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抒情论文,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明确文体,品读鉴赏 应试作文,必须符合“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同时高考作文也不是一般文章,可以任由读者凭一己好恶来评判,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高考作文必须接受特定评分细则的衡量。所以,指导抒情散文写作的第一步,应让学生明确其基本文体特点: 一是抒情散文以抒发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作者往往将所抒发的情感具象化: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 二是抒情散文更注重对文字的精雕细琢,注重追求字面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内涵,让文字游离于一种心情的排遣或宣泄中,如同一个人散步一样,既可以释放心情又能拿捏住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将文字的灵动轻盈发挥到极致,产生虚实相生的妙境,耐人寻味。 但是,对于抒情散文文体特点的明确,不能靠教师简单地告知,而是要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体悟。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范文。笔者布置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对高二阶段学过的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重新品读,比较各类散文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异同,重点品味抒情散文板块的语言,体会文本的抒情性。如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对一朵花微笑》,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美]埃尔文·怀特的《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可从这几篇文章中选择一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些鉴赏性小片段。如魏辛然同学赏析《寒风吹彻》时写道: 刘亮程的语言往往平中见奇,蕴含哲理,极耐细品。如“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就很是平朴,但韵味深浓。“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越是咀嚼,越是耐人寻味:“那些年”,作者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通过品读鉴赏,学生基本上把握了抒情散文最根本的两个特点:文美,情真。冰心、周作人等把抒情散文称作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指其语言之美。除传情达意、形神兼备外,抒情散文的语言讲究韵律、节奏和辞采,讲究形式美、音乐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而真实的感情是此类文章的灵魂,“文中有我,重在抒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抒情散文胜在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 二、列举提纲,归纳套路 在归纳抒情散文套路上,笔者采用了列提纲的训练方法。布置学生课后为《荷塘月色》《春》《故乡的榕树》《草莓》等有代表写法的抒情散文列提纲,然后分组讨论归纳抒情散文的一般套路。以优秀作品为例,归纳提炼套路的练习,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建构效力。布置的几篇文章,因为是学生学过或读过的相对熟悉的文章,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演练欲望。 经过讨论,并参照有关知识短文,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抒情散文的常用基本套路: 1.赏景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以“赏景式”套路创作时,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多样,如远近、高低、点面等;引发的联想要丰富,使文章显得空灵。如《荷塘月色》:文章开头点明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求静来到荷塘;然后依次细致地描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四周景色;接着又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习俗和诗词;最后回归现实,离开荷塘,回到家中。 2.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情索式”就是以情为线索,连缀景物,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处处借景抒情,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关键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若干点上来抒情。如《春》:文章开篇盼春,明朗、欢快,交代情的缘起;然后绘春,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展现了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春天,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欢欣鼓舞的心境,这是情的积蓄;接着由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一幅现实图画,颂扬了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由情至人;最后讴歌春天,把春天比喻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情的归结。 3.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 这种模式借联想来描写怀念中的景物,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反的另一景,寄寓作者的主要情感。这一模式可以抒发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是学生借鉴的重要套路。