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间:10分钟。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学习古代诗词时,我们常由意象入手,解读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本节课,我们将以《合欢树》为例,运用诗歌之“意象分析法”,来解读现代抒情散文。
二、文本研读。
师: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一个意象,即……
生:合欢树。
师:作者写合欢树的目的是?
生:怀念母亲。
师:是的。我们无法谈论“无”,我们用“有”来谈论“无”;我们无法谈论“死”,我们用“生”来谈论“死”;我们无法见到母亲,我们通过“合欢树”这一意象来怀念母亲。
师:这棵合欢树是从哪儿来的?
生:母亲挖来的。
师:文章的哪一部分交代了合欢树的来历?
生1:文章的第八段说,这课合欢树是母亲去劳动局给“我”找工作时挖来的。作者说,起初,母亲以为它是一株含羞草,谁知后来竟是一棵合欢树。
师:那么,从一颗小苗长成一棵大树,母亲需要付出什么?
生:母亲需要倾注不少心血。
师:是啊,现在我们来齐读这段文字剩下的部分,看看母亲到底是怎样侍奉这棵合欢树的?
(生齐读。)
师:现在请大家就刚才所读的这部分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2:文中说:“第二年,看到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别人的眼里,这仅仅是一株草,发不了芽,也许早就扔了;即便是发芽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母亲不同,看到合欢树不发芽,她又是“叹息”,又是“不舍得”,想尽一切办法,让它发芽,让它长大。对待一株花草,能够如此用心,何况是对人呢!
(生鼓掌。)
生3:合欢树长出叶子,且逐渐茂盛之时,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且“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将它移出盆,栽在窗前的空地上”,对待一株花草母亲尚且百般疼惜、千般怜爱,付出了如此之多的心血,她又如何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师:如此看来,母亲养大合欢树的过程,就是养大谁的过程?
生:作者。
师:是啊,那瘫痪在轮椅上的作者,不就是那株脆弱的合欢树吗?如若不是有如此有耐心又慈祥的母亲照料自己,作者又如何能够成长呢?
……
师:但是后来,作者并没有去看这棵由母亲亲手照料大的合欢树,那么,是他找借口不去,还是不敢去呢?
生:不敢去。
师:为什么不敢去?
生4:从文章的前半部分中我们得知,合欢树乃母亲亲手所植,树上有母亲的影子,看到树,作者自然而然会想到母亲,想起自己曾经与母亲共处的点点滴滴,尽管窗外依旧日升月落、物换星移,而眼前早已是物是人非了。斯人已逝,作者睹树思人,却又触碰不得。也许正是这种想见又不得见的复杂心情,让作者害怕见到合欢树吧。因此,作者再没有去看树。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己啊!
(生鼓掌。)
师:作者虽然没有去看那棵合欢树,但是在文末,他说,有一个孩子“瞪着眼看着树影儿”,我想,等他长大了,作者也许会对他说:“我无法告诉你她是怎么死的,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她是怎么活的!”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诗歌之“意象分析法”,从现代抒情散文《合欢树》中的意象“合欢树”入手,对文章进行了解读。课后,请大家试用这种方法,解读更多的同类作品。
作者简介:马婷婷,女,生于1986年。硕士研究生,中学初级教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论文作者:马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母亲论文; 合欢树论文; 作者论文; 意象论文; 去看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诗歌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