸应验,它也是有价值的。至少它考验了这个制度的成熟性和社会的诚信,[4]也为将来新制度的推行积累经验。我们应该给“实名推荐制”一点鼓励和信任,不能要求他生下来就会跑,对于他的合理性要给予支持,对于他的弊端要给予改进的机会,给其一个尝试空间,一个发展机会。

收稿日期:2010-02-26

标签:;  ;  ;  ;  ;  ;  

从浙江镇海中学“实名制推荐”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的尝试空间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