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几个问题_社会价值论文

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价值论文,科学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包括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内的一种文化活动。长期以来,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究竟如何把握、如何实现,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中众说纷纭、分歧与谬见并存的问题。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标志,我国目前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实现寄予了空前厚望,也正努力实践“赛先生”的价值。但这一过程无论在观念上与实践中都并非坦途。本文力图以中国现实为切入点,对有关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科学的社会价值如何形成

正确理解价值概念,是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关键。

所谓价值,是指主客体之间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价值并不是客体固有的属性或功能。没有客体及其属性、功能,固然没有价值,但客体及其属性若不与一定主体相联系,它并不构成价值关系。讨论科学的社会价值,不应限于指出科学的各种属性或功能,或把它的各种正的或负的效应归结为它的属性,而应探讨科学与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的具体历史关系。例如,在专制统治下,科学技术就常常遭到蹂躏,很大部分都未能实现其对社会的价值: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的1781~1808的27年间,被宗教裁判所判刑的34万人中,不少是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在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也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占统治地位的却是占卜术和巫术;等等。在这类情况下,科学与科学家的生存都需要看统治者的脸色,根本谈不上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而在当代,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高度重视发展科学,应用科学,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0%~80%都是依靠科学技术取得的。可见,科学的价值是依具体主体的状态、能力与需要的不同而不同、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我们仔细地考察科学史与人类史的关系,就会看到科学的价值呈现出这样的变化逻辑。所以,忽视了对价值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对科学的价值也是不易说清的。

科学的本质在于是实事求是、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在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概括和推理的过程中,必须暂时撇开主体的其它利益、动机与主观偏好,唯一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为目的。因此,就科学本身的特殊本质、本性而言,科学的“价值中立性”、“科学与价值无涉”是正确的,不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客观的科学成果。然而,科学又不是孤立的、与人间祸福全然不相干的神仙游戏。从事科学活动的一定是现实的人和社会主体。人类不是为了真理而真理,最终总要从真理而得出价值。人类之所以需要科学、从事科学、发展科学,其目的也在于此。现实的结果总是科学为社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价值。可见,科学本身,它的任何一项具体的成果(如规律、定律、公式、理论、方法等)本身都并不意味着某种“好”或“坏”,不是价值,它们代表的就是事实、规律。但科学及其成果成为人类需要的对象和依靠的力量时,它就成为价值客体,而可能甚至必然产生一定的价值。可见,科学从总体上是对人们有价值的。当然,科学的价值只有实现出来才是真实的价值,也只有当科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才能反过来更快地促进科学的发展,从而使科学的价值不断增值。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需要注意的,主要应该是科学与价值联系的方式与环节,即科学是怎样产生社会价值的?换言之,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怎样实现的?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个一般的社会价值实现过程:

首先,通过科学的研究、传播与普及,使科学为相应价值主体所理解、消化与掌握。科学活动主要是少数科学家的事业,它首先满足科学家的求知和求真需要,对科学家有着如同生命一样的价值。但对于其他价值主体,诸如国家、民族、地区、企业、非科学家等,其价值实现仍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通过科学的传播与普及,使科学家的工作为世人知晓,让科学成果与方法为世人掌握,让科学精神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是科学的社会价值充分实现的必经途径。当然,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项价值创造活动,如科学知识特别是革命性创造成果的普及就是对传统观念、宗教迷信思想等的有力冲击,对于主体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传播、普及本身还是一项提高主体素质、陶冶主体情操的精神活动。

其次,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与主体的利益、需要、能力以及主体对之的自觉性的水平息息相关。只有当价值主体在实践中产生了对科学的需要,科学的价值的实现符合其利益,并且主体具备实现科学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时,科学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不难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即使价值主体拥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状况仍是很不相同的。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可它们并未在古代或近代中国开出丰满的价值之花,相反传播到西方却先结了果;我国60~70年代的科学水平在世界上也不是特别落后的,可不少科研成果却长期躺在大学或研究所的档案柜里,未能真正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近来情况虽大有改观,但科技体制仍不顺畅,科学—技术—生产的互动机制仍未建立起来,甚至还有人口口声声喊着按科学规律办事,行动上却常常践踏科学的基本法则。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事实上,过去把科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总是遇到极大的困难,即使是现在,当它的价值逐渐开始被人认识的时候,人们还是以极其偶然和无效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注: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191页,商务印书馆,1982。)可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社会的需要以及利用科学满足这种需要的相应机制与能力,对于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多么重要。

