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罗斯科技园_科技论文

浅析俄罗斯科技园_科技论文

浅析俄罗斯的科技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科技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独立以来,大力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全面推行经济与社会改革,其中包括仿效外国建立了众多的科技园,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园成为输出高新科技产品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载体和平台。对俄罗斯的科技园进行研究,无疑会为我国开展对俄罗斯科技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 世界建立科技园区的实践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开始尝试对实行70年以来僵化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为此,对国外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经验进行研究和考察。许多国家通过建立各种科技园区去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做法引起俄罗斯的极大兴趣。

众所周知,世界上建立科技园的实践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把属于自己的一块空地出租给一些从事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的小企业,为它们提供综合服务,同时与它们进行科研和生产合作。这家科技园以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小型科技企业入驻。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在这块长40公里、宽十几公里的狭长地带聚集了上千家从事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处理等电子技术产品开发,以及商业、服务业的小企业,其中不乏像英特尔这样日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公司,推出了像“苹果”微型电脑这样在世界上领先的电子产品。从而形成了美国的电子学和计算机中心,这座科技园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硅谷”。这种大学和科技企业密切结合,共同研究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模式为美国其他地区树立了样板。此后美国各地纷纷效仿,建立了功能各异的科技园区。目前美国科技园区的数量已多达160个,占世界科技园总数的30%。

西欧国家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科技园区。首批科技园在英国的爱丁堡、剑桥,法国的尼斯、格勒诺布尔以及比利时的大城市落成。它们基本上都采用了“硅谷”模式。8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建立科技园区的行列。目前参加国际科技园协会的已有55个国家和数百家科技园,其中包括俄罗斯的成员。科技园在世界各国发展的过程中,其形式往往结合所在国的国情发生变化,功能也各异,名称也根据其功能把它们称为科技园、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孵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区等。

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掀起兴办科技园的热潮,只不过在中国被冠以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各种不同名称,其功能也更体现中国特色。到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达53个。建立国家级开发区最多的省份是广东,数量达到6个。与此同时,各省,市还都建立了省级、市级开发区。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建立如此之多的开发区是由于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除了拨给位置优越的地块外,还出台了优惠政策。中国的科技园区不仅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孵化器,而且还成为吸引外资和外国高新技术的载体。俄罗斯十分重视中国的经验,在创办科技园区时充分参考了中国的做法。

二 俄罗斯发展科技园的进程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苏联许多大专院校在对国外科技园区进行大量考察调研后,开始筹划和尝试建立科技园。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苏联教育委员会于1990年出台并开始实施《建立和发展科技园纲要》。这部纲要后来被俄联邦教育部继承,成为指导各高校建立和发展科技园的法律文件,也成为国家对建立科技园给予财政支持的依据。

1990年,托木斯克大学在美丽的托木河畔建立了全俄首家科技园,成为俄罗斯兴办科技园的发端。同年,全俄科技园协会在莫斯科成立,是俄罗斯建设科技园进程中的大事。俄罗斯建立该协会是为了能够派代表参加国际科技园协会,使俄罗斯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社会,按照国际惯例和经验去发展科技园事业。因此,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外经验,制定俄罗斯发展科技园的构想,帮助各地设计和建设科技园。该协会成立后,通过办班、召开国际会议等形式为各地培养了大批管理科技园的干部。目前该协会已有会员几十个,其中包括一些同俄罗斯开展合作的外国科技园。

