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的核政策与战略_核试验论文

论印度的核政策与战略_核试验论文

论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政策论文,核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核政策和核战略的演变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理论根源,并由国际环境、印度国家发展战略、印度核技术发展等诸因素所决定。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对南亚和国际安全有重要影响。

一、印度核政策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1947—1964):和平核政策与发展核能力并行

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奉行和平核政策,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公开承诺不谋求制造核武器,积极宣扬核裁军,主张全面禁止核试验。尼赫鲁政府这样做是有一些深刻原因的。

第一,尼赫鲁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发展出反对核武器的理想主义思想。印度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实现独立的。甘地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一生反对暴力。他坚决反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危险的核武器。1946年,他公开表明:“核武器是一项对科学的最残忍的应用,是对整个人类的摧残。”①作为圣雄甘地的忠实信徒,尼赫鲁受他的思想影响很大。尼赫鲁多次表达自己对核武器的深切忧虑:“它的使用威胁着人类和文明的生存……仅仅是一次爆炸,成百万的人都将失去生命,很多人会受到伤害,或许更多的人会被判‘死缓’,生活在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的阴影笼罩之下。”②

第二,尼赫鲁政府在印度独立后初期奉行优先发展经济、先经济后国防的发展战略。尼赫鲁将印度当时的首要任务定为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经济上自给自足。他指出:“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将继续使国际局势失去平衡,助长一些比较发达国家的侵略倾向。即使它保持政治上的独立,也不过是有名无实的,而经济上的控制将要落到别人手中。”③他认为,只有印度经济发展了,工业资源增加了,军队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尼赫鲁多次拒绝印度核科学家发展核武器的建议,但他也一直关注核的军事用途。1946年6月,尼赫鲁宣称:“我希望印度的科学家们将为了建设性目的而使用原子能。但如果印度受到威胁,它将不可避免地用一切手段来保卫自己。”④1956年1月,尼赫鲁宣布,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资源,印度将在3至4年内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⑤这是印度领导人首次就印度制造核武能力公开表态。

(二)第二阶段(1965—1974):准备与进行“和平核爆炸试验”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随着尼赫鲁政府更加重视增强硬实力和谋求战略边界,印度逐渐对发展核武器感兴趣。1961年1月9日,尼赫鲁宣称:“当制造原子武器对我们而言成为可能时,我们会逐步向它靠拢。”⑥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中败北后,国内爆发了关于核问题的公开辩论,尼赫鲁的反核武理想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1964年11月,新任总理巴哈杜尔·夏斯特里虽然公开表示继续反对发展核武器,但又赞成和平性质的核爆炸。⑦这是印度总理首次公开宣布赞成和平核爆炸。

1965年1月,印度在特朗贝原子能院建成第一个钚后处理厂。同年11月,夏斯特里批准由霍米·巴巴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实施地下核爆炸的计划”。从1967年开始,印度开始全力以赴准备核爆炸。巴巴原子研究中心全面承担发展核爆炸装置的任务。

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西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伦地区进行了首次核试验,代号为“笑佛”(Smiling Buddha)。印度政府宣称这是一次“和平核爆炸”,当量为1.2万吨。美国情报机构后来估算此次试验的实际当量在4千吨至6千吨之间。

(三)第三阶段(1975—1998年4月):暂停核试验与推进核武器化

在1974年5月进行首次核试验后,印度长期暂停核试验。其原因主要包括:1.无核武器国家进行核试验,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2.印度需要时间消化首次核试验获得的数据和发展新的核爆炸装置,以使核武器轻量化、小型化;3.印度需要时间发展核武器的运载工具;4.在南亚地区,印度拥有常规军力的绝对优势,也不面临超级大国和其他国家的核威胁,不具有继续进行核试验的紧迫感。

在这一阶段,印度政府执行“核门槛”政策和“最后一根导线”核战略。这一政策实际上是一种边缘政策,即通过民用核能计划秘密储存核武器材料和研究、开发核武器技术,但又不公开宣布拥有核武器,以便既在政治上不违背自称“不制造核武器”的立场,取得外交利益;同时又不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束缚,随时能做出核选择,从而保持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

(四)第四阶段(1998年5月至今):成为实际上的核武国家

冷战结束后,印度军界和政界一些人要求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呼声大大上升,他们企图以核武器来增强印度在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中的分量。到90年代中后期,印度的核武器技术也已逐渐成熟。

