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求论文,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8)03-0059-07
一、引言
产出波动由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导致,这是宏观经济学中基本的命题之一。其中需求冲击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供给冲击包括生产率、生产资料市场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变革等。尽管这种需求和供给简单的二分法并未得到所有研究者的认可(例如见Plosser,1989),不过该方法的确有助于理解产出波动的特征,并且从传统凯恩斯主义到当代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这种二分思想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模型均认可一国的长期产出水平仅由供给因素决定,然而至于产出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由供给冲击还是需求冲击所导致,理论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经验上考察何种冲击造成了产出波动,对于检验宏观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宏观经济波动如果主要由总需求扰动造成,这便是支持凯恩斯理论或者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而相反,如果主要由总供给扰动造成,这更符合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预测。考察产出波动的原因也有助于理解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如果经济波动的关键在于总供给方,那么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等总需求政策微调经济的努力注定将是无效的;反之,若总需求扰动重要,则支持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
研究者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划分以及波动成因也存在着争议。例如,刘树成等(2005)认为,改革之后至2005年间我国经济经历了五次波动周期;而赵留彦(2006)则认为1980年代中期以后只经历过两个较大的经济波动周期,每个周期约持续10年。至于每个周期中宏观经济波动的主导因素,研究者之间同样缺乏一致的观点。例如,沈坤荣等(2004)认为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沈可挺等(2006)则通过资源供给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传统的经验研究最初在封闭经济框架中比较供给和需求冲击在解释产出波动方面的相对重要性,例如Shapiro和Watson(1988),Blanchard和Quah(1989)以及King等(1991)。后来类似的研究方法被扩展到开放经济中,例如Ahmed等(1993)。本文将封闭经济中的Blanchard和Quah(BQ,1989)方法扩展到小国开放经济框架下考察中国宏观产出波动的来源。BQ技术仅通过长期约束条件达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的识别和估计目的,而让经验数据揭示短期动态。这是该技术的优势所在,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者对短期中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争议较多,而对长期中变量关系的认识则相对一致。
本文的经验模型考察了四种经济扰动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国外供给冲击(可解释为世界技术、利率、能源价格等的变化)、国内供给冲击、国内吸收冲击和货币冲击,后两者可视为国内需求冲击。结果表明,短期中尽管需求冲击对产出增长有正向影响,不过其效应并不占主要地位,产出波动主要由供给方决定。进一步地,供给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国内供给冲击,而国外供给冲击对于国内产出变动的解释作用不大。该结果可视为是对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的支持。其政策含义在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根本上仍是由国内技术和生产要素市场变化(而不是国际冲击)所引起,并且旨在改变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产出方面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模型
理论模型的基础由以下几个结构方程组成(例如,见Fischer,1977;Blanchard和Quah,1989):
方程(1)描述了总需求是价格的减函数(λ>0)、关于货币供给的增函数。方程(2)是总供给函数,它联系了产出、就业和生产率。其中α为要素的产出弹性,假定规模报酬递减,即0<a<1。方程(3)描述了劳动力需求是关于真实工资的减函数、关于生产率的增函数,生产率越高,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出越大,因而劳动需求量越大。方程(4)描述了工资设定行为:假定t期工资合约在t-1末即已确定,市场在充分就业的预期下确定t期工资水平。
两类随机成分遵循以下随机游走演进过程:
