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发展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_大明宫论文

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遗址论文,公园论文,三大论文,西安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12)01-0142-05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物态化和非物态化的文化经历岁月沧桑大部分成为独具魅力的遗产,其中保存较好,获得世界遗产殊荣的就达41项(文化遗产29项)[1],另外还有许多以国家层面遗产被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无论在数量和等级上都为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提供了极好的资源条件,具有向国内外的旅游者传递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供给潜能[2]。然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给旅游业发展提供的只是一种潜能,由于其建筑材料多为土木结构,加上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战争、农民起义,这些遗产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损,中途消失很多,即使遗留下来的也仅留下遗址,或者是仅有历史记载,“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体验性差,直接影响到遗产的感知和传播。对这类遗产如何进行保护性体验旅游开发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遗址公园模式无疑给出了一个可行性的答案,对于仅仅留下遗址或历史记载的,通过建设遗址公园,能够再现历史,恢复遗产的原真信息,传播遗产地精神,并且能够有利于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

作为体验时代的遗产旅游,是遗产保护、利用和遗产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实现遗产旅游,其中最重要的深层研究内核就是旅游体验[3]。在新世纪的今天,“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已经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有效形式之一,成为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因此旅游景区的中心任务是为游客塑造某种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4,5]。

西安作为中国千年古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长期在此建都,遗产众多,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大多数古代文化遗存现已甄灭,留下来的多为历史记载或“遗址”,周王朝遗址、秦二世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唐芙蓉园等都属于遗址类的文化遗产地。其旅游体验障碍较大、可视性较差,活化这些遗产资源成为一种迫切的选择。旅游新业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而不断创新推出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遗址公园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超越传统的单一观光模式,具有可持续成长性,并能达到一定规模,还有力地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近几年来,西安市围绕文化遗产主题新建了遗址公园,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文物古迹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通过局部复原、改建重建、模型展示、虚拟再现等手段,将旅游体验主题化、可视化和舞台化,以普通游客可感知的方式强化主题,实现了遗产旅游新的突破,创新了遗产旅游模式,开创了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大唐芙蓉园和阿房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公园作为西安遗址公园典型的“活化”成功案例,有着极其重要的代表性。我们通过这些案例来阐述遗址公园历史文化的“活化”和“可视化”,通过旅游与遗产的有机结合实现遗产的保护和旅游的充分利用,最终实现和谐共赢。

2 遗址公园体验旅游开发理论基础

文化遗产是文化载体,也是人类的历史记忆现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我们延续历史的记忆。但保护并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更多的是要发现、挖掘和扩充文化遗产的内涵,也就是说文化遗产要体现静态生和动态性的结合,要以有形的文化来体现无形的内涵;要进行遗产的活化,展示深层文化因子,增强其可体验性。

2.1 遗产旅游体验理论

旅游体验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触觉器官与思维活动,对所处旅游环境与过程经历的体会与感验[6]。人们外出旅游,其主要愿望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和触觉器官来体验景区的各种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从而获得求知、审美、猎奇、探险及异于日常生活的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等体验享受。因此,体验时代旅游开发的精髓就是创造和设计体验,以独特内涵和足够的体验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孙根年教授在体验旅游的经营与策划中,曾提出一个“动机—过程—目标”模式[7](图1)。其中,过程“三性”是指可感知性(perceptible)、可理解性(understandable)和可参与性(participatory),这是旅游体验经营的关键所在;目标“三感”是指新鲜感(novelty)、亲切感(affability)和满足感(satisfaction),这是旅游体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动机“三求”是指求补偿(equalization)、求解脱(disengagement)和求刺激(stimulation),这是旅游体验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遗产旅游经营也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增强旅游景观和项目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上,促进资源“活化”,“可视化”。景区体验物的塑造和项目的设计应为游客获得真实体验创造条件,不管这种景物环境是真实的,是有历史原形还是人工臆造的,其体验塑造的真实性体现为游客“五官”感知,在景区为其所创造的环境中品味旅游景物和项目的内涵,沉迷其中获得真实体验[8]。在历史遗迹开发中尽可能按历史文献恢复其本来面目,为旅游者创造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氛围。

图1 体验旅游的动机—过程—目标模式

Fig.1 Model of Motivation-process-aim of Experience Tourism

2.2 遗产有形论

遗产有形论最初是由我国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提出。其主导思想是就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才能“形神兼备”,是从保护的角度去着眼的。所谓“形”,就是在物质层面保护其原貌;“神”,就是保护其历史上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声音神韵所在[9]。因此他呼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做到“形神兼备”、“有声有韵”。“1986年以经济学界为主倡导的‘历史文化名城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是我国古建筑和古城镇保护工作的第三次重大发展。从此,开始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综合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这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建设等的一次重大意义的突破[10]。”而此后城乡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经济诉求构成了中国遗产界的主要问题。