如《故乡的榕树》:首先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然后描绘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最后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4.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这种模式中的物往往喻人,并在篇末点旨,卒章显志。如《草莓》:在文中,“草莓”是引子,六月的草莓象征了青春年华,九月的草莓象征了成年时期。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引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叹,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以上归纳的常用套路只是一般路径,在熟练掌握抒情散文写法之后,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写作本来就“文无定法”,尤其是抒情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 三、逐点梳理,掌握技法 1.借助联想与想象,虚实相生,感情丰沛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如是说。因为散文的形散、自由,所以联想与想象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它使文章的思路更开阔,意境更深邃,增加了文章的容量。 学生可以从课内文本以及阅读的散文中找到大量实例。《荷塘月色》中联想到《采莲赋》,《春意挂上了树梢》中联想到苦难者的不幸,《大海和吹拂着的风》中联想到英雄梦、冒险梦、漂泊梦,《听听那冷雨》中联想到仓颉造字,想象瓦如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的美妙情形……作者在这些文本中把互不相干的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起来,或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其他景物,或由现在的景物想到类似景物,或由某一话题想到古今中外相关的人和事,或由抽象的符号、概念想到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读过的抒情散文几乎都有联想与想象,可以说如果缺少联想与想象,抒情散文将会显得单薄与苍白。 2.借助修辞和象征,化情为物,具体可感 直白的抒情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往往能化情为物,将情感转化为物象。例如笔者让学生以“思念”为话题写了一个抒情小片段: 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思念是七夕时银河上的那座鹊桥,中秋时圆桌旁那张空椅;思念是白发老母一次次默念儿女的名字,驼背老爸一遍遍擦拭着儿女照片的相框。 片段中浓浓的思念通过家书、乡井土、鹊桥、空椅、默念名字、擦拭相框这些具体的物象和动作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感人至深。同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又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美感,并能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感动读者。 3.借助细节描写,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怀念早逝的母亲,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兮。” 四、重视模仿,加强积累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在掌握了抒情散文特点、套路、技法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重视模仿,有片段模仿,有全文模仿。模仿的理想样板就是教科书所选的文本和模拟卷中精选的美文。 片段模仿主要是模仿抒情散文的语言,包括句式、选词、修辞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最为欣赏的语段进行模仿,出现不少成功之作。张杰同学模仿《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第2段,写出了这样的排比句: 村南村北,埂上垄间,哪一寸土地上没有父亲滴落的汗水?犁耙锄头,连枷簸箕,哪一件农具上没有父亲磨过的痕迹?田头路边,宅前屋后,哪一棵树上没有父亲殷殷的期望? 排比反问的句式把对父亲的赞美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全文模仿主要是模仿思路结构、表现手法。模拟卷中散文阅读材料《我爱白菜香》是一篇较好的范文。全文在结构上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白菜的外观、味道和作用,虚写与白菜有关的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象征手法,以清白朴实的白菜象征纯洁的人格。在完成阅读理解之后,笔者让学生从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仿写。因为有了对样本的深入理解,学生模仿起来不至于太难,一些学生模仿得较为成功,其中范琪同学写的《枣树花开》颇得范文的神韵。她在文中写道: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如羞怯女孩,只淡淡地笑;不多久,小黄伞似的花儿一小片一小片地缓缓地撑开,恰芳华少女,甚是俊俏;再后来,小花串一枝枝蔓延开,似华贵夫人,鹅黄细软,玉花灿烂,绿叶完全成了点缀,静听它婆婆细语,静观它娇羞浅笑。 那时的我便觉得外婆的日子,就像这树上的枣花,一朵朵善与美、一枝枝爱与真,开在外婆的心上。夏夜星空下,外婆经常为我讲故事讲到深夜;冬晨日出前,外婆已经为家人准备好丰盛早餐。枣花的心血凝成枣儿,默默地心甘情愿地积蓄着全部的甘甜,只为那红色的秋天;而为我摘枣的年迈的外婆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操劳付出着,只为那儿女的安康。 仿文结构上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枣花的各种形态色彩,虚写外婆的勤劳善良,抒发对外婆的怀念。 除了重视模仿,笔者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阅读散文大家的作品,分专题有针对性布置摘抄内容,要求学生写片段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如摘抄生动形象的写景段落,点评语言特点;摘抄富有感染力的抒情片段,点评抒情方式、句式运用等。这样在增加模仿样板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积累了写作的宽度和厚度。 