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协同的内涵、要素与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内涵论文,机制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协同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市场需求以及一些先进理论的发展有密切相关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特别是网络化和知识化的发展,促使现代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都呈现出协同化发展趋势。
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等理论的发展为知识协同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与方法基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知识协同提供了技术与平台支撑,而社会、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是知识协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内外学者针对知识协同的概念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对知识协同的理解并不一致。本研究以Elsevier、EBSCO、ACM、Web of Science以及CNKI期刊、硕博论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以“知识协同or协同知识管理”为中文关键词,以“knowledge collaboration or knowledge synergy 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为英文主要关键词,检索题名和主题字段,在对获得的文献进行相关性筛选后,得到80篇左右中英文的相关文献。
现有文献关于知识协同的研究分散于多个领域和研究主题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务、商务和高校科研等,研究主题包括客户知识协同[1]、供应链知识协同[2-4]、基于网络的知识协同[5-7]、知识协同技术方法[8-11][33]、集群环境知识协同[12][13]以及人力资源组织协同[14]等方面。由于知识协同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比较分散,所以对知识协同的概念、要素和相关机制等基础理论研究仍不成体系,相关认识和观点有待进一步梳理分析。
本文以知识协同的概念内涵、相关要素和运行机制为分析维度,基于文献中的代表性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提出系统性认识和相应的理论框架,以期得到关于知识协同的本质认识和发展轮廓。
1 知识协同概念的研究
1.1 知识协同目标
目前,对知识协同的认知差异主要来自对知识协同定位和目标的解读方面。关于知识协同目标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观点:第一种是以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知识协同的主要目标,将知识协同视为组织提高业务能力和效力的重要杠杆。《知识管理》杂志前任主编Karlenzig在2002年提出了知识协同概念,他将其视为一种组织的战略方法,可以动态集结内部和外部系统、商业过程、技术和关系(社区、客户、伙伴、供应商),以实现商业绩效的最大化为目标[15]。Nielsen[16]指出知识是组织进化的决定因素,与知识相关能力的协同能够以增强知识创新的方式提升联盟中各主体的业务绩效水平。
第二种观点是将知识协同的目标定位于知识管理,将知识协同视为知识管理活动的高级形态。Anklam[17]则指出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就是知识协同,知识协同以协同、协作、共享和合作创新为主题,通过实践社区,学习社区,兴趣社区,目的社区等进行知识的协同和交互。樊治平等人[18]认为知识协同的目标是为了完成知识创新任务,其实质就是一个协同知识创新的过程。胡昌平和晏浩[19]指出协同知识管理就是:连接组织内部各个部门或人员,整合组织内部知识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使其长期合作,促进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柯青和李刚[20]指出,在协同商务环境下,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协同管理和运作。熊励和孙友霞[21]指出需要用协同的思想来解决知识管理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将协同理论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实现知识管理的最大效益,即是协同知识管理。
吴绍波和顾新[22]指出知识协同的一般过程是:知识链组织发现学习机会,进行知识共享、知识转移以及组织学习,并运用所获取的知识,进行知识创造。
针对上述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展现关于知识协同目标的研究现状,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所示,这两种观点对知识协同目标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第一种对知识协同的理解主要来源于国外学者,这种观点强调将知识管理、知识协同与业务绩效相结合,将知识与业务创新联系起来,考察知识协同对组织业务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二种观点则重点强调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秉持这两种观点和同思路的学者在术语使用方面也存在差异,第一种观点多采用“知识协同”术语,而第二种观点多采用“协同知识管理”这个术语,英文关键词分别是knowledge collaboration和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通过对相关作者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图书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知识协同多采用第二种理解,而来自其它研究领域的学者多认同第一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知识协同的理解,其视角、领域范围和业务逻辑链条更深广一些,更接近管理科学的发展路径,符合大多数领域的业务发展实践,而第二种观点多适用于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以知识活动为业务内容的组织机构,突出知识管理本身效益的提高。相同的是,二者都是基于协同环境的,以知识流动为基础的管理活动。
综上所述,现有知识协同文献的研究主题比较分散,对其概念内涵、关键要素和相关机制都缺少系统性研究,对知识协同的内涵阐述并不统一,且对知识协同与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转移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未有一致性解读。
1.2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的比较分析