在该协会的推动下,俄罗斯加快了建立科技园的速度。1990年建立的科技园只有两个,1991年有8个,1992年有24个,而1993年建立了43个。俄罗斯科技园数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主办单位有积极性。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俄罗斯的大专院校和科学院也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科研经费大幅度减少,科研人员和教师工资低微,甚至停发,因而造成教师和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在计划经济时,科研成果直接上交国家,而改革之后,国家已不再直接过问科研工作了。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成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薄弱而关键的环节。科技园的优势恰恰能够综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它能为科研人员和教授们提供兼职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以此留住宝贵的科技人材;其次是它的科研成果孵化器功能能够把高新科技成果迅速推向市场,从而提高了科研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增加收入,帮助它们渡过危机。因此,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对建立科技园有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有市场需求。俄罗斯科技园能够在经济危机条件下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有需求。众所周知,科技园是小型科技企业运作的最佳平台。俄罗斯私有化之后,涌现出大量小企业。为克服危机,提高居民就业率,俄联邦政府出台了鼓励小企业活动的政策,使小企业遍地开花。仅小科技企业数量就多达4万家,占小企业总数的3%。这些从事科技产品研发的小企业虽然有一流的专家,但普遍缺少资金、场地、设备和市场开发人员,更不用说进行广告宣传了。而科技园正是以它们为对象组建的。这些小科技企业只要入驻园区,就可以一揽子解决场地、设施、广告宣传、市场开拓等问题,而且可以得到相关基金的资金支持,更不用说抬高身价了。因此,众多小科技企业对入驻科技园空前积极,甚至出现了排长队等待入驻科技园的现象。面对广阔的买方市场,科技园往往对申请入园的企业严格筛选,选择那些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并且已经有独立知识产权产品的小科技企业入园。为了能把更多的入园机会让给本国企业,甚至谢绝外资企业入园申请,在巨大的买方市场的推动下,各大专院校纷纷做出创建科技园的尝试。有的院校甚至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设施的条件下就匆匆挂出科技园的牌子。有的把科技园办走样,变成自己的一个独立的院或系,从而在俄罗斯兴办科技园过程中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不过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起,在俄罗斯的100多家科技园中发生了沉淀和分化的过程。那些因缺少资金和基础设施而徒有其名的科技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只能自生自灭了。到2000年年末,在俄罗斯能够正常运行的科技园只剩下约60家,这一数量在世界上占第五位。它们分布在35个联邦主体,入驻这些科技园的高科技企业有1000多家,此外有从事各种服务的小企业150多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涉及24个工业和社会部门,新增工作岗位1万多个。这些科技园孵化成功的高新技术产品有22%被国有企业利用,17%卖给私营企业,14.6%被高校利用,14.6%卖给国外用户。

目前俄罗斯有实力办得好并得到国际承认的科技园有:国立莫斯科大学科技园、托木斯克科技园、乌法巴什基尔科技园、泽列诺格勒科技园、萨拉托夫伏尔加科技园、莫斯科郊外科技园、伏尔加河沿岸科技园、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科技园、新西伯利亚科技园等近20家,约占科技园总数的30%左右。它们是我国开展与俄罗斯科技园合作的首选。

三 从国立莫斯科大学科技园看俄罗斯科技园的作用

在俄罗斯现有的60多家科技园中,业绩最显著的当推国立莫斯科大学科技园。它集中体现了在俄罗斯经济与社会条件下科技园的特点与优势。因此,对它的分析可以对俄罗斯科技园起到以斑窥豹之功效。

20世纪90年代初,国立莫斯科大学和其他大学和科研所一样遇到了新问题:由于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从事高科技应用研究的教授们不得不去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寻找市场。为此,某些教授或者跳槽到企业,或者自己创办企业,许多由教研室集体利用学校试验设备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也因此被他们无偿带走。为制止人材和科研成果的继续流失,国立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院士决定参考国外经验兴办一座科技园,让其在本校试验室和科技市场用户之间充当孵化器和中间站,以最快方式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并以适当形式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以此留住人材,留住成果。1993年,国立莫斯科大学把本校一处毗连植物园的1.17万平方米地块辟为科技园,组建了由副校长M.B.雷切夫教授为总经理的开放型股份公司,国立莫斯科大学为控股股东,其他股票由科技部下属的大企业认购。在对园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以优惠条件公开吸引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小企业入园经营。优惠条件包括土地和办公室租金比市价低10%-15%,同时提供其他设施,如展厅、会议室、办公设备的租赁服务,免费上网,提供市场行情和咨询,组织国外展览,代为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等综合服务。由于条件优惠和国立莫斯科大学的名气,申请入园的企业排成长队。

