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条件下科研开发中的信息需求与利用特征*_企业特征论文

论现代条件下科研与发展中信息需求与利用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特征论文,科研论文,需求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部门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求与利用程度。在现代条件下,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致使科研与发展中的信息需求与利用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研究和掌握这些特征,是信息机构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也能为信息机构开展业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当前我国科研和发展中信息需求与利用具有如下特征。

1.现代条件下信息需求的特征

1.1信息需求观念日益更新

(1)信息需求已逐步成为科研和发展中的首要需求

当今社会已迈入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活动须臾离不开信息。由于计算机和远程数据通信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新技术革命的狂飙,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信息产业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现代化及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1984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发展宏图。最近,江泽民同志又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1〕。事实上, 现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劝告教师和科研人员:“每星期抽一定时间去图书馆,特别是系里的图书馆,去看看,浏览一下,多看了以后,你就能掌握你那领域的发展方向”〔2〕。中科院学部委员, 数学家夏道行教授则更为直接地对复旦大学数学系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资料室十天不工作,那我们就被迫停止研究工作,因为我们研究的都是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3 〕。我们曾就图书馆的重要性对理工科研究生作了调查,其中73%的人认为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是他们至关重要的问题〔4 〕(其重要性超过了对实验室的使用)。在企业经营中,由于市场导向下的激烈竞争环境,企业迫切需要围绕新产品品种来开发利用情报。中国科技情报所等单位的调查表明,我国急需产品开发信息的各类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在农村,农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切身体会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据问卷调查,在市场经济下,64.3%的农民非常需要为他们提供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5〕。以上事例足以说明,在科研和社会发展中, 信息需求已逐渐成为人们的首要需求。

(2)信息消费由计划调节逐步走向市场调节

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信息消费和物质消费相似,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家计划调节,统一管理,消费者缺乏消费主动权,往往是信息产品生产者提供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而信息产品生产者又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只按国家计划和统一安排生产,因而往往脱离消费需要的实际。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逐渐由生产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生产的引导者,甚至是决定者,“顾客是上帝”的销售意识取代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销售观念。正在逐步地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随着物质产品销售观念的转化,信息文化产品的销售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即由生产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6〕。在信息消费中, 表现为人们对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选择性大大增强,一部分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倍受青睐,供不应求,而另一部分不适应需求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却遭到冷落,无人问津。

1.2信息需求范围不断扩大

(1)信息需求用户社会化

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舆论和文化意识中的一个鲜明的新事物就是“信息热”。“信息热”的兴起是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与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互相撞击而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聚变效应。今天,全国城乡上下,街头巷尾,到处是信息的世界。信息情报已经渗透到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乃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所有的人——政治家、科技工作者、农民、工人、战士、干部、学生、消费者,天天在报纸杂志上,在广播电视里,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探寻自己需要的信息。一切社会组织——国家、政党、机关、科研机构、学校、工厂,乃至家庭,其生存、发展、运转和相互之间的交流联系,都必须依靠信息〔7〕。 科学愈发展,社会愈进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就愈普遍。

(2)用户信息需求领域日益宽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当前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领域正在日益拓宽。由于国家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使大批研究人员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理论、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开发,新的科研方式使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还需要能反映国内外市场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又需要中介信息。就企业而言,在竞争中其信息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势态,竞争要提高产品质量,这就需要科技信息;竞争要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就需要市场信息;竞争要扩大资金来源,这就需要金融信息〔8〕。改革推动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领导决策方式的改变大大拓宽了决策对各类信息的需求面,决策往往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参加。完成决策课题不但需要科技信息、经济信息,还十分需要社会科学信息。

1.3信息需求数量持续增长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信息需求量迅速而持续增长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信息需求仅仅局限于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交往情况,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信息功能不断增强,信息的内涵逐步延伸到包括社会组织、生产、产品交换、战争及维持社会稳定性和组织性的一切方面,从而导致科学信息、生产信息、军事信息等的大量产生和社会流通。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经济信息化浪潮自美国掀起,目前正以方兴未艾之势波及世界范围。社会生产力的智力成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据测算,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在90年代中期将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最大产业之一。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0%—60%,而且以传统产业3~5倍的年增长率发展,虽然我国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但由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已被提到战略高度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份全球性比较分析报告表明:中国是全球信息量高速增长的国家,年增长率为280%,远远超过世界7个主要工业大国的增长速度〔9〕。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着信息需求的增长和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从1946年到1982年,美国人的文化艺术开支(包括文献开支)从85亿美元增加到267亿美元。 日本人包括文献费用在内的“杂费”支出在个人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从1946年的14.8%增加到1979年的49.7%,成为个人消费支出中的最大一项〔10〕。在我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逐步改善,文化消费比例也随着增长。据统计,上海、广州等城市,以人均计算,近几年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7~8%,并且呈继续增长趋势。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追求知识已成为现阶段文化消费的一大特点。广州市从1979年开始至今,全市出现了近百万人参加“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自学成才者〔11〕。上海市公共图书馆1988年借阅书刊1197万余册次,比1978年增长104%〔12〕。出于对信息、知识的巨大渴求, 目前我国农村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靠信息致富的农民信息专业户。在科研领域,由于科学社会化、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类综合性研究课题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而且要掌握和利用大量的相关领域的情报信息。

