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研讨会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简称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于1995年5月24日─27日,与宁夏大学政法系和宁夏财政厅财政科学研究所在银川市联合举办第七届年会。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研究部门、新闻单位的近百名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者既有著名经济学家,又有相当数量的中青年学者,大家各抒已见、百家争鸣,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律

⒈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有的学者提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公有主体型产权结构+劳动主体型分配结构+国家主导型市场结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公有制主体型产权制度、按劳取酬主体型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制度这三项基本内容构成的,它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解决公有与私有、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一大世界性基本经济矛盾的最佳模式,操作得法,可以优于西方的经济制度,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高效配置。

⒉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会上提出了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仅是经济层面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微观主体是国有企业。另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多层面的,涵盖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结合体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与会者认识到,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结合,而是如何实现结合。一些学者提出,结合应当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从所有制入手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种结合的难点在于找到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找到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途径和办法。第二,从分配制度入手实现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种结合的难点在于承认资本收入分配的情况下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考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情况下如何体现按劳分配的需求。第三,应从调控机制入手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种结合的难点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何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实现行政调控向政策调控的转变。有的专家还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应尽快实现由投资启动向消费启动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治理通货膨胀,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有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⒊关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特有规律相互关系问题

会上也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种思路是,从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体系和特点。他们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的特有规律结合起来,为了加速这种新型体制的建立,一方面要加强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同时还要加紧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同社会主义特有规律相互关系及如何结合的认识。有的学者指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这虽已成为共识,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违背这些规律的现象,这说明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而关于社会主义特有规律,许多同志认为更需要抓紧研究。虽然对斯大林表述的、过去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几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可以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但不能否认社会主义(包括初级阶段)应该是一个有其特有经济规律可循的社会。目前有些人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或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甚至公开反对研究,这不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的态度。有人主张,社会主义仍然应该有起主要支配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并且认为,可以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较好的概括。因为这些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任务、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要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以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导向,把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一种研究思路,虽然并不否定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要同社会主义特有规律相结全,但强调必须从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的解决过程出发去分析问题。他们在具体而深入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一般原则的矛盾及其解决过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一般原则的矛盾及其解决过程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的论断: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市场经济本身不变。实际上由于所有制关系的改变,决定着市场经济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正因为这种变化,它才解决了市场经济一般原则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不是资本主义加上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加上市场经济这种机械地拼揍,而是经过基本经济制度改造了的市场经济,是适应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变形的市场经济。这种改造和变形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体现的一般利益关系与反映该制度本质的特殊的利益关系相互结合的表现。也只有当两种利益关系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才能对资源配置起到应有的作用。显然,以上观点在研究思路上是一个创新,它对于认识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能够从多方面给人以启发。

还有的学者从决定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因素入手,内在地一元化地揭示出社会主义诸经济规律及其系统。这是不同于从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来认识问题的又一种新的思路。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规定性:第一,社会劳动的生产率很高,但又不太高,从而社会财富比较丰富又不能实现各取所需;第二,生产高度社会化,分工和协作非常发达,生产者和消费者普遍分离,生产要素的占有和利用社会化;第三,生产力要素中人力的要素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人在生产中支配着物。在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两重规定性: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废除了剥削;第二,社会主义经济还普遍存在私人利益。以上两点使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还是一种没有剥削的私人利益关系,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目的和动机仍然是谋取和实现自己的私人利益。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人们只能以联合和合作的方式从事自利的经济活动。商品经济从本质上讲,是平等的私利经济关系在社会生产和交换中的表现形式。而社会主义经济,如上所述,也是一种平等的私利经济关系,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必定是商品经济。这样,对于当前人们热烈讨论的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经济特有规律的关系问题,就应该从两者的同一性和内在一致性上来理解。在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形式之后,可得出两点认识:其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总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没有剥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运行实现规律。正是这一总的实质,使社会主义经济各个规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规律系统。其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是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部规律表现为商品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表现为一个商品经济规律系统。从上述基本理论前提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条主要规律:第一是自主劳动规律,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领域中运行实现所产生的规律。第二是价值规律,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交换领域中运行实现所产生的规律。第三是按劳分配规律。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分配领域中表现的客观规律。第四是计划规律。虽然对这条规律现在有逐渐降低其地位并否认其存在的倾向,但有些学者仍然认为,计划调控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和共有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赋予它的仅仅是特殊的必要性和性质。

