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另类慷慨和吝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慷慨论文,吝啬论文,巴菲特论文,另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沃伦·巴菲特将310亿美元的个人家当慷慨捐献给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并郑重承诺还将继续捐献时,全球所有的人们向这位古稀老人再次投去了敬爱和钦佩的眼光。作为顶尖级的国际投资大师,巴菲特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投资榜样,更树立起了财富最终流向的鲜明路标。
天生的投资家
从3岁时拾拣别人喝过的汽水瓶盖以判断那种饮料卖得最快,到八岁的时候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方面的书籍,再到11岁时学着购买股票,巴菲特欢乐的孩提时光中充满着对未来财富世界的原始感悟。
从小学到中学,酷爱看书的巴菲特几乎是跳跃式地完成了人生中最基础的学业。因此,当巴菲特以三年时间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两所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时,他还不到19岁。优势有时变成劣势。当巴菲特兴冲冲地向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学习申请时,这一世界闻名的学府竟然以巴菲特年龄未达标而将其挡在了门外。无奈中的巴菲特只得向哥伦比亚商学院提出了学习的申请,并很快就收到了对方的入学通知书。令巴菲特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非常崇拜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本·格雷厄姆,并成为了格雷厄姆最得意的门徒。
作为当时华盛顿地区家喻户晓的投资大师,格雷厄姆不仅有自己的投资公司,而且其当时出版的《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两本专著被许多证券投资者奉为“圣经”。因此,能够亲自聆听格雷厄姆的教诲对于巴菲特来说实在是一种幸运,而在接下来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巴非特的确得到了格雷厄姆的真传。
然而,三年之后拿着名师亲手颁发的经济学硕士学位文凭的巴菲特却在华盛顿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工作,最后不得已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中等城市奥马哈。并大声地向家人宣布“我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否则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最后,巴菲特拿着自己的100美元,向朋友们凑了不到10万美元,在离自己卧室不远的由玻璃所围起的走道里成立了“巴菲特有限公司”。
也许巴菲特本人当时也没有想到,在自己经营合伙公司的最初5年时间中,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每年只增长8.3%,可自己合伙公司的投资增长率却在26%以上。于是,许多的合伙人不请自至,合伙成员由当初的7人增添到最后的99人。这个数字是美国法律所允许的最多人数限制。
众人拾柴火焰高。1961年,在巴菲特刚满30岁时,他兑现了自己“百万富翁”的狂言——公司资本达到720万美元,其中属于他自己的有100万美元。
盯上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的股票既是巴菲特合伙公司资金膨胀的必然选择,也是巴菲特个人商旅生涯最重要的一步险棋。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是奥马哈当地一个非常著名的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公司陷入到了破产的边缘,其股票价格也跌到蓝筹股的价格以下。而就在投资者对其躲闪不及的时候,巴菲特拿着自己刚赚到的100万美元,以7~8美元之间的价格不断地吃进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四年之后,巴菲特最终获取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下称哈撒韦公司)的多数股权。
