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前,给心灵减减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末论文,心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的主旋律
人际压力让他沉默寡言
13岁的他,个头瘦小,爱贴着墙根走路,让人见了便打心眼里心疼这个孩子。一年前,他被送进精神诊疗医院,成为这里年纪最小的抑郁症患者。人们大多很难想象得到,这个沉默内向的孩子曾经是爸妈的“开心果”,幼年时的他活泼得像只小猴子。
一切改变始于一场家庭变故。那时他刚上小学,父母因感情破裂而离异,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亲情的缺失使他没有归属感,渐渐地,他的性情变得敏感多疑,这一点在与人相处时尤为明显。升入初中后,人际关系的紧张让他倍感压力,有时好朋友的一句玩笑话,或是同学不经意间淡淡的态度,这些小事都会让他感觉很受伤。不懂如何处理人际问题的他,索性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像只乌龟蜷缩在自己小小的壳内,独自承受着内心巨大的压力。
压力之所以堆积,是因为太过在意一件事,并且内心封锁了排解压力的出口。例如他,太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又不知如何回应,只能压抑着情绪不去面对人际压力,结果长期下来,这座“压力山”大到足以压垮他。
学习压力是座“五指山”
当今时代最难当的是乞丐?不是,乞丐虽可怜,但只知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是明星?也不是,演艺圈的路程虽艰难,但这是明星的历练。告诉你们吧,是学生。
为什么,虽说我们学生的生活不错,但是我们压力大,父母和老师的南无阿弥陀佛,磨得我的耳朵都起茧子了,不是我们不听,而是压力本来就很大的我们,听到那些念叨犹如孙悟空听到紧箍咒。
大人们老拿我们的叛逆期来说事,这是我们的青春期,我们也很迷茫,也需要帮助。其实只希望你们能给我们点空间,一点点就行。我们还希望你们跟我们交朋友,就像尊重朋友那样尊重我们,开心的能够分享、不开心的能够分担,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彼此相信、相互理解。你们能做到吗?
我们早恋是不对,但是你们能在工作空闲时来陪陪我们,给点温暖吗?也许,内心温暖的我们便不再早恋。
家长和老师们,学生的压力大,请你们拿走压在我们身上的“五指山”吧!
浮世绘
在高考强风中“不动如山”
如果说,高考压力像猛烈的风一样,那么可以说,无数考生、家长、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被这阵风吹得摇摇晃晃了。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减压就可以理解为,如何化解这阵风吹来的力量。
兵法家秘诀一不动如山
日本战国时代强人辈出,我最喜欢的一个强人叫武田信玄,他被誉为“战国第一兵法家”,其兵法秘诀概括为“四如真言”,即《孙子兵法》的四句话“疾如风,徐如林,侵掠似火,不动如山”。
每到打仗时,武田信玄都会搬一张军凳坐在军中,不管遭遇到什么情形,他都是“不动如山”。并且,很多时候,他会坐在士兵们都能看到的地方。
主帅“不动如山”,这会让士兵们的心非常踏实,于是不管战争中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士兵们的信心也“不动如山”,即便出现了摇动,但只要回头看看主帅仍然岿然不动,他们的信心也会坚定下来。
回想起来,我初中的班主任就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而令我们班创造了中考的奇迹。
当时在我们那里,中考压力比高考大,尤其是升初三后,一下子有两百多名复读生进入学校复读,这给应届生造成了巨大压力,毕竟,他们都是重复学了很多次的,有的初中已读到第9年。这种心理压力压垮了大多数应届生。
我的班主任极力给我们应届生打气,他一遍遍对应届生说:“别怕!好学生读一次初三就可以了,他们读那么多遍,没什么了不起!”
同时,他也给班里的复读生减压,一遍遍对他们说:“放轻松点,你们的知识水平够了,现在就是要提高你们的考试水平!你们需要的是学会放松,而不是继续傻学习!”