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若干具体规律的探讨

有的学者阐述了平均利润率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首先,在形成条件和作用后果方面,由于参予竞争的主体主要是公有企业,这一规律的负面效应比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小得多;其次,在利益功能方面,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利益分配功能在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最后在资源配置功能方面,平均利润率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有可能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协调经济的发展,使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的学者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运行的主要规律:其一,物质利益调节规律。物质利益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物质利益调节规律。其二,公平税负规律。这是在组织财政收入中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其三,按比例分配财政资金的规律。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性在财政领域中的具体化,是在安排财政支出中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其四,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规律。这是财政管理体制建设中应遵循的重要规律。

还有的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中资本运动规律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课题。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那么是什么规律支配着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转向效益高的部门呢?在这一机制的后面,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规律在起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资本运动规律同时发生作用的不仅有市场经济共有的经济规律而且有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因此它的作用具有新的特点:首先,它反映的是公有制内部社会(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其次,它与其他规律相互作用的方向、形式、后果都与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利用它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的改善;再次,资本运动规律与社会主义规律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我们只有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的认识,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二、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环节,也是最有现实迫切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次研讨会从国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这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些学者在所有制整体结构上提出了“343模式”,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在现阶段应以保持“3:4:3”的比例为宜。因此,应该实行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其理由是:(1)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公有化程度不宜太高,大多数企业以采取集体与合作形式为宜;(2)衡量公有制形式优越与否的标准应当是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程度;(3)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所有制形式只是在早期著作中提及,并未把它当作最高级最重要的形式;(4)实践证明,国家所有制形式与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联,当转到市场经济体制时,它就显得不那么适应了;(5)实践还证明,国家所有制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们们提出了实现非国有化的步骤:第一步是将一部分国有企业变为非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中小企业;第二步是将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变为股份有限公司,使其由国有企业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余小部分大中型企业变为有限责任公司,最后剩下的极少数国有大企业,仍保持国有甚至国营形式。第三步,将国家所有制形式改变为人民所有制形式,与政府机关完全脱钩,改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管理。持以上观点的同志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实行三个层次的两权分离:第一是所有权与占有权(即产权)的分离,所有权属国家,产权属企业;第二是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即应由企业自主经营管理;第三是企业内部实行产权与经营管理权的适当分离。

有的学者提出国有资产双层经营的观点。从国有资产的特定含义是全民所有制性质出发,同时又结合现代西方的企业制度研究国有资产经营的规律性,认为国家资产的经营是一种既有整体经营、又有局部经营的双层经营关系。认识国有资产的整体性,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关键,在双层经营的规律性上,首先应看到整体经营的制约具有全局意义,应将整体经营机制的转换或重塑放在局部经营机制改革之前。同时,这种整体经营不能理解为国家只掌握国有资产的虚拟性质的股权,作为股东来经营国有资产,而是一种实权经营,即国家仍掌握国有资产的现实性质的产权,作为现实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代表和整体经营者来经营国有资产。整体经营的具体实现要由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联立的关系。一般说,国有资产整体经营的统领部门应是国有资产管理局,计划管理仍为国家计委负责,公平调节只归财政部门管理,效率调节依靠银行,再就是要有立法和执法部门的参与,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法治经济,整体经营首先要做有法可依。在整体经营控制下的局部经营应有充分的自主权。而这种自主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企业自主决定自己的领导人上。具体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企业家走市场化的道路,即国有企业应由职工选出职工代表,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企业委员会,再由企业委员会全权负责到企业家市场去聘用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层次,可利用股份制形式经营。国有资产经营与市场经济接轨,无疑是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的,但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来看,这一制度不能用在解决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上,只能用在解决企业的经营运作上。用好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的事,这也要由企业自主。实行双层经营下的企业自主经营,企业对国有资产只有占有权,没有所有权,所以可以说是一种企业法人占有制的企业制度。

与上述基本思路相近的学者,不少人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非国有化,而必须保持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特别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要千方百计搞好。只有搞好国有企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有些同志对“靓女先嫁”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它只能在某些地区、企业搞试点,不能成为推广的模式。而且,无限制地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卖给外商,甚至允许外资进行全行业收购,这样会形成外资控股、控市,甚至会把国民经济的命脉让外资控制,使国家在经济上失去独立自主的地位。