再次,科学的社会价值存在于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无论是科学的研究、传播、普及与应用,都是通过人、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在这种不断进取的人的活动中,科学内化为人的品格与素质,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当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序上也可能产生种种反主体性效应。但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即科学的价值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其权力与责任全在主体自己。对于科学应用造成的对人的异化,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类应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并努力消除。因此,人类必须增强在科学的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增强权力感和责任感,通过进一步发展科学以及其他手段去克服异化,努力地自己救自己。尽管目前人们包括科学家都尚未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成熟办法,但随着人类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的进步,今天的暂时无能为力终将成为历史,科学必将实现对于人类最大的价值。

总之,科学对于相应主体的社会价值,明显地一方面依赖于科学发展水平,特别是主体所切实掌握的科学水平;另一方面又依赖于主体是否需要并有能力实现其价值;因而科学的社会价值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特征,即依不同主体的状况、需要和能力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学的价值观上就表现出很值得注意的差异。发达国家深被科学的福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都已达到相当高度,生活水平相当殷实。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一方面想垄断高科技,获取巨额利润,想独享领先带来的这种种好处;另一方面,对于科技竞争或未能很好地控制科学的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生态失衡、失业增加、道德败坏等,一些人又产生种种忧虑、恐惧和愤怒心理,视科学技术为异己力量。因而,在发达国家,对科学及其应用往往产生一种价值上的二难困境。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因而,他们一方面为实现现代化拼命赶超,有时不惜急功近利、不计后果;另一方面,又有些传统的卫道士害怕发展科学技术会增强对外来势力的依赖,并损害传统,引起社会深层的文化观念的变化;还有些人恐惧出现如发达国家那样的反主体性效应;因此,科学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更趋复杂。

二、科学的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

科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75页。), 通常以两种方式对人与社会产生影响:一是技术性或手段性的,二是理智性或目的性的,它们因此构成了科学对于价值主体的两种最普遍的价值。当然,科学的价值的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相联系的,从价值主体的根本利益与需要出发,还应是相统一的。

把科学作为手段、工具,实现人类改造世界、变革世界的目标,满足主体的现实需要,是科学的最常见的、最为人们熟悉的价值。科学的这一方面价值,主要是通过转化为技术、在主体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大致说来,这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科学理论的实验证实;技术原理的产生;技术发明和工艺设计;实验;大规模推广应用;等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材料、能源、交通、设备、投资规模、环境乃至市场等。也有的情况下,科学的手段价值并不经过转化为技术,而由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加以实现,如在与宗教势力、保守集团、专制统治作斗争中,在向落后愚昧无知盲从宣战时,科学本身就是强大的武器。

概而言之,科学的手段价值几乎在人类的一切领域表现出来,如帮助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生活方式(包括交往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等)的变化;推动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导致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此外,在军事战争、文学艺术活动、社会问题的解决等等方面,科学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科学作为“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能以其技术功能通过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并且不断为其发展创造新的条件。例如,影视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文化、娱乐等精神活动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类对自然进行技术开发的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伦理观念的产生,等等。通过“

”系统运动和相互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影响,这是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根本方式和途径。

科学的手段价值是主体目的性行为的结果,可由于受各种客观和主体因素的影响,主体在实现科学的手段价值时,尽管总体上是符合主体利益的,但也可能、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地带来种种反主体性效应。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虽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却使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劳动内容日趋简单化,从而限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医学的进步降低了生病率和死亡率,却加速了世界人口爆炸,加剧了粮食危机;DDT 农药等的使用既杀死了害虫,又无选择性地杀死了有益生物;超音速飞机提高了运输速度,但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造成平流层中臭氧量减少,增加了太阳辐射的危害;热电站供应电力,却同时把大量硫氧化物排入大气中,造成酸雨;核能的利用可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 但难以保证不出现灾难性后果(如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事故); 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很快,应用周期日益缩短,对其后果的评估与预测,特别是防止灾难性后果的出现,更是人们忧虑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阶级分化社会里,人是有阶级性、民族性的,是有善恶之分的,各不同主体之间大量存在信仰争执、利益冲突、以及需要撞车之类情形。有人为达到其丑恶目的,实现其自私愿望,不惜以科学为手段去做坏事,例如战争中有人丧心病狂地使用化学武器;市场竞争中犯罪分子用传真机伪造订单,用彩色复印机印制伪钞,利用因特网诈骗钱财;等等。因此,如何防止与消除科学的手段价值中的负面效应,特别是防止有人滥用科学,是科学的手段价值实现过程中,主体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科学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它一旦产生,就是人类的强有力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利器。但科学一经产生,却不仅仅只是人类的工具或“利器”,它同时直接就是一种使人类不断得以提升的活动。它使人摆脱混沌、野蛮、愚昧、无知、落后、盲从、迷信等不自由状态,逐步走向自由与全面发展之境。也正是对真理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全面发展的需要,使科学对主体具有内在的目的价值。

