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_农民论文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_农民论文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发展论文,农村市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市场是我国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城市工业品在农村的销售,另一方面是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在城市的销售。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紧密相连,相互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城市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消费的高速增长之后,逐步趋于稳定,并开始向农村传递。国营工业企业产品在城市市场与三资企业产品、进口产品的竞争中,由于缺乏竞争能力,也需要占领广大的农村市场,摆脱目前产品销售不畅的困境。农村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重视农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和特点

研究和开拓农村市场,首先要了解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和特点。总的看来,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一)随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6年的1900元左右,增长了约14.2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约8.1%。随着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民的消费支出也迅速增加,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516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约10725亿元,增长了19.8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约9.9%。1995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约为1310元,比1990年增长1.24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约4.7%,1996年增长预计将加快;虽然全国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摩托车、大型家具的数量还不多,但增长速度却很高,1995年比1990年分别增长258%、318%、84%、73%、451%、133%,越来越多的农户还购买了录像机、照相机等高档消费品,装上了电话,沙发、大衣柜、写字台为主的高档家具也迅速增加。到1996年底,全国已有92%以上的农民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与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差距有所缩小。

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调整,虽然近期城市工业消费品总的销售形势不好,但在农村的销售却呈增长趋势。1995年城市和农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比上年增长26.6%;1996年预计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县以下的商品销售增长约为20.3%。如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很大一部分购买力要到城市实现,农村居民消费的实际增长还要高一些。据河北省统计局对农民购买15种耐用消费品的统计,每百户居民1995年购买的数量比1993年下降的只有2种,为黑白电视机和闹钟,增长幅度在40%以上的有沙发、自行车、电冰箱、电风扇、摩托车、手表、彩电、收录机8种,其中沙发、彩电、电冰箱、摩托车增长幅度最高。另据江苏省统计局对2200户城市居民和3300户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1996年上半年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为人均30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下降3.5%;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为9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6.3%,呈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在城市居民消费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之后,由于受城市市场传递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正处于提高档次和向城市看齐的发展阶段。预计“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吃的方面将更注重食物的营养和便利,穿的方面继续向成衣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住房则更讲究装饰和美化,烧将由煤制品、煤气、液化气代替传统的柴草和煤炭,高档耐用消费品将迅速进入家庭,交通通讯和文化娱乐将迅速扩张,总体水平稳步向小康目标迈进,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将进入小康生活水平。(二)我国农村市场人口多、地域广、市场容量大,目前消费水平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12亿人口中有9亿为农民,占总人口的76%,相当于欧洲总人口的5倍,加上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市场。西方很多企业家都把目光盯住中国,把投资的重点放在中国,其原因就在于看上了中国巨大潜在的农村市场。而我国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农村的购买力一直比较低,农村市场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不断增长,但全国农民在社会消费品购买额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1996年仍为43.6%左右。1995年底全国每百户农民家庭家用电器拥有率,彩电为16.9%、电冰箱为5.1%、洗衣机为16.8%,而同期城市居民这三种家用电器的拥有率分别为89.8%、69%和89%,分别相差73、64和72个百分点。如果中国2.3亿户农民都达到1995年城市家庭的家电拥有率,则中国农民需要彩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1.68亿台、1.47亿台、1.62亿台,相当于我国1995年彩电产量的10倍、冰箱产量的14倍、洗衣机产量的16倍。如果9亿农民都达到1995年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4倍,按每年增长10%计算,可使中国经济有10年的增长潜力。

农村市场的潜力还体现在农民对生产方面需求的增加。1995年全国农民人均用于生产性支出684元,比1990年增长1.6倍,高于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更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农用化肥、农药、薄膜、农用车和农机具一度成为我国农村市场销售的热点。据河北省统计局统计,1995年农民购买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小型及手扶拖拉机的数量,比1993年分别增长750%、140%、73.6%,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农用柴油、脱粒机、水泵、牲畜也都呈上升势头,增幅在30—98%之间。农民把购买农机具、良种、农业生产资料和新的农业技术等生产性支出放到了重要位置,预计1996年农民在生产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将继续增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与农业生产、加工、运输、服务有关的技术、生产资料,在农村的市场前景将看好,可开拓的市场潜力也很大。