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除了很好地保护之外,我们还要发挥它们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途径就是旅游[11]。要保护好遗产,不能仅仅是保护,更多的是要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而充分的利用,产生“吸引力经济”,需要遗产活化。遗产旅游的依托物遗产在恢复时候应该“有声有形、有神有韵”[12]。文物是有形的、静止的、静态的历史。但它包涵或承载的内容是活泼的、活生生的,是动态的。要做到“形神兼备”,就既要有形式还要有精神的内容。有形就是在物质层面恢复原貌,建立可视的载体;有声就是建立动态的借以体现遗产旅游特质的,能够让遗产“开口说话”的物质载体;有神有韵,就是保护利用和展示其内含的历史上形成的无形文化吸引物,这是遗产的声音神韵所在。文物古迹,它们不只是物质艺术的实体而且与非物质文化文学艺术交融结合在一起,难解难分,只有有效的结合才会产生一种巨大的魅力。

遗产保护需要“形神兼备”,对于不同的遗产赋存状况,其活化的过程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必须区分不同的遗产赋存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进行。

2.3 遗产活化论

研究、保护和创新遗产,在传承文化、延续传统的同时,还是要让遗产发挥其使用价值[13]。遗产具有生态、文化、科研、审美和经济等价值,因此,遗产只有在利用过程中才能可持续发展。如何充分利用遗产资源,使其“活化”利用成为关注的问题。遗产活化实际上就是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游客来到遗产地就是为了对遗产核心信息作有效的体验。让游客得到满意的体验,是遗产活化的重要内容[14]。

喻学才教授在《遗产活化论》提出遗产分层,不外5个层次:保存完好者、保存基本完好者、破坏殆尽者、仅存遗址者、仅存文献记载者,对于仅有遗址和文献记载的应该恢复[15]。但是他对于各个层次的可视性体验和如何开发对策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以及如何改进等等。该分层理论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遗产保存—旅游可视性—保护利用对策对应模式(图2)。

遗产保存分层的4个层次以及相应的对策是:第一层次,遗产保存整体完好。其可视性特征是现场可视,体验完整。对应的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绝对保护,旅游利用;第二层次,较大破坏,部分保存。其可视性特征为部分可视,可以想象。对应的措施就是保护修复,旅游利用;第三层次,破坏殆尽,仅留遗址。其可视性特征是现场不可视,遗址难辨识。对应的措施就应该是重点保护,典型恢复重建;第四层次,完全破坏,仅有文献记载。其可视性特征是文献记载,完全不可视。那么对应的措施就只能是依据文献,或增补重建。同时我们注意到遗产的赋存状况和旅游开发的自由度之间存在一种关系。遗产保存状况逐渐变差,对应的旅游开发自由度是不断增大的。这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对于那些保存度较高的遗址,我们要在绝对保护或者保护修复的前提下,为旅游业所利用,反过来促进遗产的保护;对于那些保存度较差和仅有历史文献记载的遗址,我们更多的可以通过“借尸还魂”式的旅游开发来盘活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赋存状况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只有准确了解其内容和特点才能对症下药的采取合理的“活化”方式,才能真正增强其可视性,使其具有无限的魅力。

图2 遗产保存与旅游开发对应关系模式

Fig.2 The Pattern of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3 西安3个遗址公园建设及体验旅游发展研究

3.1 大唐芙蓉园

曲江为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和京都公共自然景区。秦时辟为“宜春下苑”。汉时划为“宜春苑”。隋建大兴城时隔其南部建“芙蓉园”,设为离宫,北部为公共游赏地。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曲江地带择位于城墙以南的南池辟为皇家御园,仍称芙蓉园,是盛唐文化典型区域之一。“安史之乱”后曲江池沿岸建筑物大多被毁,残破不堪,千年沧桑、风光不再,开发前可以说是一片废墟。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包含遗产原真性和原真的遗产旅游体验两个方面的内容。大唐芙蓉园从遗产赋存状况来讲,属于完全破坏,仅有文献记载,完全不可视的遗产资源。所以遗产的原真性无所谈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构建一种历史文化信息的真实,构建原真性的遗产旅游体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原则:依据文献或增补重建。遗产旅游者追求的原真性旅游体验是存在一个连续的心理过程,是旅游者基于旅游经历自我构建的产物,他们最终体验的大多是经过构建的“原真性效果”。通过深度挖掘盛唐的文化内涵,以历史文献提供的资料为依据,精心仿造再现了大唐皇家园林。通过这样的本体活化,使遗产具备了可视化的物质载体“形”,使得大唐盛世的形象具体化为可视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以功能各异造型精美的建筑和项目设计,全方位展示盛唐社会经济、建筑文化风貌,以杏园诗、骑状元马、五子登科、杏园关宴、许愿墙、雁塔题名、状元碑、陈子昂弃琴、推敲之道等让游客达到视觉、触觉体验、感知了唐朝科举、政治、仕女和饮食等文化。总之,通过载体的活化,以文化之魂、动感之美、精神之义、体验之旅,展示了文化神韵,游客深度“感知”了大唐文化,“参与”体验,“理解”领悟了盛世大唐,让游客穿越时空“隧道”经历了体验至深的盛唐文化之旅。成为西安旅游体验的新的品牌产品。