瓦杰帕伊政府上台后,为了增加对其内阁的支持率,争取长期执政,同时也为了保持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和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需要,于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在博克伦地区连续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印度原子能部宣布,5月11日三次试验爆炸当量分别为1.2万吨、4.5万吨和200吨;5月13日两次核试验爆炸当量分别为200吨和600吨。印度在48小时内进行五次核试验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通常进行核试验是获取并分析试验数据以后再改进和安排下一次试验。而印度没有按照上述规律,而是一次安排了五次试验。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遭到多次(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升级的)谴责,二是为了获取轰动的政治效应。

至此,印度的核武器由秘密研制转入公开发展。瓦杰帕伊公开宣称,印度已经拥有原子弹并建立了必要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因此印度已成为核武器拥有国。其后,印度又宣布实行“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1999年10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宣称,印度将继续实行确保国家“战略自主”的核武器政策。印度进行核试验后,大幅度增加了军费开支。2000年,印度国防开支比上年增加28.2%,达到135亿美元。

二、当前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的主要特点

(一)拒绝加入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但宣称支持真正核不扩散的目标

长期以来,印度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对非核国家是不公正的,带有歧视性,并批评该条约允许五个核武器国家进行纵向核扩散和有选择的横向核扩散,因此拒绝签署该条约。

印度也反对建立南亚无核武器区。建立南亚无核区问题一直得到国际社会的关心,也曾是很长时期联合国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1974年12月9日,联大通过第一个关于建立南亚无核武器区的决议。此后直到1997年,联大每年都要通过一个关于此问题的决议。这些决议认为,建立南亚无核区同在其他区域一样,将有助于增强该区域各国的安全,使其免受威胁使用或使用核武器的危害。决议敦促南亚各国继续为建立南亚无核区做出一切可能的努力,并且在此期间不要采取违背这项目标的任何行动。

在一般情况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这些决议草案的提案国。以1992年的联合国大会为例,巴基斯坦在介绍关于建立南亚无核武器区草案时指出,普遍核裁军这一共同目标将由于建立无核武器区而得到新的推动。它认为,南亚存在着使该地区走向实现无核武器区目标的必要条件。联合国大会以144票对3票,13票弃权通过该决议草案。印度等国投了反对票。印度在对其反对票作解释性发言时重申了对这一概念的保留意见,同时认为核裁军是一个全球问题,只能在全球范围加以解决。

在1998年5月的核试验后,印度宣布自愿暂停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印度外长辛格表示,印度将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不再进行核试验。但在美国参议院1999年10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印度对签署该条约采取不积极态度。

印度当然担心核武器在邻国和其他地区的扩散。2004年3月12日,瓦杰帕伊总理指出:“21世纪两大安全隐患是恐怖主义和核扩散。”⑧外交部长辛哈说:“虽然我们不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成员国,但我们赞同并支持条约更广泛意义上的不扩散目标,因为条约实施的脆弱和挫折同样对我们造成不利影响。”⑨瓦杰帕伊宣称:“印度支持真正核不扩散的目标。我们将根据自身的观点和利益来谋求实现这种目标。印度能够在核不扩散的多边合作框架内发挥积极作用。”⑩2007年1月,印度总理和俄罗斯总统共同表示:“印度和俄罗斯作为负责任的国家,致力于保证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包括与恐怖主义的可能联系)的共同目标。”(11)

(二)推动与巴基斯坦在军事与核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进程

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经常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同时,印巴都在发展核武器能力。双方都不愿意看到这种军事对峙或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导致大规模的战争,也不愿意看到各自的核设施因敌意或相互猜疑而遭到对方先发制人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印巴之间开始试探着在军事与核领域建立信任措施(CBMs),特别是80年代后半期以来,取得某些进展。这些措施在防止因意外事件而发生核交火或常规冲突升级为核冲突方面有一定作用。

1.承诺互不攻击对方的核设施。印度和巴基斯坦1985年同意互不攻击对方的核设施,1988年2月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该问题的条约,1991年起该条约生效。这一条约规定,双方每年都必须向对方通报己方核设施的地点,并保证不对对方的核设施进行攻击。从1992年起,每年1月1日,印巴两国政府都交换各自核设施的清单。

2.暂停核试验。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进行核试验后,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以及印度在常规军事力量上与巴基斯坦相比占有二比一的明显优势,印度宣布暂停核试验。巴基斯坦政府1998年6月11日宣布,决定单方面暂停核试验,并愿意与印度以及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一起,为使这一安排正式化做出“建设性的”努力。

