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男[1]1999年在《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重要含金(铜)夕卡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含金(铜)夕卡岩矿床成矿带。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湖北鸡笼山钙夕卡岩Au(Cu)矿床和安徽三铺地区镁夕卡岩Au(Cu、Fe)矿床进行了重点剖析,并与区域内的含金夕卡岩矿床进行了对比。通过区域构造和深部的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提出本区含金(铜)夕卡岩矿床产出的构造背景为地台活化区的断拗带,矿床集中区位于深大断裂的交汇部位和上地幔异常区;研究对比了地台活化型和岛弧型两类产于不同构造环境中的含金夕卡岩的特征,提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含金夕卡岩矿床既可以是钙夕卡岩型,也可以是镁夕卡岩型,形成于相对氧化的环境,而岛弧型的含金夕卡岩矿床的形成环境相对较还原,镁夕卡岩基本缺失;通过对本区与成矿有关岩浆岩进行同位素测年的工作和对岩石化学、稀土、微量元素及氧同位素特征等的系统研究,阐明了本区与含金夕卡岩矿床有关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180~107Ma)浅成中酸性侵入体,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但有一定壳源物质混入;通过夕卡岩矿物学研究表明,本区含金夕卡岩中的辉石主要为透辉石,而共生的石榴石则系钙铁榴石,反映了酸度较低和氧逸度较高的条件。金属矿物主要为金属硫化物,普遍伴有砷化物、铋化物、碲化物、硒化物等,在淮北三铺地区还发现镁铁矿,这在我国为首次发现。Au、Cu、Ag、As、Bi、Te、Co、Se、Pb、Zn是本区重要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通过对矿床的时空和成因关系的研究及矿床类型和矿石相的组成研究,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含金夕卡岩矿床划分为五个成矿系列,并概括出本区含金夕卡岩矿床(田)的综合交代矿化分带模式为Cu(Mo)→Cu(Fe)→Cu(Au)→Au→Au(Pb、Zn、Ag);通过对典型矿床流体包裹体的测温研究,表明本区含金夕卡岩矿床早期夕卡岩阶段流体温度680~400℃,盐度为59.7~31.3wt%NaCl,夕卡岩期后退化热液蚀变阶段温度为400~126℃,盐度为18.6~3.1wt%NaCl,大致相当于金矿物沉淀的条件;确定安徽铜陵天鹅抱蛋山金矿床存在岩浆期镁夕卡岩。归纳总结了区域含金夕卡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标志和成矿系列。
楼金伟[2]2012年在《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括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在内的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矿床是提供铜、钼、金、多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矿床类型,因此也是矿床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理论成就丰硕。铜陵矿集区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区,长期以来一直被列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成矿区带,同时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尤其是矿床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地区,研究成果丰富,但也留有许多长期争议的关键地质问题。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以中酸性岩为主。前人对该区侵入岩及其中的岩石包体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该区中生代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及成岩大地构造背景、成岩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本文在全面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特征,精确厘定了侵入岩的形成年龄,准确划分了侵入岩的岩石类型和岩石系列,并基于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深入探讨了区域岩浆作用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成岩机制。研究认为: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年龄集中于135~147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产物,岩浆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Ma;岩体总体受基底断裂制约,沿近东西向呈带状分布,受多期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断裂控制,主要呈岩枝、岩墙和岩脉状浅成侵入产出;岩石矿物成分变化较大,但多以斜长石为主,依据实际矿物成分确定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石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玢/斑)岩3类;岩石化学成分特点是Si02含量中等,略偏酸性或基性,富碱富钠,高钾准铝质,均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3类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埃达克质岩石特征相似。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熔融,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并熔融下地壳形成埃达克质岩浆进而发生混合作用,可能是本区中酸性侵入岩浆形成的主要方式;岩浆演化可能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岩浆在地壳深部因温度梯度引起扩散对流作用,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熔离分异作用,形成带状岩浆房,同时伴随结晶分异作用;不同岩浆层中的岩浆与构造运动诱发的深断裂相沟通并随机地上升,脉动式侵位,形成的侵入体空间上相互穿插,时间上难分早晚;区域岩浆形成于挤压向拉张过渡的动力学背景之下,岩石圈地幔加厚后减压熔融并底侵下地壳岩石;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作用与晚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但同时受到海西-印支期断裂坳陷及华北与扬子陆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的制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在平面上主要沿近东西向基底断裂展布的铜陵-沙滩脚构造-岩浆带中部产出,集中分布于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沙滩脚等5个矿田。