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语言:文本重构的重要资源_tom论文

图片语言——文本再构的重要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本论文,语言论文,资源论文,图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教学活动。上海版《牛津英语》教材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或展示具体事物、或描述直观行为、或创设语言交际情景,与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表达兴趣。除图片外,上海版《牛津英语》教材以单词、句型、对话为主,语篇相对较少。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往往需将所要教授的单词、词组、句型等零散知识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二度组织、建构语篇,即文本再构,以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语用输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图片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可供文本再构的重要资源。本文将结合三个教学实例,详细阐述利用图片资源进行文本再构的三种方法和途径。

二、利用图片再构文本的方法和途径

(一)着眼图片细节,再构文本内容

上海版《牛津英语》教材中每个模块几句话的小语段往往是本模块的重点语言,要求学生能够朗读、理解、识记和运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语言建构文本,但这些文本内容只是最基本的语言,远远满足不了有更高语言发展要求的学生的需求。为了丰富教材语言内容,使文本更完整、更具有交际性和逻辑性,教师可以用“放大镜”来关注文本所配的插图。所谓用“放大镜”看图,是指着眼于教材图片中的细节,挖掘除本课重点语言之外的相关旧知,润泽和丰富插图语言,简单而有效地实现基于教材的文本再构。

案例一:2A Module 3 Places and activities Unit 1 In the children's garden

本课教学重点包括:

词汇:slide,swing,seesaw

句型: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教材原有文本内容为: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a swing.I can see a slide.I can see a seesaw.

再构1:根据教材图片,可将着眼点放在图中两位小朋友Tom和Alice的对话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根据图片将他们的对话文本加以丰富。除了可以问“What can you see?”还可以结合旧知用“What colour is...?Do you like...?”等提问。再构的对话文本不仅可以突出本课的重点语言,同时还可以将旧知融入对话中,实现语言的螺旋式上升。再构文本如下:

Tom:What can you see,Alice?

Alice:I can see a slide.

Tom:What colour is it?

Alice:It's green.I can see a blue swing too.What can you see,Tom?

Tom:I can see a seesaw.It's yellow and big.

Alice:Do you like playing on the seesaw?

Tom:Yes,I do.It's fun.

再构2:Look and say 中图片描述几位小朋友在儿童乐园游玩的情景。我们可以尝试根据教材图片,将对话式文本转变成陈述性文本,这样可以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简单的阅读能力。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可以从图中一位小朋友的见闻和想法出发,实现文本再构。再构过程中,不仅可以描述图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形状等,还可以发挥想象,把学生经常玩但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玩具呈现在文本中。如:

Today is sunny and cool.It's a nice day.We are in the children's garden.It's small,but it's nice.I can see a slide.It's red and tall.It looks like an elephant.I can see a seesaw,too.It's long.It's yellow.It's going up and down.And I can see a swing.It's orange.It's flying low and high.In my dream,I can swing on the moon.How fun! I can see a jungle gym,too.I can climb on it.I like the children' s garden.

(二)整合图片信息,再构文本内容

教材图片是根据语言内容设计的,有单幅图片,也有根据语言内容中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设计的一组图片。对于组图,如果我们也用上述方式对每幅图逐一再构独立的文本,那势必会失去语境的整体性。这种情况下,唯有用“望远镜式”的看图方式,将所有图片整合起来看,根据图片之间的联系挖掘图片的隐性背景语言,并将其与原文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再构出完整的文本。

案例二:3A Module 1 Getting to know you Unit 1 How are you?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

词汇:Mr.,Mrs.

重点句型:How are you? Very well,thank you.

教材原有文本内容为:

Picture 1:

Alice and Tom:Hi,Mum.

Ps:Good afternoon,Mrs.Wang.

Mrs.Wang:Good afternoon.

Picture 2:

Mrs.Wang:How are you today?

Tom:Fine.

Alice:We have a new teacher,Mr.Zhang.

Picture 3:

Tom:Good evening,Dad.

