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疏勒县民族关系调查与比较研究_新疆生活论文

新疆疏勒县民族关系调查及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疏勒县论文,新疆论文,民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58(2012)01-0005-09

2008年7月,笔者对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的维汉关系进行了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此前,王海霞、杨圣敏发表了《新疆库车县民族关系调查与试分析》(以下称《库车调查》)一文,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疆独势力活动频繁,影响到民族关系,与之相比,在世纪之交,人们普遍认为当地维汉关系处于一个良好时期。”这一结论回应了国外及香港地区一些学者的偏见,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界不同的反响。本次调查参考了《库车调查》。

一、疏勒县简况

疏勒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和南北交通的枢纽,县城距离乌鲁木齐1484公里,离喀什市中心不足1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南疆军区机关常驻境内。全县土地面积2394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全县总人口30.98万,维汉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9.8%,其中维吾尔族人口28.83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3.1%,汉族人口2.07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7%。建国以来,全县维吾尔族人口稳步增长,没有大的波动(见图1);汉族人口总体增长,但有巨幅波动(见图2)。

图1

资料来源:根据《疏勒县志》、疏勒县统计局资料整理

图2

资料来源:根据《疏勒县志》、疏勒县统计局资料整理

2005年夏,由中组部派遣的第五批援疆干部从山东东营市来到疏勒县,其中一人担任县委书记,其他9人分别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和部分局长。从2005年到2007年,全县GDP由8.73亿元上升到18.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1.86亿元上升到12.02亿元,新建商品房50余万平方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821元增加到3039元。创办了南疆齐鲁工业园,开办了全疆第一个双语幼儿园,高中入学率由14%上升到36%。2008年,全县有组织地派遣维吾尔族青年3000余人到内地打工。

二、研究方法与被访群体介绍

本次调查问卷分维吾尔语问卷和汉语问卷,共发放1100余份,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收回有效问卷1007份,其中维吾尔语问卷648份,汉语问卷359份。维吾尔族被访者总计731人,汉族被访者总计276人,维汉被访者合计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25‰。为了与《库车调查》比较,问卷也分三个部分:认同问题、整合程度和影响因素。在正式调查前,我们在北疆某地作了小范围的试调查,根据试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问卷作了反复修改。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均由笔者或助手亲自监督完成。

调查试图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但进入调查地后虽有社会各界的帮助,我们最终还是遇到了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只能遵循方便原则,采用“偶遇式”和“滚雪球式”的调查方法。调查地点有乡村、学校、工业园、居委会、政府机关、巴扎(集贸市场)、兵团农牧团场等。除了少部分数据靠随机得到外,大部分数据集中收集于学校和企业。因本次调查的代表性可能有偏颇,因而无法根据调查结果作更大范围的统计推断,这不能不说是本次调查的巨大遗憾。但是由于采集到的样本基本涵盖了社会各阶层,通过对各分组数据比较分析,不同群体之间除了对个别问题的回答有较大差距(这一点在本文的分析中会重点说明)外,对多数问题的回答有较强的相似性,因此综合数据在较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被调查问题的现实状态。又由于被访群体相对集中,根据各组数据的特征,再配以个别访谈,我们也克服了随机抽样的弱点,较好地了解到了当地民族关系在新时期的特点。

表1介绍了被访者的人数、性别和职业。疏勒县共有三所高中:八一中学是疏勒县唯一的一所汉族高中,2006年开始招收维吾尔族学生,实行双语教学;县一中是全县最早的维吾尔语中学,1958年就有了第一届初中毕业生,目前在校学生已达3000余人;县职业高中是1992年南疆军区的援建项目,也曾一度瘫痪,目前招生、教学恢复正常,现有在校学生800多人。巴仁乡中学,两年来每年都有40余人考入“内高班”,成为全县双语教学先进学校。在罕南力克镇中学初中部访问的107名学生均为女生,她们在接受初中普通教育的同时,还接受刺绣等劳动技能培训。泰帝信木业是入驻南疆齐鲁工业园的第一家企业。兵团农三师41团在疏勒县境内,位于疏勒县同阿克陶县的交界处。该团下辖26个连队,13个自然村,有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人口。1994年统计,全团总计5535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1.4%。①

