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6200
摘要:目的:本文着重对颅底脊索瘤的CT以及核磁共振的成像影像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其诊断特性以及在临床应用中所产生的价值。方法:选取某市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前往就诊的患者20例,这20例患者中均患有颅底脊索瘤疾病。另外又从中选取了患有侵犯颅底鼻咽癌的病患15例,患有垂体瘤的患者8例,将上述这些患者进行对比,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了CT以及核磁共振(MRI)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了检查,其中有9例患有颅底脊索瘤的患者又进行了核磁共振在多层面的重建检查。结果:从检查结果来看,MRI能够将患有肿瘤的位置检查出来,并且对比MRI与CT,前者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后者。但是在颅底中线骨质的破坏程度上来看,CT以及MRI基本上具有相似的破坏程度。通过MRI能够将肿瘤以及侵犯范围的位置显示出来。结论:将核磁共振在多层面的构建应用于患有颅底脊索瘤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颅底;脊索瘤;核磁共振;影像分析
在颅底脊索的残余组织处,经常会患有颅底脊索瘤这一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极为严重的损伤,主要会对患者的颅底骨质以及颅神经产生严重的影响,侵犯了患者的健康。某市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就接收了患有颅底脊索瘤的患者若干例,为了探究核磁共振在治疗这一疾病中的临床价值,随机在某市院选取了患有这一疾病的患者20例,并且对他们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希望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核磁共振的方式能够对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一定的帮助。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某市院共收治患有颅底脊索瘤的患者若干例,其中随机选取20例为实验对象,在这2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为男性,有8例患者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5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5岁。计算2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2±2.5)岁,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因为病情程度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并发症也各不相同。但是无一例外的产生并发症。其中有3例患者的视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有2例患者在一侧具有外展神经麻痹的现象,还有4例患者的听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现象。另外,又选取了8例患有垂体瘤的患者以及15例患有颅底鼻咽癌的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有13例患者为男性,有10例患者为女性,其中患者年龄最大的为69岁,年龄最小的为32岁,平均年龄为(51.2±2.3)岁。
1.2治疗方法
某市院主要对上述的43例患者在手术前进行了CT扫描以及进行核磁共振的检查,在CT扫描检查中,主要应用的设备为螺旋CT机等,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超导核磁共振的成像仪设备,通过在颅底脊索瘤进行CT扫描以及核磁共振的检查,将二者进行对比,并且采用肿瘤T1加权以及T2加权的方式将二者进行对比与分析。
1.3统计学意义
本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是经过SPSS17.0软件进行计算后得出的,并且采用t对数据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检验,采用x2的方式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如果p<0.05,那么就说明上述数据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颅底脊索瘤CT平扫的密度远远的小于脑白质,并且表现出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增强了后中度的强化,20例患者中出现了3例瘤内见散在的点状钙化,钙化率为15%。从CT影响上观察巧例肿块边界不清晰,对于肿瘤边缘和正常软组织的界限不好区分,只有5例肿块边缘比较清晰,轮廓也比较鲜明,在肿瘤的周围可以看见肿瘤包膜。在MRI影像上,肿瘤的边缘清晰可见,轮廓呈现出叶状的实型肿块,T1加权呈现出均匀的低信号以及混杂信号,T2加权则表现出比较强的高信号,这种增强后的信号使得增强后肿瘤明显的强化。
颅底脊索瘤T2加权信号强度明显高于颅底侵犯鼻咽癌和垂体瘤(p<0.01),鼻咽癌与垂体瘤间T2加权信号差别无统计学意义(α=0.05),具体的数据见表1。
3、讨论
综上所述,在经过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后可知,颅底脊索瘤是一种对组织产生严重损伤的疾病,将其与鼻咽癌以及垂体瘤进行对比,在运用CT进行检查后可以的发现,在成像上二者的差别性不大,在颅底软组织的位置上都会出现肿块,并且还极容易受到溶骨性骨质破坏的影响。但是如果对其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后,效果就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T2加权信号中,明显具有高信号的存在,T1加权低信号并没有较为显著的变化。因此可以运用T2加权高信号对鼻咽癌、垂体瘤以及颅底脊索瘤进行对比,因为颅底脊索瘤在组织学上的特征更多都是从T2加权高信号中得来的。
在显示肿瘤部位过程中,CT和MRI的作用差不多,但是在显示侵犯部位的时候,MRI的效果明显的优于CT,在这2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的肿瘤发生在蝶鞍和斜坡,CT和MRI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较大,向前侵人了蝶窦和后组筛窦,向后侵入了桥前池,并且肿瘤侵犯到了鞍上池,压迫着视神经,对于15例鼻咽癌患者,有5例患者的肿瘤侵人了咽旁间隙。对于8例垂体瘤患者,在这些患者中3例患者的肿瘤侵人到了岩尖和枕大孔前缘,并且有1例患者的颅神经受到了压迫。颅底脊索瘤容易对患者的颅底神经进行侵犯,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对脑神经的渐进性损害,会引起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说患者的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而在一般的文献报道中对于颅底脊索瘤的分型观点也较多,这些观点主要建立在临床表现、X线平片和平常的手术等的基础上,在这些分型中,都会选择将鞍区型和斜坡型分为两种情况。这种分型缺乏一定的影像资料,存在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在上面的资料回顾中通过核磁共振,对于肿瘤的部位和侵犯部位都有了一定的反映。
经过以上的资料回顾和分析,我们发现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所形成的影像中,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价值,对于核磁共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多层面重建,这对于核磁共振临床发挥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颜高姝,黄丹丹,王捷.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现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0(05)
[2]赵海,李强,张建生.颅底脊索瘤认识的新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07)
[3]栾世海,孙琳琳,鲍伟民,杨伯捷,陈宏,毛颖,曹晓运.儿童及青少年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04)
论文作者:郭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脊索论文; 患者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肿瘤论文; 鼻咽癌论文; 信号论文; 肿块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