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与主要路径论文

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与主要路径论文

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与主要路径

成尚荣

摘 要 反思,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原因。学校文化建设要从现状反思出发,让文化育人站立在可靠的基石上。本文基于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反思,提出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实质与根本目的是学以成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与重点是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境界是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伴随情感的沸腾,以美其身。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是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等。

关 键 词 文化反思;文化育人;学校文化;主要途径

这么多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放眼望去,校园里一片蓬勃的文化景象,呈现出美好的前景。学校本是文化存在的形态、担当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在伟大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又迎来了春天,文化在校园里再一次冒出新的绿芽,将会长成一棵树,长成一片树林。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充满信心与希望。

这种状况当然不适合有外人在场。但一切来得太快,也来得太突然,柳红想避已经避不开了,她像是被孙悟空定了身,傻傻地竖在苏秋琴面前。苏秋琴也如同从噩梦中惊醒,两眼惊恐地盯着她弟媳妇柳红。四目相对,犹如雷电相击,震得俩人赶紧别头,一个张东,一个望西。

一、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的反思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的进展是显著的,成果也是丰富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对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不必惊诧,因为尽管我们对文化、对文化建设可以说已是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正是应为有对问题的反思,文化建设才能走向真知,才能抵于文化建设的真义,臻于文化建设的境界。

反思一:在学校文化建设宗旨上存在偏差,我们往往重视学校特色的追求与彰显,而忽略了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的同质化,所以,特色建设成了所有学校的必然追求。而所谓特色,说到底是文化特色,抑或说文化是学校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通过文化建设,彰显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应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必由之路。但是,有个问题必须厘清: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特色形成,而在于用文化育人。特色建设与文化育人并不矛盾,可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不少学校仅止于特色建设,而没有深层次的追问其根本目的。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目的仍在于育人,可以叫作特色育人。但是,学校特色建设中,一些学校只见特色项目、特色品牌,而往往不见人,没有学生的发展,育人的目的被所谓的特色遮蔽了。此时,文化已经被边缘化了,文化建设的宗旨被偏离了,如果不加以纠正,还很有可能被异化。必须指出的是,这一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我们尤要警惕,予以克服。

反思二: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上,忽略了价值观教育。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无疑,文化建设的核心应是价值观教育。有人说,“价值观”就是“观价值”,这一表述看起来有点玩文字游戏的味道。其实不然,“价值观”是看待事物的根本态度、观点和标准,而“观价值”则是对事物进行观察,让事物透射出价值,然后进一步考察、判断与选择,离开事物,离开“观”,便无价值观可言。也许是认识上的误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重形式,开发各种不同的活动、项目、工程,忙于汇报、展示,有时候汇报、展示又变成了表演,表面上热气腾腾、风生水起,可是并没有深入到核心问题上去,造成了文化之“体”与文化之“魂”的分离和割裂,文化成了一种“面具”,丢了魂,少了根。

在运作管理大型体育赛事方面,虽然云、贵、川三省进行了极为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要将运作管理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工作,甚至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的话,需要制定云、贵、川三省运作管理大型体育赛事的战略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运作管理全年的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从而保障大型体育赛事的有序、健康发展,并为建设体育大省,乃至体育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

反思四:在现代技术运用上,重技术的操作以及新技术的引进,而忽略运用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作用。信息、媒体、技能,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一种趋势。新技术本身就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形态和工具,彰显着文化的威力,同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无疑,文化建设必须运用新技术,用新技术来支撑。但是,技术是人创造的,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新技术的主人,文化建设不能只见技术而不见人。否则,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人的“退化”,人的“退化”肯定是文化的退步、衰落。必须看到,也必须承认,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还没有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是存在的。这一问题还表现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忽略理念,忽略形而上的道,过分注重形而下的器,有时还以接地气为理由,使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种技术化的过程,走进了纯技术、纯工具的胡同。这种情况如不加以防范和改进,将会发展为一种倾向,影响、阻碍学校文化的深度发展。

将LoRa通信功能的传感器安置于每位用户监测区域的关键位置,以检测当前用户家庭室内或室外的空气质量、温湿度、CO2含量等各项环境指标,将经处理器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接收端。用户也可自主设定上限参数,系统将对其作出相应的提示。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依赖于LoRa出色的信号传输能力和强大的抗干扰设计,通过LoRa通信模块与各个模块相连接,构成了与远程接收端的桥梁[4]。远程接收端将数据进行处理后再通过UART协议发送到PC上位机端。监控平台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5G是未来几年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住5G移动通信发展机会,加快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故未来几年5G网络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5G承载网尤其是传送网的规划需要作为基础建设,提前布局。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质、其核心是,学校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文化育人的理念,更没有成为信念。反思告诉我们,一定要将文化育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让文化在育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坚守并彰显文化育人应有的价值与魅力。唯此,文化才会有真正的进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有效得以落实。

