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碱金属”中的探究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碱金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碱金属》一章进行探究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碱金属》一章包括“钠”、“钠的化合物”、“碱金属元素”三节,在章节的安排上体现了典型元素族及典型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由于初中教材已对Fe、Cu等金属,以及、NaCl、NaOH等钠的化合物作了阐述,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使学生掌握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且理解碱金属元素性质及其性质的比较;二是复习巩固第一章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和放热反应等知识;三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本章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教材安排了共11个演示实验、1个家庭小实验、1个学生实验和4个实验习题,充分体现了元素化合物课型以实验为基础、积极利用化学实验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因此也利于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大量的实验事实,或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或启发学生先作出理论的推测再进行实验的验证,从而使学生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钠的化合物中密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内容,也是进行探究教学的不可多得的材料。因此,也可以利用苏打、小苏打、发酵粉发酵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和事例,精心创设探究环境,以问题引路,从实验入手,学生会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2 《碱金属》中进行探究教学的运用策略
2.1 巧设问题引入,创设探究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要强调创设“探究环境”和可实际体会的“探究情景”,即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因此,在问题的引入要有艺术性,才能扣人心弦。
在《钠》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铁和铜的样品,以及装在试剂瓶中的钠,然后设疑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和铜,它们的保存和取用,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刚才大家观察装在试剂瓶的物质,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另一种金属——钠,它是浸在液体中的!大家不觉得奇怪吗?学生议论纷纷:是哦,铁和铜直接可放置在空气中,钠为何要浸在液体中?大家打开试剂瓶,闻一下浸着钠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学生操作后回答:煤油!)继续设问:为什么钠要保存在煤油中?学生进行猜想:可能要隔绝钠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另一学生反驳:那可以用水!教师说:很好,为什么不用水?初中学过磷就是保存在水中的!
通过一系列的教师设疑,学生欲析疑,并提出猜想,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学生马上进行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及时地进行分析,促使学生总结、反思,在产生疑惑的探究氛围中学习了钠的性质。可见,探究情景的创设,成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
同样,在实施《碱金属元素》教学时也重视探究环境的设立,笔者先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开门见山的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碱金属的性质,结构决定性质,大家观察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碱金属应当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学生马上猜想: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一个,应该都易失去电子,作为还原剂,与钠的化学性质一样。教师指出:其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钠的性质真的是一模一样?学生立即猜想: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钠的性质应该有区别。教师追问:如何验证?学生设定用实验证明。
这样,通过教师创设的探究问题、探究情景,学生因急于想验证自己猜想进行探究,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探寻、思考、讨论,同时加强了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
2.2 解决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引导型实验探究
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的难度比较小,通过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一般容易理解,而且一切现象和变化都在预料中,因此常常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若单调的重复做这种实验,学生的兴趣会下降。
在Na[,2]O[,2]的性质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演示“滴水着火”(教材P32实验2-6)小实验,学生立即兴趣盎然,急切地问:老师,你究竟加了什么物质?师生先共同分析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然后告诉学生该物质是Na[,2]O[,2],并指出该反应有气体放出。教师引导:大家已知Na[,2]O和H[,2]O反应生成NaOH,那么同样由Na和O组成的Na[,2]O[,2]和H[,2]O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放出的气体究竟是O[,2]还是H[,2]?如果是H[,2],怎样检验?如果是O[,2],又怎样检验?学生展开讨论,设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与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生思考、探究,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和调控:或组织学生讨论,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教师不断发问,层层推进,得出结论,指向真理。
(2)开放型实验探究
开放型的实验探究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富有挑战性:教师无法预见学生的答案,学生则是思维的充分发散,广泛联想。例如,在与CO[,2]反应的教学中,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是
学生展开讨论,在前面“滴水生火”小实验的启示下,有学生说用棉花包着Na[,2]O[,2]投入装有
的集气瓶,有学生脱口而出“吹气生火”(用吸管向包着Na[,2]O[,2]粉末的棉花吹气即着火),可见学生思维的活跃。
开放型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暴露,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知识结构的薄弱点,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体现在充分利用教材的讨论(教材P33)“如何鉴别
的方案有些会出人意料。例如,P33讨论中有加盐酸看反应快慢、加氯化钙、加氢氧化钙、尝味道等方案。针对这些方案,教师可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方面加以分析评价。
(3)STS小实验探究
教材中要求的化学实验不仅是为了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服务的,而且要为紧密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培养学生的化学常识素养服务的。因此,在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教师精心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来进行探究,这样特别能使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景中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
在教学中,笔者提出了几个需解决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①NaHCO[,3]怎样治疗胃酸过多症,但为何NaHCO[,3]不能用于胃溃疡病者?②焙制糕点用小苏打作为发酵粉发酵的原理是什么?③泡沫灭火器为什么用NaHCO[,3]而不用Na[,2]CO[,3]?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如让学生往稀盐酸中投入NaHCO[,3]药片,模拟NaHCO[,3]治疗胃酸过多症(明显的实验现象让学生震撼不已,发出感叹:原来是这样治病的!);对于问题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4的家庭小实验,布置作业:实验验证发酵粉加水或加热时产生CO[,2];对于问题③,则在完成NaHCO[,3]和Na[,2]CO[,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教材P32实验2-7)后解决。
总之,STS小实验探究,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而且促使学生追根求源,探究科学问题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线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一点思考
在《碱金属》一章中进行探究教学,教师对探究内容要作精心的布置,问题要小而具体,新而有趣,但是课堂教学进行探究,因为课内时间的关系,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①并不能对每一知识点都探究;②探究式教学课明显存在知识容量偏小,或无法保证每一课时的完整性的缺点;③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兴趣昂然,个别差生无所适从,某些特优生则倍感无聊。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整体的教学环节中,进行综合、全面的处理,特别是要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进行探究性的教与学。
标签:碱金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