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抬望眼 任重而道远——世纪门前回眸中国工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运论文,峥嵘岁月论文,任重而道远论文,中国论文,门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 自发的血性抗争
这是二十世纪之门开启后的一个清晨:
当温暖的阳光撒满东方大地时,中国南通大生纱厂的门前已挤满从周边村庄涌来试工的农民。考工先生板着脸对既好奇又惶恐的人群宣读招工条件:麻脸的不要,身高不足二尺五的不要,口齿不清的不要,视力不好的不要……合格者将得到一张木刻水印的纸票,并凭此换取记工手折和一块刻有工号的圆形白铁牌,正式成为大生纱厂的工人。
这一年,“恩科会试”状元张謇投资50万两白银造的大生纱厂,已用呼呼飞转的纺机彻底战胜了咿呀作响的古老纺车,工厂雇工达1000多人,足足赚取了12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这一年,像大生纱厂工人这样拿血汗换取活命钱的产业工人,在中国仅有数十万。但生存的本能需求和突破承受底线的异族凌辱,依然激起尚在蹒跚学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血性和斗志,为着经济利益和民族大义而展开的同盟罢工日渐涌现,并在不懈的抗争中走向壮大。“五四”前后,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达到250万人规模。
但是,正像一个健全的人不应没有灵魂。缺乏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革命纲领,工人的自发斗争始终摆脱不了旧式帮会的束缚,难以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B “真的工人团体”
当然,任何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要求都不可阻挡,并终将转化为现实。
1920年8月的一天,上海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寓所近来一位年轻的客人。告辞出门后,这位后来改名为李中的青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下定了将自己对陈独秀的仰慕之情转化为实践在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建立“真的工人团体”的决心。
三个月后的11月21日,以李中为发起人的上海机器工会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不要变为资本家利用的工会;不要变为同乡观念的工会;不要变为政客和流氓把弄的工会;不要变为不纯粹的工会;不要变为只挂招牌的工会”的办会宗旨,泾渭分明地将中国工运划为两段。
从此,中国的产业工人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是有着独立灵魂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运动也因此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飞跃,拉开了崭新的历史帷幕。
随后,上海印刷工会、中华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等真正意义上工人群众自己的组织的相继成立,长辛店工人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上海纱厂工人大罢工等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无不印证了在共产主义思想照耀下中国工运前进步伐的坚实有力,同时,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也凸现出加强工人运动宏观指导的呼声日迫。
C 工会运动的统一
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秉承了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先天基因,中华全国总工会与生俱备了先进性、阶级性。在规模空前的省港大罢工中,年轻的她初显作为中国工会全国领导机关的枢纽风范;在以后于今人而言已成往昔的峥嵘岁月里,她的身影始终伴随着中国工运浪潮的跌宕起伏而沉浮闪现,执著地引领着前进的方向。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工会运动的统一和工人阶级的团结,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据一份1926年英国工党代表Malone来华考察获得的工会比较表记载,至1926年6月,全国已有工会563个,会员人数达1168000人。
D 黑暗中的艰难求索
浸润于苦难之中的中国当代史是在流血和牺牲中艰难前行的。置身其中,中国工运也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残酷中痛苦地历炼、提升自己。
从“四·一二”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变,中国工人运动连遭重创:革命工人和领袖遭受逮捕、屠杀,革命工会被封闭解散,工人阶级政治经济状况严重恶化……
但是,任何正义的力量绝不会屈服于淫威。
1927年8月7日,冲破笼罩森严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通过《最近职工活动议决案》,确定了“真工会与假工会之战的工作重要点。”
这个日子使得体验了大革命失败切肤之痛的工运领袖们更加坚定这一信念:发展伟大的组织,猛往直前的奋斗,方能使无产阶级真正获得领导权。工会应当是真正工人阶级的组织,群众的组织,须由工人做领袖,反对一切反革命御用走狗侵入。
当然,实践真理的过程是艰难和痛苦的。但无论是初战告捷的秋收起义,还是悲壮如歌的广州起义;无论是民族气节永存的反日大罢工,还是正气浩然的国统区各种经济斗争;无论是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的生产建设,还是解放区劳动热情高涨的增产立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会,始终团结、组织和发动广大工人群众,不惜用热情和鲜血书写对阶级政党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忠诚和负责。
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至迎来新中国诞生这二十多年的血雨腥风中,经历无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炼狱,中国工人阶级与自己的政党真正融为生死与共的一体,并最终迎来自身的解放,中国工人运动由此揭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E 不同的重心 不变的豪情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的礼炮声宣告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民族灾难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远离战乱的痛苦,专注于建设自己的家园和生活。
作为人民政权的坚强支柱,中国工会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组织广大工人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任。
