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 由高考看历史复习的“五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习指导论文,历史论文,五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高考能力考查分值大幅度提高,从1995年历史高考看,纯粹记忆型试题不足30分,而能力型试题竟达120多分。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途径。
一要突破思维定势
改变教材造成的思维定势,引进史学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和新观点,是高考要检测考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位式审视历史能力的重要命题方式。如1995年高考第38题第③④问:“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答案为:“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而教材给学生造成的思维定势却是: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灿烂辉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在封建制度下统治者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科技成果横遭冷遇,被纳入“看风水”的斜门歪道,近代科学最终产生于欧洲而起到推动社会变革巨大作用的一面,基本不提。再如第32题正确选项“B.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结盟”,据分析不少考生选错而痛失3分,因为受教材影响,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大敌对的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二者矛盾不可调和。不懂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也可以结盟。更有第42题,问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的步骤、主要原因、内容及结果,对此,又有不少考生的答案中丢了“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的内容,究其原因,仍然是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很难想到党在建国后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也有过失误。有鉴于此,在复习时对教材中易使思维凝固,或观点偏颇、片面的内容就应用心搜寻,努力学会辩证、全面地看问题。如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课本大谈其虚伪性,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它也是近代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之一,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专制斗争中的经验的理论升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未走上法西斯的道路,不能不说是得力于三权分立的体制。再如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我们的视线,就不能仅停留在课本所抨击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寄生性、腐朽性上。因为垄断组织的出现,毕竟在集中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形成规模化生产、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有其积极作用,况且,“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自然原则。不过,我们在观察思考问题突破思维定势时,必须以科学性为根本,切不可误导误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要援引借助相关学科知识
正像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静止、孤立地存在一样,各学科知识虽然自成体系,但又彼此相关相连,因此,历史考查向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是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如1994高考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中央根据地、____根据地、____根据地和____根据地”。要正确解答此题, 必须首先联想地理教材把江西省简称为“赣”,而后再回忆有哪些根据地带“赣”字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第40题中美关系问题,要求考生回答为什么要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考生则又须援引政治知识,结合历史教材,方能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作出符合或接近评分标准的回答。到了1995年,这类命题又有新发展。如第2题,要求考生选择牧野、垓下、巨鹿和官渡之战战场位置最南的问题,而历史课本所提供的,仅是四次战役发生于今何省的注释。第33题要求填出图中A点是明代哪一手工业中心的问题,此题考生若不能根据A点距北京较近,从而确定它属于河北省境内,就很难联想到课本中“河北遵化是冶铁中心”一语。第21题要求选出半坡和河姆渡氏族共同之处,考生失分,多因选了错项“D.妇女掌握统治权利”,其实,倘能借助社会发展史常识,原始社会无阶级差别,国家未产生,不存在谁握有统治权的问题,权力是阶级社会的概念,就不至于有此失误了。
上述此类命题的一再出现,已明白无误地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即历史考查绝不仅限于该知识体系,考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知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脑库中应储有活地图。关于政治知识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打好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以减少阅读文言文和欧化语句的障碍,言简意赅、有条不紊、史论结合地解答问题。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要对重要概念、关键字词弄懂吃透
