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中医院普外科 342400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3 年 12 月—2016 年 12 月于我院治疗的 92 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A、B 组两组各 46 例,分别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及开腹胆囊切除术,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A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 B 组患者相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B 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临床效果较好,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肠道功能也得以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on acutecholecystitis.Methods in December 2013 -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92 cases of acute cholecystitis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digital method for grouping patients,A,B two group,46 cases were give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open cholecystectomy,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operation time,intestinal recovery time,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s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ime,intestinal recovery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hospital stay,ambulation time compared with group B patients,differences,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shorter hospitalization time,recovery of intestinal function and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open cholecystectomy;treatment
急性胆囊炎是肝胆外科肝胆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往往是由于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胆囊急性炎性病变。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再加之体力和脑力劳动强度的增加,故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为积极筛选急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治疗方式,进一步探讨和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在急性胆囊炎患者治疗中的意义,全面改善和提高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我院特对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9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分别给予了腹腔镜胆囊炎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3 年 12 月—2016 年 12月于我院治疗的 9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A、B 组两组各 46 例,男性患者 43 例,女性患者 49 例,患者最小年龄为 26 岁,最大年龄为 75 岁,平均(43.24 ±10.3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以及性别对比后,发现不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对比。
1.2 方法
给予 B 组患者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对患者硬膜外麻醉后,使患者保持仰卧位状态,取右上经腹直肌位置切开,对患者肝脏以及周围脏器进行详细检查,而后选择手术方 法以及手术步骤。给予 A 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选 择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方式进行麻醉,同时还需要保证术 中气腹压维持在 12.03 ~ 14.06 mmHg 之间,使患者保证头高脚低的状态,10 ~ 15 度为最佳,左侧倾斜 10 度,为避免在 手术过程中有安全隐患以及胆汁污染现象出现,需要使用 腹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随访,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对两组患 者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 者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采用以平均值±标准差(χ±S)表示,采用 t 检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表示,行X2检验,若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从表 1 可以看出,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手 术时间平均为(52.6±16.4)min,明显短于开腹胆囊切除 手术的患者(89.5±1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x±s)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临床恢复情况
由表 2 可以得出,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肠道恢复时间平均为(3.1±0.8)d,开腹组患者则为(5.4± 1.2)d,腹腔镜组患者肠道恢复时间要明显早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恢复情况[(x±s),d]
2.3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腹腔镜组患者切口感染人数为3例,腹腔感染人数为 0 例,胆漏人数为1例,术后黄疸人数为 1例。开腹组切口感染人数为 5 例,腹腔感染人数为4例,胆漏感染人数为 2 例,术后黄疸人数为 3 例。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共有5例,几率为 11.0%,开腹组共14例,几率为30.4%。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n(%)]
3.讨论
急性胆囊炎发病初期一般未呈现发冷和发热症状,而一旦发生胆囊部位的化脓感染后,其炎症将波及胆囊周围的相关组织,此时患者腹痛剧烈,病情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可出现脱水和休克以及腹膜炎等相关临床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全面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急性胆囊炎患者治愈的关键。
由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具有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故一般不采用非手术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宜在完成系统性术前准备后及时给与手术治疗。传统上常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疗法,但在取得一定疗效的同时也日益呈现出针对性差,创伤性大,伤口愈合慢,术后并发症多,进一步加剧患者痛苦等弊端。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则属于一种微创手术疗法,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开腹手术的不足,并迅速成为一条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
本研究分别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其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情况的临床考察指标和术后情况的临床考察指标较开腹手术组患者均明显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申虎伟,沙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07):68-69.
[2]许克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01):15-16.
[3]涂云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手术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疗效对比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1):1350-1352.
[4]徐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2017,37(05):10-11.
[5]石恩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2015,37(04):561-562.
[6]陆深泉,冯春善,黄英武,李奕建.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06):516-518.
[7]程祖华,邓超,胡文平.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67-168.
[8]徐远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525+527.
论文作者:钟科胜,谢海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胆囊论文; 患者论文; 胆囊炎论文; 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手术论文; 时间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