Alice:Hi,Dad.

Mr.Wang:Good evening.

Mrs.Wang:How are you?

Mr.Wang:Very well,thank you.

Picture 4:

Tom and Alice:Good night,Mum and Dad.

Mr.and Mrs.Wang:Good night.

这是一段对话式文本,插图随着对话场景的变化不断变化。从图上看,学生很容易理解图中讲的是以下几个场景:早晨,学生和Mrs.Wang互相问候;Alice和Tom同Mrs.Wang放学回家;Alice,Tom和Mrs.Wang在客厅看电视,爸爸进来了,大家互相问好;Tom和Alice同爸爸妈妈互道晚安。学习过程中,会有学生产生疑惑:Alice,Tom和Mrs.Wang是什么关系?图中,为什么Mrs.Wang晚上看到Mr.Wang还要用“How are you?”来问侯?如果教师带领学生整体观察所有图片并进行深入分析,便可以从这几副图中挖掘出背景信息:Mrs.Wang不仅是Alice和Tom的老师,还是他们的妈妈;图3中用“How are you?”问候是因为M r.Wang这时候刚刚下班回家,作为家人,Mrs.Wang因为关心才这样提问。这样一来,教师在不改变原有对话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将所挖掘的背景语言设计成旁白,让文本语境更加丰满,也更易被学生理解。旁白设计如下:

Picture 1:Mrs.Wang is Tom and Alice's mother.They meet at school every day.

Picture 2:After school,Tom,Alice and Mrs.Wang go home together.And they talk about their school life.

Picture 3:After dinner,they watch TV in the sitting-room.Mr.Wang comes home.He is very busy,so he always comes home late.

Picture 4:It's late.It's time for bed.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设计成“引读式”朗读,即教师朗读旁白,引出学生进行对话。

(三)替换图片信息,再构文本内容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思维决定语言的有效输出,而语言又是思维表达的载体。处理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能够赋予语言更大的活力。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理解、朗读文字内容。但有时候学生过多关注图片、依靠图片,却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含义,从而降低了语言的思维含量。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将图片中的一些信息用学生学过的语言替换掉,使之构成既能交际又富有思维元素的文本。

案例三:2A Module 4 The natural world Unit 1 In the sky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

词汇:sun,moon,star

句型:Look at…Can you see…?

教材原有文本内容为:

Picture 1:

Boy:Look at the sky.Can you see the stars?

Girl:Yes.

Picture 2:

Boy:How many stars?

Girl:One,two,three...

Picture 3:

Boy:Can you see the moon?

Girl:No,I can't.

学生在朗读对话时,发现回答问题的女孩儿可以根据图中是否有星星或月亮进行直观回答,有则进行肯定回答,没有则进行否定回答。因为直观,学生在回答时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正确完成。因此,在学生熟练掌握“Can you see...?”句型的问答后,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纵向分析,联系学生之前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如下变化:

变化1:在1A Module 1,2A Module 1中已出现过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in the evening,at night,因此,可以将文本改变为:

Boy:Can you see the sun in the morning / in the afternoon / in the evening/at night?

Girl:Yes,I can./ No,I can't.

变化2:在1A中出现过关于天气的词汇:rainy,sunny,cloudy,windy,因此,也可以将语言材料变为:

Boy:Can you see the sun on a rainy /sunny/cloudy /windy day?

Girl:Yes,I can./ No,I can't.

这样一来,学生的回答不仅仅停留在图片表面,而是根据语言的情景性,运用思维和想象进行有意义的回答。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实践,对根据图片语言进行文本再构的一些探索和思考。总之,文本再构并非仅仅是在课堂上加一个或几个语篇,而是要根据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的重新建构,是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善于利用教材图片,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挖掘图片语言,是文本再构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教书者,还是编书者和创造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学生一起看图、读图、识图,让教材图片真正成为文本再构的重要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语用输出。

标签:;  ;  ;  ;  

图片语言:文本重构的重要资源_tom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