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职业教育论文,需求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3)06-0029-04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我国社会的主体。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关键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历史地看,中国农民教育更多地定位于“造就新民”及“让农民更好地成为农民”,这是一种质朴的、狭隘的农民教育观。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强烈地意识到“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三农”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农民已不断地、渐增地以各种方式流出农村进城谋生,但经验、事实反复证明,没有一技之长要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已经越来越难。而今天,城镇化战略实施更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非农化农民作保障。因此,旨在促进农村社会分工、农民分化、农民职业多元化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或制度的建立已很有必要。
中国农民是伟大的,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农民职业教育正如家庭承包制一样,是一种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农民已经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接受职业教育,改变自己的职业身份,以增收致富。本文所提的农民职业教育是指农民所接受的旨在强化或分化其职业身份与职业能力的一切形式的教育或培训。按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容可分农业类与非农业类两类。如按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也即职业教育的供给途径)又可分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民间行为三种形式。
本文着重分析来自杨凌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所辖三乡一镇的9个村共94个农户涉及农民300余人的调查资料(调查时间为2000年8月至2002年7月),从某个侧面揭示出目前农民职业教育总体需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一、农民职业教育总体需求势头强劲
调查中我们发现,94个样本农户中不同程度地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已占到65%,并且决定将来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户也占到65%,可见农民职业教育需求比较强劲。为更能详细地反映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内在的一些规律或问题,本文在这里分析一个子样,该子样是从9个村共94个农户的总样中任取3个村共32个农户资料构成的。这32个农户中,有24户在调查前已经有家庭成员不同程度地接受过职业教育,其所占比例为75%;只有8户未接受过职业教育。已接受职业教育的24户和未接受职业教育的8户中的6户计划将来接受职业教育,其所占比例为84.38%。已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也具有较高的再教育需求能力(达87.5%),其原因:①据大多数农户反应,“农民职业教育能够带来实惠”;②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越来越快,要求越来越高;③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要想保持较高的收入必须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新的技能。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8户农户发现,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相对收入较高。现实的收入差距告诉他们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因此,他们中有6户农民决定接受职业教育。
二、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分析
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可从职业教育的供给行为主体划分,大致包括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民间行为三类。其中政府行为包括政府提供的农民职业培训与农技推广、政府组织的农业科技知识宣传与普及;学校行为包括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下乡、科技推广及职业教育和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夜校、农民中专等;民间行为可分为民间师徒培训、企业的岗前培训以及社会提供的形式各异的短期技能培训等。图1描述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途径的结构。
图1 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
从目前杨凌示范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结构上看有如下特点:
1.小农意识强。农民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方式以民间师徒培训为主(占44.76%之多),而在未来中其比重虽有下降但仍稳居第二位(见图2)。与此对应的社会技能培训在11%左右徘徊。这说明农民虽然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把职业教育简单地与传统意义上的“学门手艺”等同起来。
2.政府作用显著。农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虽然是一种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但它同家庭承包制一样,政府作为制度供给方,其重要作用不可低估。调查中发现政府作用显著的另一个原因是,杨凌示范区在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安排中采取了供给强制型制度变迁——如“部门包村”活动、定期举办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举行“科技月”活动等。这些措施一则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便利,激发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二则改善了政府形象,提高了政府的亲和力,巩固了群众基础。
图2 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预期途径
3.学校(大学、职校、技校)提供的农民职业教育有升有降,但总体比重不高。示范区内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所综合性农林大学,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以及一所农业职中),但从图1看这一资源优势还未得以充分发挥。可能是农户对学校职业教育认识不够;也可能是学校参与农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与激发。
4.社会培训比重稳定。由中国近几年民办教育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的经验事实推测,农民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培训比重将会随着农民市场观念的深化而逐步提高。
