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凯蒂的资本论与中国劳资关系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劳资论文,中国论文,凯蒂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劳动—资本关系”:依旧是“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 早在1868年,恩格斯为《资本论》第一卷撰写的书评就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把劳资关系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形成了成熟的劳资关系理论。资本积累导致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核心。一方面,资本作为物化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资料以及货币,具有提高生产、扩大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带来人类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另一方面,资本内在的“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又无时无刻不在吮吸劳动力商品创造的剩余价值,摧毁工人阶级自身发展的生产力。 马克思“劳动—资本关系”的理论实质:私有制下的剥削和对抗关系 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劳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生产方式,体现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同丧失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分配的互斥性。这种对抗性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后备军的延续,从而构成这种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占有的资本主义方式与生产的社会性,这一基本矛盾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得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永世长存,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自身包括劳资剥削关系的最终灭亡,创造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劳资关系的收入分配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劳资关系问题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与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制度劳资对抗的矛盾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将劳资关系的全面对抗性转化非对抗性的一系列机制。从总体上来说,二者的矛盾更多地体现为劳资双方对经济分配利益的不同诉求,而非根本对抗的阶级斗争关系。或者说,这些矛盾往往表现为社会主义劳动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在各自实现过程中发生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及其根本任务,决定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利用资本的力量、私有制经济的一定发展,充分运用商品货币关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因资本逐利最大化而产生排挤劳工利益的分配问题。另一方面,对分配利益经济诉求的不同方式,涉及劳动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如何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最终产品的分配,这是影响当前我国劳资关系发展趋势的实质所在。 重新构建劳资共赢的和谐关系 目前我国劳资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与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尤其是生产要素尚未真正按照市场机制原则进行资源有效配置有关。我国特定发展阶段供过于求的人口红利,造成的低价劳动力,以及资本高回报率诱导的高投资推动的快速工业化,这一经济增长模式也是长期造成劳资收入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原因。 资本对劳工的强势地位,从根本上说,是中国长期推行快速但不平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其背后的实质在于,微观生产要素价格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滞后,造成劳动与资本的机会不公平、权利不公平和规则不公平问题。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转变发展方式,重新构建劳资共赢的和谐关系,才能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奠定稳定的基础。皮凯蒂的“资本论”与中国的劳资关系实践_劳资关系论文
皮凯蒂的“资本论”与中国的劳资关系实践_劳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