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图书馆一路走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走好论文,数字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0)05-0027-02
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传播发生了质的飞跃。全球计算机的数量呈几何倍数激增,网络覆盖面积日益扩大。传统的图书馆也逐渐向数字化发展。据笔者了解的情况,上网的图书馆(中国大陆地区)就有近几百家,但网上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差距还很远,而且人们在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上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
1 误区
1.1 概念上的含混不清
在思想上,人们大多认为数字化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网上图书馆、无围堵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同出一辙。其实,虽然它们之间存有共同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1.1.1 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
电子图书馆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与服务的完全自动化的图书馆。图书馆的采购、编目、流通等信息都由计算机处理、贮存,读者可以从终端上获得所需的文献与情报资料,它还可同各情报系统及文献中心联机,为读者提供图书情报服务。日本1987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家电子图书馆,通过传真机为用户提供文献情报。
电子图书馆强调以电子形式(媒介)存储、传递并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强调电子设备(计算机、光盘、音像制品以及缩微胶片等)在图书馆一定范围内的应用。
电子图书馆的特点是:
①主要收藏电子出版物。
②读者通过计算机或终端来使用电子出版物资源,并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图书馆或信息检索机构的电子图书馆。
③图书馆主要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担当顾问、开展读者教育等。
1.1.2 无围墙图书馆(Library without Walls)
由美国学者罗伯特·泰勒于1975年提出。泰勒指出:“传统上人们把图书馆视为一个场所(place),四周围墙环绕的图书馆负责收藏、组织和借还印本资料,有时还有非印本资料”。但泰勒反对把图书馆的范围牢牢地固定住,认为“图书馆是一个过程(process),简单的收藏书刊并给与服务仅是此过程的第一步。图书馆应是渗透校园中的一个过程,技术已允许出现一种新机构,这个机构将迈出围墙”。无围墙图书馆较大程度上,跨越了传统的图书馆建筑体,在图书馆以外的空间,通过网络传输媒体获取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侧重用户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传输的重要性。
1.1.3 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
笔者认为虚拟图书馆的概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起初,强调了信息的网络传输性,它超出了物理意义的建筑机构,是一个高度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是一个连接全球的信息资源网络。但后来,侧重于强调图书馆对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灵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用户戴上数字化的手套、头盔就会像身临其境一级徜徉在三维立体空间中。
1.1.4 网上图书馆(Online Library)
笔者认为网上图书馆指图书馆拥有自己的主页(homepage),用户通过www浏览器访问主页来了解某个图书馆的概况(地理位置、藏书量、FTP服务、最新动态、提供检索馆藏、学位论文查询等)。目前,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网上图书馆都是很不错的网上图书馆。
1.1.5 数字目书馆(Digital Library)
数字图书馆可以描述为: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所有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化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和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和校园的网络(或单位的网络)连接到教室、办公室、实验室以至家庭和宿舍,让人们很方便的共享资源。有些学者作了系统的研究后认为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为: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上述几种图书馆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产物,在概念上各有所侧重,有重叠或交叉。但读者需要了解的是从传统图书馆发展起来的几种形式,以数字图书馆为较高层次,电子图书馆部分是传统图书馆的电子化,虚拟图书馆和无墙图书馆都在概念上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见下表:
传统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
虚拟图书馆网上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工作中心
馆藏 电子出版物
虚拟用户 网络用户网络用户
储藏信息形式 印刷型电子信息数字信息 数字信息数字信息
信息来源载体 公开发行文本 光盘、磁盘、
各种非文本形式
部分数字化馆藏 数字化信息载体
刊物等缩微胶片等
的公共发行出版物 网上数字化资源 网上数字化资源
到馆需要自动化
服务对象
到馆用户
馆藏的用户
虚拟用户 网络用户全球网络用户
1.2 观念上的直线性思维模式
1.2.1 一种观念认为数字图书馆只是对本馆馆藏的数字化,只要将本馆的所有刊物或是音像制品,全部经过数字化处理就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变。其实,这只是图书馆数字化的一部分,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确定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计划提到三个关键技术领域:①有关获取、分类、组织信息和知识的表达;②查询、浏览、过滤、总结和可视化;③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现阶段开展的数字化项目之一的国家教育部的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承担,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的结构和检索机制与相应的标准规范;图文信息联合导读系统以及数字化音乐和视频数据库的雏形。