(三)与农村的市场潜力相比,农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仍然不足。尽管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但农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仍然不足。近些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很低。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00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380元,城乡居民收入相比差2.30倍,比1985年相差1.7倍的差距又有所扩大。农民收入不但水平低,而且负担重。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纳税、上交集体承包任务、集体提留和摊派三项合计88.56元,比上年增加30.6%,1996年上升幅度将更大。再加上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达标升级活动,使农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降低。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拉大,城乡储蓄之比也逐步拉大。1985—1995年,城镇储蓄年均增长36.3%,农村增长27.1%。1978年城乡储蓄总额比为2.8∶1,1985年缩小为1.9∶1,到1995年扩大为3.78∶1。在1995年全社会结余购买力总额中,占全国人口76%的农民只占28%。

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看,1985—1995年,城镇居民消费提高了4.97倍,而农村居民只提高了3.02倍,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101.3%和59.6%。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479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395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由1978年的2.9∶1、1985年的2.3∶1,扩大到1995年的3.43∶1。1985—199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3%,而农村仅为3.9%。

(四)地区间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使农村市场需求的地区差异增大,农村市场的购买力也进一步受到制约。由于我国东部、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地区间农民的收入水平、购买力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存在巨大的差异。1980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8元、181元和172元,相互间收入差别并不很大。到199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到2127元、1403元和1061元,东部、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额分别扩大为1066元和724元,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出现由东向西逐级递减的趋势。199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的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东部地区为11.6%,而西部地区为64.1%。1995年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西部地区比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高3.5和8.2个百分点,在消费水平上比东部地区落后10年左右,常常是东部地区已过时的消费品,在中、西部地区刚刚兴起或还未兴起。东部地区农民绝大多数已经实现了小康生活标准,有相当多的农民步入了富裕型家庭行列,很多地区的农民已经达到或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贫困型家庭所占比重已经很低,而西部地区农民大多数还处在生活的温饱阶段,贫困型家庭所占比重还很高。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与城市市场已没有明显的差别,城市家庭已有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在这些地区的农村也已经普及,购买力已经失去了投向,而西部地区农民,由于收入水平过低,对高档消费品的购买力还没有形成,使农村市场的购买力在总体上受到制约,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加大。

(五)农村供销社经营不善,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产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农民对工业品的购买向县城集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发展很快,基层供销社也基本实行了承包经营,过去在农村由供销社一统天下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农民买商品,有“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的说法。由于农村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农村市场商品供应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家庭、个体、乡镇企业的产品占领了农村市场;二是农村商业主体经营转为个体后,由于农村的市场管理跟不上,个体商贩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使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流向农村,坑农事件时有发生。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虽然农村的商业网点比较多,但由于产品的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以及商品经营的一些特点,农民出于购物放心的考虑,购买高档消费品一般都到县城以上的商场购买。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可能会更明显,农民的相当一部分购买力要在县城实现。

(六)农副产品流通严重不畅,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城市市场,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脱节、农民“卖难”“买难”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相对发达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农民购买商品的方便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严重脱节的现象并没有消除,农民要想买到理想的商品和卖掉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并不容易。具体地说,一是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喜欢购买价格偏低和实用的商品。大中型企业一味追求满足城市的高档需求,甚至放弃对农村需要产品的生产及在农村的产品销售工作,农民难以买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结果是乡镇、村和家庭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比较严重的有服装、纺织、日用百货等。二是农副产品流通严重不畅,经常出现产品销售难、销售价格大幅度低于生产成本的现象,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而到城市消费者手中的农副产品价格又过高,甚至短缺。

二、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思路

农村市场涉及到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多方面的关系,开拓农村市场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研究出制定政策的思路。

(一)开拓农村市场的根本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1985年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八五”前三年扣除物价因素增长只有3—4%,1995年达到5%。如果以1985年城市进入家电消费热时的收入水平685元作为参考标准,1996年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后只有600元左右,与城市进入家电热时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差约15%。如果农村居民收入每年实际递增5%,再考虑到城市居民具有隐形收入和农村居民部分收入需要用于生产消费,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比1985年城市进入家电热时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实际相差7—8年的时间。从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看,由于支出的范围比较广,需要支付生产性投资、子女教育、医疗保险、赡养老人、建房等多方面的支出,与满足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开拓农村市场,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村各种不合理的摊派和收费,扩大农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需求扩大了,开拓农村市场才具备现实的基础。

(二)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民购买更多的工业品,首先必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帮助农民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使农民增加生产,产品得以实现。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农民收入的2/3以上都来源于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仍是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保证农民生产的产品销出去。近几年来,国家通过几次大幅度调整农副产品价格,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对先进的农业技术、信息、优良品种的需求增大,但从事农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仍然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而且,由于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流通环节严重不畅,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产品销售难的情况比较严重。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副产品的流通问题,使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建立一批类似日本的农协、欧洲的农民生产合作社及英国的市场公司,连接农民生产与城市消费或出口的中介组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保证农民的产品能够顺利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生产的风险。