第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注重从基本理论上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进行探讨。有的学者提出,要着重研究产权分化规律及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马克思是非常重视产权问题的研究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有相当系统的产权理论。而在当代,产权问题在突出正是由于社会化、市场化生产的发展造成的产权分化对社会经济结构日益深刻而普遍的影响所致,产权运动是社会经济运动中关系制度性演进的深层次的基础性运动。社会主义改革,特别是到了结构变动和制度创新的阶段,需要更为现实、具体和细致的产权理论。在对经济规律的研究中,也应该十分重视产权运动规律的研究。从产权运动和分化规律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结构仍然应该建立在产权分化的基础上。但是,社会主义传统经济体制,并没有自觉地做到这一点。国家把本来应该分化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身,既没有使企业具有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也没有给经营管理者以科学定位,同时也没有建立起全体劳动者与公共所有权有机联系的实现机制。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从其基本走向来讲,应是使其宏观结构和微观构造符合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要求,特别是要在产权分化的基础上构建微观组织和宏观体系。从这种思路出发来考虑问题,就可以得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一个把现代市场经济中已经形成的企业制度的一般构造和特征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质内涵相结合的过程,是借助于现代企业制度去实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质要求的过程。这是一种具有相当难度的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又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制度创新。现在人们经常讲起的“两权分离”实际上就是产权分化的一种表现,它在不同的基本制度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权分离”表现为所有权退出生产过程,呈现出“所有权淡化”现象;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则是所有权复归生产的过程后的“两权分离”。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运动和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明晰产权的要求。这种明晰产权,决不是要使已经分化的产权重新凝结,返回到私人产权状态,而是顺应产权分化的客观趋势,使公有产权基础上的产权系统准确定位并建立合理的联系和制约机制。

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由于这次会议是在宁夏召开的,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重视。这些学者认为,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各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仍会进一步拉大。解决这一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设想,其基点是,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趋势上来看,任何地区和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从外部输入的,都必须经过自身各种资源的开发和优势的发挥,并通过对外界的开放,吸收自己缺乏的资源要素,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从根基上逐步发展起来。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闭关自守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只有开放搞活才能发展。有些学者认为,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来看,西部不发达地区应该完全放开政策,使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有条件搞乡镇企业的,政府要大力扶持。对普遍存在的观念转变问题,应该通过宣传一些先进典型,用事实来教育群众。对于我国西部特别贫困地区的搬迁问题,有的学者提出可以和城镇化相结合,并提出了城镇化分三步走的设想: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鉴于西部地区普遍较为闭塞的状况,一些同志强调一定要积极考虑经济信息化的问题,这样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为我所用。

与会者一致认为,从国家客观调节的角度来看,不能只等待各地区经济的自发发展,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国家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节者的作用,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尽力帮助不发达地区改变面貌。鉴于东、西部差距目前还在拉大,应该制定更具体更细致的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要解决一些关键性的具体问题。比如,宝中铁路的建成,本来对宁夏等地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由于实行“新路新价”,使得本来急需运出的东西几乎不能运,大大影响了这条铁路应该发挥的作用。对于这样一些既具体而又带有关键性的问题,中央政府要尽快统筹解决。

四、研究经济规律及其系统的意义和方法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经济条件是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变化了,经济规律及其系统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第一,它必然影响经济规律的实现方式和作用后果;第二,它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将出现新的特殊规律。当前我们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这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认识和自觉依据一系列经济规律。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时代给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其中探讨经济规律及其系统在我国现阶段具有迫切性。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研究经济规律要同时代脉膊紧紧相联。

面对当前的形势,许多学者都深切领悟到,研究经济规律及其系统的方法必须发展和更新。首先,为了研究和揭示存在于我国社会实际中的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牢固地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坚决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那种经院式的研究经济规律的方法。在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些学者提出,今后对经济规律及其系统的研究要拓宽视野,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改革与发展中提出的综合性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因为越是这样的问题涉及的经济规律越多,经济规律在同时起作用中的相互关系越复杂。研究这些问题,一方面力争为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略性的意见,使基础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对现阶段经济规律及其系统的认识水平。从研究步骤和方法的角度来讲,目标是综合性的大问题,进行的步骤却可以考虑从比较具体的方面和比较低的层次入手,更有利于贴近实际,对内在于经济过程的规律性一步一步地进行提炼和概括,在这方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经济规律的方法,其主要之点就是在通过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对经济过程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反映经济过程本质的内在的规律性。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经济规律系统概念,但他始终坚持从经济规律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经济规律,从来不把经济规律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当然,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研究经济规律的方法也需要吸收现代科学的新内容,如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数量分析方法和实证方法等。只有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探索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