三、调查结果与试分析

(一)认同问题:国家、民族和地域

人们的群体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有巨大的影响。本次调查与王海霞、杨圣敏的库车调查一样,重点考察了人们对国家、民族和地域的认同,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维吾尔族被访者对中国人、本民族人、新疆人三者“非常自豪”与“自豪”的比例总和分别为98.6%、98.9%、99.6%,《库车调查》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97.8%、98.4%、99.4%,两个调查结果的差距甚微。可见两个地区的维吾尔族对国家、地域、民族的认同都很强。

本次调查中汉族人对三者“非常自豪”与“自豪”的比例总和分别为93.4%、83.2%、78.4%,《库车调查》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92.8%、44.6%、60.8%,二者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对国家的认同都很高。

(二)从两个民族的整合程度上看民族关系

1.对待科学的态度

对科学尤其是近代科学,任何民族都有一个痛苦艰难的接受过程。科学不仅给人类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在调和现代社会不同价值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查阅了保存在疏勒县档案馆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部分文献,其中一段文字记载了当时该县乡村的一些情况:“汉(罕)南力克人民公社第四大队五中队,是一个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共295户,935人,有大小礼拜寺9处,平均每30户有1个礼拜寺,大毛拉、依麻木、海提甫等18名,经文学校1处,学生50名,跳神、算命者4人,迷信树3棵。”可见当时在浓厚的伊斯兰教氛围中还夹杂着大量的维吾尔先民的原始信仰。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影响棉花增长的因素入手,重点了解当代维吾尔人的科学意识。

表3中第三项因素,在维吾尔语问卷中是“安拉的保佑”。在对当地干部、农民的访谈中了解到,以前维吾尔族农民致富意愿不强,受宗教意识的束缚,认为“麦子撒到田里,长不长是胡达(安拉)的事情”。维吾尔族被访者填写种子、化肥、浇水、锄草、地膜覆盖选项的平均比例都在40%以上,远高于“安拉的保佑”5.9%的比例。其中维吾尔族农民填写“安拉的保佑”选项的比例最高,而高中教师这一群体对此选项的选择最低,为零选择。这一调查结果同上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的调查结果相去甚远(何炳济,2007),说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维吾尔族对待科学的态度有很大进步。维吾尔族被访者填写“安拉的保佑”选项的比例是汉族被访者填写“老天爷的保佑”选项的比例的2.68倍,说明维汉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

2.通婚态度

当地族际通婚的比例很低,维汉通婚的比例更低,笔者到民政部门了解到,几乎没有维汉通婚的案例。人们对族际通婚的态度与族际实际通婚率并不完全对应。

在本次调查中,维吾尔族被访者认为维汉通婚“可以”的比例为36.0%,与《库车调查》中的36.1%相当;汉族被访者认为“可以”的比例比《库车调查》中的57.1%高3.0%。两地汉族被访者认为“可以”的比例明显高出维吾尔族被访者。八一中学的维吾尔族初中学生认为“可以”的比例达到65.1%,而汉族高中学生认为“可以”的比例为50.9%,两者相差14.2%,可见许多维汉学生之间有好感。在维吾尔语问卷中,维吾尔族高中教师认为“不可以”的比例为50.9%。这一群体学历高,社会阅历丰富,知道维汉在通婚后的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但即便如此,仍然有34.0%人认为“可以”,这一比例应该不算低了。

3.交友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没有汉族朋友的维吾尔族被访者的比例要比没有维吾尔族朋友的汉族被访者的比例大得多,前者为36.2%,后者为11.2%,《库车调查》中前者为17.9%,后者为56.6%,两个调查结果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库车调查中的被访者是17岁以上的人群,而本次调查中维吾尔族中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学生大都长在农村,还没有多少同汉族人交往的机会。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交友率同年龄、职业密切相关,年龄越大的群体交友率越高,社交型职业的从业者交友率也更高。维吾尔族高中教师组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汉族朋友的教师的比例达到35.9%。

4.对双语幼儿园的态度

双语幼儿园最初是由维吾尔族乡村干部倡议,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广大维吾尔群众理性选择的结果。开办之初,有人说这是在搞“汉化”,反方说:如果维吾尔族人学汉语是搞“汉化”,那么汉族人学英语不成了搞“西化”么?一位资深的维吾尔族翻译对我们说:“从今以后,我们这个民族的知识空间会被彻底打开,两个民族之间可以交流感情了。”当地人到底怎样看这件事情呢?

