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投资总量适度增幅,切实加强投资结构调整——1996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增幅论文,固定资产投资论文,切实加强论文,总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巩固和提高上年投资总量适度增长的成果,促使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社会总供需保持基本平衡,国内生产总值适度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在总量膨胀得到抑制后,经济结构的矛盾暴露出来。为此,1997年及今后几年,应在保持投资总量适度增长的前提下,把投资调控的重点放在投资结构方面。
一、投资规模保持基本适度
(一)投资规模基本达到综合平衡的要求
199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23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2.7%)。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2359亿元,增长13.4%;集体经济投资3490亿元,增长6.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330亿元,增长30.1%;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4481亿元,增长37%。按投资种类观察,基本建设完成投资8399亿元,增长13.4%,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745亿元,增长13.5%,上升0.4个百分点;房地产建设完成投资3825亿元,增长21.5%,回落1.8个百分点。从综合平衡情况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800亿元,扣除使用中的消费、库存、净出口及一部分统计误差,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23500亿元左右,与全年投资实际完成额基本一致。
(二)投资实际增长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2.7%,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9.7%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5%的速度。这种态势正是我国经济起飞阶段经济运行所必需的,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所希望的。
(三)固定资产投资率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1996年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4.9%,虽然高于当年调控要求的32%的目标,但联系若干经济因素看,34.9%的投资率仍在35%的警戒线以内,是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
(四)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基本保持合理工期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达73400亿元左右,相当于当年投资完成额的3.06倍,也就是说,平均建设周期为3年左右,与合理的建设周期基本相符。
(五)投资的适度规模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投资膨胀必然导致货币总量失衡,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投资增长适度,就会促使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1996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社会总供需基本平衡,经济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物价较低上涨,国民经济开始步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这些都印证说明了目前投资规模是基本合适的。
经过三年多的宏观调控,投资规模扩张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造成投资规模膨胀的根本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因而投资调控的任务将是长期的,搞好投资总量调控的工作不能放松。在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应注意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抓好资金源头的调节,实行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制度,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在20%以内,投资规模适应整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投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
在当前经济增长处于适度水平,宏观总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经济过热状态潜藏的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暴露出来,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生产能力闲置,经济效益下滑。这就迫使我们把主要精力用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来。理顺经济结构必须在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入手,在存量调整上就要全面贯彻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抓大放小”,加快改组、改造、改革步伐,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内部管理。在增量调整上,就是要针对投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调整投资结构,逐步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问题。当前投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外延扩大再生产趋势严重,更新改造投资不足
长期以来,受小生产意识的影响,各地决策者存在着一种万事不求人的思想,习惯于外延扩大再生产,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轻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于更新改造的投资增长缓慢,比重不断下降。
1.从建设性质看,新建、扩建的投资占绝对优势,改建的投资呈下降趋势。“六五”期间到“八五”时期,国有单位投资中,用于新建、扩建项目的投资所占比重一直为65%左右,而改建项目投资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六五”时期占29.6%,“七五”时期降为22%,“八五”时期进一步降为17.9%。1996年,这种趋势仍然未变,全年新建、扩建投资占77.6%,改建投资量占16%。
2.投资构成上也反映出投资的技术含量较低:“八五”时期与“七五”时期相比,国有单位投资中,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比重由30.6%降为25.7%,下降了49个百分点,相反,建安工程等其他投资所占比重则由69.4%上升到74.3%。1996年,情况尚未得到改变,设备、工器具投资占24.3%,建安工程等其他投资占75.7%。设备、工器具投资对于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起着积极作用,这部分比重的不断下降不利于技术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从投资方向看,更新改造的投资逐渐弱化。“八五”时期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一个时期,平均每年增长34.7%,其中更新改造投资的增幅平均只有31.8%,平均增幅降低2.9个百分点。近几年增幅还是回落趋势。由于增幅低,所占国有单位投资的比重由1991年28.2%降到1995年的22.7%,到1996年降为22.2%。
(二)基础性、公益性投资滞后,竞争性投资过多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要起飞,首要的任务是打好基础,解决农业、能源、交通、公用设施、教育科技等基础建设的需要,否则由农业国转入工业国目标就难以实现。改革以来,我们已经意识到农业、能源、交通等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反复强调这方面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建设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八五”时期新增发电能力7311万千瓦,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270公里,新增公路28360公里,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5249万吨,新增港口码头吞吐能力34803万吨,新增天然石油开采5034万吨,使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但根本缓解还需时间。
