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的编纂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百科全书论文,简明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编纂动因
按照国际惯例,百科全书通常每间隔若干年出版一个新的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二版计划在21世纪初出版。在第二版出版之前,为弥补第一版的一些不足,如因分科分卷编排以至内容过于专深、部头过于庞大、购置查检不便,因出版周期较长有些资料和观点已显陈旧等;也为满足更多读者的现实需求,使百科全书走入普通百姓家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决定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下简作《简明版》),并报请列入了“八五”、“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1991年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组织数百位各方面的专家,在认真总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下简作《大百科》)的编纂经验及对国外同类百科全书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大百科》作大幅度的增补、改编和浓缩,除旧布新、披沙拣金、删繁就简,历时6载,至1996年底,终于纂成这部12卷本的、完全按音序编排的、真正具有综合性的简明实用的《简明版》。
二、总体特征
《简明版》的全部条目按条头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较之按学科分卷、卷内再按汉语拼音顺序编排的专业性很强的《大百科》,《简明版》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百科全书。《简明版》的全部图片均随条目释文插附,是国内第一部采用文图一体彩色印刷的大型工具书。
《简明版》的知识体系以《大百科》为基础,删除了后者各卷中重复、交叉、过专、过僻的条目,归并了散见在各卷中从不同角度阐述的、属于同一主题的条目,增补了欠缺的知识总论、国家、能源、材料、信息、旅游、民俗以及服饰、烹饪、家政等方面的条目,补入了《大百科》问世后出现的新知识,更新了资料和数据。它面向21世纪,充分反映近现代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成就。
《简明版》设有3.1万个条目,计2100万字。随文附有1.1万幅插图和表格。重要的资料和数据一般截止到1996年。
《简明版》有汉字笔画和汉语拼音两种检索方式。书后所附的《中外大事年表》,高度概括地介绍了自人类文明发祥以来各时期、各地区、各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提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
《简明版》在其编辑方针、知识体系与条目框架、条目设置、配图、体例与规范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色。
三、编辑方针
《简明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读者,包括一般干部、一般科技文化工作者,当然也包括各类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但主要是前者。它主要是供读者释疑解惑,提高文化素养,而不是用于进行学术研究,解决学术问题。因此《简明版》在读者层次上比《大百科》要低一些,更适于家庭、办公室和中小型图书馆置备。《简明版》是根据这类读者对象来拟定框架、设置条目、确定内容深浅的。既然要为一般读者服务,就要突出“简明”二字,就要把层次降下来,内容不能深,也不能偏、专,但要新,要有新知识。
要做到内容新、容量大、信息多、知识面广,就不能对《大百科》各卷进行等量取舍。实际编纂过程中,《简明版》以《大百科》为基础,约三分之一的条目是对《大百科》相应条目的完全移植或只作小修小改,这主要是那些内容稳定、宽严适度、深浅适当的条目;约三分之一的条目是在《大百科》相关条目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改编、增删而成,另有约三分之一的条目是重新撰写的。
重新撰写稿件是时代的需要,因为《大百科》出版后的数年间,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都有新的变化,《简明版》对此理应有所反映。总之,《简明版》破除了《大百科》中存在的一些老框框,反映了新时期的风貌。
《简明版》突出中国的特点和风格,重视对中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更重视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成就等各方面情况的介绍;同时,它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充分反映当代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简明版》介绍文化科学知识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对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反映各家学说;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论其大小和政治制度如何,都作适当介绍;对中外古今人物,凡在历史上有影响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不论其政治地位和政治观点如何,都作适当介绍。
