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劳动教育论文_孙华玲

实施新劳动教育论文_孙华玲

孙华玲 青岛西海岸新区兰亭小学 山东 青岛 2664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4-00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的现状,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这是当前基层学校与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初步探讨: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义劳动教育

做任何事情理念的转变极其重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青岛市教育局专门印发《关于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意见》、新区教体局也把劳动教育作为年度工作重点项目,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引起教育人的深深思考。

什么是劳动?什么是劳动教育?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把劳动等同于传统农具的应用,人们对劳动、劳动教育的认识,大都还停留在整理、清扫、种植、养殖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形式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新的行业领域的出现,发展的转型,劳动的内容、类别和范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丰富与拓展,为此我们对传统意义的劳动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提出新劳动教育,并把探索实施“新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项目。

二、初步梳理劳动类别,开展劳动实践探索

1.基本生活类劳动:主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整理床铺、收拾碗筷等家务劳动,以及学生在学校的整理桌凳、清扫教室卫生等校内劳动,依托《道德与法治》学科、班会及在家做家务等途径落实,依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最美小主人班级文化建设落实。

2.美好生活类劳动: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各种中西点心制作、饮料调制、插花艺术、布艺制作,已融入到不少家庭。有些制作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有所了解,日常生活中品尝过、体验过,但亲自实践的不多,对此孩子们期待学习的兴趣很高,借助七彩课堂邀请在这方面有专长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解、示范,指导孩子们动手尝试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合作,密切配合,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点心、调制而成的饮料、造型不一的插花,高兴与自豪溢于言表,美好生活是靠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教育潜移默化。

3.创新创意类劳动:学生中的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凝聚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成立了多个科技社团,组织校级科技比赛,人人动手,全员参与。同时,为在这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参赛的平台。学生丁泉赫等几名同学根据生活中的交通现象发明的《智能交通灯》,运用远程控制中心计算出上一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每个相同时段的通行情况,据此对下一时段的交通信号模式与通行时间作出调整。孩子们从学校、区市到全省,一直走向全国,荣获宋庆龄科技发明奖。一路走来,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成长了很多很多。

4.农事劳作类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谷雨前后、清明时节、五一劳动节、芒种前后、中秋等农时节气,孩子们跟随家人来到居住农村的爷爷奶奶家的农田,种植、除草、除虫、浇水、施肥、收获;有的来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采摘、种植体验基地,采摘、品尝新鲜的农产品,这些大大缩短了孩子们和农村的距离,拉近了和农民间的感情。自2019年,把五月份设为我校“新劳动教育”小达人活动月,充分利用五一假期,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加劳动,共享劳动的快乐,抓拍劳动过程、分享精彩的瞬间,抒写劳动的快乐。

5.志愿服务类劳动:以“我是兰亭最美小主人、美丽教室建设、笃行励志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遵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原则,从校级、年级、班级三个层面设置红领巾志愿服务岗位,让学生参与校内日常管理,引导学生自主、自理、自立,服务他人、服务集体,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6.种植养殖类劳动:各类小绿植种植与管理,中草药的种植与功能研究,小动物饲养与管理等等。

三、校内外结合,职业角色认知体验

在周四七彩课程超市、校内托管服务时间,邀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医生、警察、公交司机、花艺师、面点师、书法名家、律师、救生员、心理咨询师、作家、科普专家等讲解熟悉的行业领域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发挥家委会的优势,让家长走进课堂传授劳动技术,让孩子们对这些职业有近距离的初步认知。

校内搭建平台,让学生初始创业甘苦,诚信做人。六一节,组织孩子们开展跳蚤市场嘉年华,感受创业的乐趣。本着“你的多余,我的需要”理念,通过旧物循环利用、以物换物和以钱换物的方式,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并在交易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市场经济,体验“公平买卖”、“劳动快乐”。通过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也初步了解商品流通的基本原理。

走出校园,走进各行各业,开展浸润式体验。组织孩子们来到琅耶瓷体验中心观看陶艺师的制作过程,感受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学生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做瓦当、制瓷杯,现场体验制作过程,体验劳动创造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孩子们来到青岛世博园利用地图寻找活动地标,制作石头画,感受劳动的激情与快乐。走进中德生态园,感受中德建筑的不同魅力,了解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走进青岛东方影都影视旅游研学基地和电影博物馆,了解电影的发展,了解一部电影除了导演、编剧、演员,还有许多在幕后承担不同岗位默默付出的劳动者……

以研学活动为载体多种形式创新“新劳动教育”,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做中学,学中思。走进红色革命老区寻访,听老党员爷爷讲述战火纷飞年代发生的革命故事,帮助老党员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通过劳动向革命先辈致敬,激励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励志报国,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到张家楼生态种植园、青岛世博园、藏马山实践基地、日照航空航天科技科技馆、日照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园等研学基地,观看、体验蔬菜种植和采摘,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

组织不同规模的公益志愿服务类实践活动,走进雷锋纪念馆,走进城市阳台,走进老人福利院,在沙滩环境清理、尊老爱老公益服务中,孩子们感受到劳动可以让世界共美好,给他人、给自己带来快乐,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展“小手拉大手,一起做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和环保工人一起清理社区的小广告,通过劳动实践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美化社区的感情,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在亲身经历中孩子们习得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四、落实家务劳动,让参加劳动成为习惯

家庭中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长不关注劳动、不舍的学生劳动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劳动习惯。家校携手,将洗碗、洗衣、扫地、整理床铺、烹饪简单家常菜等家务作为必修项目,以”我是家庭小主人”活动为载体,引导孩子们做有效的家庭成员,家务活要共同承担,引导学生在家庭中练习落实,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重大节日、寒暑假放假前,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假前劳动教育与指导。如在低年级,开展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班会课,首先安排孩子们阅读关于“快乐劳动”的绘本故事《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花婆婆》,孩子们读着妙趣横生的故事,劳动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而后引入班会主题:“马上要到假期了,爸爸妈妈要上班,你们就是家里的主人了。想想作为一家之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请孩子们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罗列出来,大部分学生填的是扫地、擦桌子、洗碗等等。学生年龄较小,只要求孩子每日承担一两项家务劳动。班会的最后环节,教师指导孩子们将要做的家务劳动与寒假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制定成一份寒假计划,张贴在家里的显著位置,每日对照着落实完成。教师结合积分制奖励机制,随时关注完成家务的孩子,孩子们也能从家长处得到一定的积分奖励。假期结束,经过家长们的配合与指导,大部分孩子都学习了较强的劳动技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正常生活。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不串门、少出行,孩子们与父母天天在一起,就进行及时调整,把“大手牵小手,家务一起做”作为重点项目,按系列让孩子们向家长学习家务整理、家居卫生清理、美味佳肴制作、中西点心烘焙、手工创意制作等等,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通过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及时展示孩子们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家长们普遍反应:孩子在家里做家务的积极性很高,假期生活过的充实而富有生活味。新劳动教育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就感,家庭小主人的意识日益增强。

五、打通学科壁垒,放大劳动成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美术学科、语文学科、科学学科等都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打破学科壁垒,深化研究,寻找契合点,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有机结合,激发劳动兴趣。如:学生参加劳动体验后不一定马上写作文,但学生在缺乏习作素材,写作思路闭塞、无事可写、无处下手时,教师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开展一定的劳动实践,丰富习作素材,也会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有滋味。在新劳动教育中让孩子们获得生活体验、生活乐趣,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劳动中磨炼意志、提升品质,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也是新劳动教育担负的初心与使命。

论文作者:孙华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实施新劳动教育论文_孙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