二、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

二是从道德的视角看,学以成人完全可以演绎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内涵也极为丰富。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色与底色是道德。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有德,中国人的精神结构是“伦理—道德”结构。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立德”的观念,而且还有“树人”的观念,并将“树人”作为文化的核心观念。正所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显然,树人难于树谷、树木。“树”是学习的另一种阐释,“树人”是学以成人的形象化表达。其三,在中华文化里,“立德”与“树人”两个核心概念自然走到了一起,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就有了“立德树人”的概念,形成了“立德树人”的思想精髓。这就是中华文化思想的深刻,中华民族初心的伟大。

反思三:在文化建设方式上,重“教”轻“化”,即常常用灌输的方式,而忽略了文化应有的方式。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说:“传统的经济手段和军事资源已经不足以解释当下的种种现象了。它们虽有助于理解强迫和收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却无法解释吸引和说服的威力所在”[1]。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方式重在“吸引”与“说服”。吸引人、说服人,恰是文化的魅力,也是文化的威力。中华文化中也道出文化的方式是“品”,是浸润、濡化、探究、体验,是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方式,看起来风轻云淡,却春风化雨、沁人心脾、滋养心灵,是有威力的。文化之窗在这样的方式中不知不觉被打开,更加宽阔、更加美好、更加深刻的文化景象呈现在面前。

1.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学以成人,立德树人

一是从哲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育人,其深层意蕴是学以成人。哲学是文化建设的高地,用一学者的话来描述,哲学是挂在国家文化客厅里的字画,凝练着文化育人的思想精髓和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的使命与文化育人的主题在内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关于哲学的使命,不能不说到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世界哲学大会成立118年后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并且用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学以成人”作为大会的主题。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哲学家杜维明的话来说,设立这一主题虽有一点“私心”,却具有“公共性”。[2]所谓公共性,言其“学以成人”这一主题世界各国哲学家们是基本认同并共同追求的。学以成人,关涉到对学习目的的认知与把握。孔子早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深蕴着对自己、对每一个人的核心关切,意思非常深刻。其中的“学以成人”之“成”,有两种解释:“作动词解释时,强调通过修养成就人;作形容词解释时,‘成人’即‘完人’。两个方面,均需要通过‘学’而成就”[3]。不言而喻,“学”是知识习得过程,这是文化过程,也是文化的方式。如此,哲学、文化,通过“学”指向了人、指向了成人,文化育人便获得哲学的解释,进一步折射出文化的本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与任务。

文化育人是文化实质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抑或说,文化育人命题源自文化的实质。文化的实质就是两个字:人化,文化即人化。其基本含义有三:以文化人;以人化文;让文化成为人的精神家园,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文化育人这一命题本身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从文化的实质出发,讨论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有以下视角。

反思是为了明晰、改进和提升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核心要义。文化育人的内涵丰厚、深刻。文化是关于意义解释的科学,因此,不妨可以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文化育人的内涵:用文化的力量推动人的发展,用文化的方式滋养人的心灵,让人在文化的进步中培植文化精神,形成文化人格,最终让人成为文化的创造者、积极的生活者。也许这样阐述性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准确,不过,相信概括的基本方向与旨意是对的。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梳理出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并以此理清、把握文化育人的基本策略和路径。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命题和重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随之而来,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误导着学生。当前文化育人中的价值观教育应当着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笔者作了一些归纳:一是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梳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二是提升幸福价值观,确信幸福是自己奋斗出来的,真正的幸福超越金钱;提升审美价值观,真正的美丽源自志向和思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才是真正的美丽,以此抵制“看脸时代”所带来的拼颜值等低俗审美观。

2.文化育人的重大命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文化育人源自文化的实质,又从这一实质演绎为学以成人、立德树人,于是文化育人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与根本任务。文化育人命题的提出与讨论,直击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弊端,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明晰地摆在我们面前,文化育人就是要坚持用价值观育人,就是要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育人。文化育人就是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图谱,落细、落小、落实,从基本问题入手,既要注重价值的渗透,也要注重价值的开发;既要注重价值的隐性呈现,也要注重价值的显性呈现;既要注重价值的澄清,也要注重价值的引领;既要注重价值教育的生活情境性,也要注重生活情境中价值元素的深度发掘,防止用生活情境遮蔽德育、遮蔽价值教育。总之,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亮文化育人之路,让文化育人映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文化、文化育人的方式与境界:在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中,厚文养正,以美其身