矿床赋存于古生代志留系中-上统坟头组和茅山组至三叠系中统东马鞍山组地层及其附近岩体中,其中最主要赋矿层位是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白云岩和灰岩。矿化在垂向剖面上往往表现为上金(银)下铜(钼)以及上部浅成热液脉状矿化、中部矽卡岩型矿化和深部斑岩型矿化的分带现象。矿床成因类型多样,主要为矽卡岩型,其次为斑岩型和脉型,其中矽卡岩型有裂隙式、接触带式、层间式、层控式等矿化形式,斑岩型矿床的最新发现为矿集区深部和边部找矿提供了有益启示。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及其相关的热液作用密切相关,而海西期沉积事件中是否有火山喷发或火山喷流(或喷气)沉积成矿作用以及其对成矿的贡献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甄别。本文针对矿集区矿床成因机制及铜多金属矿化的空间分带特征,选择狮子山矿田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铜陵矿集区及狮子山矿田虽以矽卡岩型矿化为特征,但后期热液硫化物多金属矿化非常强烈,以致大多数矿床早期矽卡岩矿物组合受晚期叠加热液的强烈改造而改变甚至部分消失,多数矿床矽卡岩型矿石不发育,或矽卡岩中的矿化并不强;狮子山矿田各矿床的成矿作用一般可以划分为(早+晚)硅酸盐(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早+晚)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铜多金属矿化主要集中于硫化物阶段,部分铜矿化亦发育于硅酸盐阶段,部分金矿化亦发育于碳酸盐阶段。矿田内主要矿床的原生包裹体主要为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不同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略有差异,但富气相包裹体常与富液相包裹体共生。成矿流体盐度较高、温度中等、弱酸性至弱碱性,在相同的成矿阶段,如硫化物阶段,金或金(铜)矿床成矿温度一般较铜(金)矿床低,反映金的沉淀成矿温度略低。热力学计算和分析表明,在成矿热液流体演化过程中,共存于同一成矿流体中的铜和金由于其络合物类型和溶解度的差异及其对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作出的响应不同,使其在沉淀的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导致铜和金的时空分离;但与此同时,由于本区构造-岩浆作用及相关的热液活动的多期叠加、成矿热液流体的连续性演化以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波动性变化,往往又导致金矿化叠加在铜矿化之上,金矿化与铜矿化又表现出共生的现象。矿床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从成矿早阶段向晚阶段演化,大气降水混入不断增加。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岩浆作用,虽然不能排除沉积铅的加入,但无疑沉积铅是次要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简单类比表明,冬瓜山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Sedex型矿床明显不同,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与VHMS型矿床不同,而它们均与斑岩型矿床基本一致;虽然区域沉积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其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海水沉积作用和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但热力学计算显示成矿热液中的硫来源于区内高钾钙碱性岩浆熔体分异的热液流体,没有保存海西期沉积硫的同位素证据。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可以认为,狮子山矿田各矿床为受统一的燕山期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层控矽卡岩-浅成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
赵一鸣, 张轶男, 毕承思[3]1999年在《含金夕卡岩矿床产出构造环境和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标志》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含金夕卡岩矿床的勘查与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发现了一批大型矿床,从而引人注目。含金夕卡岩矿床主要集中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按其产出构造环境可分为三类,即中(新)生代褶皱带、古生代褶皱带和地盾(台)区。控矿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和三叠系碳酸盐岩,次为第三系和寒武系等。有关岩浆岩大多为浅成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属Ⅰ型;时代以燕山期和喜山期为主,少数为华力西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含金夕卡岩绝大多数为钙夕卡岩,只有少数属镁夕卡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还原型和氧化型。金属矿物组合的特征是常有砷化物、铋化物和碲化物存在,Cu,Au,Ag,As,Bi,Te,Co和Se等元素组合是含金夕卡岩特征性的地球化学标志。矿床(田)常具明显的交代矿化分带,并可构成一定成矿系列,其综合交代矿化分带模式,自岩体向碳酸盐围岩方向依次为:Cu(Mo)→Cu(Fe)→Cu(Au)→Au→Au(Pb,Zn,Ag)。矿物共生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夕卡岩矿物形成于680~320℃,盐度为w(NaCl)=595%~186%,金的沉淀发生在夕卡岩期后的退化热液交代阶段,大致相当于温度为350~153℃,盐度w(NaCl)=24%~?
