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油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及其地缘政治影响_地缘政治论文

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油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及其地缘政治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油气论文,中国论文,周边国家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7-7588(2009)10-1633-07

修订日期:2009-07-22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国家大小不一、国情各异,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巨大。与多国接壤的复杂地缘政治环境,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同时也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资源合作提供了地缘上的便利。

中国周边国家的资源十分丰富,并能较好弥补中国的资源不足,如中亚和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东南亚、俄罗斯的森林资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的铁矿等(表1)。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中国周边既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有油气进口大国,能源合作和竞争关系十分复杂。围绕有限的油气资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博弈对本地区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东亚

东亚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油气争夺十分激烈的地区之一。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全球油气进口大户,对世界油气格局的影响明显。东亚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主要是中、日对俄罗斯远东油气的竞争,对东海海域油气资源的争夺,以及双方对油气管道的走向和油气运输通道控制的博弈。

2.1 中国与日本竞争的主要领域与地域

中日能源竞争的重点是对东海油气资源以及俄罗斯远东油气资源和管线走向的争夺。而在对中亚油气资源的竞争中,中国凭借地缘上的优势和对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运用,无论是在能源开发合作上,还是在管线建设上,中国都有一定的优势。

2.1.1 中日在东海的竞争 中日在东海的争端主要是因为东海海域较窄,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标准,中日之间有交叉。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而焦点集中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主权问题上。据估计,东海海域拥有多达2000×的天然气储量,中国在浙江以东海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西湖凹陷”,使得东海油气之争趋于激烈。经过20多年的勘探和开采,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等8个油气田,平湖气田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从更深层次看,东海油气资源归属背后还有领土争议,这无疑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棘手。为了东海油气的资源,日本甚至不惜修改所谓的交战规则,其对能源争夺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钓鱼岛及专属经济区的争议,会使中日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之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使得双方的政治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缺乏做出让步的民意基础。

近年来,中日关系随着小泉纯一郎下台而有所改善,2009年9月份鸠山由纪夫的上台则使中日关系出现了向前推进的曙光,为东海的油气合作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遵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通过中日双方协商解决,未来有可能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途径来解决油气资源合作开发问题。但钓鱼岛的领土争端,在短期内不会有解决的希望。事实上,在涉及领土问题时,双方可能都很难做出让步。

2.1.2 中日对俄罗斯远东油气的争夺 中日对俄罗斯油气,尤其是远东石油管线的竞争,对中、俄、日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中俄地域接近,山水相连,是中国最为理想的石油供应国之一。然而,正当中俄之间就“安大线”基本谈妥之际,日本突然半路杀出,不仅其主要领导人亲自出面,而且从政治、经济、传媒、民间等各个层面对俄罗斯展开了强大的公关攻势,硬是将基本成定局的“安大线”变成了“泰纳线”。由于日本的介入,中俄石油博弈之中出现了更复杂的局面。在中日暗自较劲、俄罗斯摇摆不定的格局中,冲突不仅体现在中国与日本对石油管道建设的争夺上,还体现在俄罗斯利用日本对中国的潜在施压上。

从中俄油气管线的最终安排来看,日本和俄罗斯的目的都基本达到,而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日本增加了一条更近、更安全的石油进口渠道,俄罗斯多了许多潜在的买家(日本、韩国、朝鲜、美国等),进而在未来的价格和供应对象的选择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尽管该管线修建对于中国实现进口来源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减少对中东石油和马六甲海峡的依赖,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原来作为“安大线”单一买家的有利条件丧失殆尽。正如俄罗斯不愿意只有一个中国买家一样,中国也意识到,通过管道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也不能只有俄罗斯一个卖家。在中俄管道争议不断的时候,中国率先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就建设石油管道问题达成协议,并很快建成投入商业运营。这对俄罗斯也是一个牵制和警示,意在告诉俄罗斯,中国不是只有一个国家、一条管道可以供油。近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石油和天然气之争,更是表明俄罗斯作为能源主要供应国的不稳定性。这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寻求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中亚、中东国家通过管道进口油气的决心。