五、展现个性,勇于创新 创新是散文的灵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语言上或思想上的创新,对散文来说都很重要,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入套之后更要出套,努力创新。读后写,模仿范文的内容、词句和手法,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写后读,文成再读书,拿自己的仿作与范文比较,找出欠缺,力争有所创新。 1.打造亮丽诗意的标题 常言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作文标题是评卷人第一眼扫视的对象,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一瞬间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于抒情散文来说,拟出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富有韵味的标题非常重要。 化虚为实是抒情散文拟题的重要手段,如“雨后初晴爱复苏”“今夜星光灿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白云·夕阳·歌声”等。这些文题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给读者创造出无限驰骋想象的空间。 引用、化用、借用是抒情散文拟题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文题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如“月是故乡明”“一蓑烟雨任平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化用中外名著、名人、名物拟题,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乌江悲风”“人在他乡不为客”等;借用歌名、歌词、广告拟题,带上流行元素,具有生动性和时代性,如“让我欢喜让我忧”“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活在春天里”等。 运用修辞拟题也可以使文题新颖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哭泣的母语”“帮助,是朵奇异的花”“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等。 2.谋求形式结构的新巧 抒情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需要采用便于抒情的形式,如书信体、对话体、第二人称、时空交错等,从而把所表达的内容以新颖的方式、巧妙的视觉效果展示出来,以求取得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在市二模考试中,张振基同学采用书信体写作,通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记录面临高考压力时的心路历程,表达“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要努力前行的信心。因为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全文抒情色彩浓郁,有强烈的感染力,得到了较高的分数。如他在文中写道: 亲爱的你知道,碳分子在常温下永远不能成为石墨,只有不怕高温和高压的锻造,才能生成金刚石。既然目前高考是你唯一的选择,那你只能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化压力为动力,这更能激发你跃跃欲试的热情;成功就在眼前,高考并不遥远,七彩的梦想更应成为你强大的动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待、亲友的关怀、肩负的责任、未来的呼唤,这些都不应成为你前进的包袱,而应是你力量的源泉。十几年了,你如春蚕一般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从某种程度来说,目的就是为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蜕变,希望你能承受住这场破茧化蝶的痛苦。这个过程无人能替代你,亲爱的你,为你就是为我呐喊加油。 3.展现感受体验的独特 作文创新的最高境界是“我手写我心”。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体现”,“‘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抒情散文尤其如此。精妙的语言、独特的体验方能彰显个性色彩。 一人一世界。在较为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笔者尽量去发掘学生各自的长处,引导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东西通过最佳方式展现出来。如王周同学爱好音乐,他没有刻意去背,却能熟记三百多首歌词,我就引导他在写作时化用歌词,使语言富有张力;王子晔同学学古筝,她对一些古典乐曲的领悟自然有她的独到之处,可以将之诉诸文字,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杨晶晶同学练体育,在训练中尝遍了酸痛苦辣,对汗水、泪水有比其他学生更深切的感受,也可以用文字倾诉她的痛与乐……这些独特体验是不可复制的,是他们珍贵的素材。如杨晶晶同学在习作《紫藤花未眠》一文中写道: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如右括号一般,朦朦胧胧的,校园笼罩在一片极其素淡的月华里,连微风吹过花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空中满是紫藤萝浓郁的甜甜的花香。我徘徊在紫嫣廊上,心里很沉重,像压了一块千钧巨石。那张考前模拟成绩单,薄薄的,甚是扎眼,又飘到了我的眼前。是我流的汗水不够多?汗渍变硬的衣裳否定了它。是我花的时间不够长?磨浅变薄的鞋底否定了它。还是我天生就不是打排球的命?我使劲摇头,想赶走这些想法。忽然,眼前的紫藤萝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月下,它像高贵的公主静静地绽放,宣示生命的尊贵,生命的光彩。花在夜间是不眠的。我突然醒悟,我有什么理由怀疑我的生命呢? 总之,虽然抒情散文写作难度大,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高,但只要让学生明确文体,归纳套路,掌握技法,重视模仿,勇于创新,涵养笔墨和心性,学会有个性地抒发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感悟,就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抒情美文。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初探_抒情散文论文
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初探_抒情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