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发出多项大豆病虫害关键控制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虫害论文,多项论文,大豆论文,关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大豆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取得多项进展,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项目负责人雷仲仁研究员介绍,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孢囊线虫、根腐病、大豆根潜蝇等。攻关项目在研究开发针对这些重大病害的关键控制技术时,对大豆孢囊线虫病进行了生态调控尝试,取得明显效果。具体操作是将大豆、孢囊线虫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体,进行生态控制。改善大豆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播种时将低毒杀线剂或种衣剂与肥料一同施入土壤,以便将孵化出的幼虫杀死。
研究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干旱盐碱土地区,大豆孢囊线虫较重,防治须以应用抗病品种为主;而其它黑土地区土质较好,大豆孢囊线虫虽然也经常发生,但危害较轻,这些地区应以农艺措施为主,抗病品种为辅。研究表明,在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时,推广使用抗病品种效果更好。在黑龙江大豆疫霉病发生的重病区,根据生态条件推广种植了抗病品种。2002年~2003年,在三江平原的低洼地块疫霉病发生的重病区,大量推广种植了以绥农10号为主的抗疫霉病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000公顷,按疫霉病发生平均亩损失大豆20%计算,可挽回相应经济损失(增产大豆)80万~100万公斤。
雷仲仁介绍说,推行农业防治措施也是大豆病虫害控制的重要环节。提倡合理轮作,避免重茬、迎茬;适当晚播,控制播深,一般播深不超过5厘米;增施磷肥或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中耕培土,深松和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大豆抗病和耐病能力。还要及时防治其它地下病虫害,清出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除减轻病情。
在化学药剂防治研究中,经过大量比照实验,筛选出了有效防治剂。通过试验证明药剂拌种用药量
少,价格低、防效好;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出苗安全无不良影响,不产生药害;同时该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易为农民接受。
在大豆根潜蝇综合治理方面,提倡采用适期早播,种植抗虫品种,播种时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包衣防治示范面积800公顷,平均防效达79.6%。
攻关项目还进行了大豆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组建与示范,充分利用天敌微生物,组装联合调控技术,实现以菌治虫的生物调控,防治效果可达60%左右。建立了综合控制体系,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0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15%以上,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量,使大豆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联系电话:0531-519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