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安全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1)06-0051-04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战略谋划和政策设计的核心。中国正处于从地区性大国迈向全球性大国,进而从全球性大国迈向全球性强国的征程之中,国家战略利益在迅速向全球拓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乃至渗透愈加深入,加上国内全面转型亦在加速,国内和国际因素的互动增强,中国国家安全的内外界限日益模糊,可以说,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相对薄弱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的结构性矛盾,其脆弱性和敏感性进一步显现,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因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和挑战。如何优化国家安全战略,加强国际环境的塑造能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议题。
前瞻性地研判国际形势的趋向,冷静认识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挑战,并以此为基础客观评估中国国家安全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本文关涉的三个主要问题。
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酝酿巨大变革
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深入、全球经济复苏呈现不平衡景象,国际格局出现带有革命性意义的变化,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际形势正在经历从渐变、量变到突变、质变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出现巨大变革的基础条件正在走向成熟。
当前,和平与发展依旧是世界主题,合作与协调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脉络,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依旧需要各国携手共克时艰。据此,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均把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把合作作为达成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协调妥协实现共同利益,世界和平是各国寻求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据此,国际形势发展存在着稳定性要素。
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变革性因素愈加凸现。为世界前景带来震荡性冲击的,是大国国家实力对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①既有发达大国的总体实力出现相对衰退迹象,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并开始有意识地走向战略协调,传统大国关系也随之相应变动,这明确意味着既有的国际格局面临被打破,国际战略力量的博弈进入空前激烈时期,大国战略关系更趋复杂。②
随着全球治理的深入发展,一荣未必俱荣、一损必然俱损的观念得到更多认可,通过共同利益的汇聚和制度化实现共存共荣正在成为主要国家的共识,传统的以邻为壑的做法遭受唾弃,多元化、民主化成为大多数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诉求。这意味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一种新的国际范式正在浮出水面,和平变革的条件开始具备。
然而,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并未因此而有大的改观。中国崛起速度太快,我们自己没有准备好,世界更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样的变革,就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成为世界变革的重心,其明证之一就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向全球的拓展,中国正在从国内利益的提供者成为国际利益的分享者,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的战略利益竞争趋于激烈,与周边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倾覆性变化,中国未来战略走向与战略部署更被视为敏感,既有大国针对中国崛起的应对之策开始有意识走向协调,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和某些东盟国家)力图利用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强国的空档攫取某些关键性利益,分裂主义等国内不稳定因素加紧与国际反华势力的配合,打乱中国发展布局、遏制中国发展前景、促使中国和平变革成为各种疑惧和破坏因素力图影响中国进程的三部曲,给长期居于崛起前沿的中国带来了巨大挑战。
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与挑战
中国正在从一超多强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国际影响力开始出超,成长为世界强国的战略谋划已是国际社会尤其是主要大国的关注重心,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完善和国际战略的优化引动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调整,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议题因之迅速扩展,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和挑战亦趋复杂。
随着中国国家利益触角的延伸,当今世界的主要政治、经济、安全热点问题均处于中国国家安全维度之内,且其关联性趋于密切。③首先,在全球层面上,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安全利益触角向全球延伸,与西方大国的传统战略利益(如美国在拉美的传统利益、西欧在非洲的传统利益等)出现冲突性矛盾。尤其是,中国与美国存在着战略利益相悖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说前几年美国国内还存在着中国是否为美国战略对手的争论的话,④目前共识已成,美国将奉行遏制与接触中国并行的政策,且软硬遏制兼有的成分在加重,其明证就是美国在中国周边通过军事合作、经贸合作、安全协调等方式加紧构筑遏制带和防波堤。⑤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中国影响世界经济并进而产生溢出效应的能力在提高,中国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也变得严重受制于外在因素。可以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性问题尤其是非军事因素、战略性要素对中国安全的制约和威胁也越来越大。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国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海上能源资源通道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发展部署的外在制约条件,中国多年陆路通道建设的努力成果仍显得极为薄弱。