拿到了哈撒韦公司控制权的巴菲特在不久之后毅然解散了浸淫数年的合伙公司。与此同时,巴菲特向哈撒韦公司注入了投资业务的功能。而在接下来的41年时间中,巴菲特借助着哈撒韦这一重要的根据地先后向保险、媒体、饮料、非银行金融等行业频频出击,并完成了自己的财富之旅。现在的哈撒韦俨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公司净值超过1300亿美元;在财富500强中,其账面价值排名第四。
今年76岁的巴菲特喜欢将哈撒韦公司称为“世界总部”,而每天巴菲特最喜欢的干的工作就是准时来到“世界总部”阅读相关报刊。不过,在巴菲特的办公室中,人们看不到电脑,也没有股票报价机或其他股票数据终端,唯一别致的东西就是办公桌后面的小柜子上放着的两部黑色电话机,巴菲特正是运用着他们遥控着他在华尔街的经纪商,并左右和完成了一笔又一笔资金大挪移和财富发酵的精彩过程。
玩转资本“魔方”
奥马哈酌“圣贤”、美国的“先知”、全球的“股神”——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巴菲特在投资舞台上卓尔超群的能力。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那么这笔投资今天就变成了大约2.7亿美元,而这仅仅是税后收入。因此,在4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不仅将数百人带入了千万富翁的行列,而且还造就了更多的百万富翁。
抛开儿时玩耍般买卖股票的游戏不论,巴菲特组建合伙公司之后正式买入的第一只股票就是一家名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而此时该公司已经处于倒闭的边缘,其股价也一落千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胆的巴菲特拿出了自己50%以上的身家购进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一年之后,巴菲特在看涨后抛出,轻松获利。
从1920年代购进被人抛弃的媒体与广告公司股份,到1990年代大量吃进奄奄一息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再到最近低迷的股市中疯狂收购康菲石油公司、工业巨头通用电气以及UPS快递公司的股票,巴菲特似乎总在重复着第一次买股的特有路径——寻找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股票,这也就是巴菲特不断向投资者布道的内在价值高于市面价值的投资理论。
当然,那些被巴菲特看中的”垃圾股”并非一般,他们要么是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要么是当时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新兴行业(如美国运通公司),要么是被优秀的管理团队正在拯救的企业(如《华盛顿邮报》)。据此,巴菲特告诫人们在挑选价值股时,“如果不懂就永远不做!”而关于这一点,只要投资者稍稍回顾一下5年前网络股走红时巴菲特所表现出的冷静特质,就能更加深刻体会到其“一字千金”的分量。在那场高科技股横冲直撞的牛市大行情中,巴菲特公开表示不懂网络、不懂电脑软件的未来发展和不懂半导体是什么而拒绝买入高科技股,而就在有人攻击股神“老态龙钟”甚至“风光不再”时,互联网泡沫的爆破却再一次支持了巴菲特的正确判断。
按照常理分析,市场中的任何一只股票即使遭遇到最强大的经济劫难也不会“熊”得暗无天日,相反他总有出头的时候。为此,巴菲特创造了另一个金科玉律——长期持有。巴菲特说过,“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十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以16年前开始入股吉列为例,巴菲特当时以英雄救美之姿拿出6亿美元买下近9900万股吉列股票,而在至今的16年中,巴菲特抱牢吉列,即使在吉列股价大跌引发其他大股东抛售股票时也不为所动。如今,巴菲特对吉列持股的总市值已经冲破了51亿美元,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14%。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几平被所有的投资者奉为分散风险的潜规则,但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之所以如此,巴菲特指出,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也就四五只,一旦发现了,就要集中资金,大量买入。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如果投资者的组合太过分散,这样反而会分身不暇,弄巧成拙。
