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怎样培养“主体”意识论文_陈碧妃

数学课堂怎样培养“主体”意识论文_陈碧妃

陈碧妃 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心小学 365100

摘 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从学生的“内需”出发,创设儿童味的情境,激发新旧认知冲突,充分展示个性思维,营造和谐民主氛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课堂主体 建构 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有的课堂从“满堂灌”变成了“灌堂问”,学生学“答”不学“问”;有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在表演,大部分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有的课堂教师教学形式虽然丰富多样,学生却无动于衷。种种现象表明,课程改革虽然进行多年,但尚未真正形成以教师以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究其原因主要有:

1.理念滞后。经过这么多年课堂改革,不少教师开始关注学生主体,但大量教师的理念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生为本”只是口头上说说而以,实际课堂仍然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取决于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教材的理解、对内容的选择及方法的把握。教学过程只是要求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演的是“教案剧”。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了一纸空文。以学生为主体似乎只能作为教师平时讨论的一个话题,总是滞后于实际课堂教学。

2.忽视学情。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这就造成班集体构成的复杂性。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差异,个体之间有差异,而很多教师不研究学生的认知经验、学习背景、兴趣爱好,不识主体学情,情境创设、预设问题、练习设计就缺乏针对性,就难以驾驭课堂。因此,课堂就只能让优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只能当观众了。

3.急功近利。陈旧的教学评价体制,仍以成绩论英雄,也是制约课堂主体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导致部分教师课堂上不愿让学生探索、合作、思考,认为花时间多却见效慢;直接传授、大量练习花时间少,见效快。课堂主体缺失也这种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做法的牺牲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创设情境要凸显“儿童味”

情境是联结数学与生活、具体和抽象的纽带和桥梁。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才能有效地催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然而,现时的主题情境中,“成人味”与“儿童味”问题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陶行知先生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教法,配他的教材。”主题情境的素材选择、呈现方式等,大多是用学生的“兴味”来配教师的“兴味”,往往是“成人化”成份过多而“儿童味”不足。很多情境在成年人看来五彩斑澜、趣味十足,而在儿童世界里就未必如此,其实是成年人强买强卖给儿童的。

对于时间,生活中司空见惯,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有与具体有趣的事件建立联系时,才能在头脑中产生兴奋点。漂亮的月宫、可爱的嫦娥、机灵的玉兔和壮观的火箭发射,构成了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能够放飞儿童美丽的遐想,产生共鸣。

二、由旧引新要凸显认知冲突

新课引入,能否有效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效的认知冲突,需找准学习起点。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起点过高或过低,很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很可能直接导致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起点有文本的逻辑起点与学生已有的现实起点之分。教学中应当认真分析文本与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做到立足文本,唤醒经验,创设欲求而不达的“愤悱”境地。

三、自主探究要凸显个性展示

数学教学内容虽然具有统一性、共性,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统一性。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索需求。个性思维的充分展示,也是主体凸显的重要标志。

由于问题是开放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用滚的,有用绕的,有用折的,甚至有用剪边的等。有些方法虽然并不可取,无法替代公式的简洁性、科学性,但这些方法的背后都隐藏着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每一种方法都能很好地展现个性风采、孕育创新,满足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内心需求。

四、互动交流要凸显尊重平等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要将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必须蹲下身子,放下面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真心对待每个孩子。让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需要真情与信任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方明编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009.6重印)。

[2]华应龙 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论文作者:陈碧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  ;  ;  ;  ;  ;  ;  ;  

数学课堂怎样培养“主体”意识论文_陈碧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