3.事先通报导弹试验。1999年2月,印巴签署一项协议,规定两国今后进行任何导弹试验事先都要通知对方。迄今为止,双方都遵守了该协议。

4.在克什米尔地区实际控制线地区建立信任措施。1971年12月,印度出兵东巴,并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冲突。在联合国的敦促下,双方于12月17日实现停火。1972年7月2日,印巴签订《印巴两国政府关于双边关系的协定》(又称《西姆拉协定》),就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线达成协议,基本维持1949年《卡拉奇协定》规定的走向。该协定规定,印巴双方“将通过双方谈判的和平方式或双方同意的其他和平方式解决它们之间存在的分歧”。此后,印巴两国都宣布,应以《西姆拉协定》来指导两国关系。

1999年10月,穆沙拉夫上台后做出承诺,将所有额外部队从印巴边境撤到和平时期的驻扎地点。2000年,印度政府宣布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单方面停火。2004年初,瓦杰帕伊总理与穆沙拉夫总统在伊斯兰堡南盟首脑会议期间单独会晤并发表联合宣言,双方同意恢复中断六年的外秘级“全面对话”,从而启动了印巴和平进程。

(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保持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慑

1999年8月,在印度核试验后不久,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公布了印度核武器学说。该文件实际上概括了印度的核战略。

1.核战略目标:建立有效、可信的核威慑和在核威慑失败情况下的核报复能力,以阻止任何国家或实体对印度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2.核战略理论:确立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下的最低限度核威慑理论,强调核威慑力的中心原则是可信性、有效性和生存性,保证印度核力量在遭到第一次打击后具有生存能力和适当的报复能力,从而使潜在侵略者相信,任何对印度使用核武器的威胁或核攻击,必将遭到印度核武器的惩罚性报复。

3.核力量建设政策:建立一支与最低限度核威慑概念相适应的、有效的、多品种的、灵活的核力量,这支核力量是由陆基导弹、海基导弹和轰炸机构成的“三位一体”系统。

4.核力量使用政策:承诺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但是如果印度及其军队遭到核打击,将动用核武器进行惩罚性报复行动,给侵略者造成无法接受的损失。

5.核力量指挥与控制体系:动用核武器的权力仅属于总理等最高政治层;建立有效的、有生存能力的指挥与控制系统,以及有效的情报与早期预警能力。

6.核裁军与军控政策:核军备控制措施是国家安全政策的一部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印度的最基本承诺;全球可核查和非歧视性的核裁军是国家安全目标的一部分;印度愿意与其他核国家缔结禁止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并宣布对无核武器国家实行无条件的消极(negative)安全保证。

(四)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

印度1998年5月进行核试验后,致力于将核能力武器化并实现早日部署核武器,建立一支与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相适应的,由陆基导弹、海基导弹和轰炸机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1999年8月,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一位成员透露,预计印度核武器的部署将至少耗资160亿美元。

1.陆基导弹:印度把重点放在发展能够携带核弹头的陆基弹道导弹上,已先后研制成功射程为150公里的“大地”短程弹道导弹和“烈火”中程弹道导弹。“烈火”Ⅰ型导弹射程为700公里,采用两极火箭发动机,可以装载在公路或铁路机动发射架上。1999年8月,瓦杰帕伊称,印度将部署“烈火”Ⅱ型导弹。据外电报道,这种导弹射程3000公里,能够携带1000公斤核弹头或常规炸药有效载荷。2004年,该型导弹已部署在陆军335导弹团。印度还完成了对射程达3500公里的“烈火”Ⅲ型导弹的研制。1999年11月,国防国务部长辛格·拉瓦特说,印度很快将对“太阳”式弹道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该型导弹射程为5000公里。

2.海基导弹:印度正在研制“弩弓”(Dhanush)和“海洋”(Sagarika)两种海基弹道导弹。(12)“弩弓”是“大地”导弹的舰载型,射程为350公里。“海洋”是射程为300公里的潜射弹道导弹(SLBM),印度计划将其射程提高到1000至2500公里。印度正在建造核潜艇,计划建造6艘排水量为3500吨、共携带36枚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力争在2010年前形成海上潜射核打击能力。

3.空中核力量:印度可运载核武器的飞机包括:英法合作制造的“美洲虎”战斗轰炸机、法制“幻影2000”战斗轰炸机、俄制“米格-27”战斗轰炸机等。

三、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一)印度发展核武器成为南亚核军备竞赛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印巴分治以来,两国长期军事对峙。印度1998年5月11日和13日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对巴基斯坦国家安全造成很大压力。作为回应,巴基斯坦在同月28日和30日进行了六次核试验。这标志着印巴两国核军备竞赛由秘密转为公开化。