有关专家认为,在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的需求量与信息的产生量总是存在某种形式的对应增长关系,甚至可以认为社会信息需求量的激增引起了所谓的“信息爆炸”。在信息增长过程中,这种对应关系不会有多大变动。

(2)用户信息需求量在发展中同时出现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

据研究,对于为数不多的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需求量将愈来愈高于平均水平,这部分用户在行为上表现为力图占有更多更新的信息资料,这就是所谓的信息需求中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水平总是比较平衡的,表现为信息需求中的罗宾汉效应,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趋势更为明显〔13〕。

1.4信息需求质量越来越高

当代信息数量的急骤增长导致了信息过剩、信息污染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使用户对所需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美一些情报专家认为,从80年代到本世纪末,人们对情报需求的主要矛盾不是多少,而是好坏。各国对情报传递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是有名的“四R”原则,即准确的情报、合适的时间、对口的用户和合适的成本〔14〕。一般来说,用户对所需信息质量有以下共同标准。

(1)强调准确对口

强调信息的准确可靠是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经济工作者和教师等各类用户的普遍要求。如据对农民的调查,由于大量虚假信息的存在,59.2%的农民要求提供信息要准确可靠。又因为每一类用户都有自己特定的信息需求,所以只有有针对性地提供对口信息服务,才能满足这种特定的需求。目前信息机构开展的各种咨询服务、定题服务、专题信息服务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一批特色图书馆就是为满足这种对口信息需求而诞生的时代产物。据武汉大学对科研和教学人员的调查,大多数用户表示在情报部门获得关键性文献比较困难或非常困难(两者占83%)〔15〕。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用户对于对口信息服务的强烈要求。

(2)重视快速及时

在加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的效益与其所提供使用的时间快慢成正比,日本情报学者说:“一个准确程度达到100%的情报, 其价值还不如一个准确性只有50%,但赢得了时间的情报。特别是在竞争激烈之际,企业采取对策如果慢了一步,就可能遭到毁灭的命运”〔16〕。正因为如此,经济工作者和其他用户都十分重视利用快捷的大众媒介迅速获取所需信息,而科技人员也愈来愈多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获取急需的学科发展信息。

(3)需要综合完整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关系中,需要综合完整的信息是各类用户另一个普遍特征。如管理人员承担着制定规划、政策、规章制度以及进行决策、组织、控制等管理任务,其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了解本单位、本系统或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综合性信息;科研人员需要全面系统掌握所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的国内外综合信息;技术人员则要全面了解新产品设计、制造中的有关市场、经济、政策、法律等综合信息;教师就全面系统掌握所任课程的知识和信息,其全面系统性要求比科研人员还高〔17〕。乡镇企业更需要在技术咨询、引进设备、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一系列综合性信息服务。

1.5信息需求结构具有多重性

据江西省赣州市图书馆报刊阅览室1991年对115 位读者的随机抽样调查,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借阅图书资料,了解国家政策法律及国内外形势,找个读书的地方,消遣娱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商业行情,探求致富门路,提高写作能力,扩大知识面等13个方面〔18〕。更多的用户研究表明:由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受到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用户本身的职业素养、兴趣、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其需求结构具有多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目的信息需求并存

①研究性需求:指用户为探索未知、发现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创造发明新的技术、方法和产品而对信息的需求。

②求知性需求:指用户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而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③证实性需求:指用户为了给某些事件、人物、现象或成果提供真凭实据而对史实性信息的需求。

④解疑性需求:指用户为解决研究、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而对有关信息的需求。

⑤娱乐性需求:指用户为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而对娱乐、消遣性信息的需求〔19〕。

(2)不同状态的信息需求并存

情报学家Kochen将信息需求表达为三种存在状态:

①潜在的信息需求:这是在用户对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当用户意识到问题的情势时,便产生了信息需求状态,表现为不舒适,不满足和缺乏某些东西的特别紧张状态,因而他需要搜集和了解目前尚未掌握的信息。