(三)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是企业。农村市场能否开拓,最关键的是看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否适应农村市场的需求,能否销售到农民手里。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不同,一般需要价格低廉、功能齐全实用的产品,产品的档次不一定特别高,款式也不一定特别新。从目前情况看,工业产品特别是家用电器的设计和生产,忽略了面向我国农村现有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片面追求满足城市居民向更高层次产品追逐的要求,产品的价格、性能以及产品的适应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的需求层次和特点不相适应。这一方面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又使巨大的农村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因此,我国工业部门应根据这一特点,尽快生产出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

工商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必须增强市场意识,转变经营观念,真正按市场需求的变化,安排组织生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建立自己在农村市场的销售网络,搞好售后服务。国家要认真研究“九五”时期及2010年前农村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根据今后一个时期的市场需求,选择好开拓农村市场的突破口和支柱产业,并给予政策支持。

(四)搞好农村流通,重点要支持县级商业和供销社,发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中心,提高规模效益,规范市场秩序。由于农村购买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衣着等重要商品主要集中在县城,当前开拓农村市场应主要抓好县级商业的改革和发展。县级商业企业也要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要利用现有的商业设施,发展县与县商业之间的连锁经营,实行统一配送,统一进货,提高规模效益,树立商业信誉,建立产品的销售、维修、服务网络,使农民买、用都方便,将假冒伪劣产品排挤在农村市场之外;同时加大打假的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开拓农村市场,还要把工业品的销售与农产品的销售结合起来,把农民的买与卖结合起来。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工商企业可以与农民签订商品交换的合同。国有粮店、粮站要积极发展“两代一换”,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提供优质服务。供销社是负责农村市场的流通组织,开拓农村市场仍要发挥供销社及其乡镇网点的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包袱和经营机制的原因,难以承担其担负的责任,要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针,支持一些新型的农村流通组织搞好农村市场流通。

(五)开拓农村市场,必须重视引导农村消费。由于农村信息不灵,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落后,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对于农村消费,还需要通过舆论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产品,提高消费的质量,努力促进生产。对于引导农村消费的作用,决不能低估,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六)开拓农村市场,要与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为农民购买和使用工业品创造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在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正面临着从基本生活消费品消费向家用电器消费的转变,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限制了农村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市场开拓。使用家用电器首先要有电,目前我国虽然消灭了无电县,但大多数农村用电根本没有保证,经常是白天停电,夜里来电,冰箱、彩电都无法使用,或是虽然有电,但电价高达每度1—2元,农民用不起,或是电视缺乏插转台和电视节目。缺水,洗衣机也不能使用。交通不方便,农民的产品销不出去,也影响农民的收入。根据江苏省苏州市的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995年为4444元,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550元,但彩电普及率只有47%,冰箱普及率为37%,洗衣机普及率为66%,分别低于全国城市普及率42、30和21个百分点,所以要开拓农村市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民购买和使用工业品创造条件。

(七)要充分认识到开拓农村市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并重点在一些地区优先展开。由于我国目前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都比较落后,地区差别也大,开拓农村市场,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不可能通过一、二个政策在短期内就可见到成效,必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同时,要有步骤地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优先展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也要重视商业网点建设,发展新型流通组织,方便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和对工业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购买。

