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中医医院 湖南永州 425700
摘要:目的: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56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行椎体成形术,观察组2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观察,腰背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椎体高度丢失率、Cobb角等指标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远期疗效比较,骨折愈合时间、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脊柱骨折治疗中优先选择。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疗效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属于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老年人年龄日益增大致骨折疏松,脊柱BMD减少,一旦发生跌倒、撞碰,便有可能导致脊柱骨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我院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对降低临床致残率、促进患者身体健康,提高生存质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对临床资料作下述报道,以供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56例,男女比例31:25,年龄在57~78岁之间,平均年龄(64±5.72)岁;患者在术前均进行骨密度(BMD)测定,显示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并经其他相关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单个椎体骨折46例,2个及以上椎体骨折10例,其中L1骨折8例,L1合并L3骨折6例,L2合并L4骨折4例,L3骨折16例,T12骨折22例;5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以椎部疼痛、叩痛、坐起或站立痛为主,术前均经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椎,骨折椎体后壁无明显破损,均是经降钙素药、非类固醇抗炎药、卧床等保守治疗2周以上症状无明显缓解者。
将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选择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均是28例,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表现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通过调整位置使患者腰部处于过伸位,于C型臂X线机下透视定位,常规消毒铺巾和麻醉,于透视状态下对椎体前1/3处穿刺,待骨水泥拉丝后进行注射。
观察组28例患者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均行局部麻醉,采用左侧经椎弓根入路,在C型臂X线透视下对伤椎弓根穿刺点进行定位,定位于椎弓根体的1/2,将椎弓根影像外侧上缘定位为正位像,由椎弓根方向起穿刺至椎位后缘。待定位明确后抽出内芯置入导针,指向近椎体的前缘1/3处,经导针置入扩张及工作套管,扩大导针针道,接着置入装有内芯的骨水泥推注管。反复夯压骨道,将锐利骨折夯平后再次插入导针,依据椎体内导针的深度合理选择可扩张球囊并置入,使侧位球囊处于椎体的前下方,由后上朝前下的方向倾斜,于球囊内缓慢注入碘海醇注射液,观察椎体复位满意后停止注入。将球囊取出,在X线机透视下将团状期的骨水泥由工作通道推注入椎体,骨水泥推注量控制在1.5~7.5ml,推注后应用骨水泥推注管对骨水泥夯压直至完全固化[1]。针对多个椎体骨折患者,按照如上步骤,将C型臂X线机平移后继续对伤椎进行手术。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评价手术治疗效果:⑴腰背疼痛改善情况评价。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进行术后疼痛改善情况评分,CR(完全缓解):临床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生活完全自理;PR(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不用再口服止痛剂,生活大部分可自理;MP(轻微缓解):时有疼痛症状,需口服止痛剂止痛,生活部分可自理;NR(无缓解):疼痛无明显缓解。⑵椎体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测量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病椎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并测量相邻上下椎体相应部位高度,取平均值作为正常椎体高度。椎体高度丢失率=(正常椎体高度-病椎椎体高度)÷正常椎体高度×100%;Cobb角=病椎上一椎体上终板与病椎下一椎体下终板连线之间的夹角。⑶骨折愈合时间与骨水泥渗漏率。通过后期随访,评价患者的远期疗效,包括骨折愈合时间与骨水泥渗漏率等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后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对腰背疼痛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疼痛总改善率=(CR+PR)÷组例数×100%
2.2两组椎体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的比较
对两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进行比较,观察组椎体高度丢失率与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远期疗效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分析,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46±7.28)d、14.29%(4/28);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43±6.85)d、10.71%(3/28);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受压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3.讨论
临床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时,除了非手术保守治疗方法外,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经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术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虽然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操作较为相似,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是,与椎体成形术相比,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弓根的穿刺,于塌陷终板下方置入可扩张球囊,从而起到抬升终板、恢复椎体高度、减少渗漏、矫正后凸畸形、降低脊髓损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注入骨水泥来强化椎体,便能有效地减少椎体高度丢失率,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缓解腰背部疼痛,最终达到降低手术风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弥补椎体成形术缺点的目的[2-3]。
总而言之,采用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均能获得理想的疗效,但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与椎体高度丢失率要优于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前者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洪财.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374-375.
[2]杨强,韩凌翔.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4,21(21):134-135.
[3]黄益奖,等.过伸体位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 病的临床疗效[J].脊柱外科杂志,2014,12(4):235-238.
论文作者:陈海兵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5
标签:椎体论文; 脊柱论文; 患者论文; 成形术论文; 两组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高度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