一般来说,基础建设和公益性建设主要靠政府投资,加工生产等竞争性建设靠企业投资,而我国现阶段,一方面由于政企不分,很大程度上政府主管投资,并且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倾向“短、平、快”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到1995年已降为11%左右,用于基建和更改的投资资金由1985年占26.3%降为1995年的5.1%,政府集中资金不足,全国资金严重分散,政府进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投资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形成加工生产投资越来越多,基础、公益投资跟不上和不适应的局面。从统计资料可以反映出,“八五”时期以来,基础性投资所占比重呈连年下降趋势。1991年所占比重为59.8%,到了1995年降到56.9%,而加工生产等竞争性投资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32.4%上升到1995年的33.6%。
在加工生产等竞争性投资过多的同时,还伴随着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投资小型化、分散化、地区结构趋同化问题,有限的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投资经济效益下降。据统计,我国目前自行车、化学原料、药、啤酒、卷烟、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30%到70%,而这些产品在建投资规模仍然不少,如自行车,目前生产能力8199万辆,利用率54.5%,1996年在建增加生产能力375万辆;摩托车,现有生产能力1489万辆,利用率55.4%,仍在投资建设生产能力为383万辆;洗衣机现生产能力2183万台,利用率43.4%,正建新增能力136万台,电冰箱现生产能力1821万台,利用率50.4%,正建新增能力213万台,等等。好多加工工业项目都存在着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问题,由于追求地区产业大而全,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加以限制,仍然我行我素,造成企业产品无市场,开工不足,设备闲置。这是目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症结所在。
(三)地区投资结构不合理,中、西部投资不足
我国地理自然条件复杂,文化科技水平地区差异较大,把全国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并实行优先发展东部,而后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无疑是把整体经济尽快搞上去的现实选择。但近些年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得过大,带来了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中央决定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拉大。据分析,经济水平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拉大,从1980年到1995年这15年情况看,东部沿海12省区、市,完成投资53113亿元,年平均增长22.6%;中部九个省完成投资20722亿元,年平均增长18.8%;西部九个省、区完成投资11874亿元,,年平均增长19.8%。增长速度中、西部平均每年比东部慢2—3个百分点。“六五”时期,东部投资占53.2%,中部为30.9%,西部为15.9%,到“八五”时期,东部投资所占比重上升为64.2%,而中部下降到22.5%,西部下降到13.3%。东部与中西部比重差距由6.4个百分点拉大到28.4个百分点。
东部与中、西部投资差距拉大,除了政策倾斜因素,产业投资结构不同外,主要是中、西部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目前在投资领域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资金筹集多渠道的格局。且表现为预算内投资比重下降,自筹和利用外资比重上升。1985年预算内和银行贷款的投资资金来源共占50.9%,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占39.1%,以后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比重逐年下降,自筹、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比重逐年上升。到了1995年,前者所占比重降为28.5%,后者所占比重上升为71.5%。由于东部投资多,经济发展快,对外开放力度大,所以自筹资金也较多,反过来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也多,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中、西部投资少,经济发展慢,对外开放度小,可筹集到资金也较少,用于投资的资金就不多,形成了不良循环。看来,要抑制这种拉大差距的势头,必须靠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三、稳住投资总量,调整投资结构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处在最佳的结合点上,这是多年来所期望的经济运行态势。我们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稳定总量增长,大力调整结构。具体到投资领域,就是要统一思想,明确调控方向,把握合理的数量界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
(一)明确投资调控的指导思想
依照目前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投资调控的指导思想应为:
继续坚持调控投资总量的宏观政策,在保持投资规模基本适度的基础上,下大力量解决投资结构问题,以提高投资的整体效益。加大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明显提高所占比重,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使它们逐步形成新的增长量和成长链。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创造经济快速增长的宽松的硬环境。增加对中、西部投资的份额,以遏制三大地带经济水平差距继续拉大的势头。扩大投资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和增强专业化程度。加快城市民用住宅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难问题,同时加快城市住房改革,使房地产建设成为新的经济成长点。
(二)合理把握投资调控的数量界限
1.全社会投资总量的实际增长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如果经济增长保持在9%左右,价格控制在7%左右,那么投资现价增长应控制在18—20%。投资率保持在33%左右,最高不超出35%。
2.通过两、三年的调控,使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三者的投资比例变为50%、30%和20%。
3.提高中、西部投资比重,使东、中、西部投资比重达到60%、25%和15%。
4.压缩一般加工工业投资,增加基础性、公益性投资,使基础性、公益性投资比重由目前的66.4%提高到70%。其中国家对农业、水利业投资比重由目前的1.7%提高到3%。竞争性投资比重由目前的33.6%回降到30%。
(三)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加强投资调控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管理事权,形成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以政府为主体,竞争性投资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管理体制。
2.尽快制定和颁布《投资法》,规范各个投资主体的行为,在投资决策、审批、监督和责任方面有法可依。
3.认真执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管好投资资金的源头,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一般加工工业的新开工项目,防止重复和盲目建设。
4.采用税收、利率,退税等经济杠杆,鼓励和鞭策投资资金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向农业和农业工业倾斜,向水利设施建设倾斜,向技术改造投资倾斜,保重点,保投产,保民用住宅。
5.抓紧完善国家产业政策体系和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地区经济布局的引导。发挥统计信息导向作用,定期公布长线产业和产品。
标签: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