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自主"不浮于表面——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论文_ 秦敏

让学生的

摘要:自主学习具有三个特征,独立性,主动性,自控性。独立性使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表现为我能学,并且有较高的学习质量。主动性使学生可以主动学习,表现为我会学,主动性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有着莫大的关系,往往是学生自身对学习较强的求知欲。自控性使学生自觉学习,控制好对学习的投入,控制和把握学习的方向进度,时时自我测试,自我调整。自控力强的学生,总是能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方法 ;小学数学;自主

引言: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具备以下能力:自觉性强,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能自我安排好学习任务,并且能够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想要学习成绩好,单纯跟着教师走是不够的,还需要去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教授知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在数学学习“方位”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教师想要让学生快速反应方位,单纯地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盯着黑板,这样起的效果微乎其微。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我实践,在实践中,对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由此将方位牢牢记住。在教室中,让学生记住自己四周的人,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叫出同学名字,一轮一轮接着换位置,再快速叫出在自己周围的同学名字。一轮简单的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教师需要的学习效果。学习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师教的被动,学生学得更加被动,一些学生甚至因为基础比较薄弱,跟不上课堂,认为学习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事情,产生与我无关 的心理。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就是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集中参与,让他们明白,学习是每个人的事情。往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是增强主题意识的最为之有效的方法。

二、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探究

探究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究的时候会充分调动人的各部分感官,由未知到了解,再到已知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综合了学生学习需要的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一)动手操作,增强能力

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先用课件展示人字形屋架图,并询问同学,为何要用人字形屋架。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引发他们去思考。有人说是这样做美观,有人说是节省材料,还有同学说这样的屋顶更加坚固。接下来,教师拿来几个图形模具,将模具发到学生的课桌上,让学生去观察,摆弄模具。并且询问这些模具在摆弄观察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很明显,三角形的模具无论学生如何摆弄,都没有一点松动,由此,有不少学生说,三角形很坚固,具有稳定性。这时,教师可以趁机询问学生,既然你们发现了这一性质,那谁能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了这一性质吗?学生想了一会,便说,还有篮球架,衣架相机三脚架等等。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动手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想法,并且会对这些想法进行取证,不仅如此,他们会发现数学非常的实用与神奇,再也不是课本上非要学生去学,但是却不知为什么要去学的东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供空间让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思考源于疑问,当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了疑问,便意味着知识的增加。在上课的前一天,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第二天内容的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试着提出问题,可以通过自己解决的问题事先可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提问。

(三)利用生活实践自主探索

小学生在学习上的热情很多时候来源于他们对学习资源的积极性。身边熟悉的情景,可以保证对探究内容的深度理解。在学习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先用圆锥和圆柱进行量米,会发现其实,一样规格的圆柱可以装3圆锥的米。在课堂上,教师再去讲解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时,学生可以很快反应过来,其中的联系。这样的自主学习,无疑是真的做到的心里有数,使自主学习不浮于表面。

(四)开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讨论。“三个臭皮匠,赛一个诸葛亮”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比如:在"圆柱的认识中"就可以分组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计分讨论的形式,观察圆柱形,找出圆柱形的特点,找到一个特点积一分。比如,圆柱体有2个面积相同的,并且上底与下底是面积相等的圆。圆柱体上下一样粗等。在讨论与积分中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组积分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便不知不觉将这节课要教授的内容学生自己有了了解与探究。使学生对圆柱体的特点印象深刻,课堂也生动有趣。

结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生先天与后天相互努力的过程,没有谁在出生就具备这种能力,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后天培养出来的。这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本身对学习的认知有关系。这种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依靠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来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度依赖课堂,依赖课本给学生传授知识,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究。与此同时,同样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在课堂多提问题。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转换思维,让学生在期末考试过后,教师和学生总结出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哪个部分需要加深强化的,哪一部分可以暂时放下,对需要加强的知识,可重点复习,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在假期里看一些课外书,在学期结束后给出一个假期计划,计划因人而异,重点是针对个体,有效果地帮助学生培养好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对自我有一个认识,对学习有最基本的整体把握,自己关注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43-144.

[2]李明春.小学数学低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65.

[3]刘春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77.

论文作者: 秦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20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让学生的"自主"不浮于表面——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论文_ 秦敏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