1.2.2 有人认为数字图书馆优点多多,会很快完全代替传统的图书馆,而传统的图书馆很快就会成为“展览品”。其实,数字图书馆虽然是优于传统图书馆,但正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朱强所言,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共存并相互补充的状态,将延续一段漫长的历程。可能,在未来,传统图书馆还会存在,但却是以书籍博物馆的形式存在。就我个人认为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目的都是服务于用户,服务于社会,其工作原理都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序、存储并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但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内涵更广,发挥的功能更多,提供的服务更全面,所起的社会作用会更大。更有甚者认为,图书馆将不复存在。丁道谦先生在《图书馆的未来——谈图书馆消亡论》中论述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指出“无纸社会不会出现”。并且认为主张“图书馆的信息源将断流”、“社会不再需要,图书馆是虚构的、杜撰的”的观点是片面的、主观的。
1.2.3 有些人认为在目前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只是技术难关。其实,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包括多语言的处理、自动识别、智能检索等。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除了技术问题外,还受到一些非技术因素的制约。
其一,数字化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问题。国内的数字化资源十分匮乏,无序,网络上充斥大量的冗余信息,对信息产权的保护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版权纠纷屡屡出现。
其二,网络环境还很不理想。人们不可能通过“光纤”网络随时随地的获取数字信息。
其三,图书馆员的素质有待大幅度提高。图书馆员不但要懂得传统的编目、标引、检索等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还要精通计算机知识,懂得数字信息的特点及利用。
其四,资金问题。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就必然购进数字化设备,包括计算机、光盘、磁带等,还要联网。
其五,软件开发问题。目前,在数字化图书馆实施项目中,软件的开发主要是面向对象的软件重用(reuse)和可视化开发。软件重用是指在构造新的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对已存在的软件制品的使用技术,在可视化方面主要是应用API和相关的SERVER来完成。
目前中国大陆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很慢,项目也屈指可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有关人士需要全盘考虑。
2 建议
针对当前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情况,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资借鉴。
2.1 加强数字图书馆讨论力度
在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开辟了数字图书馆论坛,就要加大力度着眼于时下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剖析,或各抒己见,或采取专家答问的形式展开。定期的举办讨论会,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2 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重对IBM等成型的DL产品引进和吸收,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实行“拿来主义”,以加快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2.3 注重理论前沿的用踪
特别关注国际最新动态,尤其是关键性技术的理论研究。多媒体技术、传输技术、存储技术、模型设计和实现技术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2.4 加强网络系统的建设
虽然中国四大主干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网)已成规模,但传输“瓶颈”、路径拥塞现象严重,桎梏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的步伐。
2.5 加强网络安全和访问权限管理
网络信息共享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目的,但由于意外的事故或人为原因造成数据的丢失、内容的篡改或破坏都在所难免。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加密技术,控制访问权限,出台高力度的网络信息版权法案,加强公民的伦理道德修养,加强“信息污染”的治理,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2.6 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
对传统图书馆员组织定期培训,允许一部分工作人员参与或观摩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从大学本专业中招募一批热爱图书馆事业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队伍,输送“新鲜血液”,以求与未来数字图书馆接轨,与国际发展趋势接轨。
2.7 加强图书馆间的互助合作
由若干个图书馆联合起来申请和建设数字图书馆,也可以和具有一定经验的机构合作。如辽宁图书馆与东大阿尔派合作,上海交大图书馆与IBM合作等等都是值得借鉴的。
2.8 加强有序数字化信息的建设
首先,加强传统图书馆馆藏印刷型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其次,加强非馆藏的印刷型公开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第三,增加电子出版物数量;第四,加强对网上信息的加工,使之有序化。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存储和管理,增加大容量的存储介质,采取结构化、层次化管理。
2.9 逐步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通过访问数字化图书馆,不但可以浏览数字化图书、期刊,还应该可以查找图像、音乐信息,并实现在线播放功能。上海交大图书馆迈出了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它把民族音乐数字化,存储了乐谱和乐曲,可对所有读者(包括不识五线谱的用户)也可以将它转成简谱的形式,提供音频点播服务。而且目前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技术正在蓬勃兴起,希望业内人士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数字图书馆增添新的生命力。
收稿日期:20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