他不是光说,还会带动全班人去玩。冬天下雪了,他把我们赶出去打雪仗,他带头打。有时,他还会带一些学生去打乒乓球或篮球。
他就像武田信玄一样,做到了在考试战争中“不动如山”,结果我们这些小兵就信心十足。中考时,年级8个班中只有我们一个班有应届生考上中专、师范和重点高中,且我们一个班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和其他7个班的总数差不多。
放松,但不是放纵
我一位朋友谈到她女儿有一次超水平发挥,原因就是她非常放松。那是一次升级考试,她很焦虑,因看到女儿似乎根本没把考试当回事,并且根本不听她督促,最后就像是一边嚼口香糖一边上考场似的,但最后几乎每一科都是超水平发挥。
现在,她女儿在高考前读起了小说,而且常常一读就到凌晨1点,这让她非常焦虑。再问她女儿的其他一些情况,我的判断是,她女儿的心被高考这股强风严重摇动了,她想给自己放松,于是选择了读小说这种做法。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尤其是读到凌晨1点钟,这已不是放松,而是有些放纵了。
放纵,可以说是一种过于放松,而在这种关键时刻之所以选择过于放松的做法,是因为她的心处在相反的一端——过于紧张。她想逃避这种紧张感,于是走向了紧张感的对立面。但放纵的程度有多少,紧张的程度也就是多少。
不过,她想给自己放松的动力很好。作为她的妈妈,不妨给女儿做一些放松的工作。
但假若自己都被高考风吹得摇摇晃晃,那么劝女儿放松就难有效果。因为这时她意识上传递的信号是放松,但潜意识中传递的信号——如情绪——却是焦虑和紧张。
她怎么可以在这股风中定下来呢?本来,她想在6月份请假一个月,做女儿的全职保姆。但现在她决定试试“不动如山”,只做一些必要的照顾,多数时候她还是该干啥干啥。等她有了这种心态,她再劝女儿放松就可以收到效果了。
至少某些时刻不奉献给高考
被高考风强烈摇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恨不得将高考前的每一秒都用到冲刺上。
据我所知,许多学校到了这个时候,作息制度都变得紧张起来,而且老师们更爱拖堂,以至于考生在上厕所和吃饭时都是一路小跑。
重新恢复平衡,让自己在高考风中稳稳地站住,这在高考前的心理战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一个考生给我写信说,一方面,他想每一分每一秒都为高考服务,但另一方面,他又异常讨厌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似乎将高考拔到一个最高的高度,这令他很想笑。
我回信给他说,他可以试试每一天都有一会儿从“一切为了高考”这种状态中抽离出来,甚至他可以将这一点弄成一个制度,例如,每天中午有15分钟完全不理会高考,至于做什么他可以自己决定;每一周他可以有稍长一段时间从高考中抽离,如有一两个小时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他又回信给我说,一开始他害怕我这些建议,但后来一想,觉得这样做会令他的心很定,所以他决定这样做。并且,他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在高考前十几天时过18岁生日。在以前,他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可以拿出一个晚上甚至一天的时间,来好好过一下成人这天的生日。
高考真是无比重要的时刻,虽然这真的有点荒诞意味儿。但是,即便就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必将高考前每一分每一秒都奉献给高考。真正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不妨试试向武田信玄学习——至少有时候可以“不动如山”!
专家支招
学会调整,压力也是动力
提起压力,可能许多人会皱紧眉头,学生压力大更是普遍且紧迫的问题。有压力一定是坏事吗?如何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我们特别采访了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熊汉忠,来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熊博士提出,如果方法得当,压力也能转化成动力。
“谁没有压力?现在就有人说幼儿园的孩子都有压力了。”熊汉忠博士有着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他发现近些年人们的压力有增无减,因压力导致的极端行为和事件增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正确的引导。
现在有很多人觉得压力不好,最好是没有压力,熊博士解释称这些都是误区,从心理专业的角度而言,压力是中性的,不存在好或坏。有些中学生自理能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欠缺,有了压力就能促进他的各种潜能的发挥,压力也就变成动力了,所以,要多从积极的角度去挖掘压力中更有用的东西。很多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会成长,这种正向作用大家也不要忽略它。
“压力和我们是共存的,要把它作为一个朋友来对待,要学会和压力做朋友。”熊博士说,压力过重时,我们身体会出现信号,比如,生理上的发烧、感冒,心理上的情绪低落、发脾气、记忆力减退,行为上的早恋、逃课、同学关系紧张等,这些信号会提醒我们该在哪些地方做调整,这时也就需要释放一些压力才会更有动力。
可见,有压力并非坏事,但压力过量时,我们还需要适当缓解压力。熊博士给大家介绍了缓解压力的3个要点:
1.学会放松很重要。放松,就是你的身体、心理同时感觉很舒服。放松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无论是打球、听音乐、睡觉、散步,还是找同学聊天、吃点好吃的、看部电影、做个深呼吸,都是自我奖励,都能达到放松的效果。每个人要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这就是放松。
2.要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有充分的、能享受的业余爱好和兴趣。这样一来,有压力时投入到你所喜欢的事情里面去,就能使压力得以缓解。切忌让兴趣爱好流于形式,把它当成任务来做,否则会造成一种负担。
3.能够合理、及时地表达特别重要。很多人不会表达,不能表达,一有压力就憋在心里,最后形成更大的压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人际关系方面压力过大时,表达一定要对事不对人。宣泄压力的方式要合理,不要单纯地表达愤怒。减压的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即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不造成任何伤害,二是要确实感觉到放松。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减压方式,往往会产生心理代价,不但不能减轻压力,还会带来新的循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