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_cpi论文

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力度论文,节奏论文,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4-024-06

从2001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呈现难得的“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发展格局(有关数据见图一),投资、消费、出口、税收、工业生产、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明显提高,2007年更是呈现高位加速态势。由于2007年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而且从8月份开始CPI涨幅均在6%以上,通胀压力显著上升,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确定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是非常及时也很必要的政策基调。

图一 GDP增速与CPI增速对比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不过,2008年初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次级债危机不断暴露和深化,已从金融、房地产市场逐步扩散至汽车、信用卡等领域,美国经济下滑甚至衰退的概率大增,并将拖累全球经济。另一方面,从1月中旬开始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损失巨大,同时推动物价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宏观政策导向需做适当的调整。

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下从这四个方面具体探讨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以便寻求科学的政策取向。

一、我国经济增速面临下降趋势

1、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1月29日发布的经济增长预测报告中,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至4.1%,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并大幅调低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3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再次表示,由于次级债危机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风险日益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继续下调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受此影响,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出现连续调整,普遍从前期高点回落了30%以上,仅今年前两月分就损失市值达7万亿美元。

新兴经济体强大的国内需求为本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上行动力,但难以完全摆脱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可能进一步削弱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并逐渐殃及新兴市场,据测算,美国经济每衰退1%将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减缓0.5%至1%,故所有经济体都需要警惕出现经济滑坡的迹象。IMF将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速从上年的11.4%降至10%。

2月4日,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经济季报》中也指出,2008年全球经济前景出现弱化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发达经济体经济放缓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以及贸易部门的投资,因此将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速大幅调低至9.6%。

2、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本轮经济周期可能接近阶段性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轮较为明显的经济周期(有关数据见图二),前几次波幅都比较大,本轮经济周期自1999年以来平稳上升,景气持续时间最长。不过,受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压力很大,预计2007年将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高峰。

图二 最近30年我国GDP增速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3、2007年四季度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有下滑迹象。2007年二季度GDP增速达到11.9%的阶段峰值之后,即逐步下滑,三季度降到了11.5%,四季度进一步降至11.2%,表明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仍处于偏快的“黄灯区”,但用于揭示经济未来变化趋势的先行指数从2007年7月份开始已连续5个月下降,可以综合检验当前国民经济变动情况的滞后指数也连续4个月下降,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将逐步放缓;2007年四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较三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今年1-2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增速比去年同期和12月份分别回落3.1和2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工业生产增长放缓将带动GDP增速下行;2007年前2个月、前5个月、前8个月和前11个月的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长率分别为43.8%、42.1%、37%、36.7%,明显为逐步下降之势;2007年二、三、四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6.9%、25.3%、23%,呈缓慢回落态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08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生产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有所回落。而且受春节和南方低温冰冻灾害影响,2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6.9%,已低于50%,比上月大幅回落10.2个百分点。

4、今年年初发生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严重损失。今年1月10日以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危害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截至2月12日,此次灾害已造成111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这次灾害发生在春节前后和春运高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由于雨雪冰冻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交通瘫痪,许多重要物资无法及时运送,造成不少工业企业因欠电欠煤而停产,对外贸易也难以正常运转。同时,全国近五分之一的耕地受灾,部分牲畜和农产品被冻死。此外,雨雪冰冻天气会影响居民外出消费。上述因灾害而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相互叠加将形成放大效应,给后续经济发展造成很多困难。

二、外需下降将导致出口增速下滑

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左右,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仍占GDP的6%左右,其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因此美国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继续恶化、住房市场持续低迷、信贷紧缩加剧和食品能源价格上涨确实造成美国消费需求萎缩,将对美国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其需求的急剧下降还将拖累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图三可以看出,2005年初以来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震荡下降,2007年12月份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降至6.8%,今年1月份降至5.4%,2月份更是负增长5.3%,下滑趋势非常明显,而对美国的进口增速反而稳中趋升,导致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幅萎缩。

图三 中美进出口贸易月度数据图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网站

鉴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放缓和需求下降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很大。以2001年为例,由于美国经济衰退(2001年美国的GDP仅增长了0.3%,而上一年为3.7%),我国对美出口增速由上年的24.2%降至4.2%,进口增速则由14.8%升至17.2%,中方顺差由297.4亿美元降为280.79亿美元;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由上年的31.5%降至7.5%,出口增速由27.9%降至6.8%,贸易顺差则比上年下降6.8%(有关数据见图四)。另外,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出口增速曾跌至0.5%。

图四 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度数据图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网站

美国次级债危机自去年年中爆发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方面已有明显体现。2007年四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2.2%,增速显著低于三季度的50%;贸易顺差的增速也是在逐步下滑,2007年三季度比二季度下滑了22.2个百分点,四季度比三季度下滑了37.9个百分点。今年1-2月我国出口196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4.7个百分点;1-2月实现贸易顺差280.5亿美元,同比下降29.2%;2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仅为6.5%,贸易顺差为8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52亿美元,表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出口的抑制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而且缺乏完善的医疗、退休、失业等社保体系,居民不敢消费,故内需一直不足,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已达70%左右。一旦外需下降引发出口下滑,将对国内经济增长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从图五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出口增速一直是GDP增速的领先指标,一般提前一年左右。实际上,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由于外部需求和出口增速下降,加上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调整出口商品关税、修改加工贸易目录等因素,导致我国净出口贡献率下降,经济增速也相应地出现缓慢下降迹象。

三、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图五 近十年来GDP增速与出口增速对比图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网站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尽管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最近五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100万人,但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一方面,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城镇劳动力有240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还要接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转移就业,每年大约有800万人,两者加起来每年超过3000万人,新增城镇劳动力的数量庞大。但是,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供需缺口非常明显,并且预计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2008年全国将有超过550万的高校毕业生求职,比2007年增加50多万人。而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毕业生一再降低期望薪酬。

