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持续上涨企业如何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如何应对论文,企业论文,CP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前及未来CPI的走向及其原因分析
1.我国CPI的未来走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回落,为保证我国经济的软着陆,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未来的几个月势必要逐渐转变为温和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2月18日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准备金的下调意味着市场上资金的增多,这对我国高企的CPI指数无异于火上浇油,可以预计高通胀仍旧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风险。
2.CPI涨幅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首先是我国货币的超额发行。这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的最主要,也是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其次是由进口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各国为了维持本国经济的发展,都竞相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当今的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接连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推出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将联邦利率降到历史的低点(零至0.25%之间),并长期维持该利率不变等。发达经济体所采取的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控制通胀的政策的打击是巨大的,大量的资金将会从发达经济体撤出,流向新兴经济体,从而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面临巨额资金进入市场,使先前控制通胀的努力付之一炬的危险:以美元为标价的大宗商品在美元持续贬值的影响下,价格不断走高,我国现在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外大宗商品的物价不断上升使得我国进口的货物的价格也随之不断升高,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另外,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逐渐由一般贸易向加工贸易转变,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涨,使得国内的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由于物价存在联动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物价整体上涨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升高的因素之一。再者,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合理。一方面是面临着某些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钢铁行业,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一些产业产能不足的问题,如人们的必需品猪肉等等。还有,最近几年不断发生的全球自然灾害的影响。当然,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的不合理也是物价不断上涨的动力之一。我国的货币发放量的很大一部分依据当年的外汇占款,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我国央行不断的持有不断增加的外汇,相应的就是不断的向国内市场上发行大量的货币,使得市场上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国家虽然拥有了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但却丧失了货币的自主权,货币超额发行也就不足为奇。
二、CPI持续走高对我国企业的冲击
CPI指数持续走高意味着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根据供给需求理论可知,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会使得消费者逐渐减少商品的购买,因此除去必需品之外的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进而导致企业生产产品的产量供过于求。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只会导致两种结果:企业降低价格或减少产量,不管那种结果对企业来说都是企业利润的减少。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因为企业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也会随着物价的上升而不断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信息表明,2011年我国企业的原材料价格平均上涨了10%,而被企业视为“生活必需品”的钢材、塑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了17.5%,企业的物流成本,用电、用水的成本在2011年也大幅提高。2011年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平均上涨了20%,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企业员工对企业给予的工资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人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工人认为自己工资也应该相应的增加以满足其生活质量得以保障。如果企业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那么人才的流失就在所难免,所以有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2012年初出现了大量的用工难与用工荒现象,发生这一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给予的工资不能满足工人的预期,企业员工的流失就无法避免,企业人才的流失是对企业的巨大损失。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导致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达到了历史新高。
三、高通胀下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1.转变生产理念,掌握“过冬”法则。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着缺少核心竞争力的缺陷,很多企业都是粗加工类型的企业,这种企业每当面临市场不景气时往往会最先倒下,因为这类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就决定了它们在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动承受市场上的压力。根据人民日报最近披露的信息表明:2011年,全球技术转移的60%、技术创新的70%、研发投入的80%都是由世界500强主导完成的,但我国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仅仅占营业总收入的1.41%,与跨国企业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相应的就是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寿命仅为23年,人均营业收入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和美国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45.6%、45.7%。能在市场上立足的企业必定是那些有着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我国的企业在高通胀环境下一定要纠正自己的理念,加大研发的投入,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同时,企业要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务和营销理念,以增加自己的利润空间,比如我国的机械行业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面对2011年紧缩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成立租赁公司,在增加自己品牌影响力和销量的基础上,也大大的增加了自己的盈利能力。
2.大量的储备人员和生产所用原材料,以不变应万变。据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通胀时期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一般都有较高的原材料和人员储备以及较低的人员流动,这些企业虽然没有充足的资金流,但是它们能在关键时刻对冲市场上物价不断上涨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健全,有很多系统性风险无法避免,企业必须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低于市场风险。CPI持续高涨,企业的原材料价格就会不断飙升,为了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而带来的损失,企业应该有计划的加大原材料的采购量,以保证未来能够持续经营。另外,人才的储备在高通胀时期也是必要的,高通胀使得很多企业不敢去扩张规模,而一旦CPI指数回落之后,企业环境变好之后,企业想要扩大生产规模,缺少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合适的员工。此时企业在市场上再去招聘新员工,不仅成本高,而且新员工融入企业,能够满足企业要求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企业的损失就更大了。因此,好的企业总是能够在高通胀这么困难的时期,大量储备人员,以等待“春天”的来临。
3.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有效预防财务风险。现金就是企业的血液,只有保证现金流充裕,企业的各种的业务活动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企业的应收账款如果不能及时变现将会对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在高通胀和市场融资成本较大的背景下,较高的应收账款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是十分不利的。为了使自己的企业能够正常运转,以渡过通货膨胀带来的危机,企业应采取足够的风险防控措施,认真的清理应收账款,减少应收账款的还款期限,控制没有信誉的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并对自己的企业建立应收账款的预警机制,将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4.改变营销策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企业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如何保证消费者能够信赖自己的品牌,能够持续不断的购买自己的商品,依靠的就是企业科学合理的营销。比如,以前很多企业仅仅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对外宣传上也只是强调自己产品的优点,而从来没有顾忌消费者的感受。从国外成功的营销案例来看,一些成功的企业都能够以消费者为中心,想消费者之所想,能够时刻满足消费的需求为根本目标,这样的企业给予了消费者安全感,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那么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消费者是不会抛弃企业的,企业也会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得以生存。当然,现代的营销理念不仅仅能够帮助企业扩大销售规模,也会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比如在我国渐渐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以前的营销渠道应加以利用,但要创新的销售渠道,企业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扩张自己的销售渠道而且还减少了企业的销售成本,一举两得。
5.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利用资金。CPI持续走高,带来的不仅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更带来了国内企业融资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够有效融资,合理利用资金将成为很多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为了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转,企业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融资渠道有四条路,第一是传统的融资渠道,即向四大银行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贷款,这些机构具有贷款资格低、贷款审批快、放款速度快的特点,而且担保机制灵活,抵、质押范围广。同时,贷款利率有弹性,一般为基准利率的1~4倍,满足了企业小额、分散、短期的资金需求。第二是利用外资和发行债券,能使企业减轻融资成本,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品。第三,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治理,其融资功能逐渐显现。现在,不只是大型的企业能够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上市融资,我国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创业板在证券市场上就行融资。第四,我国很多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来进行融资,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能够持续的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是我国政府较为支持的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趋缓,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仍面临着很多难题,各国政府为了保证自己本国经济的发展,都会竞相采取各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保证人民币不出现大幅升值,我国政府也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证明,可以预见银行利率的下调也是最近要发生的事情,因此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几年时间,我国企业仍将面临CPI指数不断高涨的困扰,企业如何在高通胀的环境下生存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应对危机,我国的企业一定要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精细化管理,练好“内功”,花小钱办大事,这样才能在CPI高企的形势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