2.2 中日竞争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背景

2.2.1 东北亚是能源与地缘政治结合最紧密的地区 东北亚是中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四个大国的利益交汇点,也是出现潜在冲突的重点地域之一,中日、日俄、韩日和中韩之间都有领土争端。美国与日本和韩国是同盟国,中、俄和朝鲜的关系也非同寻常。中国、日本、韩国、朝鲜都是能源缺乏的国家。围绕东海海域的领土争端,事实上是对岛屿附近海域蕴藏的油气和其他资源的争夺。而朝鲜核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能源问题。朝鲜发展核能主要借口就是国内缺乏油气和电力,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的一个主要交换条件之一就是提供用于发电的50×t重油。

2.2.2 中日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和石油进口大国 事实上,中日两国油气之争有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中国和日本现在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两国也是世界上除美国外最大石油进口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能源资源却十分贫乏,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几乎主要能源产品都依赖于进口;而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小于日本,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增速更快。据BP统计,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3.68×,进口原油1.63×,对外依存度高达44.3%。日本石油消费量为2.29×,虽然总量上低于中国,但其年进口量达到了2.05×。同处东北亚的两个经济大国和石油消费大国,竞争很难避免。

2.2.3 两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具有相似性,运输线路具有重叠性 中日两国面对着同样能源资源紧缺的状况,而在石油资源来源渠道上,又有着很大的趋同性。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占中国进口来源的比重大致在40%~60%之间,虽然近年来比重有所下降,如2007年比重为38.8%,远低于同年日本80%的比重[2],但中东石油对中国同样十分重要。中国从中东和非洲两地合计进口所占的比重约占65%,两者在运输上均需要经由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到达两国。中日两国主要进口油气资源上的同源性,再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较为激烈的竞争。运输线路的重叠性又使得两国均存在了保障运输安全的诉求。

3 东南亚

东南亚曾经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印尼、越南和马来西亚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贸易伙伴。1994年,中国从印尼、越南和马来西亚三国进口的原油占中国总进口量的45.9%,超过占40.1%的中东国家[3]。随后由于中国从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不断增长,加上东南亚国家自身需求量大幅增加,东南亚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中国从上述3国加上文莱的石油进口量锐减至12.6%[1],近年来大致在10%左右。

3.1 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对中国地缘政治态势影响巨大

东南亚国家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又位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4],其所处海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通道,是中国与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区贸易的必经之地,也是石油进口的咽喉要道。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这两个最重要石油来源地进口的石油均需经过这里,确保这一海域安全和海上航线畅通对于确保中国对外贸易及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南中国海还分布着南海诸岛,其背靠华南地区,向南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的纵深地带,通过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可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沟通两洋的重要通道。南海诸岛一方面构成了华南地区重要的海防前哨,扩大了这一地区的海上战略纵深,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另一方面其深入东南亚地区纵深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扼守东南亚国家海上通道和沟通两洋重要航线的交通要冲,其中南沙群岛更是中国西出马六甲海峡、挺进印度洋的重要前进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一海域的战略价值还体现在它所拥有的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南海海域是中国周边各海域中资源最丰富的一个海域,特别是其油气资源储量巨大。在当前中国的石油需求和进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这一海域的丰富资源所具有的战略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2 建设中国——东盟能源通道,破解马六甲困局,是中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

马六甲海峡历来是咽喉要路,海峡最窄处仅为1.5英里,其中小港湾密布。马六甲承担着全球约50%的石油运输重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5×只船舶通行这里。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每年需进口超过4×原油,都要途经马六甲海峡。2007年,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约占总量的2/3,运输也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

3.2.1 克拉地峡建设的地缘政治影响 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一旦马六甲海峡受阻,中国将面临能源中断供给的危机。为此,中国需要在马六甲海峡的控制和管理上,与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加强合作。美国在新加坡有海军基地,必要时可以进行军事干预,日本、韩国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油路。为保证途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油路安全,中国应加强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对绕开马六甲海峡的主要工程进行审慎的评估,不仅要评估经济成本,还要考虑相关建设对马六甲周边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可能连带的地缘政治效应。

替代马六甲海峡的方案之一是设想在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开通一条运河,建成后船只就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克拉地峡”运河如果开凿,新加坡的地缘优势将被削弱,并影响东南亚国家的力量对比,促生新的地区格局。该计划耗费巨大,按照初步测算,开凿克拉地峡运河需耗时10年,耗资280×美元,单凭泰国的力量难以完成,因此依赖马六甲航线的中、日、韩的态度十分关键。如果中国投资此项工程,将会大大缓解泰国方面人力、资金上的压力,但也很可能遭到利益受损的其他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新加坡的反对。可以考虑与日、韩共同投资建设克拉地峡工程,也可以考虑吸收新加坡投资,通过投资入股方式,以减少其因马六甲海峡运量下降所造成的损失。在考虑可行性时,除了关注地缘政治影响和经济、外交成本外,最为现实的判断标准还包括项目竣工后能否保障中国获得与投入相匹配的权益。

