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与创新发展
赵 昕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决策咨询部,兰州 730070)
[摘 要] 改革开放既是理论觉醒,又是现实革命;既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又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本文从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分析和阐释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进而阐明和揭示新时代改革开放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融合与贯通,形成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向互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4这表明,改革开放既是理论觉醒,又是现实革命;既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又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改革开放在自身逻辑的展开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其最大功绩是开创和形成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从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分析和阐释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进而阐明和揭示新时代改革开放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融合与贯通,形成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27。
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及其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表达与创新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2]9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作为中国人民自觉向前推进的实践活动,它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也兼具理论创新的使命。
(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改革开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基础和强大动力。一方面,改革开放激活了当代中国人民创造生产和生活的热情和干劲,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重点到全面,诸如家庭联产承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各种体制机制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和素材,它充分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凝结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实践发展的理论需求为理论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它不断促使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使实践不断取得成功和深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实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等等,这又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干出今天这片新天地,也就形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因此,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进与深化,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与突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的理论表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其生成不是书斋里的逻辑演绎,而是在改革开放实践创新基础上凝结出的理论结晶。改革开放不仅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创立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审视国内外新形势,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改革开放实践创新的双重互动,才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表达。
(三)改革开放的理论使命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双重使命。从理论维度来讲,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为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时空场域和现实可能性,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则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理论使命。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新时代对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增强,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抓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工作,推出卓有成效的改革方案,敢于啃硬骨头、闯急流险滩,创新和拓展了改革开放的现实内容与时代方案。毋庸置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努力[3],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向前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会继续丰富和完善,作为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集中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4]因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我们要强化理论创新的担当与使命,自觉地创新发展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新时代改革开放与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
改革开放是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体,其历史逻辑体现在改革开放是一个继往开来、循序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其现实逻辑体现在改革开放是根据时局和世情而进行的特定的、具体的时代方案;其理论逻辑体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其实践逻辑体现在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新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动中将改革进行到底,不断开辟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新时代改革开放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5]97。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学说,因此,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将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1.提供根基土壤
1.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动历史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它不仅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中国发展的伟大飞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要为世界和人类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的新时代改革开放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立有效的发展战略、取得人民满意的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它能够在多个层面满足新时代改革开放对科学理论的需求。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专业教学知识,虽不至于“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也必须广泛涉猎中外小说、诗集、散文等,并且能够随意分享读书心得,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领域更多的文化作品内涵。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宝藏”,只有这个宝藏足够丰富,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影响,起到榜样作用。特别是在“儿童视野”的教学方面,只有自己“有货”,才可能给学生带来足够多的选择余地,也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其所想。特别地,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在儿童文学方面的阅读,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和基础去揣摩儿童心理,体会童趣的快乐和美好,能够与儿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交流中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
本次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录入,应用SPSS20.0软件,百分比(%)用作表示计数资料,予以卡方(c2)检查,而(±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若统计学有意义,则用“P<0.05”进行表示。
3.塑造语言风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话语体系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决定和影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将开启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将必然生发出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和思想体系,形成解释和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且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诉求表达话语,形成新的具有阐释历史意义的话语体系。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理论逻辑的生成表达,必然也将呈现出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风格。
(5)矿区内现有小煤矿主要分布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区域,小煤矿的井田边界及开采标高影响大矿井田边界确定。小煤矿开采活动对矿区规划实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强化价值取向
假设有一股票现价为S0,V表示看涨期权价格,X为期权的执行价格,τ距到期节点的时段,σ股价波动率(常数)、μ股票漂移率(常数)、r无风险利率(常数)、N(x)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只有成功的实践才能形成伟大的理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将时间(21世纪)、空间(中国)和理论(马克思主义)组合起来的概念名称,在时间方面,要求它具有解决21世纪时代问题的革命性,这对其发生时间和问题导向有一定规定性;在空间方面,要求它具有融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对其语言风格和价值取向有一定的规定性;在理论方面,要求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这对其世界观、方法论和检验标准有一定的规定性。因此,只有能够有效解决当今时代新问题、经过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检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被称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能够满足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需求和规定性,所以,我们说它是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5.保持科学面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1]36这对新时代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正是由于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因此,新时代改革开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上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6.提供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与否,在于其能否在新时代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党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实行一个又一个战略决策,新时代更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奋斗目标,可以说,新时代改革开放能否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能否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这些艰苦卓绝的新的革命实践就是检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2.涵养理论品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显然,改革开放是中国未来发展最鲜明的实践主题。它一开启就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积极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 要做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解决好21世纪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新时代改革开放必然需要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这从根本上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根基和土壤。
2.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培养战略思维
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时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自觉深入地因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首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破局,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机制。其次,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对内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对外主动扩大开放。最后,在揭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同时,明确定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和运用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趋势, 把领先世界发展与引领世界发展统一起来,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新境界。从深层次来讲,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世界发展大势,在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而影响中国的社会发展大势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形势。因此,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历史规律,坚持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心和战略定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采取正确的改革措施和方法。首先,改革既要能集中统一,又要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生产力要素竞相迸发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社会稳定有序的前提下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其次,改革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局部推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取得显著的改革成效。最后,改革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坚持目标导向,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把改革进行到底。在新时代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把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在前进道路中坚持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就是在培养我们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这有利于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有序推进改革开放。
