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四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根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的系统阐述,已经广为人知。特别是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更加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成熟程度,具体展示了这个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党的十四大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高度,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然如此,江泽民为何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又一次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呢?重新强调这个理论有哪些现实根据呢?
首先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是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世人所瞩目。江泽民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党的十五大的主题。因而,在这样的大会上重新强调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邓小平理论中“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内容立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如何进行这种改革?为什么要开放?怎样开放?如此等等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都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才能得到完满的解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百年不动摇。可见,十五大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由这一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其次是开拓前进的需要。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明确认识这个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出发点,我们才能脚踏实地,不断赢得新的胜利。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说:“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什么是我们当前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些机遇?如何开拓进取?经济体制改革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如何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怎样才能切实加强?这些都必须从我们当前的现实条件出发。这个现实条件,既不同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时的条件也不同于新时期之初的条件。十五大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为了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清当前的现实条件,使继续胜利前进有一个坚实可靠的阵地,解决好实践主体的自我定位问题。
再次是统一思想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都要及时提出新的政策和措施。对于这些新政策、新措施,人们认识上一时不能统一,是正常的现象。但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是有些人总想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患有革命者容易患的急性病;其二是有些人对于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动辄查条条对本本,老是在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争论中兜圈子,不知“三个有利于”为何物。这两种人产生疑惑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丢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右”、特别是“左”的影响,不时干扰人们的思想,干扰人们前进的方向。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说得很明白:“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江泽民在此从总体上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起自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不发达状态,终至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也就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的历史任务:逐步摆脱这种不发达状态,逐步接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我们现在所立足的现实国情,即不发达状态,从根本上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留下的历史遗产,这个遗产是由不得我们自己来选择,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近2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摆脱不发达状态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距离完全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远的路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在此,江泽民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现代化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状态,首要表现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虽说在1995、1996两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似乎我们已不是农业国,但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状况没有大的改观。1996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6%,乡村人口中无疑绝大多数属于农业人口,而且城市人口中也有部分以农为业的人。这个比例表明,当前在我国仍然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农业人口比例的下降,农业劳动手段的逐步现代化,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这里,江泽民从经济社会化的程度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从理论方面来看,直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市场化才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仍然被笼罩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下。只有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后,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才算真正取得了完全意义上的合法地位。从实践方面来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规模经营,表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工业方面,由于占主导的国有大型企业走向市场面临重重困难,因而,“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还是一个必须经过很大努力也只是在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还包括“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这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有1.6亿, 尽管我国近两年以每年500万人左右的速度扫除文盲, 但同时每年又以百万计的速度产生新文盲和半文盲,仅就此而言,扫除文盲半文盲的任务相当艰巨。江泽民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是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一个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是该社会发达程度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宗旨的。邓小平所以提出一条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说到底,就是要更快地让人民由穷变富。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就具体勾画了人民由贫穷到比较富裕的具体目标和发展进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根本点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1996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5800万。考虑到随着城市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形成的下岗人员中难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农村中脱贫了的人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也可能返贫等一些具体情况,即使如1995、1996年那样每年以700万人左右的规模脱贫,我国要完全消灭贫穷, 解决温饱问题也是下世纪的事了。1996年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我国700美元,第三世界国家1100美元,全世界平均4400 美元,发达国家20000美元。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即使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处于绝对停滞状况(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我们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百分之百实现,那么,本世纪末,我们所实现的“小康”还达不到1996年第三世界国家的平均水平,下世纪中叶还不能达到1996年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足见要使我国“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确实是任重而道远。江泽民从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强调“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目标,深察民心,深合民意,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邓小平的有关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我国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也是历史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上实施了“有先有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增强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但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这是由总体不发达走向总体发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的现象。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地区间发展相对平衡。江泽民从地区发展方面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便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这种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江泽民从改革的视角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表明改革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对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我们既要坚定不移,但又不能操之过急。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思想道德、精神素质全面发展的阶段。邓小平说过,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上去,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而且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首要内容。