梳理巴菲特的投资”圣经”不难发现,其长期坚守和贯彻的投资理念无疑打上了其大学时代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思想烙印。在《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等书中,格雷厄姆提出了“只有在不受感情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投资才是最明智的投资”的商业法则以及“安全投资的极限”原则,前者是指投资不应受感情的影响,更不要随大流;后者则提醒人们购买的股票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在股票市场所做的投资。作为格雷厄姆的崇拜者和得意门生,巴菲特以自己盖世的投资业绩推动了先师理论的传播和张扬,而直到现在,每每有人向其鞠躬请教时,巴菲特仍然将《聪明的投资者》作为任何一位成功的投资者必读之书郑重地推荐给他们。
踩着大浪前行
由于投资战绩的辉煌,巴菲特被外界神化为无往不胜的超级英雄。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真实的巴菲特,与普通投资者相比,巴菲特所经受的失败和磨难也许更加沉痛,而其所面对的未来压力无疑更为沉重。
接手哈撒韦纺织厂既是巴菲特走向成功的起点,同时也使巴菲特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错,从走进哈撒韦董事会的第一天开始,巴菲特就抱定了重振公司纺织业务的决心。然而,随着大量的资金被抽投到其他业务中去,纺织业的追加资金出现了严重饥渴,最终导致了200万美元的巨额亏损。无望的巴菲特不得不将纺织品公司廉价卖给了别人。《华尔街日报》后来报道说,“这是少数几个让巴菲特赔钱的商业项目之一。”
不过,正处年少的巴菲特并没有被失败所击倒,相反第一个站出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由巴菲特亲自起草的当年年度报告中记载着这么一段话:“我知道这是一桩很难做的生意……,当时我或者是傲慢自大,或者是天真无知。现在,我吸取了很多的教训。”
放弃了纺织业的巴菲特很快开始了营造保险帝国的步伐。其目标瞄准了美国最大的再保险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一番紧急而快速的资金调拨之后,1998年底,巴菲特顺利地将通用再保险揽到了自己的怀抱。
购进通用再保险让巴菲特获得短暂的兴奋。这家公司在并入哈撒韦尔公司前一年的收入总额大约为10亿美元,而且合并之后哈撒韦的资产总额神奇地增加了近65%。然而,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却远远超出了巴菲特能力所不能及的范围:
——1999年,澳大利亚悉尼发生了的前所未有的冰雹,通用再保险不得不为每1亿美元的农作物保费收入支出1.25亿美元的索赔补偿金。同年,纽约城区发生特大火灾,通用再保险又忍痛进行了2000万美元的理赔。
——2000年,通用再保险控股的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参与美国的一项雇员收入再保险项目遭到意外挫折,公司不得不拨付2.75亿美元的资金用做未来补偿金。也就在这一年,通用再保险为好莱坞五部电影票房销售收入提供保险受挫,再度赔偿1亿美元。
——2001年,“9·11”事件爆发,通用再保险遭受了高达22亿美元的赔付损失。公司亏损额上升到30亿美元。
——2002年至今,美国西海岸飓风等等自然灾害不断,通用再保险掉入了一个不断赔付的无底洞之中。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由飓风引起的X美元的损失现在已经变成了价值10X美元的赔偿”。
对于哈撒韦并购通用再保险之后所遭遇到的连连厄运,《福布斯》杂志做过这样的评价:“沃伦·巴菲特在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时候,似平根本没有意识到保险业务所面临的风险……”。而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中,巴菲特对收购通用再保险也作出了深刻的反省。巴菲特承认,收购通用再保险完全是一个错误,“通用再保险积累了很大的风险,如果发生灾难,或者恐怖分子袭击,这种风险会也许是致命的。”
值得注意的是,通用再保险带给巴菲特的并不只是财富上的巨大损失。去年4月,巴菲特平生第一次被美国证监会、美国司法部和纽约保险局联合请去问话,原因是通用再保险涉嫌通过赔偿金帮助美国国际集团虚报账面收益。尽管此前巴菲特毫不知情,但这种丑闻毕竟发生在自己控制的子公司之中,一向循规蹈矩的巴菲特至今提起此事就感到汗颜。
过去的创伤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会逐渐得到愈合甚至淡忘,但巴菲特时下必须面对的是哈撒韦公司股票价格的未来市场走势。在过去的40年中,哈撒韦的股票市值已经由最初的1800万美元上升到了目前的400多亿美元,如果保持先前23%的增长率,哈撒韦的股票市值到2027年可能达到7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目前国民生产总值的10倍。这种结果连巴菲特本人也连声说“不”,然而,如果哈撒韦不能保持历史上的增长记录,原先那些热心的投资者者是否还会对其一往情深呢?