有学者认为,印度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模式有三种。第一种为静态模式:即印度只拥有不到100枚核弹头,但并未实战部署核武器;第二种为爬行增长模式:即印度拥有100—250枚核弹头,有限部署核武器,实行最低限度核威慑;第三种为强劲扩张模式:即印度拥有250枚以上核弹头,全面部署“三位一体”核武器,实行以“相互确保摧毁”为导向的有限核威慑。(13)

2004年11月1日,美国《防务新闻》透露印度国防部的消息来源称:“今后5—7年内印度将拥有300—400枚原子和热核弹头,将在海陆空三军部署。”(14)看来,印度核武器发展实际上采用了第三种强劲扩张模式。

巴基斯坦对印度发展核武器表示严重担忧。在印度1998年核试验后,巴方警告说,如果印度将其核能力武器化,巴基斯坦将被迫做出同样的选择。印度发展核武器成为印巴核军备竞赛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1998年核试验以来,印巴在核能力武器化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此外,印度在1998年5月11日发表的关于地下核试验的声明中宣称,今后如果必要的话,将进行次临界核试验,而这种试验将使其计算机模拟核试验能力得到加强。1998年9月21日,印度国防部长的科技顾问卡·拉姆说,印度5月份进行核试验时所得到的数据表明,印度今后有能力进行次临界核试验。(15)这表明,印度已具有在不进行核爆炸试验的情况下通过次临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的能力。1999年8月,印巴两国先后透露,它们各自都有能力制造中子弹。

(二)印巴相互核威慑有助于防止双方发生大规模常规战争,但也存在偶发性核战争的危险

1998年5月印巴核试验后,双方形成相互核威慑和核对抗态势。巴基斯坦为了抗衡印度的常规军事力量优势,认为它在必要时将首先使用核武器。印度和巴基斯坦相互核威慑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它有助于防止印巴之间发生大规模常规战争。例如,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印度认为克什米尔是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在印控地区成立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巴基斯坦则坚持克什米尔的归属应遵照克什米尔人的意愿,通过公民投票解决。小规模武装冲突和交火事件经常在两国边界地区发生,还不时出现重兵对峙、剑拔弩张的危机状态。1999年5月,印巴双方在卡尔吉尔地区爆发新的武装冲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双方伤亡总数超千人。由于国际社会非常担心这场冲突会导致印巴发生核战争,因此向两国施加了重大压力。同年7月11日,印巴军方就在该地区“脱离战斗”问题达成一致。此后,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

但另一方面,印度和巴基斯坦相互核威慑有导致偶发性核战争的危险。印巴各自的核武器指挥、控制与预警系统都不够完善,一方有可能因为这些系统中的缺陷而意外发射核导弹。而且,由于印巴之间距离很近,雷达发现导弹的预警时间只有很短的几十秒至几分钟,因此另一方很可能为了有效报复而迅速发射核导弹进行回击,从而导致意外核交火。

(三)美印核合作协议将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造成严重冲击

自50年代中期起,美国开始与印度进行核能合作,帮助印度建立核反应堆,向印度提供重水,并允许印度科学家到美国核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6)直到1974年印度进行核试验,美国才中断与印度的核能合作。

1998年5月核试验后,美国虽然对印度采取了一些制裁措施,但1999年在美国国会暂不实施对印度制裁的授权之下,克林顿政府解除了对印度的某些经济制裁。1998年11月,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发表文章,宣称“美国期望印度崛起成为一支全球性力量”。2000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南亚三国,将加强美印关系作为重点。访印期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两国决心在21世纪成为“怀着确保地区与国际安全的共同兴趣、肩负互为补充的责任的和平伙伴”。(17)

2005年3月,赖斯在访问新德里时表示“美国将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全球大国”。同时,布什政府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一反前几届美国政府对印核不扩散政策,决定恢复与印度的全面核能合作。2005年7月18日,美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将在民用核能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并勾画了合作的基本框架。2006年3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印度,双方就实施该民用核合作计划一事达成谅解。