3.2.2 缅甸通道的地缘政治影响 替代马六甲海峡的另一方案是建设缅甸通道。该方案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即从中国云南省的昆明,经过瑞丽、缅甸的曼德勒直至实兑港线路,在缅甸通道建成后,来自中东的石油可以在到达实兑港后经过陆路运送到中国。缅甸实兑港是深水港,能建停泊20×t级油轮的码头。与传统的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要近1200km多,而且要安全得多。

4 中亚

对中国来说,参与中亚石油开发,通过管道进口油气,对增加进口来源和减少对海运的过度依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中亚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是中国除中东、非洲之外的主要能源供应地

中亚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据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富集区。中亚大部分的油气资源蕴藏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邻近里海水域。据BP统计,2007年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探明储量为53×

t,天然气1.9×,土库曼斯坦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天然气2.67×,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1×和1.74×。由于中亚国家的地质勘探程度较低,实际探明的储量只占总资源量的很小一部分,故未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石油产区,再加上中亚地区人口稀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自身能源需求不大,因而出口潜力巨大。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的90%、土库曼斯坦油气生产的3/4都用于出口(表2和表3)。

4.2 中亚与中国接壤,油气管道的建设,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运输安全的作用巨大

中亚位于世界石油心脏地带,谁控制中亚石油,谁就能在全球能源战略格局中争得主动。中亚在苏联解体后,总体上经济不太景气,期待着国际资本参与本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这为我国参与石油、天然气的投资提供了机遇。

中国与中亚石油、天然气开发合作,对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亚国家地处内陆,石油、天然气运往国际市场需要出海口,借道中国建设连接中亚和西太平洋的“欧亚石油大陆桥”,可将其油气向东输送到东亚能源消费地。在此方面,中亚各国需要利用中国连接中亚和太平洋西岸的优势,打通面向东方的市场,这样就可以摆脱俄罗斯对中亚油气出口的垄断,有助于中亚国家获得能源上的独立自主。显然,中国本身所具有的有巨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以及还可以进一步将中亚油气转口到日韩等东亚石油消费市场的优势,对急于扩大石油出口的中亚国家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4.3 中亚油气合作面临许多挑战

中国与中亚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中亚目前的政局还不是十分稳定,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在本地区还有很大影响力,对中亚国家稳定的影响不容低估。美国借口在阿富汗反恐的名义在中亚驻军,恶化了中国西部的地缘政治环境,不仅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稳定有潜在的影响,也对中国能源西进战略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俄罗斯利用苏联时期建设的油气出口管道,控制了中亚国家的油气出口,中亚国家对外出口油气需要经俄罗斯管道才能出境,这种状况对中亚与中国的进一步合作有主要影响。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但在中亚地区能源开发和油气管线的走向等方面,显然中俄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彼此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很多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是俄罗斯在中亚争夺能源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

5 俄罗斯

俄罗斯是非欧佩克国家中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截止2007年底,石油探明储量109×,占全球的6.4%,天然气44.65×,占世界总储量的1/4。俄罗斯油气在东北亚地区能源供需格局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远东和西伯利亚拥有俄罗斯石油资源的70%以上,该地区靠近能源需求大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具有与巨大需求市场相连接的地缘优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可以通过地区能源合作加快融入亚太市场的步伐。因此,俄罗斯将会逐步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对中、日、韩等国来说,从俄远东地区进口油气距离短、成本低,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

5.1 俄罗斯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以及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有重要的影响力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巨大的生产、出口潜力,作为一个非欧佩克产油大国,石油工业已经度过结构重组和私有化对石油工作冲击的困难时期,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稳步增长。从2003年开始,俄罗斯超过50%以上的石油供出口(表4),2007年石油出口量达到2.5×

t。

俄罗斯石油出口主要方向是面向欧洲,约87%的石油出口到欧洲[5],主要出口至德国、荷兰、乌克兰、波兰和意大利等国,而出口到亚太市场的原油只占俄罗斯出口量的很小比重。