四、知识体系与条目框架
综合性百科全书是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的工具书,它的条目框架是以一定的知识分类为基础的。知识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简明版》以《大百科》的分类体系为基础,并参照各种不同的知识分类,将古今中外的知识归纳为综合、历史、地理、哲学·宗教、人类·社会、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12个方面、75个学科和知识领域,并以此构建其条目框架。
《简明版》的条目框架中,古、今(近现代)条目比例约为4∶6,体现了详今略古、为现实服务、面向未来的原则;中、外、通用条目比例约为3∶3∶4,体现了以我为主的特色;社科、科技、综合条目的比例约为5.5∶3.5∶1,照顾了一般读者的检索需要。条目短小精练是《简明版》的一大特色,平均每条约620字,较《大百科》的平均每条1570字大为减少。配图量大是《简明版》的另一特色,平均每千字含图0.51幅,正文每页含图1.67幅,分别比《大百科》的0.4幅和1幅有较大提高。
五、条目设置
《简明版》中改编和新撰条目的设置,主要有以下12种情况。
1.归并分散在《大百科》各卷中名称相同、内容各有侧重的条目。
如“郭沫若”,《大百科·语言文字》等7卷中均设有专条,《简明版》归并为一条。
2.取舍分散在《大百科》各卷中的名称相同、内容相近的条目。
例如“肾”,《大百科》的《生物学》、《现代医学》、《中国传统医学》3卷中均设有同名条目,而中医所指的“肾”,与生物学和现代医学所说的虽有相近之处,但有较大不同。《简明版》因此分设为“肾(生物、西医)”和“肾(中医)”两个条目。
3.分设原各卷中名称相同、内容不同的条目。
4.合并原分散在各卷中的名称相近、内容也相近的条目。
5.重新安排原分散在各卷中的名称相关联、内容也相关联的条目。
如有关古代罗马的知识,原《外国历史》等16卷中,分别设有“古代罗马”等39个含“罗马”字样的相关条目,如果再加上不含“罗马”字样的人物、事件等相关条目,则远远不止这些。《简明版》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对这些条目所述及的内容作了重新安排,共设置带“罗马”字样的条目6条。这样的安排,提高了条目的综合性,校正了译名、数据上的出入,节省了大量文字,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6.统一名称不同、内容相同的条目。
7.统一名称不同、内容相近的条目。
8.删除原各卷中过专、过僻的条目。
9.平衡、调整原各卷中的人物、书刊、组织机构条目。
《简明版》对这类条目制订了统一的收录标准,并进行了反复平衡、增删、调整。如对人物条目,即制订了1万多字的设条方案,将人物归纳为12大类、85个中类、100多个小类、数百个小项。针对以上类项,分别给出设条标准,或删、或并、或增补,作了较大调整,保证了人物条目设置的均衡、合理。
10.增设、充实通贯条目。
如原《中国历史》卷设的“宰相”、“丞相”条,指的是特定朝代的特定官职。虽然中国古代各朝并非都有“宰相”的正式名称,但“宰相”的概念——封建社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是被广大百姓长期沿用的。故此,《简明版》专门设置了通贯条目“宰相”,另设“相国”、“丞相”等参见条目。再如国家类条目,原《世界地理》卷所设“美国”条,只侧重对其地理特征加以阐述;《外国历史》等30卷中又共设有“美国历史”等128个以“美国”开头的相关条目。《简明版》所设“美国”条,用1.4万字的篇幅介绍了它的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而以“美国”开头的条目则减至34个。《简明版》中所有国家条目的内容均是通贯性的。
11.增设、充实重要的敏感性条目。
12.增设新概念、新事物、新人物条目。
六、体例和修订制度
《简明版》在条头选择、加注外文、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等方面,大都继承了《大百科》的基本原则,此不赘。而在条目释文体例方面,《简明版》作了些新的探索。它将条目按结构特点分为14种类型,并订有相应的编写提纲,保证了同类型条目在叙述顺序、层次安排、字数要求上的一致性。这14种类型是:(1)学科或知识门类条目;(2)基本理论和学说条目;(3)基本概念条目;(4)事实、现象条目;(5)学派、流派条目;(6)事件条目;(7)人物条目;(8)团体、组织机构条目;(9)著作和出版物条目;(10)现代国家条目;(11)历史朝代、古代国家条目;(12)地名条目;(13)实物条目;(14)其他条目。
譬如人物条目,对其身份,籍贯,生、卒时间和地点,学历、经历和任职,成就和影响,著作和作品等部分的叙述方式,都有严格、详尽的规定。
《简明版》全部稿件的截稿时间是1994年底,重要的资料和数据一般截止于1996年。因为时间关系,有些近年来较常出现的概念未及收入。为了弥补类似的缺憾,《简明版》拟按国际惯例实行连续修订制度,即每隔1~2年修订一次,及时更新资料、调整条目,以保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