协同知识管理和知识协同是两个相近的研究主题,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面向知识创新的,且方法上都是知识管理理论与系统论、协同论等方法的结合,都以知识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有效地传递和利用为研究内容,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知识协同的目标和研究侧重是通过知识管理来提升各个方面的协同效力,进而提升组织业务的总体绩效,而协同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围绕知识管理展开的协同活动,强调对组织内部知识内容的管理,强调通过协同环境可以提高知识管理效率。对于一个组织机构而言,不管是知识协同还是协同知识管理都需要构建协同环境,协同环境就是以协同论为基础,构建的一种目标统一、业务互动、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的生态发展环境。二者的主要对比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类知识协同观点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和社会价值,因而可以将知识协同定义为以创新为目标,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由多主体(组织、团队、个人)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是各组织优化整合相关资源,促进整体业务绩效提升的管理模式和战略手段。知识协同是在协同环境下,研究知识创新与组织业务绩效互动关系,及与系统整体效能关系的科学。与单纯知识管理视域下的知识协同相比,第一类知识协同观点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知识协同。
1.3 知识协同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现有文献普遍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是对知识管理思想的拓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认识为国外学者Anklam所提,即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就是知识协同[17]。他还将知识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数据和信息传递为主要标志;第二阶段是以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管理为主要标志;第三阶段是以知识协同为主要标志。
笔者赞同这种认识,即知识协同源于知识管理,又是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拓展和深化。然而,知识协同并不是知识管理的简单拓展,它需要走出传统知识管理的疆界,走向业务协同管理的新视野。虽然国外相关研究中也强调知识管理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但其研究内容多集中于知识资源、知识生产效率和知识创新效能等主题,缺少从更为广阔的管理科学视角,研究协同环境下知识管理、协同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关系。如果从继承关系角度看,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阶段,应该是协同知识管理。
从管理目标和管理内容上来看,知识协同是围绕业务活动,对知识管理与协同管理的综合运用。因此,知识协同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更强调采用多元集成和综合集成的方法论,强调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全要素管理和全面协同管理。
总之,知识管理是知识协同的基础和思想来源,是知识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知识协同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特别是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知识管理纬度,对知识管理与协同管理的关系研究较少,针对知识协同理论基本框架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
2 知识协同的关键要素及相关机制研究
知识协同本质上是一种跨系统的管理体系,它所包含的管理要素构成了知识协同的内容框架,而相关运行机制是知识协同要素互动和运转的基本过程。关于知识协同的要素论有3要素和4要素说。总体来看,对这些要素的划分角度不同,所以分类也不相同。
持3要素观点的学者主要有:Lawrence Liu[23]指出在组织维度,协同框架包括了3个要素,即人与文化、过程与治理、技术。胡昌平和晏浩认为协同知识管理具体包括3个方面,即目标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
持4要素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沈丽宁[24]认为协同要素是包括人力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和流程协同4个要素,其中人员、技术、资源和流程分别是协同知识管理的主体、手段、对象和过程。盖玲和罗贤春[25]指出知识协同包括制度、技术、流程和资源等4方面的协同。熊励和孙友霞强调协同知识管理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的协同效应,是针对管理目标、知识主体、知识客体、知识内容、知识资源、知识表达、知识行为等方面进行的复杂协同过程。佟泽华[26]指出知识协同包括4大要素:知识主体、客体、时间、环境。
除了对知识协同关键要素的研究以外,不少学者还勾画了知识协同的相关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实现知识协同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刘超[27]指出知识协同的机制主要包括知识转移机制、知识共享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和运行平台。石宝明[28]指出知识协同的组织需通过部门划分、层级结构、角色分配、流程设计、资源规划、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等工作来实现业务的协同。李朝明和陈夏生[29]认为应从组织的文化、制度和结构3个层面建立知识协同的创新机制,以促进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组织利益的最大化。王清晓[30]指出为实现知识协同,可以从战略协同、文化重塑、规则制定、技术平台和流程重组等5个方面予以保障,并强调供应链知识协同要求形成所谓“供应链文化”,以维持供应链中各组织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在知识协同关键要素和相关机制研究中,本文将代表性的观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不管是3要素说还是4要素说,学者对知识协同关键要素的认识还是具有一致性的。通过对表3中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知识协同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五项:技术、资源、流程、制度和人力。而从要素类型角度来划分,又可以把知识协同的要素抽象为主体、客体、过程和环境等4个类别:主体主要是指行驶管理行为的人或组织;客体是指管理对象,如知识、资金、人力、设备等资源;过程是管理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业务运行流程;环境主要是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情景。从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来看,关于知识协同要素的认识虽然存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别,但知识协同所涉及的要素范围与各个协同主体所具有的资源体系和制度体系是一致的。