大唐芙蓉园从2005年开业以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持续增长,实现了大唐文化传承和旅游的和谐发展。2006年,大唐芙蓉园旅游人数176万人次,收入10302万元;2007年旅游人数196万人次,收入14218万元;2008年旅游人数172万人次,收入12958万元;2009年旅游人数163万人次,旅游收入13214万元;2010年旅游人数126.4万人次,旅游收入7496万元。5年5亿多元的收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数据来源于西安市旅游局)。同时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游客对大唐芙蓉园总体印象的评价较好。有50%的游客认为大唐芙蓉园“较好地表现了大唐文化”,31%的游客认为“很好,留下难忘记忆”,大唐芙蓉园给予他们高质量的唐文化体验。由此可见,大唐芙蓉园在展现其主题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游客对园区所展示的大唐文化比较满意,游客游览大唐芙蓉园就是为了满足其体验大唐魅力的需求。

3.2 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遗址是秦朝皇宫的前殿遗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16]。”至秦亡,阿房宫尚未全部建成。阿房宫前殿建成的仅仅是建筑基址,但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大朝正殿”的宫殿建筑基址,它在古代同类宫殿建筑基址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它们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17]。

这类遗址处属于破坏殆尽,仅留遗址的遗产类型。其可视化程度较低,现场不可视,遗址难辨识,是遗产原真性一般的景区。仅仅靠遗产的现状,要想造就吸引“眼球”的眼球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类遗产在修复和开发过程中应当采取的措施是重点保护,典型恢复重建或者是保护修复,旅游利用。通过组织构建,真情参与,打造结构性真实体验。为了重点保护遗址,本着“地下理性保护,地上感性展示”的原则,在保护好原有遗址基础上,先在遗址南部新建了阿房宫遗址公园缩微景观,供游人参观游览。当今通过建造博览馆的方式达到本体的活化,艺术地微缩再现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卧桥、磁石门、祭地合等众多建筑的气势宏伟,锦绣壮观场景,从而使旅游者感知阿房宫。通过秦皇登基大典、派将出证、横扫六合、荆轲刺秦、徐福东渡、秦皇选妃、七国宫女舞蹈等载体的活化,展示了大秦宫廷文化;通过雕塑展示了制度文化;而一系列照壁使游客体验了诗词文化等。旅游者可感知、可玩赏、可体味,阿房宫变得“有形有神,有声有韵”,告诉昔日的辉煌。

阿房宫遗址自对外接待游客以来,2009年旅游人数5.95万人次,景区收入104.6万元,2010年旅游人数7.28万人次,景区收入211.63万元(数据来源于西安市旅游局);在深度访谈过程中,旅游者普遍感到能够深刻感知秦文化。实现了遗址保护和旅游发展以及当地居民的一种和谐增长。

3.3 大明宫遗址公园

唐代的大明宫,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从贞观九年一月(635)创制,经三次大规模营造,至龙朔三年(663)四月全面建成,历时约28年。此后,直至唐懿宗朝代结束(873)的210年间,大明宫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吐蕃进犯等事变和地震、大风、淫雨、失火等自然力的破坏,但事后都得到及时的缮治修复,始终保持完好状况,这是大明宫最为辉煌的时期[18]。“天佑迁都”事件最终决定了大明宫彻底失去风采。天佑元年(904)正月,时朱全忠“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车驾迁都洛阳,全忠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彻屋木,自渭浮河而下,连甍号哭,月余不息”,同时也“毁长安宫室百司”[19]。将大明宫拆卸下的木材由水路运往洛阳,用于洛阳宫室的营建。它使唐代建筑的代表作大明宫沦为废墟,更使长安永久失去了国都地位,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直到遗址开发前,大明宫遗址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泯灭在棚户区的地下。