美印核能合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美国承诺将努力实现与印度的全面民用核能合作,寻求国会同意修改美国的法律和政策,并与其盟国和友邦合作修改核供应国集团的出口控制准则,以便能与印度进行全面的民用核能合作和贸易。作为交换,印度承诺,将分阶段将民用与军用核设施和核计划分开,自愿将其民用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之下,并向该机构申报其民用核设施。印度还承诺签署和遵守关于民用核设施的附加议定书;继续单方面暂停核试验;与美国合作缔结《禁止生产武器用裂变材料条约》;禁止向尚未拥有浓缩和后处理技术的国家转让这些技术,并支持限制其扩散的国际努力;制定全面的出口控制立法;遵守《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及核供应国集团的准则;确保核材料和核技术的安全。(18)

国际社会可以理解印度需要发展核能,但在印度继续拒绝作为无核武器国家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也未触及印度核武器计划的情况下,美印核能合作计划要求修改核供应国集团出口控制准则和美国法律,将印度作为例外,以便向印度出口民用核技术、核材料和核设备,将影响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严肃性,使其出现双重标准。美印全面核能合作还可能有助于印度扩大核武库。美国前负责不扩散事务的国务院高级官员艾因霍恩认为,这将使印度制造核弹的能力从现在的每年6至10枚猛增到50枚左右,从而严重损害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2006年7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亨利·海德2006年美国—印度和平原子能合作法案》。其后,美国参议院也通过了该法案。但美印核能合作计划要真正付诸实施还有一段路要走。首先,美印必须签署一项民用核技术协议。现在,双方在此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其次,印度必须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一项保障监督协议。再次,印度必须使核供应国集团成员国一致同意在国际上给印度以美国在双边条件下愿意给它的待遇。这也并非易事。

(四)对中国国家安全形成某种潜在挑战

印度“烈火”Ⅱ型中程弹道导弹射程为3000公里,能够打到中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印度某些高级官员1998年曾宣称进行核试验主要是为了对付中国。这些对中印关系和中国国家安全有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有利于双方合作管理和消除两国安全关系中的负面因素和潜在挑战。由于中印两国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和不扩散核武器,两国核政策中的相似之处在增加。

注释:

①M.K.Gandhi,"With an English Journalist",Harijan,New Delhi,September 29,1946.

②Statement made by Nehru in Lok Sabha on April 2,1954.

③Prashant Agarwal,India' s Nuclear Development Plays and Policies:A Critical Analysis,Northern Book Center,New Delhi,1996,p.539.

④〔印〕阿索系卡·拉伊纳:《研究分析处——印度国外情报局真相》,英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年,第42页。

⑤Nehru,Selected Speeches,1959 63,vol.3,p.269.

⑥Spector L.S.,Mc. Donough G.,Mederios E.S.,Tracking Nuclear Proliferation:A Guide in Maps and Charts,CEIP,1995,p.89.

⑦P.P.Poulose,Perspectives of India ' s Nuclear Policy,New Delhi,Young Asia,1978,p.58.

⑧印度总理瓦杰帕伊2004年3月12日在《今日印度》2004年论坛开幕词:《未来印度——建设一个印度世纪》,引自吴永年等著:《21世纪印度外交新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⑨印度外交部长辛哈2004年3月12日在《今日印度》2004年论坛开幕词:《地域政治: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引自吴永年等著:《21世纪印度外交新论》,第323页。

⑩瓦杰帕伊2004年3月12日在《今日印度》2004年论坛开幕词,引自吴永年等著:《21世纪印度外交新论》,第316页。

(11)《印度共和国总理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开展合作的联合声明》,载《今日印度》,2007年第1期,第16页。

(12)〔日〕江畑谦介:《印度的核战略与核潜艇开发计划》,载日本《世界周报》,2000年4月18日。

(13)Rajesh Basrur and Stephen Cohen,"Bombs in Search of A Mission:India's Uncertain Nuclear Future",Michael Chambers,ed.,South Asia in 2020:Future Strategic Balances and Alliances,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nited States,Nov.2002,p.132.

(14)Defense News,the U.S.,Nov.1,2004,p.2.

(15)路透社新德里1998年9月21日电。

(16)Sharon Squassoni,"U.S.Nuclear Cooperation with India:Issues for Congress",CRS Report for Congress,July 29,2005,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Liberty of Congress.

(17)[美]阿莫斯·珀尔马特:《朝着美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载《华盛顿时报》,2000年9月12日。

(18)"Joint Statement Between President George W.Bush and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White House Press Release,July 18,2005,Washington,D.C.

标签:;  ;  ;  ;  ;  ;  ;  ;  ;  ;  ;  

论印度的核政策与战略_核试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