其次,在地区层面上,或从周边安全状态看,作为亚洲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的战略主体,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面临的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更有现实的利益纷争,亦不乏未来的战略考虑。可以说,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依旧起着支配性作用,遏制中国、防范中国的思想依旧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新安全观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并未得到实质性认同,反而在某些方面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由于中国历史上未曾划定陆地边界,与周边许多国家的边界争端由来已久,岛屿归属争端和领海纷争近年来更是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关注的热点,可以说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将长期存在,美国等强大外来因素的干预使得中国安全面临新挑战。⑥从陆地安全上看,中国的北部和西北部相对稳定,但西南部依旧存在较大变数,尤其是南亚至波斯湾是新的地缘战略重点,对中国陆上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印度在某种程度上取代日本成为中国在亚洲的主要地区性竞争对手,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略利益存在结构性冲突,印度加紧与美国、日本的合作与协调,对中国国家安全形势构成了战略性影响。朝鲜局势看起来稳定但变数加大,美日韩针对朝鲜问题的安全合作实际上对中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从海洋安全看,中国与美国、日本的结构性安全矛盾愈加凸显,中国东北出海口被封锁,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出现白热化,中国东南出海口正在形成针对中国的准同盟,中国战略作为空间被压缩。南海海域被喻为“第二个波斯湾”,主权纷争、资源开发正在成为地区新热点,美日等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对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产生着重大影响。两岸关系呈现良性的和平发展态势,但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可能性依旧极大。面对海上安全困局,中国如何形成可行而具有前瞻性的海洋战略,成为考验中国决策者和战略家智慧的试金石。
其三,在国内层面上,外敌入侵中国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但外部破坏因素的渗透却愈加激烈,外部势力愈加积极利用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威胁中国国家安全。这些因素与中国处于全面转型期的特征相唱和,使得维护文化安全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远虑,而确保社会稳定成为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近忧。
以上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和挑战表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仍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这具体表现在:
其一,国家整体战略的经济性决定了中国综合战略谋划不足,尤其是尚未就新国际形势和中国发展前景进行总体性的战略调整,一种面向21世纪中叶世界大国前景的安全战略构想、战略文化、安全战略框架尚未形成。有鉴于此,尽管近年来中国安全战略的主动性有所展现(如亚丁湾护航的战略举措),但总体上的被动性犹在;
其次,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心在东亚,但目前中国安全战略的地域部署上重点不突出,尚未将东亚战略上升到核心地位,东亚被美日中印东盟所经营,而美日印等国家均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尤其加大在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战略部署,从而形成针对中国的软性战略包围圈,使得中国在东亚整体上处于受制态势;
其三,中国缺乏明晰的海洋战略谋划,海上经略不足,缺乏海上战略防御纵深,海洋利益受到严重制约;
其四,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中国国家利益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军事力量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⑦但是,由于中国军事战略长期服从、服务于经济战略部署,军事力量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应对和冲破战略围堵的能力未有大的提升;
其五,在复合相互依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矛盾冲突不能仅仅依靠外交手段解决,要有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这也是成熟大国的常规思路。相比而言,中国的战略手段稍显不足,综合运用能力尤弱。
完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建议
总体而言,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相对稳定,尤其是中国以夯实国家实力基础为根本的战略定力,使得其战略步伐稳健而不乏良性冲击力;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军事入侵威胁不复存在;随着国际经济影响力提升,中国维护经济安全能力有所增强;随着国家全面转型的加速,大国心态和大国风度正在形成之中。面向未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基本趋向应是,以国内安全为基石,持续夯实国家实力基础,力争将国家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锤炼勇于担当的锐气,致力于成为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塑造者,为和平发展成世界强国而谋划。