文化育人有其固有的、特有的方式。方式是打开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文化方式形成人的文化行为模式,文化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可以有这样的判断:文化育人的效果,以及文化育人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方式有关。

“教师专业化”概念在工科院校无人知晓,教师专业化发展思想在工科院校基本不存在。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教学单位领导、工科教师头脑中“工程化”意识占领全域,工程意识统率一切。高学历、高职称、科研成果、学术水平、项目经费完全替代了工科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学科知识替代教学知识、工程实践能力替代教学技能、科研能力替代教学能力、学术成就替代教学效果、社会服务替代育人质量的工程化教育管理模式显性或隐性存在[3]。

文化育人方式的讨论应该再一次回到中华文化传统中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德育与美育是相通、相融的。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等学者对这方面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教育,要以德育为中心;美育是德育的助手、津梁,而道德则是美育的基石;从伦理观来看,善就是一种美,从美学观来看,美就是一种善;德,让美有了方向,美则是对道德的象征;孔子的育人之道“始于美,终于美”。德育与美育的融合,为文化育人铺展开了一条新的道路。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育人落实在学生美好的生活中,既达成目的,又走向崇高境界。

三、文化育人的关键与主要途径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文化育人的关键有不同的理解与把握,但是从实质看,文化育人的关键仍在于人,在于教师,因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文化育人,说到底是人、是教师用文化去育人,创造文化去育人,也可以认为是教师带领学生在文化的继承与创造中育人。

教师是文化育人的关键所在,究竟怎么发挥关键作用呢?从事了一辈子音乐创作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常听到周围不少人讲,现在的孩子都没歌唱了,有些歌还在污染孩子们的耳朵。听到这些,谷建芬的心被刺痛了,她决定将流行歌创作弃置一旁,全身心为孩子们写歌,只为孩子们能听着美好的歌声长大。写什么样的歌呢?什么样的歌才是美好的?她想到了“启蒙”二字,并且说,这样的启蒙必须源自文化本体。后来,谷建芬把目光投向那些千百年来久诵不衰、意蕴丰富的中华文化经典作品,为古诗词谱曲,并把这些歌曲称为“新学堂歌”。12年时间,她共创作了50首儿童歌曲。谷建芬说:“在中国,要走的老人总要在最后一刻把儿女叫到跟前,嘱咐一些事。于我而言,这最后的事要讲给全中国的人听,我多希望大家多想想孩子的事,而别只在‘六一’这一天。”启蒙课是文化的,是美好的,文化育人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艺术教育方面。有人称谷建芬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摆渡者”,我十分赞同。

文化育人,于教师,就应该像谷建芬老师那样,做个文化的“摆渡者”。摆渡,就是用另一种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向时代转化,让传统文化闪耀现代与未来的色彩;向儿童转化,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成为儿童人格的一部分;向实践转化,让传统文化落实在课程教学中、管理中。摆渡,是文化育人的途径、方式,为文化育人搭起一座桥梁;摆渡,是在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智慧。摆渡者,说到底是文化育人者,是文化育人的智者。

1.坚持课程育人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课程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文化。教师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学生学习课程,就是从课程中汲取文化的养分。赫尔巴特讲过这样的话,大体意思是,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也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所有课程的教与学,都有教育性,都是教育,其实都是价值教育,课程育人,即是价值育人。课程改革以来,在优化接受性学习方式,让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文化背后是思维方式的变革,课程育人,即是用变革了的思维育人。

2.坚持学科育人

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所设置的学科,都是国家规定的,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国家要求的集中体现,要尊重国家课程的权威性,维护国家课程的完整性,发挥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在学科里得到落实,育人就在其中。同时,不同的学科从各自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出发,凝练出育人的学科核心素养,对育人作出学科贡献,学科育人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得以实现。

3.坚持活动育人

这里的活动主要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打开学科边界,打开思维的视界,把学生引导到课程的综合地带,在真实、丰厚、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更具主体性、探究性、跨界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跨界性的活动育人的情境更为生动、有效。

文化育人不只是一种理念,也不只是一种要求,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一种行动。当文化育人落实在行动中,那才是真正的文化。

上文已经提到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因此,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管理会计。确保管理会计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主要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

[2]杜维明.为什么要“学做人”—关于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的思考[EB/OL].(2018-08-11)[2019-02-12].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8/11/nw.D110000gmrb_20180811_1-11.htm.

[3]王琎,张颖天,晋浩天.以哲学的方式走向世界—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EB/OL].(2018-08-17)[2019-02-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17/c_1123286270.htm.

作者简介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

责任编辑︱张楚然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投稿邮箱:zgdy_xueshu@163.com

标签:;  ;  ;  ;  

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与主要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