维吾尔族认为开设双语幼儿园“很好”和“好”的被访者总共达到90.0%,持中性态度(“开办了但有问题”)的为8.9%。汉族认为“很好”和“好”的被访者同维吾尔族被访者基本持平,为88.2%。维吾尔族高中教师认为“很好”和“好”的比例总共为87.7%,认为“开办了但有问题”的比例为10.4%,认为“不太好”的比例为1.9%,其余选项为0。前两项之和最高的群体为八一中学的维吾尔族初中学生,比例高达98.8%。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学生正在学习汉语,体会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和困难而有感而发。

5.对民族关系的评价

当地人对民族关系的评价不同于学界的客观指标,当地人的心理感受比学者的评价更为真切。本选题的设计与《库车调查》稍有不同,在“很好”与“一般”之间加入了“好”的选项。

统计结果显示,维吾尔族被访者认为维汉关系“一般的”的比例(18.2%)低于《库车调查》的比例(56.9%),认为“很好”的比例(40.0%)高于《库车调查》的比例(36.1%),如果再加上“好”的比例,两次调查的结果相差更大。汉族被访者认为维汉关系“一般”的比例(48.9%)低于《库车调查》(76.8%),认为“很好”的比例(16.8%)虽然低于《库车调查》的比例(19.76%),但如果再加上“好”的比例(23.8%),两次调查的结果还是有较大差距。

疏勒、库车两地的维汉关系都存在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于维吾尔族对维汉关系的评价好于汉族,尤其表现在学生之间。县一中的维吾尔族高中学生、八一中学的维吾尔族初中学生和八一中学的汉族高中学生,认为“很好”和“好”的两项之和分别为67.0%、84.3%和24.5%,八一中学汉族高中学生认为“一般”的比例为53.9%,负面评价“不太好”、“不好”、“很不好”的比例分别为13.7%、4.9%和2.9%。

(三)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

1.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同民族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的干群关系有四个维度,首先是维吾尔族群众同维吾尔族干部及汉族干部的关系;其次是汉族群众同维吾尔族干部及汉族干部的关系。从个体的角度看,干群关系本质上是不对等的,一个干部关心农民会被人称为亲民,但是如果一个农民去关心干部,很有可能会被人称为“拍马屁”。本文所得到的结论更多包含的是群众对干部、下级对上级的评价。

同表6一样,本项选题的设计与《库车调查》稍有不同,在“很好”与“一般”之间加入了“好”的选项。维吾尔族受访者填写“很好”的比例(42.8%)同《库车调查》相当(42.2%),如果再加上“好”的比例,则为81.9%,这一数据同蒋丽蕴(1997)的一项调查的数据(82.9%)相当。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廉洁奉献的乡村汉族干部赢得了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爱戴。相比之下,汉族被访者对干群关系的评价较低。出现这一情况与维汉社区得到各方照顾的频次、程度有密切关系。维吾尔族社区经常有各级检查、慰问,上至国家、自治区的领导,下至乡镇干部,维吾尔族群众时常可以感受到干部的关怀。汉族社区不同,是“被遗忘的角落”,比如县良种场居住着二百多户来自四川、甘肃、河南等地的养殖户,十多年来,很少有县级以上领导来过此地。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7年,中央先后派遣了五批援疆干部。来到疏勒的第五批援疆干部来自山东省东营市。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呢?

维吾尔族被访者认为“贡献很大”和“有贡献”的比例总和为94.5%,高出汉族被访者7.9%。其中维吾尔族高中教师这两项的比例总和最高,为96.2%。这一结果说明援疆干部的贡献得到了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认可,他们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但是“不知道这件事”的维汉比例悬殊,说明当地维吾尔族获取信息的渠道更畅通,或更关心此事。

2.与内地的交流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喀什地区每年都有数万人深入内地求发展,同时各县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活动也吸引不少汉族商人来定居,双向互动的格局已经形成。

本世纪初,喀什地区就有组织地将维吾尔族青年(主要是女青年)送到内地打工,以疏勒县为例,2008年就有三千余人前往山东青岛等地。这项工作意义深远,但难度大,在维吾尔语网站上招致非议,说有些女青年到内地从事非正当的职业。当地人怎样看待这件事呢?

