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的有限时间、空间与无限责任--以“经济生活”与“消费及其类型”为例_课堂教学论文

政治课教学的有限时空与无限责任——以《经济生活》“消费及其类型”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生活论文,为例论文,课教学论文,时空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限与无限是一对哲学范畴,它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和辩证关系。政治课教学也存在着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在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政治教师所教学的有限内容,都是无限知识链中的一个节点;而学生对有限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都有可能趋向无限,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无限效用。政治教师对课堂教学有限与无限的认知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决定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信度和效度。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有承担无限责任的意识和境界。

一、在教学设计中追寻有限时空的无限意义和价值

每一课教学设计,都有具体确定的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都受时空限制,要相对封闭。每一课作为整个学科的组成部分,又不能完全封闭,必须整体思考和把握。而且,每一学科又只是学生要学习的一个领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方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重视追寻有限空间的无限意义和价值。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节“消费及其类型”,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第二,消费的类型;第三,消费结构。基本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如图所示:

关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教材陈述的主要内容是:“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关于“收入”,只是提到“可支配收入”、“当前的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

通常,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讲清楚也就行了。从考试的角度,这个知识点也不会出多少难题。但学习《经济生活》的目的,并不是只会背记一些知识和应对考试,而是引领学生认知、理解和探究经济生活的现象和本质,进而能够激发和培养一部分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的兴趣和志向。在这样的意义上,如果深究,就会有很多新的认识和发现。

首先,在知识和概念的科学、准确性上,教材中的“居民”是指居民个体还是群体?教材中“居民的收入”与“人们收入”两种表述如何解读?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物价存在客观差异,其对消费水平影响如何反映和认知?这些都不能含糊,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其次,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人,如果只知道“物价和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对这个家庭和个人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属于真实的无价值的信息。真正需要和重要的是,哪些物价?多少收入?怎样具体地在影响家庭和个人的消费水平?虽然本课没有这样的教学内容,但不切入这种实际,这样的学习就没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再次,在现实生活中,对居民而言,国际汇率变化、国家货币政策、政府调控政策(如房价调控)、行业垄断(如汽油价格)、税收征管等,都会对消费水平产生实质影响;就家庭而言,可以预期的生日、婚礼、节庆、纪念日、休闲旅游、教育培训考试等,不能预期的重病、事故、伤害等,都会对消费水平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像不可思议的非理性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糖高宗”、“煤超疯”等一系列由通货膨胀引发的炒作性价格上涨,对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产生极大影响。如果这些都不涉及,那学生对“收入和物价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就是简单、片面和机械的,会产生误导。

此外,在经济学领域,生产和消费是一对范畴。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中,“生产”具有决定作用。虽然第二单元第四课要专门学习“生产与消费”,但在本课教学中,点到“生产决定消费”,则是必要铺垫。

如无上述深度解读和理解,此后的第二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都会基础不稳,思路狭隘。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教学内容太多课时不够,根本没办法讲。其实,学习本来就不应该只是听老师讲,“满堂灌”,这样只能培养“书呆子”。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和探究,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需要留备和设置足够的思维通道,让学生认知和理解开放、多元、发散的知识,而不是单一、封闭、固化的概念,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在有限空间里伸延出无限意义和价值。

二、在教学过程中担当有限时空的无限责任和义务

在每一课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每一确定课时的教学内容,都在有限时空完成,教多少?怎么教?是衡量教学能力、水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尺度。

以“消费的类型”为例,教材陈述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消费方式”分为“钱货两清”、“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按照消费对象”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照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就知识而言,这部分内容不难理解。但我们教学“消费的类型”,并不只是让学生知道这样三种分类。而且,只是简单知道这些分类,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消费是一种复合现象,消费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并伴随人的一生。对消费类型的认识和理解,与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和规律的认知,以及将来的专业志向和职业取向都有相当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在课堂上又肩负着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的无限责任和义务。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适时追问:“各种消费在不同家庭的合理比例应该是怎样的?”这一课的学习,就具有了对现实认知和探究的意义。倘若学生能够从本课学习起开始对自己家庭的消费类型及合理比例进行反思和规划,教师在客观上就为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播下了种子。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延伸思考,有如到哪“贷款消费”、怎样“贷款消费”?“货款消费”的专业机构(不同类型、不同策略的商业银行),“货款消费”的对象(“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和方式有什么区别?在“有形商品消费”时要注意什么?个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及家庭不同时期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合理比例是怎样的?等等。相应知识就会链成图式网络,产生无限扩展效应。

此外,像“沙发客”这种自助旅游的新兴、特殊消费形式,其消费对象、消费方式都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概念和定义。教材中没有涉及,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所认知。

政治教师不是学生的消费顾问,也不会成为学生将来的理财顾问,但《经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深化的经济常识,是学生经济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和启蒙,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就具有无限的责任和义务。

三、在教学反思中探究有限空间的无限可能和境界

《经济生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学知识的浓缩或压缩。在本轮课程改革中,教材都作了相当的调整,以体现教材生活化、主题化的理念。在“生活化”和“理论化”之间,每个教师都要做出选择和取舍。没有“生活”,过多“理论”,就有可能只是概念名词理论的堆砌、背记;过分“生活”,没有“理论”,就有可能会是经济现象的简单、粗浅描述,就难以真正领悟到经济学的理性光辉。

《经济生活》每一课的教学,因时、因地都会有诸多局限而不能完全按照教师设计的意图实施,教学后的反思是校正课堂教学偏误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反思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课堂互动的深度,以及学生主体性发挥、探究性体现等都需要透析,但更重要的是,本课知识在学生发展成长中有什么样的深远意义和价值,需要反复探究和定位。

我在本课教学后的反思是:

第一,对“恩格尔系数”的由来及恩格尔·厄恩斯特给予充分重视,籍此引发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学家的关注。并从恩格尔参与创立“国际统计学会”延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统计知识,知道有专门的统计法规、统计标准;延伸到联合国对各国贫富划分的标准,让学生对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及富裕程度等相关问题有更多思考。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为学生打开通向“统计学”的门户。

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两点:一是课堂上没有现场打开国家统计局网络,未能让学生动态感受统计学的丰富内容及与经济生活的密切关联。二是备课视野有局限,未能把国内外高等院校统计学系学科设置的大概情况向学生简单介绍,也没有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升学、就业、创新构成关联。在这两点上完善改进,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就可能成为学生未来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点或起点。

第二,本课教学设计了“研究式学习”环节,提出“师生关系的‘恩格尔系数’”,假设: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退休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学生将来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间接影响退休教师收入。并要求学生思考学习时间、方式和效果之间的“恩格尔系数”。这样设计,本意想通过“生活”来强化学生对“恩格尔系数”的印象和理解,并引发学生对自己学习方式和效果关系的思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在学生真正充分理解“恩格尔系数”之前,这种跨领域转换的“比例关系”不一定能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且要能算清这种比例关系,对学生也明显偏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可以把类似的比例关系作为引子用以引出“恩格尔系数”,但不宜将其作为“恩格尔系数”的延伸和拓展。

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也难免缺憾。在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教师肩负着无限责任,蕴涵着引领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对每一节课,倘能对“有限”与“无限”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的教学就会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标签:;  ;  ;  ;  

政治课教学中的有限时间、空间与无限责任--以“经济生活”与“消费及其类型”为例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