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主题:转型与发展——读《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冒天启任主笔、朱玲任副主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部分经济学者撰写的著作《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1997年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经济学界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新探索,该书的理论框架将会对我国理论经济学的最终形成产生积极影响。通读这部著作,笔者颇受启发。
一、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是我国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轨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就是明确地把经济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集权体制、计划经济为背景、从苏联引进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即理论经济学)已越来越不能解释现实。经济理论界已取得共识:必须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进行改造。但是,对如何改造传统政治经济学,则有两种不同的作法。一种作法是,在保持原有理论框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加进一些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90年代初以前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材基本上是这么作的。与传统的理论经济学相比,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由于基本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没有改变,这种改造所带来的理论进步又是极为有限的。另一种作法是,彻底打破原有理论体系,重建我国理论经济学。从总体方向上看,这种作法是科学的。因为,当资源的配置方式、居民、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时,作为研究社会财富增进一般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理应脱胎换骨。对于如何破旧立新,已有的尝试一般是大量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分析方法和逻辑框架,即用西方经济学来重建我国理论经济学。应该肯定的是,在建立我国理论经济学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借鉴西方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理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和仔细,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是要把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理论经济学不深入剖析市场运行机理不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完善的经济条件和制度背景与我国不同,如果完全照搬它,就会有损于理论经济学对现实经济关系的解释力。例如,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早已解决了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换问题,经济已经一体化了,市场结构比较完善,价格信号比较灵敏,而这些正是我国急需解决而在短期内又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现有的西方经济学大都把这些东西作为既定的条件和暗含的前提,而我们的理论经济学则要加以深入研究。又如,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以私有制为背景的,私有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产权清晰、利益明确,而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经济体制转型期,如何明晰公有产权、找到公有产权真正的责任主体和有效的实现形式,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的理论经济学也必须深入探讨。因此,在重建我国理论经济学时,既要吸收中西方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更要面对我国的国情,以提高它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有两点:一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再是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面临许多经济发展难题,如经济结构改造问题、资本积累问题、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区域经济平衡问题、贫困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左右我国经济全局的长期问题,它的存在使我国既有别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别于前苏联和东欧各转轨国家。同时,作为一个经济体制转型国家,我国又面临许多由体制转型而生成的社会、经济难题,如资源配置方式转换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国有资产产权明晰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使我国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且,在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和体制转型问题是纠合在一起的。例如,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就是由经济发展不足和体制转型双重因素引起的: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失业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国有企业中早已存在的冗员被市场化,从而被显性化,形成失业人口。解决我国失业问题也应该从发展与改革上找出路:作为长期措施,我们应该尽快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步入高一级发展阶段以后,吸纳就业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剩余劳动力将逐步消失。在体制转型期,则要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以外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可见,不理解转型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国面临的难题,也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出路。
《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把转型与发展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主题,抓住了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和我国经济学家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为我国理论经济学确立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围绕着这个主题,该书构造了一个大致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四对关系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线索
转型与发展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题,那么,如何研究这一主题呢?《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把社会、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四对关系作为线索来分析由转型和发展引起的若干理论问题,这又是该书的一个理论创新。这四对关系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纵观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和理论经济学争鸣,基本上都是围绕这四对关系展开的,其目的也都是为了理顺这四对关系,只是人们没有明确地感觉到这一点罢了。以国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为例。自从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调整这一对关系,试图找出二者的准确位置。列宁的最初设想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大工厂,所有企业都是这个大工厂的一个车间,国家通过“算算加减乘除和发发有关数据的手续”来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在这种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中,国家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企业则被动地接受命令。实践很快证明这种关系是不行的。列宁及时转入新经济政策,开始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中引入商品货币关系和物质利益原则。但是,在后来斯大林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中,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国有国营、政企不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也一直如此,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开始,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放权让利,接着进行承包制改革。通过这些初步改革,权力和利益向企业一极移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得以改善。但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难以从根本上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于是改革向下一步推进,我们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试图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理顺这一对关系。但应该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彻底弄清楚应该怎样构造国家与企业间的正确关系,这一点可以从改革18年来政府与企业关系一直处于两难困境看出。这种两难困境是:为了搞活国有企业,必须扩大企业自主权,但这往往导致国有资产及权益的流失,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控制“内部人控制”,国家往往要强化对企业的控制,这又会导致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经济活力,于是,又不得不扩权。我们一直处在这种放权——收权——放权的反复之中。可见,以国家与企业为线索作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既可以弄清我国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又可以把握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还可以准确理解进一步改革的难点。沿着其他三条线索所作的分析也可以达到相应的理论效果。
在《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这部著作中,这四条分析线索清晰可见。第一篇对全书框架、分析线索和主要内容作了说明。第二篇接着探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认为,在集权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核心是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在市场化改革中,这一关系得到了调整,最初通过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继而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国家逐步摆脱对国有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国有资产越来越被当作资本来经营和运作;通过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原来那种完全依附于国家行政机构的国有企业已逐步演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法人实体,“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明晰,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第三篇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认为,集权计划经济下分配体制的核心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市场化改革中,这一关系逐步面向个人演化,表现在,个人参与社会分配的已不再单单是劳动甚至抽象劳动,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逐步得到尊重并参与收入的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分配观念和社会公平观念正在逐步确立。该篇还进一步分析指出,随着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增加,生活消费后的剩余收入会不断增加,成为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资本来源,在此基础上,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的新的公有制形式逐步形成,马克思的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已不再是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践问题了。第四篇探讨城市与农村关系,论述了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认为城乡之间传统的行政关系和不平等关系正在被市场关系、等价交换关系所替代,农村和农业已不再是作为城市工业化的资本来源而存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第五篇探讨中央与地方关系,一方面,通过观察那些驱动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主要利益集团的行为,分析二者关系变化的动因和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其他转型经济(例如俄罗斯和越南)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转型过程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探求中央与地方之间有利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安排。
并且,《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对上述四对关系的分析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把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进程及其间的问题比较清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三、实证分析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采用的主要是抽象和规范的分析方法,而较少采用具体和实证的分析方法。缺乏对现实经济关系的具体分析和实证描述,会造成许多弊端,那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理论脱离实际,学说耽于空想。因此,在重建理论经济学时,应该把具体分析和实证分析作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抽象分析和规范分析,而是说,抽象分析要建立在具体分析基础之上,先要有具体分析;规范分析要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之上,先要有实证分析。
现实为理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经济起飞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经济发展的难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经济发展路径,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将逐步得到展示,其间会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成为理论经济学发展研究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已历经约二十年的时间,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八十年代后期也纷纷进入体制转型期,到目前也有近十年时间,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已有所显示,为经济体制转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择了不同的体制转型道路,我国走的是“渐进改革”之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走的是“激进改革”之路,各有自己的经验教训,这便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研究的鲜活材料,这样的历史机遇也是少有的。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实证研究还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能够比较完整和准确地描绘出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的历史轨迹和演进历程的理论经济学著作还不多见。理论经济学应抓住机遇,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一书已明确意识到研究方法对理论进展的重要性,实证研究贯穿全书的始终,从而使得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根有据,颇具说服力。例如,该书对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历史演进,特别是转型期国家与企业关系的演进历程作了较详细的实证研究,对每一步改革措施的得失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对改革的步步推进作了实证描述。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该书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认为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委托人存在问题(而人们往往认为是代理人存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或大思路是调整国有资产结构,使国有资产退出某些领域,主要是竞争性领域,集中在自己的功能领域,主要是公共品领域。这一结论是深刻的,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总之,《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是一部主题准确,线索清晰,方法科学的理论经济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