②认识的信息需求:用户的信息需求从潜在状态发展到认识状态,因而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使用户产生信息需求的概念。与用户活动有关的信息需求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用户所认识到的信息需求,即所谓“主观信息需求”。主观信息需求是代表在某一时间为用户所认识或满足到的那部分客观信息需求。

③表达的信息需求:它已经实现了从需求向行为的转化;即需求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信息机构表达自己的需求已处于行为状态。〔20〕

(3)不同持续时间的信息需求并存

按用户所需信息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时间类型:

①长期信息需求:指用户所需信息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的信息需求。

②短期信息需求:指用户在较短时间内(一般在一年以内)对某些信息的需求。

③瞬时信息需求:指用户瞬时即逝的信息需求现象〔21〕。

(4)不同心理需要的信息需求并存

信息需求具有社会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不同,健康的、无害的、有害的信息需求并存。一般来说,注重提高科学文化知识,陶冶个人情操,追求审美艺术,提高艺术修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需求,属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以消遣、渲泄为目的信息消费,如对港台歌曲、武侠小说、生活类书刊的需求等是无害的。而对于宣传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信息产品的需求则属于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需求〔22〕。

1.6信息需求服从布氏定律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用户所需信息呈现出集中与分散状态,例如,我们对从事电子工程技术研究的用户进行文献需求调查,可以发现,他们所需的约1/3左右的文献来源于本学科领域,另1/3左右的文献来源于相关学科领域,余下的1/3左右的文献则来源于关系不太密切的范围更广的学科领域;进一步对他们使用的期刊文献进行调查,发现三个区域的期刊数据量存在1∶a∶a[2]的关系,符合布氏等级分布规律。归纳起来,用户所需信息按学科领域、载体、语种的分布是集中的,即常用的信息比较集中,而余下的信息又是分散的、少数信息则分布很广〔23〕。类似的集中与分散现象在信息利用中尤为明显(详见第2部分)。

1.7信息需求具有动态性

现代社会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的需要不断产生变化。

(1)信息用户的变化性

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的认识过程,我们可以把用户分为非用户(特定条件下)、潜在用户、知晓用户和行动用户四个渐进阶段〔24〕;根据用户的组成变化,我们又可以把用户分为个体用户和群体用户两个相互连系的部分。信息用户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①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如我国制定的“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公布以后,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因此形成一股广泛吸收和利用开发科技情报的社会潮流。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过去主要由专门的社科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组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和开放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研究、探讨社会问题的队伍随之壮大,出现了一批“实践着的理论家”,经济学、政治学、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用户迅速增加〔25〕。再如,随着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企业中需要情报的人员由过去主要局限于工程技术人员和专职情报人员(仅占企业总人数的2—5%)发展到现在企业的各类人员(最高达84.4%)〔26〕。

②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由于“大科学”的出现,个体研究已不适应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课题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人才组成科研集体共同攻关。如“2000年的中国”这一课题,组织了全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20多个主要部门上百个单位的400 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这就导致科研领域群体信息用户比例逐渐增大,而个体信息用户比例相对缩小。由于教育的普及,用户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信息用户地区分布已由过去集中在大城市,逐渐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移、扩大。

③用户的工作职业变化。工作职业的变化对信息用户的变化影响很大。如某一个体或群体承担某一课题时,需要利用某类信息时,就进入信息交流系统成为某类信息的用户,当其任务完成不再需要此类信息时,就成为这类信息的非用户。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迁,现实的信息用户可能变成潜在的用户。在某种条件下,自然科学的信息用户可能变成社会科学的信息用户,反之亦然〔27〕。

(2)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性

①用户信息需求的数量变化。用户信息需求的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变化,信息增长的速度,信息增长过程中的价值变化和用户本身的知识结构。

②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变化。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用户的职业变化、工作的阶段性和用户知识结构的改变。