短期而言,需求冲击对就业有正向影响——即未预期到的需求增加会降低失业率,而供给冲击对失业的影响则取决于λ值。直观上,一方面,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了劳动需求,降低了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如果需求不能相应扩大,生产率提高又会形成对劳动的替代。当λ较大(>1)时,价格降低刺激需求扩大的力度较强,第二方面的效应不占主导地位,于是供给冲击最终增加了就业;反之,λ较小(<1)时,供给冲击最终减少了就业。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是对就业的当期效应,两类冲击对就业水平均没有长期影响。
由以上失业率方程和(1)-(4)可将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写成关于两类冲击的表达式:
供给冲击对产出具有持久的正向效应,对于通货膨胀仅在短期中有负向效应而并没有持久效应。需求冲击短期中对于产出和通货膨胀均有正向效应,不过却没有长期效应。
需求冲击u[,d]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吸收(absorption)冲击(IS冲击)和货币冲击(LM冲击)。以上模型建立在封闭经济背景之下。开放条件下,除了以上国内冲击外,国外冲击也影响到本国经济。假定国内的名义和实际冲击都不影响国际产出。国际产出变化率可表示为如下平稳移动平均过程:
分别为国内供给冲击、国内吸收冲击和货币冲击,均为独立白噪声过程。正向的国际冲击如果解释为国际技术进步,在存在跨国投资和技术溢出的国际环境中,这也将促进国内的产出增长;如果解释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这同时也有利于作为原材料进口国的中国投资成本的降低和产出增长;而且,国际收入的增加将增加对国内消费品的出口需求,从而促进国内产出增长。
如前所述,国内吸收冲击和货币冲击通称为国内需求冲击。“国内吸收”定义为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总和,即国内产出与净出口之差。在简单的IS-LM宏观分析框架中,国内吸收冲击使得IS曲线左右平移,故该冲击又可以解释为IS冲击,例如外生性财政扩张政策或者减税政策导致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类似地,货币冲击可以解释为LM冲击,因为国内货币供给的变动将导致LM曲线平移: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因为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使国民收入上升。根据IS-LM分析框架,正向的吸收冲击和货币冲击短期中对于产出扩张均具有积极效应,所以预期低阶滞后项系数为正值,即。不过,宏观经济理论一般认为需求长期中性,IS冲击和LM冲击不影响长期产出水平,所以。
国内吸收变化也可以分解为四类冲击的影响:
最后,通货膨胀率受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影响:
根据(6),对于正向国内供给冲击和国外冲击,通货膨胀率将下降,预期
三、经验方法: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
(12)可以通过如下转换方式由经验数据估计得出。首先对X估计p阶向量自回归VAR(p):
根据第二节中对方程(7)、(8)、(10)和(11)的分析,冲击效应的长期中性保证了A(1)为下三角阵。
四、经验结果
(一)数据
经验分析采用1990:Ⅰ-2006:Ⅱ季度数据。国内产出以实际GDP表示(名义值经GDP平减指数调整),国外产出则以美国实际GDP表示,国内吸收以实际GDP减去实际净出口(以当期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计价)表示。以上3个变量均为对数形式。贸易收支为国内实际GDP与国内吸收的对数差额,通货膨胀率以CPI变化率表示。我国GDP和CPI通胀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编辑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由于公开发布的季度GDP数据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样本自该年度开始。①
(二)结构性扰动的短期动态效应
首先估计四维VAR模型(13)。滞后阶数设定为4。②国内产出对一单位国际供给冲击的长期反应系数为1.51(α[,21]),标准差为0.75。这表明国际冲击不仅促进了国际产出,也显著影响了国内产出增加。国内产出对一单位国内供给冲击的长期反应系数为5.88(α[,22]),标准差为0.53。
长期反应系数表明理论预测结果与数据经验特征相一致,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宏观经济变量的短期动态特征,以下通过脉冲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揭示各类冲击对宏观变量的短期影响。国内产出水平、贸易收支和通货膨胀率对四个结构冲击的脉冲反应函数分别见图1-图3。其中产出水平的反应函数即是增长率(差分值)的累积反应函数。图中横轴表示冲击发生之后的季度数,纵轴表示变量对1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
图1 贸易收支对一单位结构冲击的反应
图2 国内产出水平对一单位结构冲击的反应
图3 通货膨胀对一单位结构冲击的反应
图1显示,长期而言,国内产出仅由国内供给冲击和国际冲击决定,而不受需求因素(包括国内吸收冲击和货币冲击)影响。供给冲击对于国内产出水平具有驼峰状效应——即最初一段时间内累积效应逐步增强,后来有所衰减,逐步稳定到均衡水平。这反映出产出水平对于供给冲击具有“超调”特点。国内供给冲击的影响力度远甚于国外冲击;并且,对于产出增长率而言,国内供给冲击影响的持续性也强于国外冲击。国内需求冲击(IS冲击和LM冲击)长期不影响产出,短期中却正向影响产出增长率和产出水平,这与一般宏观经济理论一致。无论是从长期水平值还是短期增长率来看,国内产出主要都是由供给冲击而不是需求冲击决定。