在1949年11月20日于北京召开的亚澳工会会议上,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李立三这样概括中国工人运动今后的任务:第一,组织和领导工人努力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工人阶级最高的利益,也就是中国工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工会要成为人民民主政权的支柱。第三,工会应当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为改善工人生活而奋斗。第四,加强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工作。第五,中国工会要完成上述这些巨大的任务,首先应当把工会本身的组织好好地建立、扩大和巩固起来。
胜利的喜悦和当家作主的自豪,激荡起工人群众献身祖国建设的热潮。“工人们快乐融融,生产上不断提高,搞建设积极热情”,朴实的歌谣中掩藏不住的是那股“重拾旧山河”的使命感。接收官僚资本,清仓查库,献纳器材,修复交通运输线,抢修机器设备……中国工人阶级无处不在的活跃身影既证明了自身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存在,也标示着中国工人运动重心的真正转移。
审时度势,中国工会着力组织广泛持久、内容丰富多彩的大规模群众生产运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发轫于东北机器业的新纪录运动和爱国主义竞赛活动不仅催生了赵国有、马恒昌小组这样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而且使群众性生产经济技术活动从此在建国后的中国工运舞台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爱国主义增产节约运动到先进生产者运动,群众性生产经济技术运动的“大浪”淘洗出刘英源、郝建秀、倪志福、王崇伦、赵梦桃、王铁人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群星璀璨,映照出中国亿万职工建设祖国的豪情,为中华民族经济建设之舟顺利渡过一个又一个险滩立下了汗马功劳。1952年底,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145%。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职工仅提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就达18162万件。
F 坎坷探索路
当唱着“东方红”的建设豪情洋溢神州大地时,关于建国后工人运动方向、性质的不同声音也四处响起。
工会七大、八大为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工会工作确立了方向,制定了具体可行的任务和实践途径;1950年6月《工会法》的及时颁布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工会在人民民主专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事实上,工运理论的探索征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坎坷得多。
早在建国前夕的1948年,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即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作了阐述,确定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提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的根本宗旨就是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权利。
但在此后的岁月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的地位、性质、职能、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工会同政府(企业行政)及其它方面的关系等问题,依然触动着社会政治的敏感神经。
建国初期,仅在怎样正确处理工会与企业行政、政府的关系上,就先后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五论”,即:邓子恢的“基本立场和具体立场论”,李立三的“公私兼顾和公私矛盾论”,刘少奇的“基本矛盾和基本任务论”,赖若愚的“共同任务和独特作用论”以及“工人阶级本队论”。
G 缺乏理性的陷阱
应该承认,在一个理论或方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之前,不同观点的交锋有益于锻造真理。但是,这也往往容易误入缺乏理性的陷阱。
中国工运理论的探索之路上便数次上演这样的悲剧。
1951年12月,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集中批判当时主持全总工作的李立三犯了所谓狭隘经济主义和工团主义错误,此后李立三调离全总工作。从此,强加在工会头上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两顶帽子长期成为工会干部的精神桎梏,成为指责工会的口实。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又把中国工会工作推向“左倾”的错误轨道,工会运动在挫折中举步维艰。
伴随着全国刮起的“共产风”,1958年下半年在工人运动中也出现一股“工会消亡”风,甚至正式提出了“为工会消亡而奋斗”的口号,认为“工会现在不起作用了,好比上海弄堂里的铁门,解放了,铁门不起作用了,就拆了大炼钢铁”。这股完全脱离实际的工会消亡风最终带来的是大部分县级工会被撤消或停止活动,甚至一些省、市厂矿企业也摘掉了工会的牌子。工会运动连遭重创,并引起了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混乱。
期间,尽管全总为纠正工会工作中的“左倾”偏差作出努力,但难以扭转大势。随着“打倒一切”、“全面夺权”的“文化大革命”到来,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连同整个中华民族一样遭受灾难性破坏:各级工会组织被砸烂,工会干部受迫害,劳动模范遭批判,工会的成绩被抹煞,工会运动的理论被搞乱。1966年12月,“造反派”占领了全国总工会机关大楼,工会组织陷于瘫痪。
H 东风吹来满眼春
这是中国工运史上一个散发真理光芒的日子。
1978年10月11日,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时,距把中国真正引向现代化门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仅有一个多月时间。
在这次等待了21年之久的工运盛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大会《祝词》中充分肯定了自全国六次劳大以来,工会七大、工会八大所规定的工运路线、方针。并强调指出:“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企业重大问题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企业的领导干部要接受职工的批评监督”,“工会组织都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使广大工人都感到工会确实是工人信得过的、能替工人说话、替工人办事的组织,是不会对工人说瞎话、拿工人的会费做官当老爷、替少数人谋私利的组织。”
这些来自中央最高层的伟大声音,犹如浩荡的春风涤去带着全国5000多万会员嘱托的1967名会议代表心中残存的犹疑,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迎来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转机。
