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四一医院妇产科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目的 观察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接收的46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类型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实验组(23例:宫腔镜电切术)。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指症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粘膜下肌瘤
目前子宫粘膜下肌瘤因月经量多,患者继发贫血,故保守治疗效果差,临床传统手术治疗为传统开腹行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术,近年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对我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接收的46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分别给予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临床恢复情况,从而论证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23例患者,年龄32~58岁,中位年龄为(41.2±1.2)岁,肌瘤平均直径在(4.2±0.2)cm,分型:有6例为0型,有10例为I型,有7例为II型。对照组23例患者,年龄31~58岁,中位年龄为(41.1±1.2)岁,肌瘤平均直径在(4.1±0.2)cm,分型:有3例为O型,有13例为I型,有7例为II型。参与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平均直径、分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同意,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患者均符合子宫粘膜下肌瘤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排除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实验组患者行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患者月经干净3天至7天后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术前晚阴道内置入400ug的米索前列醇行宫颈准备。术时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而后扩张宫颈至10号,经宫颈置入宫腔电切镜,对0型(有蒂粘膜下肌瘤,未向基层扩展的粘膜下肌瘤)先用环形电极切断瘤蒂,而后将瘤体夹出;对于I型(无瘤蒂,向基层扩展且未超过50%的粘膜下肌瘤)以及II型(无瘤蒂,向基层扩展且超过50%的粘膜下肌瘤)先用环行电极于患者瘤体一侧或两侧切开肌瘤包膜,而后将肌瘤切碎取出,对于深埋于肌壁的病变组织,可给予适量缩宫素促使肌瘤宫腔内突出以便全部切除病变组织。瘤体组织切除切除完毕后,操作者应检查患者宫腔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排除瘤体残留以及子宫穿孔,并对切除的瘤体组织进行病检。
1.4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各项手术指症。
(2)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情况,治愈:患者术后月经量少,既往临床症状以及宫腔病变占位消失。显效:患者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既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宫腔病变占位缩小。无效:患者术后月经量未少,既往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宫腔病变占位未明显缩小甚至出现持续生长。
1.5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同时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则用均数±平均数表示,组间检验用t;计数资料用n/%进行表示,组间检验用χ2;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症,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耗时均少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症 [x±s、n]
2.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实验组 患者共有22例患者病情好转,对照组共有18例患者病情好转,实验组患者病情好转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n/%]
3讨论
子宫粘膜下肌瘤是常见妇科肿瘤,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机体内分泌失调以及子宫局部肌层对雌激素敏感有关,患者典型临床症状为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缩短,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致患者发生贫血、不孕甚至恶性癌变[2]。宫腔镜电切术与传统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整个治疗过程不需开腹,可减少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手术操作者通过宫腔镜观察患者宫腔内组织病变情况,其手术操作准确性提高,从而减少了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机体恢复时间[3]。宫腔镜电切术子宫无手术切口,患者术后短期即可怀孕,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子宫功能,术后不会影响患者卵巢功能,降低了术后开腹术后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率[4]。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1.52±7.62)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10.02±2.51)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8.62±2.65)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5±1.25)天,实验组患者各项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实验组患者共有22例患者好转,好转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影.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疗效探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1):79-80.
[2]黄仕美.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48-49.
[3]覃丽锦.系统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用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9):9,11.
作者简介:孙养玲(1970-),女,副主任医师,本科。
论文作者:孙养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患者论文; 肌瘤论文; 术后论文; 粘膜论文; 子宫论文; 实验组论文; 首次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