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强国,必须要抓住秩序建设这一战略制高点。当前,国际形势变革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世界秩序处于巨大变革之中,既有的世界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及其未来趋向,新的世界秩序形成需要各国群策群力,中国已经与世界融为一体,且被视为未来的世界强国,抓住机遇,促成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其时也。其次,世界秩序变革将是一个大国博弈的过程,而促使处于变革中的东亚地区秩序朝着有利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方向发展更是中国战略谋划中的应有之义,中国应以共同利益、共同责任的汇聚及其制度化为战略路径,促成确立中国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导地位的东亚秩序,确保东亚作为中国成长为世界强国的战略依托地带。⑧其三,加强国内秩序建设,致力于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和谐世界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的战略部署上,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应秉持的原则包括:
第一,把握重点与全面铺展并重,以把握重点为首要。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在东亚,我们应立足东亚(当前中国重心),密布亚太(未来世界重心),放眼全球(尤其着力于亚非拉发展中世界);全力经营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利用好资源国家,倚重发展中国家;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契机,在全球热点问题上发挥更积极作用,借此积极拓展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
第二,正式的安全制度建设与灵活的结伴关系并重,更加重视国际盟友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在继续关注多边主义之时,要进一步回归传统的双边主义。具体地说,要致力于多边安全制度的建设,落实和完善中国的新安全观构想,就安全机制建设提出中国的理想和中国的设计,展现中国人的胸怀和情怀;要进一步强调国家间双边协调的重要性,以双边促进有利于中国的多边安排,以双边防范和遏制不利于中国的多边安排;
第三,国际防范与国际合作并重,更加重视国际合作的议程设置能力。面对日趋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国际防范的能力,牢记“和平来源于力量”的历史经验总结。当然,国际合作是实现中国安全利益的重要路径,我们不仅要注重国际合作,更要锤炼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能力,把握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主动权,促使国际合作进入实质性层面;
第四,关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重,更加注重应对非传统安全手段的多元化和目标的延展性。⑨中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和挑战主要来自领土争端和民族分裂势力,兹事体大,事关国本,不容让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国家利益拓展的铺开,中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既需要国际合作,也需要大国决断,中国应藉此进一步锤炼维护安全的能力,采取综合多元的手段,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延展。
第五,陆疆防卫与海疆防卫并重,更加重视海疆经营。塞防与海防,是中国边疆战略的核心议题。中国素有塞防重于海防的传统,然而在当前的安全态势下,海防之重要性应予强调。我们必须要构思可行而具有前瞻性的海洋安全战略,打破有海无洋的窘局,确保海上战略防线。与此同时,要加强东海、南海的军事巡航,确保主权在我。
第六,外交与军事手段并重,进一步强化外交能力及对外斗争的部门配合。在加强军事准备和军事威慑力的同时,要强调外交解决的主渠道地位,强化外交能力,同时要致力于加强各涉外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内政外交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内政外交一盘棋的局面,共同致力于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注释:
①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第7页;俞正樑:《论当前国际体系变革的基本特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6期,第1~8页。
②关于国际格局的变化,一般有“转移论”、“扩散论”和“均衡论”三说。“转移论”即世界力量的重心由西方向东方、由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转移;“扩散论”即从西方向新兴力量扩散;“均衡论”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快速发展,国际力量分布趋于均衡。参见乐玉成:《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一些看法与思考》,《外交评论》2010年第6期,第1~10页。
③有的学者指出,国家利益的拓展同时也意味着对国家利益的外来威胁的扩散,国家有责任对这些威胁进行评估并作出反应。参见宋德星:《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运用——侧重于中国方面的分析》,《外交评论》2010年第6期,第66~75页。
④参与这一论争的文献可参见Avery Goldstein,"An Emerging China's Emerging Grand Strategy:A Neo-Bismarckian Turn?." in G.John Ikenberry,and Michael Mastanduno,ed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sia-Pacific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pp.57-106; Gerald Segal,"East Asian and the Constraint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No.4 (Spring 1996):107-35; David C.Kang,China Rising:Peace,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⑤朱峰:《“重返亚洲战略”与奥巴马政府的东亚强势外交》,《国际战略研究简报》第49期(2070年10月31日),第1~4页。
⑥美国战略调整的脉络可参见Hillary Rodham Clinton,Remarks on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Asia:Principles and Priorities,U.S.Department of State,January 12,2010,see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090.htm.
⑦门洪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83~89页。
⑧Men Honghua,"East Asian Order Form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Vol.17,No.1,Winter 2010,pp.47-82.
⑨肖晞:《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与合作模式》,《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2期,第4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