徐晓春, 范子良, 何俊, 刘雪, 刘晓燕[4]2014年在《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文中提出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金多金属矿田。本文选择狮子山矿田中的几个典型矿床进行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石、矿体和矿石、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深入研究了侵入体与矿床矿体的时空关系以及主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氢-氧、碳-氧、硫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成矿金属元素(铅)及其化合元素(碳和硫)的来源;结合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确定了不同矿床类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为狮子山矿田边部和深部及铜陵矿集区及其邻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据此建议在铜陵矿集区以往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要找矿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寻找由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和浅成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
郭保健[5]2006年在《东秦岭中生代金属矿床组合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在对东秦岭区域地质背景和中生代主要矿床类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选择了该地区最近几年发现的汝阳东沟超大型钼矿、洛宁沙沟银铅矿、内乡银洞沟银铅矿及镇平秋树湾铜钼矿等为重点,开展了成矿年代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对部分相关的花岗岩体、花岗斑岩体开展成矿年代学研究。系统总结了东秦岭地区中生代金属矿床组合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反演了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重新划分了东秦岭中生代金属矿床的类型及矿床组合。以成矿事件为主线,划分了印支晚期(220 Ma左右)与幔源流体成矿作用有关的碳酸岩脉型钼矿;晚侏罗世140 Ma左右与中酸性I型斑岩体有关的钼铜多金属矿床组合;早白垩世130Ma~110Ma与斑岩体有关的钼矿床、浅成热液金矿及受构造与流体控制的脉状矿床组合类。2、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1)确定了北秦岭秋树湾铜钼矿146 Ma的平均模式年龄和147 Ma的等时线年龄,这是北秦岭中生代金属矿床中第一个可靠的成矿年龄。秋树湾铜钼矿的形成时代与近年获得华北地块南缘的主要钼矿床及扬子北缘和长江中下游的主要铜钼矿的形成时代一致,为中国东部第二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中生代中国东部的成矿作用具有统一性。2)确定了华北地块南缘区东沟超大型钼矿的含矿母岩—东沟斑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12 Ma,钼矿的模式年龄为116 Ma,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对应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大减薄过程。3)确定了熊耳山沙沟银铅锌矿的年龄为134.5 Ma,与矿区内蒿坪沟花岗斑岩的年龄(133 Ma)及区域上的花山花岗岩基的年龄(130.7±1.4 Ma)接近,表明其为同一成岩成矿事件的产物。4)对北秦岭银洞沟银铅锌矿的深部进行了矿床与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为一中温热液矿床,流体向深部CO2增多,盐度增大,成矿物质的源区主要来自二郎坪群小寨组地层,而含矿流体早期以来自深部的岩浆热液为主,在成矿的中晚期,有大气降水加入。3、在对东秦岭及邻区成岩成矿事件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对比了华北地块南缘和北秦岭中生代金属矿床组合的异同点,总结了东秦岭区域成矿规律,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