三、开拓农村市场的政策建议

为了将开拓农村市场工作落到实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国家要进一步落实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加快农业的发展,调整工农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进一步增加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农业技术和良种的研究开发,提高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立农产品保护价制度,防止谷贱伤农。我国农产品价格经过十几年改革,部分产品已经走向市场,少数重要农产品的价格虽然仍由国家管理,但价格已达到和超过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今后国家应有步骤地放开农产品价格的管理,实现逐步向市场过渡,并建立农产品保护价制度,使农民在市场波动中不受伤害。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的情况下,政府应给予补贴。三是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储备制度,落实农产品的收购资金,加强农产品的总量调控,稳定农产品价格,以保证农产品的收购,保护农民利益。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引向社会化大生产,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五是深化农副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制定出政策,支持和扶持一批从事农副产品流通的企业,把农民的小生产与国内、国际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农民的生产有稳定的销路和利润,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六是进一步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从苏南农村的发展看,1996年农民纯收入达5000元,比全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还高1000元左右,其中60%来自乡镇工业。七是国家要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精减农村政府机构,减少农民负担。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以优惠的投资、信贷、税收、金融政策,支持工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和加强市场营销。为了促进工商企业开拓市场,1995年底上海市政府决定,从当年到1997年,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资金作为市场开拓基金,滚动使用,专项用于开拓国内市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对于工商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银行在信贷安排上优先给予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支持;市内新建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总代理和总经销形式销往市外的利润,所得税减半征收,在外地开办企业以本市为核算单位的免缴所得税,老企业以1994年为基数,销售额增加部分享受同样的政策。1996年6月,江苏省政府发出通知,支持全省工商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具体措施是:(1)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项用于开拓国内市场、扩大省内产品销售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以及非盈利项目的费用补助;(2)对于经省认定的区域性中心市场和代理制、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重点设施建设,均纳入省固定资产和技改规划,优先安排贷款,给予适当贴息,并享受土地占有费和税收的优惠政策;(3)从国有资产经营权、进出口自营权、投融资权、流动资金、税收、银行结算等方面,扶持发展一批流通产业集团,鼓励推行新型流通经营方式。

根据工商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作用,我们建议在全国推广上海、江苏的经验,从政策上支持工商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三)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国家要帮助国有商业和供销社卸掉历史包袱,并给予税收和贷款的优惠政策,使之在开拓农村市场中发挥作用。国有县级商业和供销社一直担负着农村流通的主渠道作用。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个体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和供销社的经营比重不断下降,同时也由于历史包袱和竞争环境不平等等因素而经营不善,但国有和供销社商业仍然是农村市场流通的主力军,开拓农村市场仍要发挥其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国有和供销社商业搞得好的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帮助国有和供销社商业解决困难,并在贷款和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国有和供销社商业要加快自身机制的转变和改革,在省内发展县与县之间的连锁经营和配送中心,提高经营的规模效益,降低流通成本,稳定进货渠道,提高商业信誉。

(四)国家应在“九五”期间,从投资信贷规模中每年切出一笔资金,设立“开拓农村市场专项信贷基金”,用于支持发展农副产品流通组织和县级商业的连锁经营与配送中心、大型工业企业在县以下设立销售网络和维修中心。国家对于农业的发展比较重视,计划1994—1998年每年安排粮棉基地专项贷款65亿元、高优农业专项贷款10亿元,另外还设立粮食生产专项资金10亿元,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的加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农副产品的流通,特别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介组织,各级政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实际的支持手段,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国家拿出专项贷款支持一些大型企业专门从事农副产品流通,建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和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从1995年起,国家经贸委每年从技改贷款中拿出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大中城市搞连锁经营试点,小城市和县城搞连锁配送并不属于其支持范围。现在大城市消费平稳,农村的消费增长快于城市,建立“开拓农村市场专项信贷基金”,支持县及乡镇开拓农村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支持大型企业在县及县以下设立销售网络和维修服务中心,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企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是为农村居民购买力提供方便的一项措施。

(五)各级计划部门在审批投资项目时,要优先考虑满足农村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产销率低,产品大量积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体制僵化、项目不考虑市场的需求造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企业的市场意识有所增强,但这种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和地方计划部门在审批投资项目时,要充分考虑目前农村市场的消费和需求热点,优先安排满足农村市场需求的项目。只有这样,才最有可能减少国家投资的浪费,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六)采取贷款、赊销、政府补贴等多种销售形式,引导和促使农民购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机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对于农民购买收割机,采取市里补贴一部分,乡镇补贴一部分或直接由市里补贴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有一些家电生产企业,实行产品五年免费换新的销售策略,对于农村集中购买冰箱,采取优惠价直销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消费。在今后开拓农村市场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采取更多的销售方式,促进农民的购买和消费,并逐步加以完善。

(七)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扶贫工作的力度,把扶贫与开拓中西部农村市场结合起来。近几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1995年全国贫困人口,已由1990年的8500万下降到6500万,但扶贫工作面临的任务仍然很重,扶贫工作仍不能放松。要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的力度,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以工代赈扶贫与开拓中西部农村市场结合起来,把国营工业企业一些在城市不适销的产品收购起来,用于以工代赈扶贫,开拓中西部农村市场。

(八)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严格农村用电市场的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的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农村普及家电产品和运输工具的前提。没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没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家电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各级政府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目前要对农村用电市场进行严格管理,禁止通过电价进行各种不合理集资,杜绝农村干部和电工的不正之风,把农民用电的价格降下来,保证农民用电价格趋于合理,为家用电器进入农民家庭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