调查中,维汉看法比较接近。维吾尔族被访者说“很好”和“好”的比例总和为80.0%,持否定态度的比例为15.5%,汉族被访者说“很好”和“好”的比例总和为74.5%,说明这项工作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对这项工作持肯定态度比例最高的群体是罕南力克镇的初中女生,认为“很好”和“好”的比例总和高达89.2%;其次是维吾尔族高中教师,比例总和高达84.0%。持否定态度比例最高的是在八一中学就读的维吾尔族学生,认为“不太好”、“不好”、“很不好”的比例总和达31.3%。这一结果反映出这项工作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

3.教育政策与民族平等

对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进行照顾的政策是新疆的一项长期政策,对此当地人的满意度如何呢?

维吾尔族学生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同《库车调查》相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维汉之间有大的差异。在《库车调查》中,维汉认为有助于民族平等的比例分别为64.1%和28.6%。在本次调查中,认为有助于民族平等的维汉比例分别为83.7%和46.2%,汉族高中学生的比例更低,仅为37.5%。据了解,在汉语学校,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民考汉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已不是新闻。汉族学生的竞争优势在某些学校已不显著,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录取分数线,汉族学生有一种不公平感。

4.对待贫困的态度

多年来,疏勒县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几年前,许多维吾尔族群众认为自己要比汉族人富裕,因为同他们接触的汉族人大都是外来打工而在当地定居的农民工。这次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上述看法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认为汉族人很穷的维吾尔族被访者的比例为1.8%,罕南力克镇的女生,比例达到4.67%。罕南力克镇离县城比较远,相对封闭,女生的年龄大都在13~17岁之间,她们的这一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前些年当地维吾尔族人的看法。认为维吾尔族人很穷的汉族被访者的比例较高,为8.7%。汉族被访者填写第二项的比例高达45.8%,说明汉族农民强烈感受到维吾尔族人近些年生活的变化。

表12测试了维汉群体对“他者”贫富的评价,表13是对“自我”贫富的评价。所谓“自我”评价有四种含义:在自己的心目中自己是什么样的,在自己的心目中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在自己的心目中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在自己的心目中希望别人怎样看自己。

汉族被访者认为自己很穷的比例是维吾尔族受访者的四倍,一则说明汉族被访者的收入水平确实较低,二则说明汉族被访者的参照群体的收入较高,三则说明当地的维吾尔族人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八一中学维吾尔族学生填写的是汉语问卷,对“您认为维吾尔族人很穷吗?”这一问题,没有人选择“是的”回答。我们可以试着推测,维吾尔族被访者不仅不认为维吾尔族人很穷,而且也不希望别人认为本民族很穷,被访者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表现了“认同意识”。

5.对生活现状的评价

生活满意度同收入水平没有必然关系,老北京有句俗话:“拉黄包车的比坐黄包车的幸福。”当地人的生活满意度如何呢?

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被访者前两项的比例总和分别为94.8%和81.1%,高于《库车调查》(82.7%、53.6%)的结果。比起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新疆的人们生活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疏勒、库车两地的维吾尔族。近些年当地民生的改善是直接的重要的原因,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多讲“知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八一中学汉族高中学生“满意”的比例只有19.64%,“满意”率远低于县一中维吾尔族高中学生(64%)和同在八一中学就读的维吾尔族初中学生(69.9%),说明汉族学生所受的各方压力很大。

6.对安全状况的评价

人们对更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的满意度如何呢?

维汉群众都认为这里的治安比内地好,维吾尔族和汉族被访者前三项比例的总和分别为96.5%和89.1%;在《库车调查》中,维汉被访者前三项比例之和分别为99.0%和87.5%,本次调查的结果与之相差不大。这说明人们的安全在疏勒、库车两地都是有保证的。相比之下,维吾尔族人更有安全感。

四、小结

世纪之交,为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本次调查说明,《库车调查》所说的世纪之交维汉关系处于“良好时期”的结论是客观事实。但在当地,评价民族关系的核心指标——通婚率极低,说明良好趋势的基础非常脆弱,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有可能对民族关系产生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对维汉通婚较宽容。现实通婚状况与通婚态度的差异说明,政府在新时期的民族团结工作需要新的思路。

*本文根据笔者博士论文《宗教与经济》的第五章改写。本次调查与写作得到了韩俊魁、付相波及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注释:

①疏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疏勒县志[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216.

标签:;  ;  ;  

新疆疏勒县民族关系调查与比较研究_新疆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