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文化论文,非主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2)11-0048-02
校园文化对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审美品位等人文素 质,促进学生健康向上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在肯定校园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不可忽视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及其影响,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加积极健康、 清新高雅。
一、校园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
1.教室文化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整洁、雅致的教室文化能起到润物无声的 教育作用。而非主流的教室文化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腐蚀作用。非主流的教室文化 有以下形式:①墙壁文化,即学生在教室墙壁上乱写乱画,甚至在天花板上涂鸦;②桌 面文化,即有些学生在桌面上舞文弄墨,致使桌面画迹斑斑,伤痕累累。在一次考试前 ,笔者对本校十多个教室搞了一次“普查”,结果发现,60%的桌面上写有有关考试的 信息;③掩饰文化,即上课时,男女学生自觉“配对”,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或脉脉 含情相视,或交头接耳私语,或互递纸条表达“关心”和爱意;④考试文化,考试作弊 手法五花八门,有把传统作弊手法加以改造利用的,用如橡皮筋把小抄拴住,挂于脖子 上,作弊时,从衣服下拉出,老师发现欲收缴时,小抄会被橡皮筋拉到内衣里;也有采 用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如使用传呼、手机,更有甚者找“枪手”替考。
2.寝室文化 寝室是集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青 年学生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 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寝室文化中融入了一股灰色的 潜流,不同程度地污染了寝室精神环境,影响了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表现在寝室 装饰世俗化:在很多寝室里,看不到伟人、英模的照片和言论,而明星、美人则“乱花 渐欲迷人眼”;还表现在寝室语言的世俗化,一些粗野、肮脏的词汇使用率极高,深夜 卧谈,“儿童不宜”、“饮食男女”更是热门话题。
3.餐厅文化 学生在餐厅就餐时间虽短,但从其就餐上仍能反映出其品格的高下。“ 请自觉排队”等标语虽然很醒目,但是“就餐时争先恐后”、“弱肉强食”的现象还时 有发生。还有的学生随手就把吃剩的饭菜倒进水池而不是倒入指定的缸内,更有视浪费 为潇洒的。
4.厕所文化 厕所往往是校园文化中不被关注的“死角”。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下, 厕所也变得洁净、文明;反之,厕所就会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天地,“厕所诗人” 、“厕所作家”们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视觉和精神污染,而“欢 迎光临国际大酒店”之类的令人作呕的想像,更让人感到庸俗无聊。
5.广告文化 校园中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五花八门。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公寓楼门 口、食堂的墙壁、教学楼的门厅,凡是有人可以到达的地方,就必定有广告。广告名目 繁多,有推荐书的,有推荐电话卡的,有卖日用品的,有提供家教和家政服务的;特别 是一些影院、录像厅的广告,多是些“儿童不宜”的内容。在众多的广告中,招领类九 牛一毛,寻物类如雨后春笋。
6.网络文化 网络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对学生发 展有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网语新词,颇令人费解。网络新词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形式:①谐音型,如“886”(拜拜楼,即再见),“30305340(想你想你我想死你);② 缩略型,如“BTW”(By the way,顺便说),“GG”(哥哥);③符号型,如“:—0”表 示目瞪口呆,1—D表示哈哈大笑等。(注:王栾生:《慎待网语“新词”》,载2001年3 月18日中国教育报。)
7.邪教文化 学生由于缺乏思想政治上的免疫力,容易把新出现的事物当做新生事物 。如有些学生把邪教的荒谬观点视为真理去追求。在校园文化的各种非主流文化中,邪 教文化是最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因为它对学生的身心毒害最大,往往扭曲学生的灵魂 ,能诱使学生自残甚至自杀。
8.垃圾文化 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养成教育训练,一些大学生没有形成讲卫生等文明 习惯,随地吐痰、随手扔食品袋,不仅造成了校园环境和视觉的污染,还影响青年学生 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校园文化中非主流文化成因分析
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原因是很复杂的。分析起来,大致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1.主观因素 非主流文化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是青年学生的心态失衡。当前,我国 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国 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加入WTO后,国外各种文化加紧对我们的青少 年学生进行渗透。这些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难以适应社 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世俗甚至庸俗的言行。校园非 主流文化即是其反映。
2.客观因素 校园文化中非主流文化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及其变革的影 响和学校德育工作对新形势的不适应。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校园文 化的演变,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从本质上看,校园非主流文化也是 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
(1)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环境还存在一些突出的消极面,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一 些不利的影响。例如,以电视、报刊为核心的大众媒体,虽然可以塑造学生的灵魂,成 为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中介,但也可能成为思想混乱之源、价值冲突的工具。一些影视片 大肆渲染犯罪、暴力和色情,对校园文化的不良影响很大。一些大众媒体将一些影、视 、歌、舞明星和体育明星推崇到偶像地步,将异国情调的个人享乐推崇到足以令人动心 的地步。在这些东西面前,个人的努力、教育者的作用、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显得苍白无 力。