“经历过无数次的沉浮,我们最终取得了成功。”乐观的巴菲特总是喜欢用古罗马诗人沃格尔的著名诗句回望过去,而对于将来的把握,那句“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的巴氏经典语录似乎已经告诉了人们答案。
让财富拥抱慈善
数十年的资本运营让巴菲特积累起了富可敌国的庞大个人资产。据《财富》杂志报道,巴菲特在哈撒韦公司中拥有31%的股份,相当于大约440亿美元的现实财富,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这笔巨额资产最终将流向何处?国际人士和新闻媒体似乎从来没有放弃过追问。而就在日前,76岁的巴菲特以自己的过人之举对此作出了回答:将总额为370亿美元私人财富捐献给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而且这一比例相当于其全部家当的85%。
也许是疑问,也许是好奇,也许是期望,人们对留存在巴菲特手中的70多亿美元仍然表现出了格外关注,尽管这些投向巴菲特身上的眼光过于苛刻和挑剔,但这位七旬老人还是借用了卡内基的名言作出了清晰的应答:“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从当年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到“钢铁大王”卡内基,再到当代的盖茨,尽管美国富翁关心和投资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但巴菲特的慷慨之举显得格外不同寻常。因为,370亿美元的巨额捐献,无论是在美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可算是截至目前最大的一笔慈善捐款。
据此,巴菲特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说:“我不是对王朝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从社会获取的巨大财富必将有一天重归社会所有。当我们的财富已扩张到惊人的规模时,我们觉得唯一处理这笔财富的方式就是让它回归社会。”如此浸入肺腑的豪迈语言如果出自一个普通的捐助者嘴中,人们可能会认为是刻意的作秀和蓄意的炒作,但当它由声名赫赫的全球富豪说出时,我们感受到的就只有朴实和无华。
实际上,如果我们追踪巴菲特的身后之路,就不难发现这位慈善家在今天作出惊世骇俗的壮举并非偶然。早在20年前,巴菲特就立下遗嘱要将99%的个人财产捐献给人类慈善事业,并且在其后的过程中先后以其亡妻、孩子名义设立了4家基金会组织,并每年进行不同程度的捐赠;从5年前开始,巴菲特就一直通过拍卖的形式邀人共进年餐,并将拍卖所得捐赠给旧金山的一家基金会解决贫困和饥饿问题;至于在公益拍卖会上将自己戴过的帽子和用过的钱包拍到5万和21万美元的天价,以支持慈善机构的募捐等这些充满诙谐的事实都足以让人们领略到一个世界超级富翁的沸腾的人文情怀。
当然,巴菲特完全可以像许多阔富那样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留给子孙享用不尽,但在巴菲特看来,“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因此,多年以前,巴菲特就对自己的子女明确表示:“能从我的遗产中得到一个美分,就算你们走运。”因为“我认为这有损于‘公平’的竞争原则。”也正是如此,当5年前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旨在逐步削减并最终废除遗产税的法案时,巴菲特等在内的120名美国大富豪揭竿而起,联名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请对我们征税。”
与对子女表现出十分的“吝啬”一样,巴菲特对于自己的生活开支也格外地“抠门”。时至今日,巴菲特还住在自己50多年前用3万多美元买下的老房子里,开着他的蓝色“林肯”轿车,家中没有顾问也没有仆人;虽然媒体报道他曾穿过一套价值1500美元的意大利西装,但只有在极少见的场合下巴菲特才会穿上,而且这还是目前他最贵重的一件衣服;在办公室里,员工们经常看到巴菲特以爆米花、薯条和樱桃可乐作为午餐……
也许是疑问,也许是好奇,也许是期望,人们对留存在巴菲特手中的70多亿美元仍然表现出了格外关注,尽管这些投向巴菲特身上的眼光过于苛刻和挑剔,但这位七旬老人还是借用了卡内基的名言作出了清晰的应答:“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标签:巴菲特论文; 股票论文; 投资论文; 聪明的投资者论文; 伯克希尔哈撒韦论文; 巴菲特午餐论文; 再保险论文; 格雷厄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