5.2 俄罗斯利用天然气作为地缘政治工具,降低了俄罗斯作为能源伙伴的可靠性

俄罗斯在天然气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东起萨哈林岛、西至东西伯利亚的广袤天然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按现有的开采水平,俄罗斯天然气可供开采超过70年。2007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达6074×,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6%,位居世界第一。俄罗斯2007年出口量为1475.3×,全部出口到欧洲国家,主要有德国355.5×、意大利238.0×、土耳其231.5×、匈牙利78.5×、法国76.3×、捷克64.3×等。

近几年俄罗斯在处理与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的天然气争端时,常通过减少甚至切断天然气供应以威慑和牵制对手,这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虽然供气中断有复杂的经济、政治原因,但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供气纠纷直接导致通往部分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中断,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冬季供暖。再加上以前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供气纠纷,导致欧盟对俄罗斯作为可靠能源伙伴倍加怀疑,影响了俄罗斯在欧盟能源市场上的地位。

5.3 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影响较大,同时也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机遇

随着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冲击日益严重,俄方资金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及时的资金补充,2009年俄罗斯的油气生产必将大幅下降,这对目前面临着严峻经济形势的俄罗斯来说将是雪上加霜。俄罗斯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很高,2007年俄罗斯出口商品构成中能源产品占63%。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对国民经济、财政和税收等方面影响巨大。据美国能源部估算,国际油价每桶每变化1美元,俄外贸收入就会变化12×美元。2009年,中俄双方最终达成贷款换石油协议,金融危机所造成影响的进一步扩散在背后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固定利率,约为6%左右;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2030年按照每年1500×t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石油,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

5.4 俄罗斯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重要进口来源之一,但不能过分依赖俄罗斯

2007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石油1453×t,俄罗斯成为中国第四大石油进口国(位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之后)。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俄罗斯对亚太开展石油、天然气外交的主要对象是与其接壤的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的中国和东北亚地区。

长期以来,俄罗斯也在追求能源出口的多元化,而东方市场无疑是莫斯科用来制衡西方客户的重要砝码。即使在亚洲市场,俄罗斯也利用中日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竞争,在远东管道的走向上,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国不能过分依赖俄罗斯,更不能一厢情愿地把石油安全的“宝”押在俄罗斯身上。俄罗斯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在历史上除了前苏联时期与中国的短暂友谊之外,两国不信任的时候还是居多。中俄输油管道风波不断,充分显示了一点:只要有其他的战略选择,俄罗斯是很容易“抛弃”与中国的合作的。当然,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战略筹码,俄罗斯不能不考虑未来的合作。对中国来说,要尽量争取与俄罗斯达成能源合作,但不能产生依赖。中国需要有其他渠道的进口来源达到牵制俄罗斯的目的。中国先后在伊朗和哈萨克斯坦取得了天然气田的开采权,土库曼斯坦也有意向中国出口油气资源,这些举措使一向唯我独尊的俄罗斯认识到其在中国市场并非一家独大。正是在这种潜在压力之下,中俄天然气合作相对于石油来说要顺利一些。

6 结论

(1)中日之间的能源竞争近期随着中国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有进一步加剧之势,中远期如果不考虑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因素,两国在海外的油气争夺会趋于缓和。主要原因是日本的能源进口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加上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未来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中国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措施的进一步强化,在度过快速增长期之后,能源需求增长也将趋缓。

(2)东南亚的油气合作取决于南海领土争端能否得到有效控制。领土争端在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但只有争端不成为地缘政治操作的工具,南海的油气合作方有可能。中国要在南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首先必须要先开发起来,然后才能谈得上共同开发。若不在南海进行有效开发,则只能是“搁置争议、别人开发”。

(3)中亚应成为中国周边油气合作的重点。中亚地缘上与中国接壤,进一步向西延伸可达中东、里海地区。中亚是中国平衡俄罗斯能源影响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也是中亚摆脱俄罗斯控制的一个有效途径。中亚油气合作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至关重要,只要与中亚的合作进展顺利,就能有效牵制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工具的作用发挥。

(4)俄罗斯不是一个十分可靠的能源合作伙伴。从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欧盟的天然气争端就可见一斑。俄罗斯的油气只能是中国能源的重要补充,不能作为依靠,否则能源安全难有保障。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油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及其地缘政治影响_地缘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