在对200多家申请入园的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后,挑出20家资质较好的科技小企业首批入园。到2000年,入园经营的小企业已增加到48家,人员2500多人,其中80%是国立莫斯科大学的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从而达到了留住教师、留住成果的目的。科技园还成为国立莫斯科大学科研成果的最大买主,每年用于购买国立莫斯科大学科研成果的资金约占科技园企业流动资金的1/5。国立莫斯科大学因此解决了科研成果出售难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科技园区内的企业也获得了巨大利益。国立莫斯科大学知名教授的加盟不仅增加了它们的研发能力,也使它们借国立莫斯科大学和教授们的名气扬名海内外。正是这种互利互惠的结合打造出一批小有名气的企业。例如,园内一家叫阿加玛的网络公司开设了www.aport.ru网站。这是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搜索引擎,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俄文和英文资源。它不仅在俄罗斯的网民中家喻户晓,而且也为我国俄罗斯问题研究者们广为称道。目前国立莫斯科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全俄知识最密集、高科技含量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园区。难怪国立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院士曾大胆提出要把该园办成俄罗斯的“硅山”的口号(因国立莫斯科大学和该科技园坐落麻雀山,即以前的列宁山上),以此去和美国的“硅谷”媲美。为实现这一目标,国立莫斯科大学科技园努力效仿美国的硅谷,坚持用国际标准管理和发展该科技园。除了向园内企业提供周到的物业管理、咨询服务、帮助寻找合作伙伴和开拓产品市场外,还以自己的影响去向政府要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在联邦政府科技部的支持下,创办了多家基金,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难的问题。仅2000年就有11家公司得到基金支持,10家公司得到俄联邦科技部的资金帮助。同时还发挥中介和协调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协作,搞强强联合,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开发新技术的能力。例如,在园区管委会的协调下,园内一家生产激光医疗器材的公司与一家研究光学和生产高灵敏摄像机的公司共同攻关,研制出了能够对皮肤癌做出早期诊断的设备。目前该园已推出一大批高科技产品,如西麦尔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林姆福基宁”的抗癌新药,该药可以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对治疗各种肿瘤有明显疗效。这一成果得到俄罗斯肿瘤医疗中心和赫尔岑医学研究所的高度评价。它们还因此与国立莫斯科大学科技园共同建立了抗癌研究基金会。目前该科技园的重点研发项目包括:软件开发、信息传播技术、移动通讯、激光医疗、生物工程和环保等。

国立莫斯科大学科技园在国际上得到较好反响。它应邀出席了2000年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有世界44国科技园代表出席的国际大会。会上与各国同行交流了经验。莫斯科科技园是全俄其他科技园的样板,但分布在俄罗斯各地的科技园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组织方式上各有不同。它们的创办人最少为两个,最多为21个;在组织方式上,17.9%为封闭型股份公司,46.49%为开放型股份公司,25%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余为国有公司或非商业组织。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像国立莫斯科大学科技园区的一批科技园已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它们的数量相对整个俄罗斯经济来说实在是太少了。俄罗斯在兴办科技园的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除了资金不足之外,还有观念上的误区。由于科技园并不是能够快速赢利的企业,它的投入较多,只依靠租金很难维持运营。而它所扶植的小科技企业往往要在3-4年之后才能给它带来可观的回报,因此许多人在建立和支持科技园问题上有畏难情绪。

四 应充分发挥科技园在中俄科技合作中的作用

俄罗斯是科技大国,其科技潜力可以与自然资源潜力媲美。目前俄罗斯在航天航空、核能利用和核废料回收和利用、激光和个别信息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新兴材料、新能源和新燃料、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领域已推出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从而为中俄两国开展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中俄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亟待全面铺开和上台阶。为此应充分利用双方科技园,使它们在中俄科技合作中发挥巨大作用。具体做法为:

(一)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与俄罗斯科技园对接,实行强强联合,共同推进两国的科技合作。俄罗斯的科技园十分重视中国的经验,对开展与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合作有很高的积极性。我们以新西伯利亚科技园为例,即可看到这一点。