拨乱反正,继往开来。恢复整建各级工会组织,尽快把工会活动开展起来;澄清工运领域方针路线的是非曲直,为工会工作的全面恢复奠定理论基石,中国工人运动终于又回到正确的轨道,并站上一个与时代同步、跟世界接轨的新起点。
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心的转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工会工作重新调校坐标:一方面,把握时代的脉搏,适时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推动打破“大锅饭”的工资改革,颁发“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等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投身为四化立功、双增双节和学赶先进的洪流。另一方面,加快理论探索进程,至1983年工会十大召开前夕,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一个代表两个维护”,着力加强基层建设,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为重点,努力保障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工会工作指导思想格局。
历经沧桑挫折,走过风雨坎坷,中国工会工作终于在共创祖国大业的宏伟蓝图中找准了自己的方位。
I 诠释时代脉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下,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5年之后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迈开前行的步伐。
从此,许多曾经料到和不曾料到的变化每天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阻挡地发生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与生产要素市场、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社会管理相关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为非公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开拓了成长空间。到1998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第三产业职工人数超过第二产业职工人数,非公有制经济在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占据了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顺潮流者昌。调整工作重点,打破以往重工轻商、重体力劳动轻脑力劳动的传统工作观念,把工会组织发展到第三产业和非公有经济的领域,成为中国工会必然的时代选择。如何探索一条符合形势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会工作新路子,成为工会十大和工会十一大的关注主题。
踩准时代节拍,在不同声音的论争中,中国工会运动从内涵到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延伸。比如,通过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推动企业民主管理,正被广大工会干部达成共识。同时,始于八十年代初建设“职工之家”的工会自身改革日益提上议事日程,终于在1988年12月召开的全总十届十三次主席团会上通过《工会改革基本设想》,首次对工会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基本职能进行明确表述。次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不可动摇,为工会工作夯实了坚固的理论根据。
至工会十二大召开时,工会工作指导思想已初见雏形。
J 奏响新乐章
裂变的改革熔浆突破坚固的历史岩层,美好未来的诞生必然伴随着重重阵痛。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加速,带来物质繁荣和观念更新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劳动关系的多元化、复杂化。此时,作为劳动关系中弱势群体的职工权益保障矛盾日益突出、尖锐,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劳动争议事件急骤上升。
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工会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再次被推向众人瞩目的时代前台。
1994年12月,一年一次的全总十二届二次执委会如期召开。这次事先没有任何兆头的工作例会却吹皱新时期工会运动指导思想这一池春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在题为《以贯彻〈劳动法〉为契机,推动工会改革和建设,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贯彻《劳动法》为契机和突破口,带动工会各项工作,推动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把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就是掀动起广大工会干部心潮的新时期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维权是其核心所在。继后,尉健行及全总其他领导在一些重要会议的讲话以及报刊发表的文章中关于“两个维护的统一”、“工会基本职责与其他社会职能的关系”等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论点,对工会工作总体思路作了进一步阐述,形成一个工会工作指导思想的完整体系。
K 勃勃生机向未来
把工会基本职责定义为维护,呼应了新时期对工会工作民主化、法制化、群众化的时代召唤。但既使这样,工会工作总体思路要转化为现实,依然难以一帆风顺。
阻碍首先来自工会自身。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擎维权大旗,势必对包括工会工作思想、机制,工会干部素质以及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等开展工会工作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提出高要求。
可事实上,工会多年以来形成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工作机制、机构与现行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工会干部的素质现状与高层次地参与、监督之间的矛盾,工会干部自身利益与维护职工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机制保障问题,等等,形成一个收口极小的“瓶颈”,从某种意义上制约着工会工作总体思路释放出更大的效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工会工作在实践中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并留下一串串可圈可点的生动足迹:“蛇口模式”揭示了在维护中确立工会自身地位的真谛;“葫芦岛经验”趟出城市工会工作新路;“宝安之路”为建立多层次工会工作网络编织了框架;“梨树之花”生动地诠释了“有为”与“有位”之间的辩证。