3、目前大部分外资企业享受的优惠期限已经到期,从今年开始将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外资企业不能再享受1.5%左右的优惠税率。另外,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政府对土地供应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减缓和限制了外企的产业投资增速。再加上我国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等,使我国的成本比较优势开始下降,导致不少外企撤离我国,到其他国家寻找更加廉价的投资基地,减少了对我国的用工数量。

4、中小型企业一直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职工在中小企业就业,8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由中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不过,在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之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信贷紧缩,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需求也明显下滑,使不少中小企业难以为继,仅珠三角地区就有几万家企业倒闭,严重影响就业。

5、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一方面将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另一方面将增加企业人力成本,导致企业谨慎招人,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就业。

6、当前中国正经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时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扩大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这个数字比以往年度新增就业人数有所增加,压力较大,温总理表示要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

四、下一阶段物价涨幅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以CPI为代表的各类价格指数快速上升,今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达8.7%,创1996年6月份以来的月度新高;PPI同比涨幅则快速上冲至6.6%(有关数据见图六),亦创近三年来的月度新高;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2%,涨幅创2004年10月以来的新高。

图4 2005-2007年我国CPI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虽然这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表现为结构性特征,但最新公布的CPI、PPI及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均显示,目前物价上涨已扩散至大部分领域,呈普涨之势。本轮物价上涨的直观表象为食品价格飙升,但实际上包含了国际通胀输入、国内经济增长偏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多重因素,既有需求拉动因素,也有成本推动因素,更有通胀预期增大造成的心理因素,近期还有极端恶劣气候造成的短期供求失衡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对策。否则,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的话,可能产生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胀风险。

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我国下一阶段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1、2007年物价上涨对今年的翘尾滞后因素较大。由于2007年月度CPI涨幅呈逐月攀升之势,导致对今年物价的翘尾滞后因素较大。据测算,2007年CPI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8年的影响为3.2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CPI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7年的影响为1.75个百分点左右),显然,2008年的物价上涨压力要明显大于2007年,再加上2008年的新涨价因素,预计2008年CPI涨幅将居高不下。

2、美元连续大幅降息,可能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不断恶化,1月份美联储连续两次大幅降息1.25个基点,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并且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降息周期,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致使国际市场上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粮食、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我国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直接加大国内的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如新一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将大幅上涨65%,将使我国钢铁企业吨钢成本上升116元,为了转移成本上涨压力,宝钢、首钢、武钢等主要钢铁企业已上调了出厂价格。

3、国际热钱涌入将加剧我国流动性过剩局面。美联储六次降息之后,中美基准利率已出现"倒利差",货币市场利率的差距更为明显,加上国内外普遍预期今年人民币将升值8-10%,国际热钱觊觎10%以上的“利差+汇差”收益,将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境内,加大人民币被动投放的压力。2月末,M2余额为4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增幅比上年末高0.74个百分点。此外,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492亿元,同比多增692亿元,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过多的货币信贷投放必然加大社会需求总量,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4、粮食和食品价格面临新一轮的上涨压力。由于以粮食为基础的食品价格占CPI权重的1/3,故对物价统计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近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作物受损,未来产量下降;另一方面,粮食能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对玉米、棕榈油、食糖等能源替代品的需求急剧增长。近几年世界粮食库存连续下降,已出现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格局,预计未来几年国际粮价都将面临上涨压力。而粮食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粮价上涨必然带动食品价格攀升。

5、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受全球石油需求强劲、地缘政治危机、气候反常、美元走弱、游资炒作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目前已突破11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石油消费量屡创新高,2007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其中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6.05%。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存在严重的国内外油价倒挂、国内批零油价倒挂的现象,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

由于国际油价有可能继续走高,加上国内炼油行业存在亏损,预计我国政府2008年仍将上调成品油价格。石油是工业”血液”,属于重要的上游资源性产品,调升其价格首先将推高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加大整个工业生产成本,然后逐步传导至下游的加工工业和消费品,推动物价全面上升。

6、1月份发生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今年1月10日以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全国2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生程度不同的灾害,农作物的受灾面积超过两亿亩,绝收面积则超过了3000万亩。一方面,农产品及部分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不但促使当期物价暴涨,还将明显增大后几个月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将拉动投资,加上今年是政府换届年,各地投资热情很高,投资快速增长会推动建材、燃料、动力、原材料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最终会传导到末端消费品,进而带动CPI上升。

7、要素价格重估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后我国将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继续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陆续出台资源价格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土地出让制度,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状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据透露,我国将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并考虑将资源税的征收方式由以往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将使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成本迅速提高,且引起连锁反应,增加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

8、新的《劳动合同法》将加大企业人力成本和经营成本。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规范了企业用工制度,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据测算,企业用工成本将上升20%左右),这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外,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上升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引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四、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不确定因素很多,今年可能是我国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一方面,由外部需求下降导致的净出口贡献率下降,加上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有可能出现“滞胀”的局面。而且,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均有“滞胀”苗头,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由于世界经济恶化的程度已远超过当初的预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我国经济大起大落,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要科学预测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在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要从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两个途径入手,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另一方面,在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同时,也要防止经济由盛而衰,出现“硬着陆”。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才能解决就业、社保、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失衡等现实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如果全球经济出现显著放缓的迹象,我们要审时度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适当调整宏观调控的基调,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回时,可以通过放松财政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在经济决策中,要有全局观,不仅要“严”,更要把握好“度”。

标签:;  ;  ;  ;  ;  ;  

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