由于贸易收支和通胀率均为平稳过程,二者对每类冲击的长期累积反应均为0,见图2和图3。短期国外产出和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国内商品的出口需求,所以对于国内产出有正向影响;在持久收入假说下,国际贸易可以看作是一国产出的跨期消费,因为消费者根据持久收入平滑其消费,当期过多的产出增长将部分用作出口,所以国内产出冲击短期中促进了贸易收支增加。贸易收支对IS冲击的短期反应系数为负值。IS冲击的直接效应是使得国内吸收的增加,此外还间接地通过乘数效应刺激了产出。负的反应系数意味着短期中直接效应占有主导地位。如果将正向IS冲击解释为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张,财政扩张对产出的乘数效应是小于1的。最后,通胀的变动对于贸易收支短期中具有负向效应,给定样本期内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国内价格上涨使得国外商品相对便宜,这对贸易收支有逆向影响。
同预期一致,国内供给冲击显著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因为生产率提高使得商品供给更多,而且产出和收入提高增大了货币需求,这样便会降低价格水平。国外产出冲击对于国内通胀率则没有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国外产出和收入增加会促进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造成价格上涨压力;另一方面,国外产出冲击会通过技术溢出等方式刺激国内供给,这则会降低价格。国外冲击不显著的效应意味着这两方面的效应大致抵消了。还同预期一致的是,两类需求冲击(1S和LM冲击)短期中对于产出和通货膨胀均有正向效应。
上表列出了模型中3个国内变量在不同预测期(1-24个月)上的方差分解结果。例如第一栏可作如下解释:定义的“向前k季度预测误差”为实际值与基于VAR模型的向前k期预测值之差,该预测误差是源于当期以及滞后k期的四类基本冲击。方差分解即是VAR内生变量一定预测区间上的预测误差方差归因于每类冲击的比例。
国内产出增长率预测误差的方差中,尽管IS冲击和国外供给冲击对于国内产出增长也有一定解释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国内供给冲击的影响,其在方差分解中的比重超过70%。而货币冲击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这一结果支持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即使短期中产出的波动也主要由供给方造成。不过,对于中国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供给因素,而不是外部供给冲击因素。相对于国际生产率变化,国内的技术水平、生产要素市场的变化以及经济制度变革等因素对于产出波动更为重要。
IS冲击是影响贸易收支预测误差的决定性因素。其所占比重随着预测期限变长而有所减弱,不过即使期限超过2年时,也仍有近80%方差来自于IS冲击。1年内,国内产出冲击对贸易收支变化的影响并不重要,然而其效应随时间而增长,显著性有所增强。预测期为1季度时,通货膨胀基本为自身冲击所解释。不过随着预测期限增长,自身冲击的解释能力迅速衰减,国内产出冲击和吸收冲击的解释能力则显著增强。例如,预测期为4年时,超过1/2的预测误差方差应归因于国内产出冲击。这表明国内产出和政府财政扩张对于通货膨胀率有重要影响,不过二者的效应都存在时滞。最后,国外冲击对国内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
本文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经验分解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考察了4种基本冲击——外部冲击、国内供给冲击、国内吸收冲击和货币冲击的效应。我们采用Blanchard和Quah(BQ,1989)的SVAR技术识别和估计每类冲击对于国内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数据结果与预期符号总体上是一致的。国内需求冲击(包括IS冲击和LM冲击)短期中对产出增长率有正向影响,不过其效应是暂时的,对产出水平没有长期影响;而且即使在短期中,需求冲击对产出的效应也不占主导地位,产出的变动主要由供给方决定。国内产出变动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供给方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国内供给冲击,而外部供给冲击对于国内产出变动的解释作用相当有限。这一结果支持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不仅在长期,而且在短期中产出的波动也主要由供给方造成。不过,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供给因素,而不是外部供给因素。这意味着相对于国际生产率变化,国内的经济制度变革、技术水平以及要素市场的变化等对于我国产出波动的影响更为重要。
以上经验结果具有两个方面的政策含义:第一,国内吸收政策的变化——例如财政支出扩张或削减——决定着贸易收支,然而对于稳定经济增长率而言其效果并不理想。第二,国外供给冲击对国内经济——无论是对实际变量还是名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尽管经济开放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然而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根本上仍是由国内供给因素变化所引起,受到国外冲击的影响并不明显。
注释:
①美国数据来自于“economic time series page”,http://www.economagic.com。
②由于是季度数据,滞后阶数考虑取为4的倍数。AIC和SBC原则认为VAR(4)模型优于更高阶的VAR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