江泽民从精神文明建设视角特别是从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状态视角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对于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近几个世界以来落后了,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华民族站了起来。但只有逐步缩小差距乃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才是真正的富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说得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江泽民立足于世界发展的高度,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任务,不仅使我们放眼世界,胸怀天下,而且大大增强了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这个问题如果只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回答,实在是太肤浅了,因为它有着极其深刻、极其具体、极其丰富的内容。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不仅从总体上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且还分别从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到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由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到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由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到逐步缩小差距,由旧的经济政治体制到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诸多视角具体地、全方位、多层次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动态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这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大大深化了人们对这个理论的理解,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
认真研读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些精辟论述,笔者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究竟有多长,现在说“至少需要一百年”。至多呢?不知道。试图对未来社会发展机械地规定具体时间本身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方面,无疑具有“补课”的性质。因此,我们一定要敢于和善于汲取资本主义制度下所积累的人类文明的一切进步成果,以便更好地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如果还有“恐资症”,便表明自己解放思想还没有到位。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建设精神文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过程。在这一方面,是不断积累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过程,更具有向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性质。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也就是说,我们要像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既要克服“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要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脚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理解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总结改革开放近20年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丰富经验,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十五大的一大贡献。这个纲领,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而提出的。
对纲领的经济方面,要特别指出两点。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的报告拓宽了人们对公有制的思路,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十五大没有为公有制为主体设定一个机械的比例,而是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继续发展,和公有制经济比翼齐飞。二是发展经济不能离开政治。这不仅表现在要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上,而且表现在要坚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就充分显示了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中国特色。
在政治方面,纲领中前所未有地强调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社会主义制度建立40年来,尤其是近20年,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现在无法可依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前进的严重障碍。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这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被突出地列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建设的基本纲领中,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征,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有效途径。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纲领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文化建设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我们的形象,我们的方向。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与科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要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发展文学艺术,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这里还要指出的是,把邓小平以前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纲领意义重大。它拓宽了文化建设的视野,提高了文化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时代特色,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性和超前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五大报告指明:“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当然就要努力执行这个纲领。反之,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不动摇,也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之管见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熟的领导核心的形成,前社会主义苏联的帮助等历史原因,避开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最终前途是进入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顺利发展的下一站也是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共时态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间的过渡社会形态。只要承认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承认它们是殊途同归的。不过,我们决不能抹煞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区别,即便就都要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来说,区别也是很大的。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过程,在实现转变之时要经历巨大的社会震荡。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通过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等自觉的努力,平和地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对于必定诞生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之资本主义社会“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
正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共时性,它们必定要在世界上有一个长期共存并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的历史时期。现在世界上搞社会主义的只是少数国家,并且还都是原本落后的国家。面对着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挑衅,学会生存进而发展,力争在竞争中赢得胜利,意义至关重大。我们绝不能沾沾自喜陶醉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邓小平曾多次讲过,现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这就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能够取代或已经高于资本主义的那个社会主义。
新时期,邓小平反复指出:“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2 〕这清楚地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马克思描述的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区别,此社会主义非彼社会主义。如果从马克思的片言只语出发,很容易把这种区别视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高级)阶段的区别。但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则不难看到:在落后国家基础上搞的社会主义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搞的社会主义是两种历史起点大不相同的社会主义,是在具体内涵和方针政策上大不相同的社会主义。更何况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到现在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一种理想。与其把在落后国家基础上搞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强拉硬拽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搞的而今只是一种理论的社会主义的高度,仅仅作为其“初级阶段”,还不如实事求是地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只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前的预备阶段,是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过渡阶段。
这是一种“此社会主义非彼社会主义”的视角转换。实现这种转换,将使我们不再简单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种种设想直接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作为政策加以推行,或者作为明天就要实现的理想,从而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左”的错误;将使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更加解放思想,在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和更大的进展;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更加充分的精神准备,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于此可见,这种视角转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第3卷,第225页。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邓小平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江泽民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