首先,科学表征着主体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能力,成为主体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刻度。人非生而知之者。人对客体的无知,会使人对客体产生陌生、神秘、恐惧、难以接近之感,并把客体视为一种异己力量,或对之加以盲目崇拜,为其奴役。科学是人类向无知开战的利斧!它通过对客体本质与规律性的把握,克服对客体的愚昧、迷信与盲从,从而消除人对客体的神秘感与异己感,并得以现实地占有客体,利用客体为主体服务。人掌握的客体知识越多,不但获得一种思想上、观念上的解放,而且占有与改造客体的能力也越强,因而人的主体性越强,自由度越高。可见,科学的发展程度,表现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程度,也表现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程度。在这一意义上,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发展水平,以及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发展措施,也就标示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希望。“科学是立国之本”,并不仅仅是一个功利口号,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力量与追求。一个蔑视科学或对科学敬而远之的国家和民族,都是没有前途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一个无知的人,纵然强壮甚至借助于外力显得强大,但缺少知识、缺乏自知之明,这种精神上的虚弱常常会使其不能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利益与需要,并易于听从异己力量的摆布,因而绝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先哲的箴言“知识就是力量”,并不仅仅在于科学作为工具是人改造世界的力量,更在于科学使人自身变得强大起来。

其次,科学活动内蕴着求真、臻善、达美等内涵,因而能使人感受到真善美体验,逐步走向自由之境。求真是科学的使命,通过科学,人们得以把握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这是人获得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臻善是科学的目标。科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乃是基于科学能够满足人类乃至各具体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为人类谋福利,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显然是崇高的道德目标。不能否认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会带来一些道德问题,甚至有人利用科学作恶,出现所谓科学对人的异化。但这都是科学的社会价值的从属的非本质的方面,并且与具体主体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行为选择有关。通过增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完善科学研究与应用的运作机制,特别是通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之是完全可以预防和克服的。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使人得以全面发展,获得自由,人们仍然期待着科学。达美是科学的动因,在科学与美之间,内蕴着一种深刻的统一性。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在探索自然时,由衷地赞叹科学美是“思想领域最高的音乐神韵”,让人产生“一种壮丽的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活动,有时完全就受着科学内蕴的这种美的驱使。彭加勒指出,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自然,并不囿于有用性的动因,而在于对“此种特殊的美以及宇宙和谐意义上的意义之寻求”(注:彭加勒:《科学与方法》,12~13页,商务印书馆,1933。)。这种深沉崇高的美,也使人在科学活动中得以升华。

再次,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并内化为人的品格,使人得以完善发展。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崇高事业,为人类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这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它包括如下几方面: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超越现状、大胆创新的创造精神。一般地,科学精神总是首先被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内化为个人品格,成为科学家的“良心”,作为其一切活动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原则;进而随着科学的传播与普及,随着科学志士的示范而内化升华为人格、国格。科学殉道者们一次次震撼人心的牺牲与抗争,为科学精神浇铸了一座座历史丰碑:希帕蒂亚、塞尔维特、哥白尼、布鲁诺、伽俐略、赫胥黎、……科学家可以被打倒、被消灭,但科学与科学精神将永世长存。科学精神的永世长存与发扬光大,本身就是人在精神上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方面,并构成科学对人类宝贵的精神价值。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丰富含义

鉴于科学及其应用形态的技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巨大价值,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命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对之我们应该作全面而深入地理解。

在目前学术界中,常见的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大多仅仅限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诚然,这一方面是不容否认的重要事实,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进步。但是,更进一步,我们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事实陈述,它更是一个价值判断。它表明,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乃至社会与人的发展之中,具有“第一位”的价值。

作为价值判断,这一命题意味着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之理解的一个新视角。

首先,应用于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在当代成为第一生产力,即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的构成和状况、及其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生产力的构成来看,科学技术本身作为智能性要素,构成了生产力的一个不可缺少、日益重要的部分,而且,无论是实体性要素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创造与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还是其它智能性要素如生产管理的现代化等,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当代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科学开始走在生产前面,成为现代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形成