(2)社会变革的影响。我国社会的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如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的转型,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治向法治和德治的过渡,使得社会利益空前层次化, 公民的独立自尊意识日益增强,民主利他性的内涵正不断充实。作为社会最敏感、最活 跃而富有才智的青年学生,他们较之社会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这种热 情容易使他们成为接受新事物、创造新文化的先锋。总体来看,社会变革为校园文化注 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激情下潜藏着一种浮躁, 表现出激情与浮躁并存,自身素质与期望目标不相适应,对尚未形成的价值评价体系不 适应。于是,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便在所难免。校园非主流文化正是 这一现象的折射和投影。
(3)学校德育工作对新形势不适应。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 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 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 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 比较严重。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 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对校园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的思考
校园非主流文化反映了青年学生的矛盾、困惑与玩世不恭的心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必然使校园精神文明受到污染,严重阻碍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应该采 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引导和净化。
(一)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 质。”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力措施,就是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 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研究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大力研制和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同时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 ,挖掘育人因素。
2.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 献精神 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中,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 年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 动”等。
(二)实施社会制裁,净化社会环境
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环境有所好转。但是,一些领域和地方还存在 不少问题,如“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 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行为成为公 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等”(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载2001 年10月25日河南日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环境的净化就无从谈起。为此, 必须实施社会制裁加以解决。所谓社会制裁,即运用社会的政府行为、教育行为乃至法 律的力量,对污染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行为进行的制裁和处罚。(注:石鸥:《学校 文化引论》,气象出版社,1995年版,278页。)社会制裁有物质性制裁和精神性制裁两 种方式。物质性制裁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的剥夺,如对造成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污染的 个人或单位处以扣发奖金、罚款、停发工资、解除职务等处罚。精神性制裁主要表现为 舆论的谴责、荣誉的剥夺、地位的降低等。
实施社会制裁,要讲究及时性、准确性和严厉性。制裁若不及时,就收不到“惩恶” 的效果;制裁若不准确,就有可能导致滥罚;制裁若不严厉,就不足以使那些严重“犯 规者”有所收敛,就不足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社会制裁要起社会宣传和教育 作用。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使用这种手段,是让那些明 显触犯社会规范的行为者承受制裁的打击,将特定的内心体验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压力, 从而使制裁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而未违犯社会规范者,则间接感受到社会制裁的信息 刺激,使其从违背规范要受制裁的事实中,认识到规范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从而更好地 按规范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加强班级环境建设
班级环境是指班级设施、精神文化及集体成员之间心理氛围的总称。(注:苏步青、刘 佛年、柳斌:《中学百科全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4页。)班级环境是潜移 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的一种经常性的重要因素。马斯洛和明茨的实验说明了 这一点。(注:班华、陈家麟:《中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南京师大出版社,1 999年版,140页。)
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应当以自觉参与的学生为主体,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 生成才的规律,从以下两点抓起。
1.重视有形环境建设,即抓好教室内环境的优化与美化。使教室不仅整洁清新,更要 富有教育性。室内的布置与陈设,要与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情趣相适应,形式要灵活多样 。如提供格言、警句,展挂图片、设置图书角、开办各种园地等,切实做到让教室“每 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义”。
2.重视无形环境建设,就是抓好班风、习俗、传统、舆论、人际关系的培养。特别是 班风和舆论,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智慧才能、审美情趣、良好行为和兴趣爱好 的发展,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强有力的陶冶作用。
标签:校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