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警惕六种不良倾向_高考论文

作文:警惕六种不良倾向_高考论文

作文:警惕六种不良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种论文,倾向论文,不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模块化”现象

“模块化”现象是当前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所谓“模块化”现象,是指运用相似的语言、相似的材料,采用相似的行文方式,表现相似的主旨,透露出相似的情感基调,在横向上表现出“千人一面”,在纵向上无限复制的作文现象。

通过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写作文时,尤其在写议论文时,普遍呈现出一种“模块化”倾向:不论是什么题目,一律列举近几年来被大量重复引用的材料,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历史人物。或引用已经被用得烂熟的名言警句。恰当巧妙的列举和引用确实能为作文增色不少,但如果千千万万的考生都列举和引用同样的人物事例、名言警句,这些材料就失去了新鲜感,看多了难免让人觉得乏味、沉闷。特别是不少考生,在引用材料时,根本不加分析,径直截取。思维方向、感知方式雷同,甚至表达方式和感觉也雷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枯燥空洞,味同嚼蜡。近几年来,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往往不经意地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作文思维的公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以及思想的板结化,进而助长了学生的现代“八股”文风。模块化作文“一切为了高考”,只注重眼前效应,不注重长期效果,忽视了学生真正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虚假化”现象

近些年来,高考作文的“虚假化”现象愈演愈烈,大有蔓延之势。高考作文的“虚假化”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材料的虚假、情感的虚假和写作行为的虚假。在高考作文中,有些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表现出一种漠然,穷于应付,缺乏兴趣,不知道写什么,囊中无物,常常是“为文造情”。他们不是从现实的人生体验出发,而是从别人的范文中寻找相关资料,编织大话、套话、假话,人云亦云。中学生作文中的真心话、真性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伪化的情感。千篇一律的模仿或者矫情,甚至有意识地迎合高考阅卷教师的心理,这些都有悖于新课标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

文贵真,情贵切。作文要求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叶圣陶先生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他主张作文要“求诚实”,认为求诚实包含两层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高考作文“虚假化”倾向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相悖离,对于中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伪个性化”现象

在大力提倡“个性化作文”的今天,有的学生误解了“个性化”作文的真正内涵,以为个性化作文可以不讲规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约束。他们本欲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伪个性”。有的学生以为思想偏激,言前人所未言,大胆怀疑和批判一切即为个性;有的学生以为大胆奇特的构思、荒诞华美的语言即为个性;有的学生以为在作文中夹写一些常用的英语词汇、“江湖”流行语、网络语言即为个性。在他们看来,个性化作文就是“另类”,就是与众不同。为了追求个性,他们往往会在写作中以一种反叛的压抑个性的极端形式出现,以颠覆的心理去寻求自我为中心的“骄愤”行为。其实,这并不是健康的个性,而是一种病态的“伪个性”。有一篇学生作文为西门庆翻案,把西门庆写成了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是当时的时代先锋,而武松、武大郎反而成了罪人,这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我们对于这样的“个性化”作文实在不敢恭维。在近年来学生所写的一些文章当中,有两种风潮特别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学生当中多了许多“愤青”,作文中的“叫骂声”不绝于耳;二是随着网络文学对学生阅读领域的大举渗透,特别是一些“忧伤寂寞”作品的流行,一些绚丽的“祖国花朵们”似乎一夜之间又开始自哀自怜起来,作文时无不欲表现其稚嫩的忧伤,“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文章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分自恋而病态,表面上是“个性张扬”,是“关注个人内心体验”,骨子里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体迷失。这是一种混迹于“个性化”写作风潮当中的危险的“伪个性化”写作倾向。

“伪个性化”作文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作文背道而驰,对中学生写作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四、“美文化”现象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美文化倾向屡禁不止。一些“美文”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编织工整句式,串连古诗文名句,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文化名人,但唯独缺少实质性内容。高考作文出现的华而不实之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语言华丽、文采飞扬的确能为作文写作增添不少亮色。但过分倚重文采而弱化思想内容,难免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高考作文“美文化”现象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每年高考过后,一些语言优美、风格华丽的高考满分作文便充斥于多家媒体。一些学生一味盲目地模仿这类文章,错误地认为只要考场作文能写出漂亮的文字,就能拿表达方面的高分。一些语文老师在作文备考时也过于着眼于“等级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之“有文采”一项,过分强调“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出现在每一篇文章之中。所以,在很多考生的作文中,各种比喻、排比、引用和夸张轮番登场,花哨的形式掩饰着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辞藻遮盖着认识的肤浅,完全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直接冲击着作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是贻害无穷。

五、“成人化”现象

中学生作文的“成人化”倾向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行文完全是一种成人化的思维方式、成人化的话语模式、成人化的思想感情。在作文的整体结构上,出现早熟的“文体意识”;在情感的品质上,故意拔高或强化个人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生硬、做作;在语言表达上,模仿成人的话语模式,大量使用复杂的句型、句式;在言语表达的内容上,缺乏应有的灵活和个性,语意空泛、虚假,既不切合文中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特征,也不符合中学生写作的一般思维特征。在如今的中学生作文中,我们并不鲜见这样的现象:或表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愤愤不平,牢骚满腹,看谁也不顺眼;或只求宣泄的快意而口无遮拦,出语粗俗;或因为过度自怜而流露出一种与阳光少年格格不入的“忧伤寂寞”;或编制出一些故作高深的哲理箴言,显得特别少年老成……诚如鲁迅先生所批评过的,他们“所感觉的范围颇为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大世界”,甚至故意用一些晦涩的语言去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与年轻人不符的成熟。正像北大教授曹文轩所说的那样:“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一副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丢弃了他。”

“成人化”是中学生作文写作的顽症,它在使作文教学公式化的同时,也泯灭了中学生个性情感的抒发,忽视了中学生作文写作主体性的一面;它不仅违背了作文作为生命意识的感性显现的本质,也阻碍了中学生全面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这个方面说,“成人化”的作文活动与作文本质、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成人化的写作其实质是中学生个性精神的缺失,是中学生真实生命情感的歪曲和异化。

六、“无我化”现象

所谓“无我化”现象即作文没有个体、没有灵魂,通篇看不到作者自我的存在。当我们翻阅一篇篇高考作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众多的作文,在营造文章内容的时空时,总是从他人的生活中选取材料,而舍弃现成的自我的生活材料,形成写作对象的“无我化”。缺乏写作主体的感受、体验、感情、主见、个性,几乎可以说是当前不少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这样的几乎千人一面的文章,也许通顺,也许稳妥,但是干瘪、平庸、单调、枯燥,没有朝气,只有暮气,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万马齐喑:“我”确实不见了。

作文“无我化”现象的出现,极易滋生出诸多弊端,衍生出写作上的一些不良文风,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现象。高中生在作文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活动,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立意取材到谋篇定体,从选用表达方式到遣词造句,无不渗透着创造的特性;同时,这种精神劳动是高中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审美情感的物质化过程,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写作必须文中有“我”。此处的“我”,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个体的“我”,而是烙上生活色彩的“真我”。

标签:;  ;  ;  

作文:警惕六种不良倾向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