新西伯利亚科技园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新西伯利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在新西伯利亚政府的支持下于1996年在著名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建立的,有30多家高新科技企业入园经营。由于有西伯利亚分院30多家研究所做支撑,该科技园已推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节能、生物工程、新兴材料、新能源、激光技术、环保等各个领域。在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始终把与中国合作列为优先方向。该园把中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当做同行,与天津、苏州、长春、青岛、哈尔滨等许多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伙伴关系,与它们共同开展促进两国和地区之间科技合作的活动。2002年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举行的第二届中俄区域合作国际会议上,该科技园总经理出席了会议,在发言中表达了要继续通过与中国高新开发区合作促进两国地区和科技企业间合作的愿望,其诚恳态度赢得中国代表,特别是哈尔滨高新开发区代表的好评。众所周知,俄罗斯的科技园和中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尽管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在功能、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上都十分相似,因此易于对接。由于它们内部都驻有几十家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因此一旦对接成功,就等于为中俄两国上百家科技企业之间架起了合作桥梁。而且会使这一合作的风险相对降低,而成功率会相对提高,因为为它们架桥的俄罗斯科技园和中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有健全的功能和较高的国际威望,同时都有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和支持。

(二)充分利用俄罗斯科技园的推介功能。俄罗斯科技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展览会和推介会等形式把俄罗斯的科技企业推向本国和国际市场。它们还积极组织本国科技企业到国外的交易会、展览会、洽谈会等各种交流形式上参展和寻找伙伴。在我国的大型博览会、交易会上都可以看到它们的活动身影。托木斯克科技园曾经组织大批俄罗斯科技企业参加哈洽会。新西伯利亚科技园更是想出绝招:以自己的名义举办“东北亚经济协作国际会议”,吸引俄罗斯企业参加,然后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把这些企业拉到哈洽会上参展和参加洽谈,从而利用哈洽会去提高这次“会议”的档次,同时提高自己的威望。结果在中俄企业之间架设了桥梁。受到了中俄两国企业的赞扬。俄罗斯各科技园都开设了网站,在网上推介科技企业,最新科技成果,以便为企业寻找国外伙伴和转让成果。我们可以利用俄科技园这一强大的推介功能,或与其合作,实现强强联合,组织中俄两国科技企业的对接,或委托其寻找合作伙伴。

(三)大力发挥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孵化功能。在中俄两国科技合作中,我国的科技园,即各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更是大有作为。众所周知,俄罗斯每年推出的研究新成果上万项,然而能够得到应用和推广的成果不到10%。其余成果则停留在纸面上或是半成品阶段。究其原因是缺少能够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的中间环节,即缺少从事成果孵化的技术经济人。在西方发达国家,1个科技成果发明人平均面对10个科技经济人。因此,他们的每项有价值的发明都会被经济人买走,并能够迅速孵化成商品推向市场。而在俄罗斯恰好相反,每个科技经济人要面对11-12名发明人。由于资金困难,俄罗斯不可能把这11-12名发明人的研究成果都转化成商品推向市场,结果是大量发明创造成果被束之高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成果逐渐为更新的成果所替代而失去应用意义,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浪费。虽然俄罗斯政府和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但面对4万家小科技企业一时难以找到足够的科技经济人,现有的几十家科技园也只能承载上千家科技企业,且容量趋于饱和,使大量小科技企业找不到能够使自己成果商品化的中介人。可以认为,俄罗斯科技研究新成果孵化难和推广难的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俄罗斯的这种局面为我国开展对俄技术成果引进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我们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企业可以通过俄罗斯科技园的推介或是自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然后进行孵化,使其商品化后再转让给企业进行批量生产。也就是说,由高新技术开发区去承担从俄罗斯引进科技项目和对其进行孵化过程中的风险,把项目变成商品后再转让给企业。由于风险已被转化,企业会积极生产和推广这些新科技产品。从而改变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因害怕风险而不敢贸然引进俄罗斯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现状,当然除了高新开发区外,还可以成立一些水平高有实力的科技中介公司来从事这项业务。总之,无论是中国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是俄罗斯成立科技园,其目的都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标签:;  ;  ;  

浅析俄罗斯科技园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