2.现代条件下信息利用的特征

与现代信息需求的特征密切联系的是现代信息利用的特征,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信息利用媒体和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投入使用的信息传递媒体种类很多,从载体中介材质上分类可分为(1)电磁波——电报、无线电广播、 电视、通讯卫星;(2)磁质——录音、录像、软盘;(3)光学质——光盘;(4)电缆、光缆——电话、传真、电子计算机;(5)胶片——电影、缩摄制品;(6)纸质——印刷物。目前, 虽然用于信息传递及其载体存储以印刷型为主,但由于新的传递媒体具有普及性强、传递速度快、检字方便、存储量大、功能特征等特点,对图书馆的传统功能和纸质文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就广播电视而言,我国到1992年有广播电台812座,节目943套,平均每天播音811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为75.6%;有电视台586座,开办644套节目,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6432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1.3%〔28〕。在广泛快速传递商业信息、经济信息上,图书馆无法与之竞争。据中日两国学者在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调查, 在中国市民获得商品信息的媒体中,电视广告占第1位(38%)。又据1982 年对上海市800名职工的调查,在他们每天的文体活动中,看电视、 听广播占的时间比例最大,而阅读书报杂志屈居第二。〔30〕在偏远的农村,电视、广播更是倍受欢迎,60~70%的农民通常是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获取信息的〔31〕。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声像手段获取信息的用户愈来愈多。在发达国家,计算机检索已经相当普及,一些国家甚至已经可以利用家用计算机进行国际联机检索〔32〕。日本东芝公司商业信息中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电子媒体,每天将当天25种主要日文报纸的重要信息和电子工业通讯稿处理后送到所需用户的桌面上〔33〕。在我国农业科研数学人员利用各种载体文献的比例中,视听文献已占17.2%,机读文献占9.9%〔34〕。而各类音像制品,光盘、 电话等媒体在人们的日常信息交流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虽然各种非印刷型信息载体都具有独特功能,但由于印刷型信息载体具有信息量大,反复使用方便,经济实惠等特点,所以对不少用户来说,它仍然是主要信息媒体。近年来对我国科技人员使用信息类型的调查表明:文献信息(以印刷型为主)是各类科技人员主要使用的信息类型,平均值为94.5%〔35〕。我国大型企业利用的情报源主要是文献。城市中小型企业的情报源则主要是文献和实物样品。另外,印刷类报纸在农村、乡镇企业和城市市民生活中仍然是重要的信息媒体。

2.2信息利用渠道和范围的广泛性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由于交通便利,人际交往频繁,公共关系密切,信息技术先进,人们更多地突破时空限制,全方位多渠道的获取有关信息,以达到各自的利用目的。

(1)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渠道共同使用

现代信息交流中,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各具特色,相为补充,被人们共同使用着。据前苏联和美国情报学家的调查统计,两国科研人员通过非正式渠道所获情报均占全部所需情报的47%〔36〕。我国科研人员也不例外,据对我国农村科研教学人员的调查,农业用户以文献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的居第一位,占29.3;居第二位的是国内外学术会议,占17%;而把个人交往作为获取信息的第三条重要途径,占14.8%〔37〕。在企业用户中,我国大型企业所需情报源以文献为主,非正式渠道为辅;城市中小型企业获取情报则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双管齐下,齐抓共用;而乡镇企业获取情报的主要渠道是社交活动,用户反馈,订货会等非正式过程。在农民用户中,通过正式渠道获取信息的农民依次是,看电视占74.3%,听收音机占27.7%,当地信息组织提供占 3.6%;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息的农民依次是,亲友传递占38.4%,道听途说占21.9%,参加会议占11.5%〔38〕。

(2)信息利用突破单位、行业、地区的局限性

1991年8 月对我国农业用户利用文献情报的调查表明:用户除了经常利用个人藏书、本院(校)和本所(室)的图书情报部门外, 有408人次(占13.6%)经常利用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有330 人次(占11.0%)经常利用所在地公共图书馆;有165人次(占5.5%)经常利用北京图书馆;还有311人次(占10.4 %)利用了其他图书情报机构〔39〕。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发展很快,促进了信息情报跨地域、跨行业利用。目前我国在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安装的局域网已近万套,并与国际上的DIALOGBRS、STN等14个大型商用信息系统联机,数百个国际终端分布在全国50多个城市。由国家科委、中科院和国家教委共同主持开发的北京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已投入运行,并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主干网——Internet相互联通。现在该网络每天有数千个用户访问国际网络,发布科技和经贸信息等;与国外的信息交换量高达百兆字节,涉及各个学科和专业领域,教授们可以在家中或办公室随时查阅国外任何一家大学、科研机构的公开和书籍〔40〕。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信息数据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长足发展,一些大型库纷纷出现并开始提供商业化服务。如化工部的“化工进出口产品数据库”、机械电子部的“中国机电工业10万企业及产品商情数据库”、中情所的“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等,均已投入使用〔41〕。

2.3信息类型和服务利用的综合性

用户信息需求结构的多重性决定了其信息类型和服务利用的综合性。

(1)用户利用信息类型的综合性

对我国科技人员利用信息类型的抽样结果表明,科技人员利用文献信息类型达13种之多,其中包括期刊、图书、会议文献、考察与调研报告、科技报告、标准、样本、专利文献、综述、学位论文、报纸、缩微文献和其他文献;非文献信息类型则有实物信息、口头信息和其他信息〔42〕。我国大型企业常用的情报源则有国内外标准、产品指标、检索工具、产品样本、期刊、会议文献、专利、实物样品等〔43〕。