李强强, 周留煜[6]2012年在《矽卡岩型金矿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矽卡岩型金矿目前是我国金矿最主要类型之一,也是金矿研究工作的热门。本文试图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分布情况,从矿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分带、矿体形态等方面了解矽卡岩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评述前人提出的成矿模式,进而探讨这一类型矿床的部分找矿标志,为以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瞿泓滢, 毛景文, 周淑敏, 陈懋弘[7]2019年在《粤北大宝山志留纪次英安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粤北大宝山Cu-Mo-W-Pb-Zn多金属矿床位于钦杭矽卡岩型Cu-Mo成矿带南部。对于该矿床成因目前存在志留纪海底喷流沉积成因和燕山期斑岩矽卡岩成因2种争议。文章以大宝山次英安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矿区填图和钻孔编录,查明次英安斑岩与矿体矿化的空间关系;通过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示成岩成矿时代与背景;结合区域资料探讨次英安斑岩与金属成矿关系。野外地质填图提示,层状铜矿体赋存在志留系东岗岭下亚组碳酸盐岩中,但存在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等与斑岩型矽卡岩型岩体有关蚀变,而且周围发育侏罗纪花岗闪长斑岩;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精确定年方法,获得次英安斑岩年龄为(434.3±1.0)Ma(DB009)、(431.50±0.12)Ma(DB022)和(417.00±0.87)Ma(DB031)。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次英安斑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富集Hf同位素特征和古老模式年龄,指示岩石成因主要源于古老地壳重熔,这种重熔有可能伴生有钨、锡、铌、铊等矿化,但不会产生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结合辉钼矿Re-Os等时线成矿年龄(166.0±3.0)Ma,笔者认为大宝山矿床成矿主要与侏罗纪花岗质岩浆侵位密切相关,与志留纪次火山岩无关。
白茹玉, 徐晓春, 杜建国, 戴圣潜, 张达玉[8]2019年在《皖南青阳-泾县地区中酸性脉岩锆石特征、U-Pb年龄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在对皖南青阳-泾县地区与金-锑多金属矿化有关的中酸性脉岩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锆石特征及U-Pb定年研究,识别出新生锆石、变质重结晶锆石、捕获锆石和继承锆石共4类锆石,并相应获得一系列年龄值。新生锆石和变质重结晶锆石年龄(125~124 Ma)代表中酸性脉岩形成时代,该年龄值与皖南地区燕山期晚阶段A型花岗岩(130~123 Ma)年龄基本一致,指示二者为同一期岩浆热事件的产物。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中酸性脉岩源区存在石榴子石残留,而A型花岗岩源区存在斜长石残留,指示源区具双峰式岩浆组合特征,表明该时期皖南地区处于强烈的拉张构造背景下。捕获锆石给出148~142 Ma和136~132 Ma 2组年龄,对应于皖南燕山期早阶段和晚阶段早侵入岩的年龄,暗示脉岩出露区的深部存在隐伏的燕山早期岩浆岩,脉岩岩浆侵位过程中同化混染了早期岩浆岩。继承锆石给出的年龄与扬子板块地壳增生和再造事件中的3期模式增长的年龄相对应,反映与江南过渡带可能有相同的基底物质组成。中酸性脉岩中锆石具有较低的Ce4+/Ce3+比值,表明其岩浆结晶时具有相对低的氧逸度,有利于金、锑的硫化物的形成,进而发育金-锑矿化。区内多金属矿床(点)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带性,近岩基的中酸性岩株及其接触带发育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元素以钨、钼、铜为主;远离岩基的岩枝或岩脉状中酸性脉岩中及旁侧断裂带内发育脉状矿化,成矿元素以金、银、锑为主,显示出区域成矿作用受断裂构造系统、岩浆活动期次和成矿元素活动性的共同制约。
参考文献:
[1].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重要含金(铜)夕卡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 张轶男.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9
[2]. 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D]. 楼金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 含金夕卡岩矿床产出构造环境和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标志[J]. 赵一鸣, 张轶男, 毕承思. 地学前缘. 1999
[4].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J]. 徐晓春, 范子良, 何俊, 刘雪, 刘晓燕. 岩石学报. 2014
[5]. 东秦岭中生代金属矿床组合与成矿规律研究[D]. 郭保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6]. 矽卡岩型金矿研究进展[J]. 李强强, 周留煜.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12
[7]. 粤北大宝山志留纪次英安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瞿泓滢, 毛景文, 周淑敏, 陈懋弘. 矿床地质. 2019
[8]. 皖南青阳-泾县地区中酸性脉岩锆石特征、U-Pb年龄及地质意义[J]. 白茹玉, 徐晓春, 杜建国, 戴圣潜, 张达玉. 矿床地质.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