这类遗址属于地上破坏较大,部分保存的。其部分可视,可以想象。因此在开发时候,采取保护修复,旅游利用的原则来进行开发。该遗址也属于遗产原真性一般的景区,通过组织构建,真情参与,打造结构性真实体验。公元2007年,在大明宫的遗址上,决定建设大型的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依据盛唐时期宫廷文化遗迹和考古成就为背景展开建设的,旨在“打造中国最大的露天古代宫廷文化遗址博物馆”。

首先,大明宫遗址公园通过宫苑区等的恢复,使文物遗址具有了可视化的“形”,重点展示先进的现代考古过程与成就,以及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技术、材料与成果,为古迹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点示范区。重点保护文物包括:含元殿、东朝堂、西朝堂、宣政殿、紫宸殿、延英殿、昭庆门、含耀门、光顺门、崇明门等遗址。这样恢复原真的“有形”才能达到原真的“有神”,游客可看到大明宫的雄伟、壮观。

其次,通过一系列载体的活化,使得遗址具备了“神”,从而能够形神兼备。用迎宾、卫队巡逻、马球等活动演绎出了唐代的政治典故和礼仪文化,游客获得了视觉盛宴,互动性较好。用丰富的唐诗内容来展示唐朝诗词文化,游客可感知、可触摸,体验度高;以大明宫的器物、建筑构件融入唐代服饰,展示盛唐服饰秀,游客在欣赏的过程中感知唐代服饰文化;用缩微景观、考古体验、3D影院体验和电子导游等方式,游客充分感知唐文化。遗址本体和文化载体的活化使得游客在大明宫旅游体验达到了极致。

大明宫历经3年建设,2010年国庆隆重开放,在运营的短短半年时间,旅游人数346万人次,旅游收入638万元(数据来源于西安市旅游局)。大明宫遗址作为盛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西安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保护好大明宫遗址就是保护盛唐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大明宫遗址的开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发展思路,遗产地、社区和谐发展的新业态。“遗产以旅游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社会责任”[20]。

4 结论与讨论

遗址公园的建设是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新思路、新思想,是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有机结合的新业态。西安市遗址公园的开发赋予了遗产地以全新的精神,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得到了有机结合。遗址公园模式恰当处理了在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需处理好两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多角度挖掘遗产地的旅游价值。对于那些保存完好的遗产资源,我们要绝对保护,旅游利用。但是对于资源赋存状况不理想的遗产资源,通过旅游开发也是一种理想的保护方式。遗产资源赋存状况的差异直接导致旅游开发的差异,遗产保存状况越是较差,旅游开发的自有度就越大。对于那些仅留遗址或仅有历史记载的,采取一种“借尸还魂”式的旅游开发,构建遗址主题公园,更是一种遗产保护的理想措施。

第二,处理好遗产原真性和体验原真性关系。“原真性”概念经历了“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过程[21]。就文化遗产原真性来说,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原真性,强调旅游客体的真实。而体验原真性是从旅游者体验的角度,研究遗产旅游活动中游客对原真性的感知,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原真性。原真性体验是旅游活动的本质要求,可以满足游客“求知”和“求真”的需求,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深层次满足。遗址公园的开发应以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为核心,以独特的遗产文化为线索,以文化遗存为支撑,依托丰富的体验载体的展现,增强旅游活动的“易感知性”和“可理解性”,从而强化旅游者对遗产文化的体验,给旅游者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对话遗产文化的原真体验。围绕原真性,努力作好遗产的保护、展示和解说工作,是实现遗产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途径。

对于保存完好的遗产,属于原真性的强景区,我们要客观真实和强化,营造一种客观真实体验。由于不在本文阐述范围,这里不再赘述。本文着重强调的是遗产赋存状况一般的景区营造一种原真性的旅游体验。大唐芙蓉园属于原真性弱景区,仅有文献记载,必须还原历史,营造一种存在真实来激化游客热情,打造存在真实的原真性体验。阿房宫和大明宫都属于遗产原真性一般景区,阿房宫遗址属于破坏殆尽,仅留遗址;大明宫遗址属于地上破坏较大,部分保存。这类遗址原真性构建更多的在于组织构建、真情参与的结构真实体验。划分核心区、外围区分区经营,核心遗产得到重点保护,又能通过外围的活动建构,为社区居民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遗产保护和旅游领域的原真性概念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概念,通过各种不同赋存状况的遗址开发会不断的充实这一概念体系。

标签:;  ;  ;  ;  ;  ;  ;  

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发展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_大明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