变电站改造期间,还应注重对临时供电模式的监控和管理。在临时供电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常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因此,要重视对施工工程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凝聚党心民心
送老王出门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我喊了一辆摩的,叫开摩的的师傅把老王送到王家庄,便向颖春的杂货店走去。可就在这时,我看见了秀红。她正站在初夜的灯光下望着我,而且,我看到她的脸上是一缕淡淡的笑。我的脚步停了一下,但我还是走了过去,站在了她的面前。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包含两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一是用中华民族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二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用其思想、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新的中国文化。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两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是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新时代,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推进改革开放,凝聚党心民心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5]368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价值,以文化汇聚人心。凝聚党心民心的前提是倡导和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基础是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公平问题,保证是制定和实施健康有序的法律体系,根本是保持和践行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观点为凝聚党心民心提供了思维前提,它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思想为凝聚党心民心提供了价值遵循,它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为凝聚党心民心提供了精神动力。
4.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改革开放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治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它也为新时代我国融入世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整体相关性日益密切的时代,全球化的发展实践已经完全印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同时,世界范围内发展失衡,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哪个国家和集团的事,而是关涉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大事。那么,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情况下,这些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社会多边协调和沟通,依赖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反映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批判性反思,也反映了一种道德理想,同时又反映了一种对建构性的世界秩序的追求,对当今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进行新的反思和重新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转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勇敢推动各方面的创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将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力搏击,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践将赋予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三、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创新发展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实践发展永不终止,理论需求和理论创新也不会停止。改革开放孕育和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我们将塑造和发展更具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自觉和理论使命对我们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坚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在坚持中发展,又要在发展中坚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坚定理想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15二是要学习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 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7]三是要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5]9四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根据时代和国情的变化,主动调整我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体认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YOLO模型的网络结构类似于GoogLeNet[18]的模型,采用了1×1还原层与3×3卷积层,基础模型共有24个卷积层,后面接2个全连接层。使用了InceptionNet V4结构,如下图2所示[9]:
(二)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沿着横向的空间向度和纵向的时间向度展开,最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时代化。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这个历史阶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向。那么,在新时代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首先,要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的三大特征:即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面前,认识和把握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大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其次,要科学判断中国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国情作了“一个变与两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我们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科学论断。最后,在新时代要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必须在立足国情和吸取优秀文化传统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科学阐明弘扬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新时代要尤其注重运用中国人民所特有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使之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体现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总之,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法宝。
(三)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9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想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必须解决好“理论掌握群众”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新时代改革开放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可以从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入手。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5]22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要尤其注重真正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广泛参与服务群众的活动。再次,要创新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方法。通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载体等,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最后,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提高政治站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重点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探索破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难题,使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应。
据了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家庭清洁服务落后20年~30年,且缺乏相对前沿的清洁理念和文化,也缺乏专业的清洁剂和工具。自然正家从2015年开始投入很大的精力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清洁理念和清洁技术,并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一起,研发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保养抑菌效果的、世界领先水平的清洁剂套组。并提出自然正家的清洁文化,即正家乃中华文明之始,和谐之本。正者,止于一。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正家服务,功成自然。自然正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广和践行环保理念,要让自然的力量呵护每一个家庭。
苦瓜根系发达,茎蔓生,分枝力强。种子盾形,有花纹,每果含种子20~30粒,千粒重150~180克。苦瓜喜温,耐热,不耐寒。种子发芽适温30~35℃,幼苗生长适温20~25℃,开花结果期适宜温度25~30℃。对光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开花结果期要求较强的光照;喜湿润,但不耐涝;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
(四)培养理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
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关键是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内外局势广泛而深刻的新变化,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得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将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出发点和思想源泉,既要反对取消马克思主义,又要反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其次,要善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吸收借鉴以往理论创新的经验,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外面的东西本土化,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最后,理论创新要遵循两个评价标准:一是理论标准,要看这种理论成果是否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否扬弃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不合时宜的具体论断,同时又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现实问题。二是实践标准,要看这种理论成果是不是以实践为基础,是不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要看这种理论成果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五)树立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和世界眼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世界的贡献
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推动力,还给它们提供了可以借鉴学习的发展之道,为人类社会多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层面促成的中国大繁荣大发展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世界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1]40这一“大历史”观就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现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作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作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新时代我们要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一方面,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历史、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大历史,在认识和理解历史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树立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蕴含要树立世界眼光的意味,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早就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9]18。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努力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当代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亚投行的筹备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这些战略与主张力求实现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与共同繁荣,对于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继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联系,在开放中实现发展。三是要推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走出去”,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它被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认可。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改革开放话语体系的构建,通过各种途径扩散中国话语,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塑造当代中国的形象魅力,推动改革开放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N].学习时报,2018-05-18(1).
[4]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5-13.http://www.cssn.cn/zhx/zx_zxrd/201505/t20150513_1789967.shtml.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谈重视学习经典著作[EB/OL].人民网,2011-05-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4635203.html.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307(2019)05-0073-07
[收稿日期] 2019-07-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2015年度哲学社会一般项目“新常态思想视野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研究”(YB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昕(1987—),女,甘肃临夏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陈慧瑞]
标签: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双向互动论文;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