在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引领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广泛实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调处工作得到加强、群众性生产经济技术活动蓬勃发展、送温暖工程和再就业工程成效显著……并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四大工作机制,即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职工生活补充保障机制和建功立业机制。广大职工社会和生活保障状况不断改善,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中国工会和工人阶级写就了前所未有的光辉篇章。
L 描绘世纪的蓝图
芳林新叶催陈叶,满川风雨看潮生。金色秋日里,中国工运迎来了收获的喜悦。
1998年10月19日,二十世纪最后一次工运盛会——中国工会十三大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不仅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而且绘就跨世纪中国工会工作蓝图;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落实,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调节作用,不断加强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工会工作总体思路基本精神在十三大得到创造性传承。正如尉健行主席所说的:“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会工作总体思路,在继续深入贯彻的同时,积极研究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坚持与发展并举。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定之际,全总十三届三次主席团会议明确提出工会工作“五突破一加强”的要求,勾画出进一步突出和履行维护职能的工会工作基本框架,并由此确定了把新建企业工会组建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一年来,工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已建新建企业工会32.5万家,发展会员1430.6万人,为更好地维护新建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了组织保证。
刚刚闭幕的全总十三届三次执委会议已经为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大步迈向新世纪吹响了嘹亮的号角:继续把新建企业工会组建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尽快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把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大调整劳动关系的力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和保证机制,力求维权工作取得实效;加强源头参与,加大宏观维护力度。
今天,中国工运又一次站在世纪之门前,但丝毫没有时光轮回的失落,而充满揭开历史新篇前的踌躇满志,因为我们已经听见美好未来正在一步步悄然而近。
工运记录
第一个真正代表工人的现代工会——成立于1920年11月21日的上海机器工会。
第一个工会章程——《上海机器工会章程》。
第一份工运刊物——《机器工人》。
第一个按产业联合的工会——成立于1921年3月6日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
第一次取得反帝大胜利的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1922年5月1日在广州举行。
第一个中国工会的全国领导机关——成立于1925年5月的中华全国总工会。
第一次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全国性工农业先进代表表彰大会——1950年9月25日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第一部工会法——1922年2月23日孙中山先生以大总统名义颁布的《工会条例》。
工运风云人物
陈独秀 直接指导了第一个在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建立的现代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邓中夏 领导了反日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其撰写的《我们的力量》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领导地位。
李启汉 创办“工人半日学校”对工人进行文化和思想启蒙,推动了上海烟草工人工会建立,发动了香港海员大罢工。
苏兆征 参与筹建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了省港大罢工,提出用工厂委员会形式团结广大工人进行斗争的策略。
林伟民 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精心组织了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确保罢工工人得到妥善安置。
李立三 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长期从事工运领导工作,1948年8月当选为全总副主席,“公私兼顾和公私矛盾论”是其建国后的基本观点。
刘少奇 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还成功地领导武汉工人夺回汉口英租界,并以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不断丰富中国工运理论,建国后代表性的理论思想是“基本矛盾和基本任务论”。
林祥谦 筹备组织江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在领导江汉铁路全路总同盟罢工时被北洋军阀吴佩孚杀害,临死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工不能复!”
施洋 1920年投身工人运动,利用律师的合法身份,深入工人群众积极从事保护工人的合法斗争,被工人称为“劳工律师”。“二七”惨案中遇害,临刑前的遗嘱“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万个施洋……”
顾正红 1925年积极参加上海内外棉厂的同盟罢工,在日本资本家公然撕毁协议后带领工人进厂交涉时,遭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惨案引发了伟大的“五卅”运动。
罗亦农 组织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主张从开展经济罢工入手,进而准备武装起义。
杨之华 著名妇女运动和女工运动领袖,参加了上海纱厂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工人运动,被称为广大女工和职工家属的贴心人。
赖若愚 1953年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从此把工会工作作为“终身的事业”,要“长期做下去”,著名的工运理论有“共同任务和独特作用论”和“工人阶级本队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