变换课本中重要概念和关键字词,增强试题的迷惑性,是高考检测考生对史实理解正确与否的又一重要命题方式。1995年高考第15题:“在日本武装倒幕运动中 A.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 B.中下级武士积极参加了斗争 C.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通过伏见、鸟羽战役彻底消灭了幕府的武装力量”。此题C、D两项容易排除,因明治维新发生在推翻幕府统治之后,伏见、鸟羽战役并未完全消灭幕府力量,但余下的两项,读书不求甚解者,受课文“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逐步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语影响,便不假思索地选了错项A,他们没有注意到“成为领导力量”与“成为一种政治力量”的不同,“似曾相识燕归来”,该仔细辨析的却轻率认可,失分自然在所难免。再如第28题:“在文化大革命中,上海‘一月革命’对全国造成的直接影响有 A.大串联扩展至全国各地 B.各省市掀起夺权高潮 C.各地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D.武斗事件普遍发生”。本来该题除A项所述发生于“一月革命”前外,其余各项均属正确。但不少考生未选C,尤其是D,原因无非是读死书,只记得课本的说法是“全国各省市都掀起了夺权高潮,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生产受到破坏”,不理解“生产受到破坏”和“受到严重破坏”语意虽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实质上是一回事,于是纷纷陷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令人惋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避免重蹈覆辙,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课本中重要概念、关键字词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乱猜一气。如,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货币的表述,正确的有 A.秦朝以钱文为“半两”、字体为隶书的圆形方熥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B.西汉发行五铢钱 C.北宋市场上流通大量的铸币 D.明朝中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此题A 项我们可根据课本“秦统一货币”插图和秦朝“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的叙述判断为错项,B项可根据课文“王莽多次改变币制,原来通行五铢钱,王莽发行大钱”推理为正确,C 项以“铸币”一词替换了课本中北宋市场上流通大量“金属货币”的概念,只要我们能懂得金属货币需铸而成,即可照选不误了,D项容易判断,因课本所述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在明朝后期,并非中期,故可排除。
四要对习题设计再加工,推陈出新
每年高考命题小组成员动笔前,必先收集浏览各地习题资料,以了解情况,反猜题,然而,问题总是一分为二的,有时,似乎命题人员也会受某些习题设计的启发,或将原习题改头换面,或钻原习题空档冷不防再设新问,或在原习题设问的基础上再加引申。如1994年秋,我们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并同外地进行了交流:“秦皇汉武”往往被相提并论,你认为有何历史依据?请接合史实加以述评。果然,1995年高考第41题要求考生指出二者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类似之处,且问题并不仅止于此,还要求考生比较其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能力考查层次大为提高。再如1995年第42题,关于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调整及据此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问题,此题我们曾在一份“1995年高三调查测试卷”上见过它的原型:“毛泽东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毛泽东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哪些重大政策?有何影响?”可以看出,高考题包容较大的思维量,提到了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的理论高度。此外像第20题比较国联与联合国的共同之处、第29题彼得一世改革目的的选择等,我们都可以从一些资料上找到类似的习题,只不过两相比较,高考题显得刁、巧、深,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罢了。
以上现象提醒我们,对于手头的习题资料,决不能满足于就题论题的讲与练,在教学复习中拿来主义要不得,师生均应尽力在原题的基础上找出新角度、雕琢出新意、引申到新高度,并以此作为一种重要的复习手段,促进复习深化,扩大复习成果。
五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期刊的文章
每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史参》)、《中学历史教学》等刊物,总要配合高考陆续刊发教学研究、命题研究、复习指导等方面的论文和经验总结,对这些文章,仅教者读是不够的,还要有选择地推荐给学生。事实证明,这样做既有利于开阔视野、展拓思维、理清线索、掌握方法,又可获得信息、受到启发、触发灵感。如《中史参》1993年第3期,刊有《点面法在历史总复习中的应用》一文,其中谈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70年代前,从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三条线索,看世界历史问题时,我们指定此篇让学生阅读,结果当年高考第44题就是问这一时期世界历史有哪三股进步潮流的,学生由于考前通过阅读受到启发,故很少有不把资本主义作为一股进步潮流而遗漏的。再如《中史参》1994年第8~9期合刊载有杨蓉《中学历史教材亟待改进的内容》一文,该文第一部分就改变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思维方式,避免只讲“过五关”,不讲“走麦城”所助长的妄自尊大负面效应,发表了很有说明力的论述,我们读后深有同感,并于当年本校第二个科技节上,为高中学生作了“四大发明的辉煌与沦丧”的专题报告,后来,这对学生解答1995年高考第38题,即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起了很大帮助。还有,该文第二部分就教材对社会主义时期成就作过多肯定、对存在问题淡化处理的手法,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同样认为在充分肯定建国以来成绩的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清党在一些问题上决策的失误,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认识中国国情,进一步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大意义,结果1995年高考第42题就是围绕这方面来命题的。
总之,有关期刊尤其是《中史参》刊发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是我们无声的良师益友,有针对性地阅读,是复习备考的有机组成部分,配合其他环节,当可收到相辅相成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