(2)用户利用信息服务方式的综合性

我国各类用户利用信息服务的方式非常广泛,据调查,仅就正式渠道而言,各类用户(科研人员、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和其他人员)利用的信息服务方式就达16种之多,包括借阅服务、复制服务、编制专题文献目录、定题信息服务、信息调研服务、信息交流、二次文献服务、编印馆藏外文期刊联合目录、编印馆藏外文图书联合目录、咨询服务、检索方法指导、编制文献利用方法手册、译报类服务、协助检索、委托代查和委托翻译〔44〕。当然,由于职业性质不同,不同类型的用户在利用各种信息类型和信息服务方式上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2.4信息利用中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分散特征

在信息需求总特征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用户所需信息服从布氏定律描述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在信息利用中,类似的集中与分散特点也明显呈现在文献专业(行业)结构、文献类型、文献语种、文献使用年限和文献利用方式上(见表2—1、表2—2、表2—3、表2—4及说明文字)。

表2—1 科研人员利用文献信息的专业结构〔45〕

表2—2 企业利用信息的行业结构〔46〕

表2—3 三类读者利用文献类型的对比〔47〕

表2-4 三类读者利用文献语种的对比〔48〕

(1)信息利用在专业(行业)结构上的集中与分散

(2)信息利用在文献类型上的集中与分散

(3)信息利用在文献语种上的集中与分散

(4)信息利用在文献使用年限上的集中与分散

我国用户在文献使用年限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很重视文献的新颖性,94%左右的用户主要使用5年以内发表的新文献; 二是使用文献的时间跨度大,5年前~10年前发表的文献被一半用户经常使用;10 年前~20年前发表的文献还有近20%的用户使用〔49〕。

(5)信息服务方式利用上的集中与分散

在十几种信息服务方式的利用上,各类用户普遍对借阅服务、文献复制、编制专题目录、定题信息服务的利用比例较高,其中又以借阅服务利用比例最高,而对协助检索、委托代查、委托翻译的利用比例最低。

2.5信息利用追求高效益和多功能

在讲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用户利用信息也必然追求高效益和多功能。

(1)获取利用信息遵循“省力法则”和易用性原则

实践证明,最便于获取和利用的信息源总是首先被用户选用。如由于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的普及,在农民和城市市民中,大部分用户总是首先通过自己的电视机和收音机来获取所需信息。在文献信息的利用中,几乎在每一个国家,用本国文字出版的文献总是用户使用最多的信息源。又据索普调查发现,用户使用的情报资料中,57%来源于其个人书库,大约26%来源于用户所在单位的图书馆,大约10%来自较远的图书馆〔50〕。我国对用户信息利用的大量调查,也普遍反映着用户利用信息具有求近、求便的心理。

(2)获取利用信息遵循经济性原则

尽管人们比以往更为迫切地需要信息,但对于有偿信息服务,大多数用户仍坚持费用要低而效益要高。如据调查,59.2%的农民和70%的乡镇企业厂长同意对信息服务收费,但要求信息准确,提供及时,价格合理〔51〕。又如虽然计算机信息检索已被人们接受并对之抱有较大的期望值,但实际利用机检系统的用户比例仍然很小,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机检费用偏高。

(3)在科研、工作和学习之外充分利用信息的娱乐、消遣功能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用户对信息的利用是多角度的,即不仅出于学习、研究、工作等目的利用信息,而且为了娱乐、消遣的目的大量利用信息。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这一趋势愈来愈明显。1987年对我国5.9亿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表明, 乐于收看文艺节目的观众是乐于收看专题节目观众的1.27倍;乐于收看影视剧的观众是乐于收看专题节目的1.65倍。46%的人把有情节、效率性强、能娱乐消遣的节目排在第一位〔52〕。近年来,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读者从严肃文学流向通俗文学,注重消遣性阅读,就是一些名人学者也到这块领地中来忙里偷闲。如数学家华罗庚在世时喜欢读武侠小说,还称赞它是“成年人的童话”。由于健康、高尚的消遣性阅读,不仅使读者受到教育,获得知识,而且能使他忘却工作的劳累,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所以信息工作者已经对消遣性阅读引起重视,并积极引导。如在上海公共图书馆系统,出现了幽默、博览、旅游、视听、快借等服务窗口,使教育和消遣得到完美的结合〔53〕。

注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9470064

标签:;  ;  ;  ;  ;  ;  ;  ;  

论现代条件下科研开发中的信息需求与利用特征*_企业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