的双向发展过程。现代化生产过程明显地分化为两个阶段,即生产准备和直接生产。生产准备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设计,这在整个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即使在直接生产中,科学技术也日益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如过去的生产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现在则主要依靠智力开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科学技术也是主要因素;甚至科技生产力还取得了独立的存在方式,其独特产品如信息、软件、设计方案、生产工艺、配方、技术指标等,已作为最具潜力的商品直接进入流通领域。高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成为生产竞争中的最有效手段。可见,应用于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其次,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并不仅限于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或渗透到生产力其它要素之中,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而且在其它社会价值的创造中,科学技术也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一,科学技术以生产力为中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的要素,而且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着重把科学和技术提出来,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们还曾根据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资本主义(主要是英国)产生的历史进程,分析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生产力革命—生产关系革命—社会革命的发展机制。由于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突出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中的意义更是突出出来。第二,科学技术作为文化活动的成果,是精神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科学活动直接就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通过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劳动,一方面生产出一系列新观念、新知识,这构成了人类精神生产产品的典范;另一方面又生产出一系列新方法,从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革,思维能力得以增强;此外,科学活动中形成的科学精神,更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生产的方式、规模和效率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飞跃,由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方式,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化研究方式,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生产力。第三,生产力是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与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而科学技术通过传播、教育、普及与应用,可以内化为主体人的品格和素质,改变主体的能力结构,并改变主体在世界中的地位与状况。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就代表着人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成为标志一个人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尺度。也正因为此,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世界竞争的中心。

作为价值判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味着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理解的新阶段。对于任一主体而言,在其现代化与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当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对于相应具体主体而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与主体掌握与应用科学技术的态度、能力、物质条件等息息相关。具体对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来说,科学技术能否真正成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还要看其“科学价值”(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与实践)如何,科技势力与应用能力如何。各国家、地区和企业等主体的具体现实,毕竟不是理论所能包办代替的。

四、正确对待科学,充分实现科学的价值

对于科学,置身20世纪末的我们并不陌生,但如何对待科学、发展科学、充分实现科学的价值,却是一个我们从未真正解决的问题。自“五四”提倡科学以来已经历了近80年,但科学的光芒尚未彻底照亮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把握现在,走向未来,现代化的实现与科学之价值的实现息息相关。不学会对待科学,是叩不开现代化的大门的。而在坚实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科学呢?

首先,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用市场规律取代科学规律来对待科学,让科学单纯地成为一种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利润、效益是市场主体追逐的对象。如果把科学简单地推向市场,让其在市场中谋求生存与发展,那么,科学就必然完全沦为商品,科研活动必然成为某种交易,能给企业家带来利润的科学家不过是“白领工人”、企业的“摇钱树”;而不能马上给企业创造利润、效益的科学家及其科研课题必然靠边站。如此发展下去,科学的手段价值将强烈地突出出来,甚至有人会不惜造假,利用高科技进行犯罪活动;而主要创造目的价值的基础科学研究将日益冷落日益衰败。原因很简单,基础科学研究不是直接的物质生产力,它往往要经过长期努力并投入巨额研究费用才能出成果。有多少企业家哪怕是有远见的企业家,有能力并愿意进行这种费时费钱费力、但并不一定收效明显的投资呢?因此,在对待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取实用主义或放任自流的态度。正在西方国家泛滥的“科学的市场经济综合症”、以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其次,不能忽视或切断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而要大力宣传与普及科学,努力建立

良性发展的机制。为科学而科学不是我们的目的,科学不是我们的装饰品。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素质都还很落后,我们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借助科学去解决。即使是科学发展与应用中带来的负效应,也需求助于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克服,因此,让科学武装人们的头脑,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造福人民,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紧迫性、艰巨性。把科学当作装饰品,让过多的科学家守在“象牙塔”中,是对我们急需而有限的资源的极大浪费。建立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机制,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并由此反过来带动科学的发展,对发展中的中国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再次,大力宣传切实弘扬科学精神,将按科学规律办事。历史一再证明,蔑视科学规律,亵渎科学精神,必将受到惩罚。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先污染,后治理”;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一个人敢于碰壁,只是他个人的损失;但决策者、管理者的疏忽大意、漫不经心、或头脑发热、自我膨胀,却可能给他人或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组织上、制度上和法律上如何保证决策、管理与具体操作上的科学性与民主化,也是我们正面对的现实课题。

第四,正确评估科学家的社会价值,正确对待科学家,并努力实现其社会价值。科学的社会价值可分为功利的和超功利的两个方面;科学家的价值是通过科学活动体现出来的,并不一定在于他直接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因此,为保证科学发展计,常常必须以超功利的态度,从物质上、制度上公正对待科学家,特别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鼓励与扶持其学术研究。近来出现的种种迹象,诸如知识贬值、脑体倒挂、人才外流、文化沙漠化等等,已经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长此以往,必将危及科学家队伍,特别是后备力量,从而给我国的科学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科技大国英国在近几十年的衰落,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总之,如何对待科学,如何充分认识与实现科学的社会价值,是与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未来密切相关的。一个科盲、一个科技意识淡薄、漠视科学法则的人,绝难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花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并使其真正成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在未来严酷的世界竞争中,其前景也绝不容乐观。只有让科技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深入人心,一切才有现实的希望。

标签:;  ;  ;  ;  ;  ;  

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的几个问题_社会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