5.农民职业教育方式、结构单一。由调查资料可知,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方式仅局限于5~6种,而且方式过于集中在民间培训和政府主办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上。特别一提的是还有22.62%的农户对未来接受何种方式的职业教育不能确知,这表明农民对职业教育方式认识不足。
三、农户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容及结构分析
调查中农户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种植业(包括果树栽培、设施农业、苗木花卉、种植药材等)、养殖业(包括猪、牛、羊、鸡的常规养殖和兔、鹌鹑等特种养殖)以及非农技能(如电脑文秘、驾驶、烹饪、美容美发、医疗保健、建筑、市场营销等)。其结构如图3。从中可以看出,杨凌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内容有如下特点:
图3 目前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容结构
1.非农技能比重大,但预期比重有下降趋势;种养类比重提高迅速。在已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中,有66.66%的农户有成员接受过非农技能。这表明近年来农民在非农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非农技能。这二者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非农技能预期比重有迅速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①杨凌示范区内农民接受新的农业技能知识信息快捷;②杨凌示范区政府在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安排中的强制性制度供给——拨巨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能以相对低的成本接受职业教育;③杨凌示范区内各科研单位的农业科研成果市场赢利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农户耳濡目染,培育了接受科学种养的新观念。正是这些原因,致使农民接受种养类职业教育的比重由当前的33.34%迅速增至预期的61.63%(见图4),尤其是养殖业,其增幅达到117.83%。
图4 农户职业教育的预期内容结构
2.同时还有22.09%的农户在徘徊,不能确定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容。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目前农民职业教育内容还过于单调,不能适应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四、未(不)接受农民职业教育的非经济原因分析
农民未(不)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农户家庭年收入水平、农户家庭主导产业、农户兼业化以及农户家庭文化水平等。这些原因的影响力度一般都比较大,而且与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相关性,须另成文探讨。本文则侧重于除以上四方面的客观原因外农民对“接受职业教育原因的主观判断”分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农户未接受农民职业教育原因的主观判断情况如图5所示,将来不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如图6所示。
图5 当前农户未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观原因
图6 农户将来不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
从图5、图6可知,农户未(不)职业教育的非经济原因如下:
1.所从事工作不需特别的技能。调查中发现,一些老农认为“搞农业都搞了一辈子,有啥要学的”,这说明当前农户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需要技术,如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简单的建筑工作等。这实质上形成了一个封闭式循环:所从事的工作不需要技术→不接受职业教育→从事不需要技术的工作。
而决定将来不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户中有42%的反映已经满足现状,无需再学习(见图6)。这表明,“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对农民职业教育还有一定的影响。
2.农民职业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未接受和不接受农民职业教育的原因中,因为时间上的冲突分别占到13%、9%。这表明,当前农民职业教育供给方在教育时间安排上对农户的影响考虑不够,或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作息规律。
3.农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强。9%的农户认为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4%的农户认为培训无用,这表明,还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
4.“公司+农户”制度安排的外溢影响。杨凌示范区“公司+农户”模式的推广,使13%的农户认为其工作(如养牛、养羊、育苗等)能得到公司技术员的指导而无需参加职业教育。这是杨凌示范区的一大特色,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公司+农户”模式更应发挥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农民不断学习实用农业技术,从而形成真正的农业生产力。
五、小结
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的总体需求状况调查资料分析,可以发现:
1.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商品化观念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势头强劲,这一趋势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2.农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虽然更多地体现了一种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模式,但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因此,在农民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引导与支持工作。
3.任何政府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农民职业教育初期,虽然政府的直接作用很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会逐渐淡出微观管理。同时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也表明政府的直接作用在弱化,教育社会化趋势明显。类似地,随着农民职业教育逐渐壮大与成熟,社会化的农民职业教育比重应该更大些。
4.“产学研相结合”要求各级农业院校在农民职业教育中发挥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个过程是“双赢”的:农民得到实用技术,增加了收入;学校推广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严重的过剩,所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农村城镇化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政治、经济工作内容。而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让农民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中非农技能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有序地转移,从而有利于农村城镇化战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