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行业日益繁荣昌盛,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建筑物质量及美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过去的砖瓦结构房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对于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虽然做出了详细的规范规定,但实际施工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管理人员加强现场管理,把好每一环节的质量关,为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问题;现场管理
1导言
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因具有强度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建筑常用框架结构,且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对于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规范的相应规定。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因众多因素的影响,仍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施工进度或是施工质量。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常见施工问题加以总结,并对现场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2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常见施工问题
2.1混凝土强度
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需要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因此框架结构中,与梁板相比柱子混凝土强度要高,且在建筑物高度不断增加时,柱子与梁间的混凝土强度差距逐渐增加,这就给混凝土施工造成了一定麻烦。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工人会分批浇筑柱子与梁所用的混凝土,很多时候梁板位置与节点处浇筑混凝土的强度是相同的。这一方法不仅与施工的规章制度不符,同时也会对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2保护层的厚度
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确保合理的保护层厚度是框架结构耐久性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施工时根据规范要求来确定保护层厚度,避免厚度过大而引发结构开裂,厚度过小而导致保护层作用不能发挥等问题。但是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方考虑到模版安装的方便性,所做的箍筋比较小,进而影响了保护层功能。另外,框架结构内的楼面标高保持一致,若双向框架梁在同一时间穿越柱节点,那么就会导致一侧框架梁面积的保护层厚度偏大,井字架的梁面混凝土厚度也会有偏大问题。
2.3施工节点的箍筋
梁柱节点施工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问题较多的一个环节。在梁柱中,节点区域的钢筋分布最为密集,且构造十分复杂,这就导致箍筋难度大大增加。尤其是梁柱中间处的柱子有大量钢筋交错,常为“井”字形,而纵向梁需置于纵向柱子钢筋之间并使之交错于一体,这就给绑扎带来了困难。施工期间很多队伍会先安装梁板模板,之后再绑扎钢筋,最后再行整个结构的沉梁操作。这样施工虽然简便,但是在困扎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时,施工队伍并未箍筋绑扎梁柱节点,极易导致节点区域内钢筋不稳固,进而影响到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安全。
3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3.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前应由专门技术管理人员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文件内容认真审核,并查看框架建筑图与梁柱构造吻合与否、拉结筋形状尺寸及技术是否满足施工图纸需求等。一旦图纸发生变更或需修改,需做好标注,避免施工时出错。施工原材料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在原材料进场时需加强质量控制,如严查合格证书、批量检查、抽样复查等,确保所有原材料都符合规范要求,质量过关。另外还需考虑季节对施工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施工时,需提前编制冬季施工方案,细化环境温度测量、混凝土处罐及入模的温度测量等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指导性的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做好施工资源的管理工作
应做好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施工需求来合理选择相应型号规格的水泥;对粗细骨料的参数规格、质地、级别以及含泥量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避免杂质掺入其中,使得混凝土拌和质量受到影响;做好水质量的检测,检测通过后方能投入使用;对外加剂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严禁使用劣质外加剂;做好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在施工设备进场前对其出厂证书、规格型号、合格证书等资质证明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各个构件均正常安装,从而使其正常运行;做好相应的维护工作,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
3.3施工期间的现场管理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总体质量有直接影响,施工单位需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对于常见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问题,需加强管控。
(1)混凝土强度改进措施。有关规定指出,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差别应不超过5MPa,尤其要重视节点核心区域,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和柱子相同,不可采用和梁板相同的混凝土等级标准。要保证混凝土强度符合规定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准确把握各项规定,同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施工中的麻烦,尽可能让施工变得便利。施工期间,可在柱边直接设置交界面,并采取快易收口网方式来促使施工难度降低。由于交界面需要避免施工冷缝形成,因此在对节点区浇筑时,可通过塔吊借助漏斗来实现混凝土浇筑。梁板混凝土的浇筑可采用泵送方式,且可和柱混凝土一起浇筑。另外,为确保核心区域混凝土强度满足规范需求,可在节点位置设置矩形芯柱或纵向钢筋,这不仅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同时还能降低施工难度。
(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管理措施。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控制需由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严加管理,并引导施工人员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来实现。在实际施工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控:①梁箍筋下料时需考虑避免保护层厚度不符合规定的问题。下料期间梁柱面筋可能无法在钢筋上直接绑扎,因此极易影响梁柱骨架的受力情况。为预防这一问题,在下料期间,可将其高度控制为2-3cm;②保护层厚度的增加会导致界面有效高度降低,同时梁柱正截面受力也会降低,在设计时需对这一影响加以考虑。
(3)施工节点箍筋管理。对于施工节点的箍筋问题,不仅要为施工人员加强技术交底与施工检查,同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主要可通过以下措施来改善:①在对钢筋行下料、加工时,需增设一些短钢筋(与箍筋同级别),且其长度应结合节点区域箍筋高度加以确定。之后根据设计间距对柱箍筋以短钢筋焊接,使之成为四周封闭、身下开口的整体骨架;②在展开梁钢筋安装之前,向柱纵筋套入整体骨架并在楼板模版上搁置垫木,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沉梁时让节点区域的骨架随之下沉,避免开口或变性问题,同时确保节点区域箍筋符合相应规范。
3.3施工后管理
施工之后应对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严加管控。浇筑混凝土之后需在12小时内观测混凝土的硬度改变及气温变化,并展开混凝土精心养护。为便于测量混凝土温度,可在易散热位置设置测温孔,且孔深不可过小或过大,保持在10-15cm为宜。同时应对这些测温孔编号,制作测温控布图。在模版拆除期间注意要严格根据顺序施工,严格遵守施工技术方案规范。此时若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规定,则不可将底膜拆除。此外,还应记录质量检验结果,以备检查与整改。
结束语
随着用地紧张的局面不断加剧及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不断提高,高层建筑数量逐日增多,同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应用也不断增加。在施工期间,管理人员应重视施工期间的各种细节,加强施工前技术交底,并严格遵守相应规范展开施工,消除常见的施工问题,才能为工程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长青,肖建庄.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滞回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6,46(15):19-26.
[2]郑正飞,熊进刚.混凝土框架结构设置粘滞阻尼器抗竖向连续倒塌性能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6,38(02):143-146+166.
[3]汪帜辉,汪梦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阻尼性能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36(03):92-101.
[4]闫长旺,李旭,刘曙光,贾金青,段连均.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弹塑性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6,36(02):253-258.
论文作者:周啸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混凝土论文; 梁柱论文; 框架结构论文; 节点论文; 保护层论文; 钢筋论文; 厚度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