从理论层面分析,协同环境中应该可以对所有主体的所有资源进行协同管理,这种协同管理是在多主体、多业务和多技术条件下,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用,是对信息流、知识流、资金流、业务流、智力流和技术流等的整合和优化,属于一种在协同环境中以知识流动为基础的资源管理实践。知识协同一般在主体战略联盟形成之时产生,可协同的资源范围与战略联盟的关系强弱和主体之间的合作程度是正相关关系。
如表3所示,关于知识协同的机制研究,学者们不仅面向知识资源提出了知识转移和共享机制,而且针对知识协同所包含各要素提出了战略、文化、制度、结构、规则、技术和流程等方面的创新机制和协同方法,具体包括制度机制、文化机制、流程机制和协同平台等内容。从本质上来讲,知识协同包含的各种机制是其关键要素关系及互动机理的解说。如何将这些机制关系进行科学梳理,采用何种认识观来思考知识协同的各个要素、运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通过以上的文献分析,可以得出目前针对知识协同关键机制和理论框架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和分散,且缺乏系统性和体系性,对不同机制之间的关系及体系框架缺少研究,对知识协同理论框架的研究仍显不足。
从关键要素来看,知识协同所包含的要素种类与知识管理等其它管理理论没有太多差别,但知识协同对要素互动关系,相关机制的形成机理和运行目标的解释需要有独立理念和思维。
3 知识协同理论的基本框架及特征
通过对知识协同概念、关键要素和机制进行分析,可以认识到知识协同不仅仅是对知识管理的拓展,而是以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进行融合后的升华。知识协同更加强调不同主体之间和业务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知识与资源配置、业务绩效的关联。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和互动机理组成了知识协同的机制体系,而机制体系的序化结构则构成了认识知识协同理论的基本框架。
知识协同的环境上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业务+知识”生态环境。知识协同强调在不同的知识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建立起战略层的主体联盟关系,活动联动关系和资源互补关系,因而需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各种运行机制,以促进各主体多赢互利和系统整体的进化发展。构建知识协同的相关运转机制,需要考虑主体之间已经存在的各种互动链条,如目标链、关系链、知识链、资金链、过程链、技术链等等,同时还要考虑组织内部文化、外部文化,以及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因此,笔者从知识管理和业务管理关系入手,以搭建利益链、业务链和知识链为着眼点,将知识协同的主要机制及关系归纳为“宏观管理主体、中观业务组织和微观知识组织”的三层体系。由此,得到了知识协同的多层次理论框架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协同理论的层次结构
本文所提出的知识协同理论框架是一个通用的层次结构,可以用于认识和解释知识协同活动的基本问题。如图1所示,知识协同的形成动因是由各主体的战略利益所驱动的,其基本理论框架由战略、业务和知识管理三个层面的协同机制所组成。可以说知识协同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协同;第二是业务活动的协同;第三是战略层面的利益协同。不同主体为了共同的战略利益结成各种形式的主体联盟,在互补和共同进步的框架下形成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然后根据战略目标设置具体的业务发展目标和思路,最后围绕业务目标提出知识需求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目标。知识源于业务实践,知识创新的成果对业务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取得业务创新的知识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创新。
因为协同环境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互动,所以由此便在主体之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利益链、业务链和知识链,这三个链条分别代表跨主体、跨业务和跨知识库的协同活动机制。利益链是指在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中,各利益相关主体所结成的利益互补关系。业务链中主要包含产业链、供应链、客户关系链、生产过程链等内容。知识链中主要包含知识共享、转移,信息技术、智力资源整合等内容。在跨主体关系中,业务链和知识链分别承担着业务集成、整合、创新,及知识集成、整合、创新的重要任务。知识创新的需求来源于上层的战略发展和业务发展层,知识创新的成果又促进业务绩效和战略联盟整体效益的提高。
通过对知识协同的层次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知识协同所具有的多层次目标特征。除此之外,知识协同的产生和运转还具有一些原则性特征,如互补性特征、流程化特征、技术化特征等。
(1)互补性特征
形成知识协同关系的各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合作各方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受益。作为具有联盟性质的组织体系,其整体效用也得到了质的提高,即协同论中所讲的“1+1>2”情况。
(2)流程化特征
知识管理活动存在流程化的生命周期规律,如识别、获取、存储、传播和利用等环节。知识协同的流程包含了原有知识管理活动的规律特征,还强调与各组织的业务流程相结合,强调将知识管理流程融入到协同环境下多主体参与的大业务流程。
(3)技术化特征
知识协同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网络和网络社会的兴起,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知识协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网络环境,为知识流动、管理和创新提供了巨大便利。知识协同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支撑,基于传统技术手段和管理平台的知识协同通常存在效率低下和难以持续的情况。
4 结论
现有文献从各个领域和角度对知识协同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了解读和阐述,但知识协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基础理论和思想体系的研究仍较为薄弱。Reddy[31]指出知识协同思想还不存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之说。本文所提出的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与协同管理的融合发展,是知识管理、协同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结合。由于知识协同体系中包含了多要素集成和多学科方法论等多元结构,因此需要形成一套科学性和系统化的理论方法体系。因此,对知识协同的后续研究需要扎根于具体业务实践,在实践中对其相关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挖掘和总结,需要对知识协同的思想体系、内容结构和理论方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基础性和系统化的研究。
标签:协同理论论文; 协同创新论文; 流程管理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流程优化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知识体系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